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1页
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2页
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3页
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4页
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临沂市人民医院徐述,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机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1.心律失常的机制2.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的机制及临床特征3.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1.心律失常的机制,优先让某种离子通过,另一些离子不容易通过的特性。影响因素:通道直径与离子直径:只有通道最小直径大于某离子直径时,该离子才可能通过。通道中组成亲水通道的电荷数量:有较多的正电荷时,则正离子不易通过,反之负离子不易通过。,离子通道的选择性,根据离子通道选择性分为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氯通道各种通道又分为若干亚型,离子通道的分类,0相-INa;相-Ito外流;2相-Lca内流3相-IKr、IKs;4相-IKr、IK.Ach、IK.ATP.离子泵、离子交换、逆向转移,心室,离子通道电流,-82mV,AntzelevitchandBurashnikov.AnnNYAcadSci.1188:78-86,2010,心律失常发生机理,电解质毒性物质,解剖/电异常心肌病变、梗死后离子通道异常(对多个通道产生作用),缺血缺氧机械牵拉,自主神经体液因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药物,PVC/VT/VF/AF,2.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的机制及临床特征,VE与心脏功能,1.房室同步性的丧失;2.室间不同步(LBBB)和室内不同步(心尖、心底部);3.充盈不足(配对间期)或充盈过度(代尝间期);4.QRS增宽使心室收缩的协调作用减退;,VE与心脏功能,5.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说明心肌的舒张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进行(与正常时相反);6.VE会引起BPV(血压变异性)增大,影响心脏功能和供血;6.频发VE或VT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大;,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层先除极而后复极,相反,心室外膜后除极而先复极。这个除极与复极顺序有利于一定室壁厚度中空腔体的舒张。这种正常复极顺序的反转导致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及心房压增加。,Zhu,andYanetal:EuropeanHeartJournal2009;30:372-380,VE与心脏功能,IVRT,心脏起搏与心脏功能,持续心室起搏相当于非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心尖部)。,11条犬分2组:4条犬为对照组;另7条犬为右室起搏模拟室性早搏组;观察4星期。,右室起搏模拟室性早搏可诱发扩张性心肌病,AKOUMetal:PACE2011;34:291295,VE与BP,4星期后,右室起搏模拟室性早搏组的犬,左室扩大,功能下降,AKOUMetal:PACE2011;34:291295,LBBB或RBBB、VE对心功能的影响,正常心脏的传导相当于左室稍先激动,右室稍后激动(隐匿性RBBB,心室收缩时室间隔给左室帮忙),因此,起源于右室的VE(LBBB)对心功能的影响可能更大。,室性早搏与心肌病,Kennedy等人的临床研究认为,在心功能正常及无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有频发(每24小时多于1000个)室性早搏的人在10年的随访期并不比正常人群有较高心脏病发病率。所以先前认为,室性早搏是“良性”的。然而,新近的临床证据及基础研究表明室性早搏并非那么“良性”!(NEnglJMed1985;312:1937;JAmCollCardiol2001;38:36470.),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病例1:26岁女性以心悸,易疲劳以及心功能低下入院;2D心脏彩超显示扩张性心肌病及LVEF:43%;心脏监示:小时有到个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左束支传导阻滞,II,III,AVF主波向上)。,ChughetalJCE2000;11:328-329,病例1续: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室性早搏的数目显著减少(每天1100至1800个)。6个月后随访,该女性心悸及易疲劳的临床症状消失,扩大的左心室回复正常,LVEF:58%。,ChughetalJCE2000;11:328-329,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病例2:34岁女性以心悸,易疲劳以及头晕1年入院;2D心脏彩超显示扩张性心肌病及LVEF:40%;心脏监示:小时有40300个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左室侧间隔部的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II,III,AVF主波向下)。,BlaauwetalNethHeartJ2010;18:493-8,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病例2续: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室性早搏的数目显著减少。2个月后随访,LVEF:45%。6个月后随访,该女性心悸及易疲劳的临床症状消失,扩大的左心室回复正常,LVEF:59%。,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早在80年代,90年代初,就有一系列临床证据提示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抑制室性早搏对左心室功能有所改善。(TrobaughAmJCardiol1984;54:1263-1266;Hohnloser,AmHeartJ1992;123:1220-1224;SinghAmJCardiol1989;64:943-945;SinghNEnglJMed1995;333:77-82;MassieCirculation1996;93:2128-2134)。1998年,Duffee等人注意到10位有“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及4位缺血性心脏病的病人,LVEF40%,频发室性早搏(多于20000/天)。随访后,有4位左心室功能在室性早搏减少后有明显改善,其中3位服用胺碘酮,另一位服用beta受体阻断剂。(MayoClinProc1998;73:430-433)。,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45cases),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临床特点:相对年轻,VE多(RVOT),心脏扩大,LVEF减低,治疗后心功能恢复。,频发室性早搏需多长时间可诱发心肌病?(对于正常心功能的人)4-8年?室性早搏导致心肌病只发生在一小部分人(个体的易感性);室性早搏越频发,风险越高;室性早搏20000/天似乎是一个坎.,室性早搏诱发的心肌病,单纯性房性早搏可诱发扩张性心肌病吗?,PR稍缩短,但心室的激动顺序无改变,因此,AE对心功能影响小。,(TheDualChamberandVVIImplantableDefibrillatorTrial(JAMA2002;288(24):3115-3123)Pacing(RVpacing)versusVentricularBackupPacinginPatientsWithICD,506例患者,入选患者置入ICD,多数患者NYHA分级为2级或以下,LVEF40%),无临床起搏指证,心室间传导相对正常;分2组:VVI-40bpm(n=256)及DDDR-70bpm(n=250);患者研究终点指标包括死亡率和因心衰恶化而住院的主要联合终点。,右心室起搏启示:DAVID试验,对于DDDR-70这一组如果再细分为:右室起搏少于40%右室起搏在41%-100%之间结论是:右室起搏少于40%的患者预后要好DAVIDII试验显示右心房起搏通过自身AV传导至右室并不增加病死率或心力衰竭住院率。,DAVID试验的启示,3.室性早搏与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室性早搏的治疗,有症状者,原则上应给予治疗。(1)beta受体阻断剂;有左室功能下降者可加ACEI或ARB;(2)心律平或胺碘酮等;(3)中药抗心律失常药如稳心颗粒,可单独使用,或与西药抗心律失常药合用,以减小西药的副作用。无症状者且左室功能正常,但室性早搏非常频发(20%或20000/天)的患者,定期随访包括定期心脏超声。可先使用副作用小的抗心律失常药如beta受体阻断剂或稳心颗粒。,VE的药物治疗,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受体阻滞剂广泛离子通道作用:受体阻滞剂竞争性与受体结合后,能够逆转交感神经的激活或过度兴奋,减少Ca2+、Na+的内流,减少K+的外流对离子通道的广泛作用,使其兼有另外三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亲脂性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并能抑制交感中枢,I类药物(无器质性心脏病),阻滞快钠通道,降低0相上升速率(Vmax),减慢心肌传导,降低传导组织的自律性,不影响复极。有效地中止钠通道依赖的折返根据药物与通道作用动力学和阻滞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Ia、Ib和Ic类。IcIbIa类对病态心肌,重症心功能障碍和缺血心肌特别敏感,应用要谨慎,胺碘酮(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多机制(通道)作用:钾通道阻滞(III类药物):可同时抑制慢、快成分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IKr)。阻滞超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不同于其它纯类药(选择阻滞Ikr),尽管延长QT,极少产生扭转室速。钠通道阻滞(轻度)不同于其它类药,促心律失常少,不增加死亡率,不抑制心功能,步长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作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品种】,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钠,钾通道阻滞);抑制触发活动(抑制晚钠电流);较高浓度下减少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抑制晚钠电流);所以稳心颗粒在剂量合适的情况下,可能对折返性及触发性室性早搏都有抑制作用。,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有显著性抑制作用,尤其是对非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更加明显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显效:室性早搏减少90有效:室性早搏减少50,稳心颗粒治疗频发性早搏试验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西安交通大学牛小麟.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稳心颗粒治疗早搏循证研究,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试验,国际研究注册号:ChiCRT-TRC-12002159,2012.11.25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两位院士担任大会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稳心颗粒循证临床试验结论,VE行RFCA的适应证?(未公认),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1.相对年轻(50岁);2.LVEF降低(30%-50%);3.HOLTERVE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