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_第1页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_第2页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_第3页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_第4页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极具想象力,表现的恰到好处,动静结合,实乃绝妙的构思。给大家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仅供参考。 齐白石老人一生最有名的画要数蛙声十里出山泉。自一九五一年问世以来,此画属于老舍家已过去了整整六十二年。今年,经过四位子女的一致同意,决定拿出来献给国家,让它成为公众的财产,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此决定一出,不少人都认为,存放地点的地位有点“小”,应该给国家博物馆或是中国美术馆。其实,说来话长,这里面有许多故事。 核心是这幅画和文学有关。 一是求画人是老舍先生,画是因文学而生的;其二,画是命题画,是按古人诗家的名句的意思而成画的,是文学和美术的共同产儿。 1951年,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齐老人求画。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裱出来之后,挂在寓中客厅西墙上,满壁生辉。老舍先生受了鼓舞,这回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高的诗句再度向老人求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查初白“蛙声十里出山泉”和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这两句。查初白是清康熙时期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诗万首,被誉为白居易、陆游之后的“那一人”。老舍先生选中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也确实是一个妙招。 齐老人得信之后,超水平地创作了两幅杰作。对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他用重墨在纸的两侧画了一个山涧,急湍的山泉在山涧中流淌,水中游曳着六只小蝌斗,上方用石青点了两个青青的远山头,青蛙妈妈在那里呢,她的声音传出了十里之遥,到了山涧的这头。画作完成之后,在老舍先生客厅挂出之后,消息立刻传向四方,轰动一时,成为中国文坛画坛一桩大事。这大致是一九五一年秋天的事。当时流传的说法是,老人得到命题后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灵感,提笔完成了有奇妙构思的绝品。当朋友们询问时,老舍先生自己也这么说,总是对老人的聪明才气和创作水准倍加赞赏,称他不愧是世界级的美术大师,九十一岁啊! 这张画后来常常挂在老舍客厅西墙上,许多文艺界的朋友都欣赏过。有关它的故事上了小学教课书,上了齐老人的几种传记。此画还正式出版了国家邮票。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根据胡絜青先生的建议,暂时交给我任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锁在该馆库房的大保险框里。 xx年,北京文史研究馆的北京文史杂志改版,它的一位策划人杨良志先生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长长的回忆文章给他,题目叫齐白石和老舍、胡絜青。哪知道,文章发表时,竟然同时刊登了老舍先生当年求画的原信,信下面注明是“北京画院供稿”。这封信披露了一段惊人的史料,大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原来,老舍先生在求画的同时,居然主动提供了绘画的构思。其中关于怎么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先生用红毛笔写到:“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这封信像一颗炸弹,立刻轰动了整个美术界。原来,这幅杰作,真的是两位巨人用接力赛的方式取得的成果:老舍先生出题,出构思,定情调;齐老人继而完成美术构图和实现艺术创作。而且,老舍先生对谁也没有提过这封信的内容,反衬了他人格的自谦,平凡而自然,以及那个时期文人之间友谊的真诚和无间。 齐白石为老舍先生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不写蛙形,却写山石流泉,蝌蚪游出,令人如闻十里蛙声,画面内外弥漫着清凉的气息。粗笔山石间有细笔溪水,流动宛转,而蝌蚪则如流水中跃动的音符,真有空谷天籁之致。陈玉圃先生在山水画画理中写道,“(蛙声十里出山泉)粗笔大墨,线描卷舒,或乱石参差,或细流涓涓,皆以情势相联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于气韵之创造可谓妙绝!” 黑色山岩间涌出明澈的溪水,它分割了黑沉沉的山岩,使之出现生命的裂隙,这是充满生命意蕴的生命涌动,蝌蚪在其间,是生命涌动的歌吟。而暗夜中的蛙鸣,也如光亮分割空旷无际的暗夜,它使黑色的夜空出现明亮的裂隙,艺术家是这种裂隙或曰边界的感受、倾听者。 在阴暗、厚重岩石间涌现的溪水,如同盘古开天,将混沌的山岩带入明澈、清凉的诗意情境,蝌蚪、游鱼为之而生。 这种溪水的涌现,如同暗夜涌现的蛙鸣。在黑沉沉的暗夜中,如果没有蛙鸣,就会陷入没有尽头的黑暗,蛙鸣是暗夜中的一线光芒,是温暖的生命回声。 黄宾虹的如夜行山,实际上是一种感受与诗意的涌现,这种涌现不是明确、直白的呈现,而是烛照式的显现。中国画的写意本质,是传达天地之间神秘的生命之力,是表达心灵在山水间若有若无的回声。无论是黄宾虹的如夜行山,青城坐雨,还是齐白石的十里蛙鸣,都不同于那种风景式的直观写照,而是隐天地大道于山水之象,虽也是山水物象的写照,更有象外之致,流动着天地的韵律。 当黄昏的天光令万物归于朦胧,蛙鸣、虫声、流水成为暗夜中的明亮之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皆显现又归于沉寂,这暗夜的歌声也如繁花、青春之逝,不可追溯,也不可阻止。白石老人常写山野之繁盛,这浩大的生命气象也终将流逝,而在凄冷萧索的荒寒中,又有生命的孕育、涌动。艺术家可以记录这种生命的凋敝与孕育,再现那些流逝的画面。 画是无声诗,并非全然的沉寂,而是滤去喧嚣,抵达天地自然、朴素的清音。画中弥漫的,多是秋虫之鸣,蛙声十里,松涛阵阵,是风静云淡之夜,山林间若有若无的天籁之声。 当静穆、深沉、纯净的天籁之音显现,世间的喧嚣就将退隐。我曾在古寺之侧小住,入夜万象皆隐,惟有秋声肃杀,鸣虫零落,天边一点星光,如暗夜中隐约的心光。忽悟白石老人那种纯净如天籁的画境,其正在此山野秋声之中。 每当看到这幅画,泉水流淌的声音便在耳旁响起。每当看到这幅画,蛙声的鸣叫印入脑海。这便是白石老人的绘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据说,这幅画是白石老人在九十一岁是为朋友老舍创作的一幅作品。从外观上看,他的泉水中并未有蛙,而是几只小蝌蚪从远处的地方欢快的游了过来。他们离开了水源,告别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谁?当然是青蛙。所以我便隐隐约约觉得蛙声渐渐地从山谷里由远及近传到我的耳边。 白石老人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实验经验的杰出老画家,他童年在乡村中成长,与青蛙、蝌蚪、蜻蜓等小动物有着朝夕相处的经历,他们同样也是白石老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白石老人的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才能如此生动有趣。对蝌蚪与青蛙两者之间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