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正链RNA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分个亚科RNA.ppt_第1页
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正链RNA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分个亚科RNA.ppt_第2页
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正链RNA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分个亚科RNA.ppt_第3页
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正链RNA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分个亚科RNA.ppt_第4页
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正链RNA病毒按其致病作用分个亚科RNA.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三章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群含有逆转录酶的单核糖核酸病毒。根据其致病性,可分为3个亚科:核糖核酸肿瘤病毒亚科慢病毒亚科泡沫病毒亚科。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如下:1 .这种病毒是球形的,大约100纳米大小,外层有涂层,表面有尖刺;2.核心由两条相同的单链核糖核酸组成,通过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在5端形成双链结构;3.病毒体内含有逆转录酶、核酸内切酶和核糖核酸酶等酶,这些酶与病毒核酸的逆转录和病毒的整合有关。4.病毒增殖的显著特征是在复制病毒核糖核酸时通过脱氧核糖核酸复制中间型。第一节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病原体。根据艾滋病的英文音译,艾滋病毒,俗称艾滋病,最早于1981年在美国报道,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艾滋病毒,俗称HIV-1,而艾滋病在世界上大多是由HIV-1引起的。1986年,在西非发现了另一种不同于HIV-1的逆转录病毒。这两种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超过40%,被称为HIV-2病毒。它只在西非流行。首先,生物学特征1。形态和结构艾滋病毒是一个直径为100-120纳米的球形颗粒。在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内部有一个锥形核心。病毒的外层有一个脂蛋白包膜,其中嵌入了两种病毒特异性糖gp120和gp41。前者构成了对袋子的刺伤。后者是跨膜蛋白。病毒核心是一个20面对称的核衣壳病毒核心,含有核糖核酸、逆转录酶和衣壳蛋白、艾滋病毒结构模式图,2个病毒复制艾滋病毒细胞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外壳,释放核糖核酸进行复制。以核糖核酸为膜板的反转录产生互补的负链脱氧核糖核酸,构成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中间体。亲本核糖核酸被核糖核酸水解酶除去,然后互补的正链脱氧核糖核酸被负链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然后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成为前体。当病毒被激活时,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在宿主细胞的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下被转录成核糖核酸。一些核糖核酸被剪接成病毒的核糖核酸;其他核糖核酸可以通过加帽和加尾作为病毒子代核糖核酸。mRNA在细胞和糖体上被翻译成病毒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然后与病毒子代核糖核酸组装形成核衣壳,核衣壳通过出芽释放得到包膜,病毒的3种变异型艾滋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使分离的艾滋病毒株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4病毒受体和细胞向性艾滋病毒的主要靶细胞是CD4 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艾滋病毒的主要受体。5培养特征性艾滋病毒只感染表面带有CD4受体的细胞。在实验室中,正常人T细胞通常在PHA转化后培养3天以分离病毒,成人淋巴白血病人非整倍体T细胞等也可用于培养。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形成多核巨细胞。环状排列的多核动物模型可用于感染恒河猴和黑猩猩,但感染过程的症状不同于人类艾滋病。6对艾滋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56加热10分钟可以使艾滋病病毒灭活。艾滋病毒可在室温(20-22)下保存7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消毒和完全灭活艾滋病病毒必须煮沸(100)20分钟,高压灭菌(103.4千帕/121.3)20分钟。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在10%漂白粉溶液、0.5%次氯酸钠、50%乙醇、35%异丙醇、0.3%H2O2或0.5%来苏消毒剂及其他消毒剂中于室温下完全灭活10分钟。两种致病性和免疫性(1)艾滋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脑脊液、骨髓和中枢神经组织中分离出病毒。人类传播有三种主要方式:1。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同性恋性传播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主要传播方式;而异性性交是非洲和东南亚的主要传播途径,2。血液传播输入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包括骨髓或器官移植大约70%的13岁前患有艾滋病的儿童的父母有艾滋病毒感染史,因此通过母婴传播影响下一代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1艾滋病病毒感染包括四个阶段:原发性感染、隐性感染、症状性感染和典型艾滋病。典型的过程需要大约10年。(1)在最初的艾滋病毒感染进入体内后,病毒开始复制,病毒血症发生在大约8-12 W。在此期间,病毒在体内广泛传播,并开始在淋巴器官中生长。3-6w在许多患者(50%-70%)中发展成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然后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并进入长期无症状的潜伏感染。(2)潜伏感染可持续6个月至10年。当机体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潜伏的感染病毒再次大量增殖并引起免疫损伤时,临床症状出现并进入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早期有发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减轻、皮疹和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进行性淋巴结病和舌上白斑等口腔病变。(4)典型的艾滋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各种机会性病原体、寄生虫或其他病毒感染,或并发肿瘤(如卡波济肉瘤),并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据估计,大约50%的人在感染后的10年内会患上艾滋病。艾滋病的5年死亡率约为90%,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的2年内。2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损害 (1)艾滋病病毒对CD4细胞的损害CD4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和疾病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的整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主要表现是CD4 T细胞减少导致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4 T细胞的减少和CD8 T细胞的相对增加导致CD4/CD8比值的倒置和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包括M的激活、TH对CTL细胞、NK细胞和B细胞诱导功能的降低等。(2)2)艾滋病病毒对CD4细胞的损伤机制(1)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出芽释放,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2)艾滋病病毒增殖可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cDNA,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活性。(3)被感染的T细胞表面的HIVgp120与未感染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介导细胞融合,产生大量多核巨细胞,也减少了T细胞;(4)特异性免疫损伤感染细胞表面表达艾滋病病毒糖蛋白抗原,并被T细胞识别或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ADCC作用破坏细胞;(5)自身免疫性损伤T细胞膜上的HIVgP120和MHCII II类分子共同起作用。因此,抗gp120抗体可与T型细胞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免疫病理损伤。(3)对艾滋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1受艾滋病毒感染的免疫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包括NT抗体如抗gp120,但中和活性低,主要是在急性感染期间减少血清中病毒抗原的量,但艾滋病毒感染也能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而不控制疾病的发展。包括CTL细胞、NK细胞和ADCC细胞的杀伤活性,但细胞免疫仍不能消除由免疫病理学引起的细胞损伤,这种损伤是由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2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能从免疫功能中逃脱什么:艾滋病病毒破坏CD4 T细胞,使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失效;(2)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细胞不表达或较少表达病毒结构蛋白,导致宿主长期处于“无抗原”状态;(3)病毒包膜糖蛋白某些片段的高度可变性导致新抗原的不断出现,这些抗原逃避了免疫系统的识别;艾滋病病毒对各种免疫细胞有害。因此,这表明人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消灭病毒。一旦感染,艾滋病毒将终生携带。3.微生物检验(1)目前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IF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印迹法。前三种方法灵敏度高,使用方便,尤其是酶联免疫吸附法。然而,由于交叉反应因此,此类检测仅用于筛选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必须通过白细胞法进一步确认。(2)病毒及其成分的检测。1.从正常人淋巴细胞或脐带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和分离病毒,用PHA刺激并培养3-4天,以接种患者的血液单核细胞、骨髓细胞、血浆或脑脊液等。培养2-4周后,如果有病毒生长,可以看到细胞外基质,尤其是多核巨细胞,表明病毒增殖。培养细胞中的艾滋病病毒抗原可以用IFA法检测,培养液中的逆转录酶活性可以用生化法检测,艾滋病病毒颗粒也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检测确认。2.衣壳蛋白P24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病毒抗原。P24大部分出现在艾滋病毒感染的急性期,但在长潜伏期呈阴性。当典型的艾滋病症状出现时,P24可以再次复活。3.检测核酸使用核酸探针检测整合到细胞中的病毒前DNA片段可以确定细胞中潜在的艾滋病毒感染。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前体核酸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核糖核酸可以检测样本中的痕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组。第四,预防和控制原则世卫组织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制定了控制艾滋病毒感染的措施。一般措施包括: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监测网络,控制疾病传播;(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禁止卖淫,预防性病流行,抵制吸毒等社会弊病;(3)检测高危人群,包括献血者的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血友病患者、外国游客和外国使馆人员等。(4)禁止进口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等。(5)加强边境检疫,防止艾滋病毒传入。在特异性预防方面,近年来,已经探索了各种方法来开发艾滋病毒疫苗,例如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艾滋病毒包膜抗原(gp120)、合成病毒核心抗原的多肽疫苗(P18)或通过将艾滋病毒包膜基因与痘苗病毒重组而构建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目前,一些重组疫苗已经在进行人体试验。3AIDS的治疗包括:(1)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的核苷类似物,如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胸苷(ddcC)和双脱氧胞苷(ddI)等。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3)蛋白酶抑制剂,如塞科那瓦、雷托那瓦和印第那瓦,目前与两种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艾滋病毒蛋白酶抑制剂交替使用。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可以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艾滋病毒含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外周血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或其核糖核酸),从而减轻症状和延缓生命。然而,整合在CD4+细胞染色体上的前病毒不能被去除。因此,艾滋病毒不能完全从体内清除。人类T细胞病毒的第二部分主要是逆转录病毒中的核糖核酸肿瘤病毒,它不会在被感染的细胞中引起细胞凋亡,但能转化细胞诱发肿瘤。1978年,从T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观察到一种具有中央核的C型病毒颗粒,命名为人T细胞嗜性病毒或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之后,从一名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另一种称为HTLV-2的T细胞病毒。第一个发现的HTLV-1,一个生物学性状,1个形态结构,HTLV-1和HTLV-2在电子显微镜下是圆形的,直径约100纳米,包膜,包膜表面的穗状突起,和嵌入在穗状突起中的特异性糖蛋白(gp120),它能结合CD4受体,并与病毒感染和细胞入侵有关。内衣壳P18和P24是两种结构蛋白。该中心含有病毒核糖核酸和逆转录酶。第二,致病性HTLV-1和2是导致人类肿瘤的逆转录病毒。1 HTLV感染的传播途径可以是通过输血、注射、性交等横向传播。它也可以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在母亲和婴儿之间垂直传播。2型HTLV-我能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主要是在40岁以上的成人。大量的T细胞增殖、转化和癌变,淋巴结、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此外,HTLV-1可引起热带下肢痉挛性瘫痪和B细胞淋巴瘤,而HTLV-2可引起毛细胞白血病它不含病毒致癌基因或细胞致癌基因。目前认为,HTLV引起的T细胞白血病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HTLV首先吸附并激活CD4 T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出现在CD4细胞膜上,然后病毒基因组以病毒的形式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前病毒的启动使白细胞介素-2的基因失去控制,导致白细胞介素-2过量,导致白细胞介素-2与感染病毒的CD4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过度结合,导致大量CD4细胞增殖。由于HTLV病毒前体DNA不需要整合到特定的细胞基因位点,它们可以整合到不同的细胞染色体上,并将细胞转化成不同的克隆。当这些细胞继续增殖时,如果克隆体中单个细胞的染色体发生变化,该细胞将发育成白血病细胞。三重诊断和预防诊断的方法与艾滋病毒相同。目前,还没有预防抗病毒药物的特异性疫苗。只有三磷酸化的3-叠氮基-2,3-双脱氧胸苷(AZT)有一定疗效。第三十四章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是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的一种嗜神经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野生动物传播(如狼、狐狸、臭鼬、浣熊、蝙蝠等)。)和家畜(如狗、猫等。)。人们主要是被生病的动物或有毒的动物咬伤而感染的。狂犬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人畜共患病的自然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率和死亡率接近100%。因此,预防狂犬病尤为重要。一个生物学特征1是病毒的形态结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状,一端钝圆,另一端扁平。核心是- ssRNA,被螺旋对称的蛋白衣壳包围,表面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有许多糖蛋白突刺,这与病毒的传染性和毒力有关,狂犬病毒电镜图像,2病毒培养病毒有广泛的动物感染。当在易感动物或人类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海马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在细胞质中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为负包涵体。它们呈圆形或椭圆形,可用作诊断狂犬病的指标。过去,狂犬病病毒被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近年来,肽链图谱研究发现,每个分离株的抗原性不同,狂犬病病毒的毒力也不同。二价体和免疫1感染途径将动物咬伤病毒与狗唾液一起通过伤口带入人体。病毒在侵入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然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外周神经,并以细胞-细胞传递的形式上升至神经节直至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在脑组织中迅速增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