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IST1.1-冯奉仪解读_第1页
RECIST1.1-冯奉仪解读_第2页
RECIST1.1-冯奉仪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更新解读recist 1.1版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学风起云涌2000年发表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版本1.0是抗癌药物、临床试验疗效评价方法,目前被广泛使用。近年来,肿瘤治疗和药物改善,特别是许多无细胞毒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临床实验,开始对其标准提出质疑。例如,评估肿瘤负荷需要10个目标病变吗?对于不以客观缓解率为主要研究终点的临床试验,有必要确认疗效吗?以生存为终点的临床试验患者是否必须有可测量的目标病变?非细胞毒性靶向治疗剂临床试验中如何使用RECIST?如何应用FDG-PET和MRI等新的成像技术?如何评价淋巴结?为此,必须更新RECIST。2009年首次发布RECIST修订版。与RECIST 1.0版一样,RECIST修订版也称为1.1版,而不是2.0版,因为它使用基于肿瘤负载的解剖成像技术评估治疗效果。recist 1.1版主要根据循证文献更新,使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实体肿瘤临床试验数据库中的6500名患者、18000多处目标病变检查数据,目标病变数、疗效检查的必要性和淋巴结测量。解释:可测量的目标病变数在recist 1.1版中,用于判断治疗效果的可测量目标病变数量已更改为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多5个,每个器官最多2个。该标准包括可测量的目标病变。5 mm薄层CT中长径10 mm,淋巴结短径15mm;在对比良好的胸部x线片上,长度20mm;万发测量仪可以测量的皮肤结节等身体表面病变,如果10毫米可以用作可测量的病变,则应通过带标尺的彩色照片明确标注其大小,如果成像技术可以评价优选的成像技术评价。不可测量的非靶点病变是指不能确定的病变,例如延脑脊髓膜病变、腹水、胸膜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或肺部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技术不能再现的腹部肿块或肿块等。该标准还新增了一个具有病理意义的淋巴结,其短直径10毫米,15毫米。可测量的病变具体提到骨病变、囊性病变及局部治疗病变。骨扫描,PET和x射线片不能用于测量骨病变,但可以用于确定其存在和变性。对于具有符合可测量标准的软组织病变的可溶骨或可溶骨混合病变,如果使用CT或MRI等断层成像技术进行评估,则可以用作可测量的目标病变。非囊性病变和囊性病变同时存在时,应首选非囊性病变为目标病变。如果病变在以前的放疗或局部治疗部位,除非有进展,否则不被认为是可测量的病变。以客观缓解率(ORR)为主要研究终点的期临床试验中,所有入群患者必须至少有1个可测量的目标病变,最多5个,每个器官2个,尽可能代表所有侵犯器官。应选择CT或MRI重现性好、可反复测量的病变,并咨询独立专家委员会,检查确认。但是,不强调疾病进行时间(TTP)、无尘生存(PFS)比率等疾病进行状况(PD)指标曾是主要研究终点的临床试验必须有可测量的病变,只有不可测量的非靶标患者才能进入队伍。解释:疾病进展的定义根据recist 1.1版,PD不仅将原始目标病变的长径总和增加了20%,绝对值增加了5毫米,新的病变被视为PD。另外,该标准还进一步细化了非目标病变PD。目前使用PD作为研究终点的目标药物临床试验正在增加。根据recist 1.1版,在多个目标病变中,单个病变消失后再次出现不足以证明PD,但所有病变的长径总和达到PD标准,或者绝对值增加5 mm。当目标病变在随访中分散到多个病变时,每个个别病变应加上长直径。多目标病变融合时,应使用最大长径路。会产生像脑转移等明确的新兵变异,不管基线上是否接受过脑影像检查,都会被评价为PD。据调查,像无目标病变/无目标病变的客观证据一样,因健康恶化而停止治疗的人没有用PD评价,症状恶化。停止治疗后,也要尽力记录病情的客观进展。患者只有不可测量的病变时,很难定量检测肿瘤负荷的增加。此时,要评估患者病变的明确进展,可以使用有用的模拟测试,以不可测量的病变为基准确定总肿瘤负荷增加是否等于基于PD标准的可测量病变增加(肿瘤负荷增加73%等于可测量病变总长度增加20%)。例如,胸腔积液从少量大量增加,癌性淋巴管炎局部发展,或根据临床试验方案改变治疗方法,都足够了。解释:新的成像技术价值recist 1.1版指出,在疗效评估中,如果要基于肿瘤解剖学和容积测量添加功能评估,还没有积累大量数据。功能评价可以补充到新的病变评价中。目前胸部病变首选对比好的x线片和CT,x线片对新病变的分辨率不如CT,CT比MRI更适合评价。CT是目前RECIST中最常用的疗效评估工具,是重复的解剖影像,在做胸部、腹部和骨盆扫描时,必须横跨所有感兴趣的解剖。CT扫描的厚度变化可能影响病变的测量和新病变的检测,显示所有10 mm可测量病变,因此5 mm薄层CT应该是标准的。随访应与基线相同,以确保肿瘤测量的再现性。基线上不做CT扫描而出现的病变被认为是新的病变,提示PD,因此基线CT扫描的范围应该包括原发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所有迹象和症状出现的部位。在某些情况下,您可以使用MRI,例如全身扫描。MRI具有良好的对比、立体和时间分辨率,但是图像收集包含多种变量,这些变量对成像质量、病变的可见性和测量有很大影响。超声波检查由于操作独立,结果只能是主观的。各采用的技术和测量方法相同,后期独立评价时不能再现,不能保证不能用于测量病变大小。超声检测到新病变后,最好通过CT或MRI确认。内镜可用于确认病理CR或明确的病理CR后复发。肿瘤标志物不能用作评价肿瘤客观疗效的指标,但如果参考值高于正常值,则在CR评价时,其水平必须正常。组织细胞学在某些情况下用于区分残留病变的PR或CR,确认治疗过程中渗出是否出现治疗副作用,是否出现PD。目前,功能成像技术(如FDG-PET(fludeoxyglucose posite electronic emission layer photography)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不能完全取代解剖成像技术来评价疗效。尽管FDG-PET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分期和残留病变检测,但将它添加到肿瘤解剖学的容积测量中,仍然缺乏评估疗效的数据支持。出现新病变时,PDG-PET检查可补充CT扫描,用于评估PD。标准FDG-PET是阴性,阳性追踪观察到的是新型病变的信号。如果没有基准PDG-PET,后续措施中出现PDG-PET阳性,但未被CT确认,则增加后续CT扫描,该部位实际出现新病变,PD日期必须是首次出现PDG-PET阳性的日期。如果PDG-PET良性病变与以前CT扫描中出现的病变部位一致的随访和解剖影像显示为非进展,则不能用PD评价。其他recist 1.1版是病理性淋巴结疗效,在没有记录和追踪观察短直径小于10mm的淋巴结的情况下,评价为正常淋巴结。但直径10毫米和15毫米的淋巴结被认为是无法病理测量的非靶点病变。在CT扫描中,短直径15 mm的淋巴结可作为病理可测量的目标病变,在疗效评价中可包括在目标病变总数中。特别要注意,如果将淋巴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