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_第1页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_第2页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_第3页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_第4页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成贵研究员、杜志雄研究员、陈劲松副研究员、檀学文副研究员,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刘连馥会长和王济民等专家的相关建议。文责自负。韩 杨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进行了梳理,根据各阶段不同特征,分析了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问题。研究表明: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功跨跃产业形成期,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它的发展将受其所在阶段的产业规模、产品和品种结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绿色食品市场与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受产业、企业、消费者、政府等方面问题的制约。关键词: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 产业演进 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 一、引言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加速,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人口、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加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人们对无污染、无公害食品的需要与日俱增。全球食品生产和贸易格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食品的生产和贸易迅速发展。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提升要求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需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使得与食品生产有关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地成为新的贸易障碍,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贸易将受到严格限制,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食品逐渐取代传统食品将成为必然。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生产和贸易协调发展。从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已认识到常规农业常规农业指在农业领域大量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装备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大量采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依靠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发展模式。由此人们又把这种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也叫常规现代农业。 对资源、环境、人体健康造成的潜伏性、累积性、扩散性的危害,造成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必然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既能保证产量又能保证经济效益,既能生产优质食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和发展思路。他们把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及其他人工合成品,只以生物学方法、采用有机耕作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称为有机食品。1924年,德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Demeter。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研究和推广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其范围由食品向其他经济作物拓展,加快了将有机农业及相关产业作为可持续农业模式替代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步伐,使得有机农业在规模、速度以及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顺应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的潮流、应对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以及国内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综合背景下,1990年,中国提出了能够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推行“绿色食品工程”。与此同时,世界各国根据IFOAM的基本标准制订本国的有机食品标准,有机食品相关产品的开发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开展对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那么,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中国目前提出的特定概念: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A级允许限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品,AA级不允许使用任何人工合成化学品,其标准与国际有机农产品标准接轨,视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任何产业的宏观管理者只有懂得产业生命周期,才能了解产业发展规律,针对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因此,本文拟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轨迹为基础,运用差分与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产品生产、销售等项指标相结合方法,清晰地判断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及其产业生命周期的显性特征以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二、概念、理论及分析方法(一)绿色食品产业内涵绿色食品参见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2002年。(green food)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开发绿色食品,可以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在国外,类似的食品称为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几类农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出安全程度的不同,依次表现为普通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安全程度即差异化程度最高,它与生态环境相关性最强,所以,它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和较强的竞争力;普通农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最低,所以,它的可替代性最强,价格竞争最激烈。,这些食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绿色食品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过程节约资源;消费过程对环境友好;消费结果对自己、他人与后代都有利;消费具有“隐性”与“长期”效用。根据对绿色食品的理解,本文定义绿色食品产业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把标准化、产业化贯穿在“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是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线的生态、安全、营养、优质、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它是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产等农业发展模式的总结、拓展和提升,是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ILC),是指产业从产生到衰亡的具有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对于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可以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描述。生命周期范式广泛应用于具有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对象上,用于描述研究对象的成长轨迹(Klepper et al.,1996)。每个产业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即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不同阶段(见图1)。产业内企业数量、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技术创新的重点都会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但每个产业的这种规律又具有共性。在形成期,企业数量较少,消费者也较少,企业获利不多,且以产品创新为主;进入成长期,随着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产品产量也逐渐增加,激烈的价格战逐步展开,企业开始将创新的重点转向过程创新;到了成熟期,经过优胜劣汰,企业数量、市场需求与供给、技术都趋于稳定;衰退期则是产业新陈代谢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产业相对的或绝对的规模萎缩,产业因产品老化、退化、功能减退而出现颓势。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1234企业数量 图1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资料来源:Vernon(1966)。(三)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尽管产业生命周期被划分为4个阶段,但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非显而易见,所以,在判断产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时,往往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黄悦胜等,2002)。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依据生产率、产品销售额、产品普及率等指标模拟生长曲线,利用差分判定产业生命周期。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类比法,即利用某一产业在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性,将后进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后进地区产业的发展阶段。生长曲线法是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产量或销售量增长率一般符合缓慢快速缓慢的特点,描点后呈S型的规律,运用数学方程对某一产业的时间序列进行拟合,进而预测以后各年的产品产量或销售量,并可以依此判断产业生命周期的峰值点时间(李凯等,2005)。生长曲线法中最为著名的是皮尔曲线与龚伯兹曲线。皮尔曲线的方程为: (1)(1)式中,代表产量或销售量,为变量的极限值,、为未定系数,为时间变量。龚伯兹曲线可以描述一种新产品从试制期到饱和期产量的增长趋势,它的方程为: (2)(2)式中,代表某一产业的产量或销售量, 、为未定系数,, 为时间变量, 为预测者给定的饱和值(李一智,1998)。由于绿色食品产业在中国产生、发展的时间较短,很难利用生长曲线法对这一产业的成长进行描述和预测,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差分与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产品生产、销售等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来判定产业生命周期。利用差分法利用差分法可以把数据修匀,使非平稳序列达到平稳序列。分析产业生命周期主要是通过分析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变化状况来判定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宋德军等,2008)。本文建立关于企业数量增长与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定量分析模型,以离散型数据近似代替连续型数据。模型的形式如下: (3)由差分近似代替导数,描述企业数量的变化速度,即: (4) (5)具体到绿色食品产业,代表第年获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企业(以下简称“认证企业”)数量,代表第年认证企业数量,则、代表第年绿色食品产业中的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加速递增,、代表第年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减速增加,、代表第年绿色食品产业中的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加速递减,、代表第年认证企业数量单调减速递减;代表第年是该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峰值点,代表第年是该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临界点。首先,计算出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认证企业数量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的不同组合。具体判定标准见表1。其次,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因此,本文除了使用差分法,考虑到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体系,可用于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指标与数据很少纵向对比的指标中,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种数量等少数指标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90年;横向对比的指标中,可用于衡量、分析绿色食品产业的指标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96年。详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在研究中除了依据企业数量的变化界定绿色食品产业的演进阶段,还采用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产品生产、销售等指标(例如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种数量、产地监测面积、实物总产量、销售额等)来综合衡量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所处的演进阶段及特征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统计年报(历年)与笔者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访谈资料。表1 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划分标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0 0 0 0 0 0三、数据检验与分析(一)数据检验尽管中国自1990年就已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但根据纵向统计数据追溯每年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及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量的变化趋势绿色食品获得认证后可连续3年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因此,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是累计前3年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的总数量与同期放弃、取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的总数量之差。(见图2),可以发现,19901996年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及获得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的情况并不乐观,绿色食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图2 19902007年每年获得批准及实际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依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企业统计,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之后认证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见表2)。按照前述差分法对19962002年企业数量的检验结果显示,;对2003年企业数量的检验结果显示,。由此发现,19962002年认证企业数量以较快递增的速度(见表2中变化幅度与环比增长速度指标)发展,在经历了2003年的产业成长“临界点”之后,认证企业数量增加的速度加快,由于利润相对较高,竞争者纷纷加入。表2 1996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认证企业数量数据检验及结果年份认证企业平均认证企业(个)新增数量平均新增数量(个)变化幅度环比增长 (%)199646389221919975448117.49199861975-613.7919997421335821.4920009001683522.642001121731714935.222002175653922244.29200320472047291291-24816.5720042836422278992349838.54200536958597030.29200646159206124.9020075740112520524.3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02007年,历年)汇总并根据计算公式(4)、(5)整理。这一阶段,理想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主要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宋德军,2008)。但是,在现实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企业地域分布、地方保护、体制因素以及该市场进入壁垒低、该产业的获利性较高等原因,仍然会有大量小企业进入市场,同时一些应当被淘汰的小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导致在“临界点”之后绿色食品企业数目仍然加速递增的状态。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标准初步判定,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成长的“临界点”。2003年之前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期,2003年之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由形成期进入成长期。如前所述,上述分析中利用差分法来评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并不很严格。因此,还要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实物总量、绿色食品销售额、绿色食品出口额情况来综合判断。本文发现,随着认证产品、认证企业数量的增加,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与绿色食品实物总量在2003年前后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见图3),可见,2003年是认证企业数量、认证产品数量、绿色食品实物总量、绿色食品销售额及出口额等多个指标的“临界点”(见图4)。由此,本文进一步判定,1996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2003年之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则进入成长期。图3 1996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图4 1996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销售及出口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二)各阶段特征分析根据上述指标、数据分析并结合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实地访谈,本文认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这个阶段包括产业形成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6年);绿色食品产业正式形成的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3年底)。第二阶段,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这个阶段包括成长早期,即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20042005年);成长中后期,即努力向成熟期迈进阶段(2006年以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经历的两个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征如表4所示。表4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与成长期特征形成期(19902003年)成长期(2004年至今)企业数量认证企业数量增长快,增幅大,认证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大。认证企业数量继续增长,增幅减缓,大型认证企业数量增加。产品特征 比传统食品档次稍高、低附加值、初级食品多。高性价比、低附加值、差别化大、深加工食品增多。出口初级加工品所占比重大,出口额从无到缓慢增长,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单一。深加工食品比重增加,出口产品品种结构多样化,出口额迅速增加。竞争形式 市场竞争不激烈,进入市场的贸易壁垒小,市场竞争特点主要是依靠传统产品模仿竞争,利润和产品销售市场空间巨大。市场竞争加剧,进入市场的障碍提高,市场竞争特点是成本价格质量品牌规模差异化竞争,但利润和产品销售市场空间仍然巨大。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07年,历年)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访谈资料总结。1.产业形成期(19902003年底)。(1)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6年)。1990年,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工程”首先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3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总公司、绿色食品办公室等经营和管理机构,并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通过委托全国各地分支管理机构,协助和配合中心开展宣传;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此外,还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确立了标志的权威性。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1993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当年新增产品数量达到217个。由于绿色食品刚刚进入食品行业,大众消费者对其认知有限导致绿色食品市场环境并不理想,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并不多。1994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全国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形势转变绿色食品发展方式,拓展绿色食品开发领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认证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1995年新增认证产品263个,超过1993年最高水平1.07倍;1996年新增认证产品289个,比上年增长9.9%。县域层次的开发逐步展开,绿色食品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全国许多县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5年,全国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700万亩,比1994年扩大3.6倍;1996年扩大到2248万亩,比上年增长32%。产量增长超过产品数量增长。1995年,全国绿色食品主要产品产量达到210万吨,比上年增长203.8%,超过产品数量增长率4.9个百分点;1996年,主要产品产量达到360万吨,比上年增长71.4%,超过产品数量增长率61.5个百分点。这表明,认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绿色食品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与1995年相比,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产品中粮油类产品比重上升了53.3%,水产类产品上升了35.3%,饮料类产品上升了20.8%,畜禽蛋奶类产品上升了12.4%数据来源:绿色食品发展历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成立了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进行审查、监督、检测等内容的绿色食品产业管理网络,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纳入管理和开发序列,使它们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的发展轨道。绿色食品开发由初加工、单一化向深加工、系列化、基地化转变,并不断取得进展。(2)加速发展阶段(19972003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主导设计与标准已经确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基本形成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得到社会各方(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也得到国际市场的基本认可。上述特征标志着绿色食品产业早已进入了形成期。在此基础上,2002年,农业部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目标是:“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应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的实施,“绿色农业”概念的正式提出与确立,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频率明显加快,社会关注度大大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初具一定的影响力。这一阶段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03年底,全国认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2003年,绿色食品产品实物总量达到3260万吨,主要产品产量中,大米225.6万吨,面粉41.9万吨,食用油21.3万吨,水果184.3万吨,茶叶12.9万吨,肉类10.1万吨,液体乳及乳制品182.6万吨。绿色产品年销售额723亿元,出口额10.8亿美元,出口率12.4%。受到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7710万亩。从产品类别上看,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56.5%,畜禽产品占17.1%,水产品占3.3%,饮品占17.0%,其它产品占6.1%。绿色食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绿色食品品牌的吸引力,以及开发绿色食品为企业和农户带来的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绿色食品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说明,中国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日益提升,一些产品陆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显示出绿色食品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已开发的绿色产品涵盖了粮油、蔬菜、果品、饮料、畜禽蛋奶、水产、酒类等。2003年底,在绿色食品产量中,初级产品占32.4%,初加工产品占26.7%,深加工产品占40.9%。认证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在37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有117家,占31.5%;另有299家绿色食品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证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逐步提高(初步测算,该项比重大米为1.81%,面粉为0.64%,食用植物油为1.54%,水果为1.61%,茶叶为18.3%,液体乳及乳制品为63.5%)。部分绿色食品已形成集中产区,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部分地区将发展绿色食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产业带建设相结合,提高了主产区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部分地区,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王德章等,2003)。发展绿色食品与“三农”的关系更加紧密。以黑龙江省为例,2003年,该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农民人均增收35.9元,约占农民增收的30%。绿色食品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山东省已有40%的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出口产品,出口额达4亿美元。2.产业成长期(2004年以来)。2003年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发挥整体优势,因地制宜,积极组织产品认证。2003年底,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证企业数量和申报产品数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续报率为73%,比上年提高了2030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续报率达到90%以上。这标志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步入成长期。这一阶段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初具规模,产品结构逐渐优化,品种日趋多样化。2004年初以来,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和认证企业数量都以较快速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5%和36.1%;销售额和出口额也以较平稳的速度增长,年均分别增长25.2%和32.2%。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截至2007年底,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5740个,认证绿色食品总数达到15238个,其中,初级产品占37.2%,初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分别占37.7%和25.1%;品种结构优化,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按产品类别划分,绿色食品中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畜禽类产品和饮品类产品所占比重分别提升到总数的11.4%和5.3%。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基本建立。中国对绿色食品实行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刘连馥,2007)。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中国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得认证产品的质量,规范企业使用认证标志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中国对绿色食品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王运浩,2007)。扩大绿色食品市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强的环保、健康意识,更多关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更贴近民生,也越来越符合大众的消费趋势和消费倾向。(三)存在的问题1.产业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企业对绿色食品的续报率下降续报是指由于绿色食品标志有效期是3年,3年以后企业要想绿色食品标志继续有效,就必须续报申请重新认证。近年来,尽管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与外国同类指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都存在着规模过小的问题。上述情况不适应绿色食品产业国际化的要求。绿色食品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和企业规模偏小,影响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以及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培育国内外驰名品牌的能力,不但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效应,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资源配置和绿色食品产业布局不合理。从20052007年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的绿色食品数量最多,东部、北部的江苏、浙江、黑龙江、辽宁等获得绿色食品数量前十名的省份所拥有的绿色食品数量占全国的61%,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模式为重点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而中部、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滞后。3.大中城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较高,农村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绿色食品价格较高商务部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8显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分别约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4倍、2.4倍和1.6倍。,消费者虽然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显著,但实际购买能力不足。消费者虽然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食品安全的公信度下降,据调查,有近一半的消费者不信任绿色食品标志;消费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特征以及对绿色食品的信任程度,对消费者的绿色食品认知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曾寅初等,2007)。4.驰名品牌少,品牌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品牌杂乱,全国驰名品牌较少,同质性品牌较多。市场上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有的企业甚至为了争夺市场还互相展开价格战,违反市场规则、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降低了绿色食品品牌的市场认知度,损毁了绿色食品标志的信誉度。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5.绿色食品综合效益日益明显,但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比重小。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几年来,A级绿色食品迅速发展,而AA级绿色食品发展缓慢。A级绿色食品从1996年的273个发展到2007年的12228个,而同期,AA级绿色食品只有3010个,只占绿色食品总数的24.62%。A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其出口潜力巨大,同时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加AA级绿色食品的数量是一个重要任务,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方向,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中承担着主要任务。6.政策引导不够深入,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法律、自然环境急需改善。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从成长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引导、法制化和规范化至关重要。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在认证程序和认证体系上还需要改进,并且要严格认证把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和产品质量监测是确保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四、简要结论及政策启示(一)简要结论本文主要采用差分法与模拟生长曲线所需要的认证产品数量、认证企业数量、种植绿色食品的监测面积与绿色食品实物总量等指标,判定2003年是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由此,本文认为,19902003年是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期,在2003年之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则进入成长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功跨跃产业形成期,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经历了基础建设阶段、加速发展阶段以及快速成长阶段后,绿色食品产业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受到其所在阶段的产业规模、产品和品种结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绿色食品市场与消费需求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成长期已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偏小,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企业对绿色食品的续报率下降;资源配置和绿色食品产业布局不合理;消费者总体上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不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显著但实际购买能力不足;驰名品牌少,品牌杂乱无序,良莠不齐;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效益日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