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血液,PHYSIOLOGY,第三章血液,血液(作用),1、为全身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2、将细胞代谢产物运输到肺、肾等器官排出体外功能:运输调节免疫防御,第一节概述(组成、性质)第二节血浆第三节血细胞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五节血型与输血,第一节概述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55%,45%,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男:40%50%女:37%48%,血细胞比容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血细胞比容升高贫血血细胞比容降低,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失血:10%无明显症状20%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恶心、乏力30%危及生命,血量,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血浆含胆色素淡黄色空腹血浆(清)进食血浆脂蛋白混浊2.比重(g/ml)血液: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目。血浆: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红细胞:1.0901.092,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二、血液的理化特性,3、血液的黏滞性血细胞、血浆蛋白等分子或颗粒摩擦血液:4-5;血浆:1.6-2.4(相对于水),全血:红细胞数目血浆:血浆蛋白含量,贫血粘度降低大面积烧伤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血流减慢,红细胞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形成物质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所占比重大小(300mmol/L或770KPa)(1.3mmol/L或3.3KPa)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4、血浆渗透压(5800mmHg),5、酸碱度,正常值:pH值为7.357.45pH值6.9或7.8,将危及生命,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练习: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2.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3.正常人血液pH值为_。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1.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4050,3748,78,7.357.45,NaHCO3/H2CO3,第二节血浆,与组织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沟通机体内、外环境的桥梁,一、血浆成分及作用溶剂:水91%92%溶质:891、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Na+、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2、血浆蛋白(6080g/L)清蛋白4050g/L、肝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2030g/L、浆细胞免疫纤维蛋白24g/L,肝血液凝固白/球1.52.5:1,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非蛋白氮(NPN):含氮化合物的含氮量主要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作用: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和肾排泄功能4、其他A: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B: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C:氧气、二氧化碳等小分子,二、血浆渗透压渗透现象:用半透膜隔开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时,则水分子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的现象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与单位体积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半透膜,水移动的方向,溶质分子,渗透现象,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指的是血浆中胶体溶质颗粒和晶体溶质颗粒吸水力量的总和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正常值:300mmol/L(mOsm/kgH2O=770kPa其中胶体渗透压3.3KPa,1.来源:(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Na+和Cl(电解质)(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清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2.特点: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变,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3、作用: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平衡,保持红细胞形态,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形成物质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小分子大分子、含重金属物质所占比重大小(300mmol/L或770KPa)(1.3mmol/L或3.3KPa)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血浆渗透压(5800mmHg)形成,溶液分类: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等张溶液: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0.9%NaCl等渗、等张1.9%尿素等渗,不等张,正常红细胞,红细胞皱缩,红细胞膨胀破裂,等渗,低渗,高渗,0.9%NaCl5%葡萄糖,溶血: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内渗透压相对较高,水分吸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_和_。血浆是_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_2.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3.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_与_之间的水平衡。4.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_,主要是由_所形成。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5。()2.血浆中清蛋白含量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桥梁,清蛋白,球蛋白,血浆,组织液,晶体渗透压,NaCl,1.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氯化钾B.氯化钠C.碳酸氢钾D.钙离子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3.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A.胶体渗透压B.K浓度C.Na浓度D.总渗透压,B,B,D,无核容积90m3双凹圆盘形表面积140m2,(一).红细胞,第三节血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新生儿:RBC6.01012/L以上,Hb200g/L,缓冲血液酸碱度,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成年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110150g/L,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二)、红细胞主要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0.9%(0.85%)NaCl红细胞形态正常0.6%NaCl红细胞肿胀变成球形,0.42%NaCl红细胞开始部分溶血0.35%NaCl红细胞全部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成反比。渗透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越易破裂溶血,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概念: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不易下沉的特性机制:红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较大,和血浆的摩擦力大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红细胞在1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红细胞叠连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概念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成为一叠的现象影响因素血浆成分的变化,白蛋白增加红细胞沉降减慢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增加红细胞沉降加速,3、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的变形能力有助于血循环中的红细胞通过口径比较细小的毛细血管或血窦孔隙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影响因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红细胞内的粘度红细胞膜的弹性,粘度,(三)、红细胞生成及破坏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铁,叶酸,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李秀红,39,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成熟细胞,幼RBC,细胞分裂、合成Hb,DNA,辅酶,成熟RBC,细胞核,Fe2+,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长期慢性失血,B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铁,A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受到药物、射线等因素作用,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幼RBC,细胞分裂增殖,DNA,Vit.B12,叶酸,辅酶,成熟RBC,内因子,(2)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叶酸和内因子缺乏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如:胃大部切除、胃壁细胞损伤、内因子缺乏、抗内因子抗体,成熟因子:维生素B12(vitaminB12),B12,食物摄取,内因子,+,B12吸收,回肠上皮细胞粘膜特异性受体,正常情况下,VB1210003000g,红细胞合成需13g/day,故发生贫血在34年后。,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是肾合成,其次是肝脏促进红系祖细胞向前体细胞分化加速前体细胞增殖幼RBC增加-合成HB增加网织RBC加速从骨髓中释放严重肾病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不足会引起E肾性贫血(2)雄激素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干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肾管周间质细胞(主)肝细胞(次)EPO,骨髓,BPA,雄激素-刺激EPO生成雌激素-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缺氧、RBC或Hb,PO2RBCHb,肾管周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生长素,Fe和氨基酸运至红骨髓,重新合成Hb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排出体外,将血红蛋白(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Fe,排入血循环,RBC破坏,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3.红细胞的破坏-在肝、脾和骨髓被破坏,F脾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的破坏,EPO,红细胞生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铁被重新吸收入血,血红素,氨基酸,珠蛋白,被肝脾吞噬,缺氧,二、白细胞生理,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白细胞,有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识别、免疫,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限制过敏反应,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三、血小板,数量:(100-300)109/L,1、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内皮损伤,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粘附,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其内含物如(致密体、-颗粒和溶酶体中物质)释放。,修复:血小板融入血管内皮细胞,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收缩:血小板内含有许多微丝,是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的复合物。部分血小板粘附于纤维蛋白丝上,其收缩可使纤维蛋白丝也发生收缩,血凝块回缩,血清析出,使血凝块更为牢固。,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生理止血的三个时相:受损血小管收缩、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过程,(2)参与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出血,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1)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出血时间:出血到自然停止的时间13分钟,(3)促进凝血,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粘附:少量血小板粘附在胶原上松软血栓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血小板止血栓3.血液凝固:永久止血。启动凝血系统坚固血栓(二期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_;女子平均约为_,这种差异主要与_水平有关。2.正常成年男子Hb的含量是_;女子的Hb含量是_。3.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_,越不易_。4.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_;女子为_。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_和_。6.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_和_,5.01012/L,4.51012/L,雄激素,120160g/L,110150g/L,大,破裂,015mm/1h,020mm/1h,蛋白质,铁,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1.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2.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3.红细胞只运输O2,不运输CO2。()4.红细胞也具有缓冲作用。()5.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6.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7.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9.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1.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D.血细胞比容改变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红细胞发生哪些现象有关()A.凝集的快慢B.叠连的快慢C.运动的快慢D.溶血的多少3.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变形运动B.吞噬作用C.产生抗体D.凝血作用,A,B,B,4.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雌激素D.红细胞提取物5.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型地中海贫血6.肾性贫血是()A.缺乏铁质B.缺乏维生素B12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B,C,D,1.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A.肝素B.去甲肾上腺素C.组胺D.肾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2.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A.雄激素B.铁质C.肾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血管紧张素3.缺铁性贫血()A.红细胞数明显减少B.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C.红细胞体积代偿性增大D.叶酸缺乏可引起此病E.红细胞数明显增多,AC,AD,AB,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一、血液凝固,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淡黄色液体,(二)、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前激肽释放酶、血小板磷脂(PF3),凝血因子的特点,1、因子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其余在血浆2、因子是钙离子,其余为蛋白质多以酶原形式存在,右下角加a表示活性形式3、主要在肝合成因子、合成需维生素K4、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凝血障碍,甚至出血,(三)、血液凝固的过程,1.凝血酶原酶激活物的形成,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由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胶原,血友病A缺乏血友病B缺乏,III、V辅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的启动者,它“锚定”在细胞膜上,使凝血限于局部。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的凝血酶可以激活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凝血正反馈组织因子与a复合物能直接激活,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关系,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2.凝血酶的形成钙离子使Xa和V在血小板磷脂表面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使凝血酶原被激活成有活性的凝血酶(a),3.纤维蛋白的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单体将激活为a钙离子,a使纤维蛋白单体变成多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完成血凝块凝血完成,凝血时间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412分钟反映被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时间,(四)抗凝系统,血管内皮完整,不会发生血液凝固仅发生在受损血管的局部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屏障抗凝血抗血小板,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1)抗凝血酶抗凝血酶封闭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使凝血酶失活抗凝血酶的直接作用慢而弱(2)肝素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间接抗凝阻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抗凝血酶+肝素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3.生理性抗凝物质,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二、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2-抗纤溶酶),(tPA,uPA,激肽释放酶),(一)过程: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球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能使纤溶酶原激活的物质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激肽释放酶2、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溶解被纤溶酶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不再凝固、具有抗凝作用,(二)纤溶抑制物血浆中存在的对抗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1、抗纤溶酶与纤溶酶结合使其失活2、抗活化素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凝血过强、纤溶过弱:形成血栓凝血过弱、纤溶过强:出血凝血纤溶处于动态平衡保证出血时有效止血,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正常运行,1.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_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_。2.血液凝固是一种_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_。3.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和_。1.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2.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Ca2的参与。()3.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因子,组织中,酶促化学,加快,抗凝血酶,肝素,1.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A.凝血因子被激活B.因子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2.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血小板破裂B.血管紧张素增加C.肾素分泌增加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4.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A.因子B.因子C.因子D.因子,B,A,A,C,1.关于内源性凝血的途径,叙述正确的是()A.胶原组织损伤首先激活因子B.参与凝血步骤比较多C.所需时间较外源性凝血长D.许多环节有Ca2参与E.不需因子参加2.纤维蛋白溶解是指体内()A.纤维蛋白降解B.因子降解C.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D.纤维蛋白降解后不再凝固E.纤维蛋白降解后能凝固,ABCD,ABCD,第五节血型与输血,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循环血量: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贮存血量:肝、脾血窦,肺泡毛细血管、皮下静脉失血:10%无明显症状;可以自动回复20%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恶心、乏力30%危及生命,一、血量,二、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是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异己”的标志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凝集原:指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红细胞表面凝集原与血型,A、B凝集原均有,B凝集原,A凝集原,两种凝集原均无,(一)ABO血型系统这一系统中,红细胞膜上含有两种不同的抗原,也称凝集原,分别称A凝集原和B凝集原。在血浆(或血清)中存在两种与抗原相对抗的天然抗体,分别称为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1、分类依据: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凝集原)的种类不同或有无来分型。将其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个基本类型。,ABO血型抗原与抗体,ABO血型的遗传,2、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被抗体凝集成一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A凝集原+A凝集素红细胞凝集溶血B凝集原+B凝集素红细胞凝集溶血,3、血型鉴定:用已知标准A凝集原与B凝集素检测未知血型抗原,血型鉴定,4、交叉配血试验直接配血(主侧):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间接配血(次侧):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供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清,受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结论:(1)配血不合:主侧出现凝集反应绝对不能进行输血(2)配血相合:主侧、次侧均不出现凝集反应可以输血(3)配血基本相合: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异型输血,紧急时可以输血,不超过300毫升,5、输血原则:避免发生凝集反应(1)首选同型输血(2)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存在亚型,避免亚型的凝集反应,输血原则,(二)Rh血型系统分型:人类红细胞膜上的Rh抗原有C、c、D、E、e五种,其中以D抗原的活性最强。红细胞膜上含D抗原的称Rh阳性,不含D抗原的称Rh阴性。特点:1、我国汉族绝大多数人属Rh阳性,Rh阴性者不足1。但有些少数民族,Rh阴性者较汉族高;2、Rh血型系统血清中没有天然的抗体,但Rh阴性者经D抗原刺激后可产生D抗体,临床意义:1、输血反应Rh阴性的受血者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不会发生凝集反应。但可使受血者血清中产生抗D抗体。这样,在第二次再输入Rh阳性血液时,就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2、母婴血型不合当Rh阴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刺血疗法课件
- 养护员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别墅电梯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初级安全员培训教材课件
- 兴安化工安全培训课件
- 营销渠道策略方案文案(3篇)
- 兴义煤炭技术安全培训课件
- 初中教师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 内蒙古双语改革课件
- 化学品安全培训知识课件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 房建类工程施工方案
- 中国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 离散数学概论第2版田秋红习题答案
- 2024年辽宁省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含解析
- 风能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 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行动手册
- 营造林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35kV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资料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铸剑先生行为分析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