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刘成丽,18515205813710116101,学科的范围,中医理论探讨与临证,原名中医学说探讨与临证,基于对邓铁涛教授1981年出版学说探讨与临证学术经验的传承。邓铁涛教授说:“各家学说这门学科,设立得很好。我担任过该科的教学,对其中一些名家学说作了一些初步探讨,并在临证时加以验证,这方面的收获是比较大的。有些名家的一家之言,应该拿到临床中去验证,不能草率地批判抛弃。一家之言,有些好像是一块璞玉,经过加工,晶莹乃见。”,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本科段),学术流派(硕士段),主要学说(博士段),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三大板块:,中医的学术流派中医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各种学说,学术流派著名医家主要学说脉络主体综合贯穿的独特的融汇的发展的局限的创新的医家医著医案,学派,医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三大板块:,中医学理论体系简图,中基础医学内经难经奠定理论基础医历代学中药学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基础各家体系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包括: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治则学说、本草学说、方剂学说、摄生学说、运气学说等。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借用,体质学说形神学说重在探讨人体特质、个体差异升降学说主火热学说要脾胃学说重在探讨病因病机、外感及内伤等学肾命学说说痰饮学说痰瘀学说重在探讨疾病过程中瘀血学说所产生的病理产物郁证学说对人体的影响外治学说治疗手段的研究,教学安排,考查题目:请选择一个学说,谈谈您的认识,及您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中医学术源流与研究,源1医经家2经方家流3河间学派4易水学派5岭南医学流派,根(源)本(流),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确立中医以整体联系之系统功能学说为理论核心,本经制定中药性味系统及制方原则,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体系,源,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吾国医学之兴,遐哉尚矣。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唐代孔颖达正义注曰:“凡人病疾,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无其微,故宜戒之,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调齐也”。又云“三世者,一曰,二曰,三曰(又云),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谢利恒:“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次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医经、经方二家。”,黄帝针灸医经家素女脉诀神农本草经方家,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方技三十六家: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房中八家、神仙十家。,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黄帝外经黄帝内经,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创疭契方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医经学派,1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研究诸家,校勘研究校订疏证注释疏证分类研究全面分类选择性分类专题发挥,林亿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次注黄帝素问王冰注,秦越人脉学黄帝八十一难经张仲景伤寒病伤寒杂病论华佗脏腑辨证中藏经皇甫谧针灸学甲乙经专题研究巢元方病源证候学诸病源候论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杂病证治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陈无咎明教方七篇大论与五运六气,1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研究诸家,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多种疾病病源证候的专著。概念病证候病因病理症状,71类,1739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概念: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病因病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腑脏不和,致肾虚而膀胱热也。膀胱,津液之府,热则津液内溢而流于睾,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积于胞,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症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齐。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诸淋形证,各随名具说于后章,而以一方治之者,故谓之诸淋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四海类聚方2600卷,收录于永乐大典,经方学派,“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神农本草经,本经制定中药性味系统及制方原则,术味苦温。主治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化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郑山山谷。人参味甘小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神农本草经,宋代之后,人们开始尊奉张仲景为医圣。丹波元胤引医林列传:“张机字仲景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刘完素:“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伤寒杂病论医书中的经书其方剂“经方”,2经方学派:,徐大椿:“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证加减之法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医学源流论书论论“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因知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可与灵素并垂者。”金匮要略心典徐大椿序,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方:伤寒杂病论方:,桂枝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黄芪建中汤方:桂枝(去皮,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擘,十二枚)胶饴(一升)黄芪(一两半),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一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小柴胡汤:柴胡(半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麻黄汤:麻黄(去节,三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小青龙汤: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白虎汤:石膏(碎,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石膏(一斤)麦门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半夏(洗,半升)竹叶(二把)人参(二两),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一云三挺,三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寒格若食入口即吐”,真武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切,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理中丸/汤: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半夏泻心汤: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呕而肠鸣,心下痞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经方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证体系中医学派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伤寒论等,其主要特点是用六经辨证(而不用脏腑辨证)和辨方证。”“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不见五行的踪影,这是因为,经方的发展史,是从症状反应上总结的治疗经验,重视症状反应,略于逻辑推理。是先由经验方的积累,到诸多方证,由诸多方证分类而产生八纲、六经辨证,也就无须用五行学说去推理,所以六经辨证不用五行辨证,是区别其他中医理论的关键。”冯世纶中国汤液经方,小承气汤方:大黄(酒洗,四两)厚朴(去皮,炙,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调胃承气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清酒洗,四两)大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仲景书既有他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皇甫谧甲乙经序论广一词可作明证;又有他编辑、总结汉末以前各重要医书的主要内容,而伊尹汤液构成了伤寒论的主体内容。伊尹汤液(或称为汤液经法)在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载,而隋书经籍志主要依梁阮孝绪七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而成,则知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公元265-502年)已经遗失。”,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北宋林亿伤寒论序,2经方家:,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汇通思潮影响下的诸家,寒温学派,攻邪、滋阴降火,明清温补,流主要学术流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术的争鸣是流派产生的内在推动力,攻下派河间学派温病学派寒凉派滋阴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火神派,河间学派师承图,赵道震赵良仁虞诚斋穆大黄戴垚荆山浮屠罗知悌朱震亨戴思恭马宗素王履刘完素刘叔渊刘纯麻九畴汪机孙一奎张从正常德王纶葛雍李子范虞抟馏洪徐彦纯,易水学派师承图,张元素李杲罗天益(脏腑辨证说遣药制方论)王好古(阴证论),薛己(脾肾并重)赵献可(命门水火说)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李中梓(脾肾先后天之本论),(脾胃论内伤说),金元,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温补学派,明清,攻下派,滋阴派,“先生张元素,字洁古,易水人也。八岁试童经,二十七经义登科,犯章庙讳出落,于是怠仕进,遂潜心于医学,二十余年虽记诵广博书,(然)治人之术,不出人右。其夜梦人柯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见其题曰内经主治备要,骇然惊悟,觉心痛,只为凶事也,不敢语人。自是心目洞彻,便为传道轩岐,指挥秦越也。”,张元素医学启源张序:,“河间刘守真医名贯世,视之蔑如也。异日守真病伤寒八日误下证,头疼脉紧,呕恶不食,门人侍病,未知所为,请洁古诊之,至则守真面壁不顾也。洁古曰:何视我直如此卑也?诊其脉,(谓)之曰:脉病乃尔,初服某药犯某味药乎?曰:然。洁古曰:差之甚也。守真遽然起曰:何谓也?曰:某药味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彻故也。今脉如此,当以某药服之。守真首恳大服其能,一服而愈,自是名满天下。”,张元素医学启源张序:,“洁古治病,不用古方,但云: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反以害人。每自从病处方,刻期见效,药下如攫,当时目之曰神医。暇日辑(集)素问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药性,名曰医学启源,以教门生,及有医方三十卷传于世。壬辰遗失,存者惟医学启源。真定李明之,门下高弟也,请余为序,故书之。兰泉老人张吉甫序。”,“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及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大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贞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李杲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惑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横夭耳!僭易之罪,将何所逃乎?”,李杲内外伤辨辨阴证阳证:,侧重点河间:病因(火热)易水:病机(气虚、阳虚)研究命题河间: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邪火论朱丹溪相火论易水:李东垣阴火论,河间、易水学派,金元四大家,“余用补法则不然。取其气之偏胜者,其不胜者自平矣。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余尝曰吐中自有汗,下中自有补,岂不信然!余尝用补法,必观病患之可补者,然后补之。若此数证,余虽用补,未尝不以攻药居其先,何也?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故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脏所宜,毋使偏倾可也。凡药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君子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素问三部九候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儒门事亲:“吐之令其调达也,汗者是风随汗出也,下者是推陈致新也。”,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大黄蛰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蛰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干地黄芍药甘草大黄,黄芩,桃仁杏仁,蛰虫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养正积自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朱丹溪、张景岳之阴阳观: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丹溪则曰阴虚则病,阴绝则死;余则曰阳虚则病,阳脱则死”“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而余反之曰:气不足便是寒。”,“予自初年,尝读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未尝不服其高见,自吾渐立以来,则疑信相半矣。又自不惑以来,则始知其大谬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辨,“内经不偏不倚之道,固已详明若是。奈河间不能通察本经全旨,遂单采十九条中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不辨虚实,不察盛衰,悉以实火言病,著为原病式以讫于今。继自原病式出,而丹溪得之定城,遂目为至宝。因续著局方发挥,及阳常有余等论,即如东垣之明,亦因之而曰火与元气不两立。此后,如王节斋、戴原礼辈,则祖述相传,遍及海内。凡今之医流,则无非刘朱之徒,动辄言火,莫可解救,多致伐人生气,败人元阳,杀人于冥冥之中而莫之觉也。”,景岳全书传忠录:,火神派,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贵恶贱,以高丽参、枸杞、龟、鹿、虎胶、阿胶、久制地黄、鹿茸等品,奉为至宝,以桂、麻、姜、附、细辛、大黄、芒硝、石膏等味,畏若砒霜,由其不知阴阳虚实至理,病之当服与不当服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无奈今人之不讲理何所以病家甘死于参、芪、归、地之流,怕亡于姜、附、硝、黄之辈,此皆医门之不幸,亦当时之通弊也。医法圆通卷一用药弊端说,郑钦安(18241911)清代医家,名寿全。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问题性学派,河间、易水妇科六大流派:上海朱氏妇科、上海蔡氏妇科、天津哈氏妇科、北京肖氏妇科、杭州何氏妇科、广州罗氏妇科少林伤科、武当伤科等,孟河、永嘉、钱塘、吴中、新安、龙江、岭南等,医经、经方、伤寒、温病、汇通、火神等寒凉、温补、滋阴、攻邪.,临床各科医学流派(略),2011年5月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广东省首届“中医学术流派与岭南中医药文化论坛”,5、岭南医学流派,2012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广东“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为重点研究室建设(中医药科技发201227号)项目。,201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共64家,其中广东三家: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岭南皮肤病流派传承工作室、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共64家,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共64家,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特点,一、地域特色百花齐放二、家学渊源传承久远三、注重经典潜心专研四、办会办校培育人才五、结合新知中西汇通六、理论临床勇于创新七、古方新用验方效著八、组方严谨配伍精简九、医德高尚享有盛誉,当代中医学术流派判定的核心三要素,著名的代表人物鲜明的学术思想(理论主张)稳定的传承体系关于“传承体系”,学界认为需要超过三代(含三代),学术流派是以名医为核心进行的,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名老中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当代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却已形成,在岭南地域也不例外。,岭南医学流派分类,按学科分类1、岭南医方(方书)流派2、生草药类学术流派3、伤寒经方类4、岭南温(疫)病学术流派5、内科杂病学术流派6、岭南骨伤学术流派7、岭南妇科学术流派,8、岭南儿科学术流派9、岭南针灸学术流派10、岭南皮肤科流派11、岭南喉科、眼科学术流派12、中医诊法学派13、中西汇通学派,5、岭南医学流派(1)岭南医方(方书)学术流派,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元代释继洪纂修岭南卫生方明代丘濬辑录群书抄方及至清代岭南方书文献著述46种,其中著名者如南海何梦瑶医方全书等体现岭南医家运用传统方剂药物包括地方草药治病讲求实效,注重炎热潮湿气候对常见多发疾病影响以及流行时病急症、虫兽外伤救护方法的特点。,(2)生草药类学术流派,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当时岭南药用动植物。清初番禺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岭南第一部草药专著;道光年间新会赵寅谷著本草求原;民国时期,南海肖步丹编纂岭南采药录,东莞胡真撰写生草药指南,1959年广东省名老中医赵思兢主编岭南草药志等,学术上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岭南伤寒经方学术源于中原内地而又有发展,岭南伤寒经方派医家,延续了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学术争鸣。错简重订派:东莞陈焕堂仲景归真顺德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编维护旧论派:南海郭治伤寒论南海何梦瑶伤寒论近言新会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南海冯瑞流伤寒论讲义辨证论治派:香山麦乃求伤寒法眼鹤山易巨荪集思医案番禺陈庆保伤寒类编东莞卢觉愚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3、伤寒经方类(伤寒学派岭南流派),4、岭南温病学术流派,岭南气候: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热之疾,所由以作也。特点一,四季不甚分明。岭南隆冬,林无凋叶,野有蔓草,四时把握葵箑,山海黎蜒老死不识霜雪;特点二,昼夜温差、气候变化大。虽盛夏阴雨必寒,虽穷冬日出则燠,一日之间,寒燠或屡变。即使是盛夏,下雨即骤冷,即使是隆冬,出太阳即闷热;特点三,南土暑湿炎热。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岭南气候湿热蒸熏,形成了蛇、蜂、蝎、蜈蚣等毒虫病菌滋生温床。,4、岭南温病学术流派,人群体质:岭南之地,山川盘郁,无论冬夏,多汗流浃背,气随汗出,因此土人多气虚而面黄肌瘦,南方人常自汗,土人多体瘠色黄。土人淫而下元虚,又浴于溪”,房事不节制而致肾元不固,涉冷沐浴更加重体虚而易染病。饮食与居住环境: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胕,通腐,气候炎热食物保鲜困难),纵非饮食冷物,既寒邪感于外,饮食伤于内也。岭南土俗素无蚕绩,冬不衣绵,居室疏漏,户扃(音窘,门环)不固。,1.潘名熊,潘名熊,字兰坪,广东番禺西村人。著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2.陈任枚、刘赤选合著温病学讲义,刘赤选,学术传承,陈任枚、刘赤选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物理“学科交叉”创新应用试题(一)
- 2025年什么叫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工业制图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金沙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产品质量管控及提升辅助工具
- 学习路上的挫折与成功写一次学习的经历与体会4篇范文
- 2025年数学提前招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二编程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经济实物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武威消防证书题库及答案
- YS/T 643-2007水合三氯化铱
- GB/T 30774-2014密封胶粘连性的测定
- (外研版2019)高考英语一轮单元复习课件必修1 Unit 1A new start(含详解)
- 最新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幼儿成长档案电子通用版
- 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课件(完整版)
-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重修课程自学申请表
- 第四章路面施工.ppt
- mr9270s文件包中文说明书
- HIV-1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
- Wiley数据库使用方法(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