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学绪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学绪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学绪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学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教研室翟凤婷,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欢迎进入中医学课程学习!,中医学,前言,2,我对中医学有哪些了解?,前言,6,我为什么要学习中医?,毛主席指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毛泽东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于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国内中医热,中医热升温67.9%的人生病想看中医2010年国家发改委表示,基层过度用药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输液滥用。2009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发热议。有不少医疗专家提醒,不是每个感冒发烧患者都需使用抗生素。与此相比,中医药以毒副作用小、“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优势,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中国青年报(2011年02月24日07版),中国的骄傲,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全球中医热,外国人佩服中药标本兼治,中医理念被逐渐接受。英国有2000多家中医针灸诊所,德国有3000多家,在欧洲接受过中医药治疗的占全部人口数的一半,澳大利亚正准备对中医药立法。美国有50多个被政府认可的中医药院校、专业,其中不乏哈佛等知名高校。中医在国外比在中国还流行,老外纷纷来华学中医。(2011年03月08日13:24来源:中国新闻网),教学内容及目标,上篇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中医学哲学思想第三章藏象学说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五章诊法述要第六章辨证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下篇第一章中药第二章方剂第三章针灸学基础第四章内科常见病证第五章其他常见病证第六章肿瘤,学习参考,中医e百:,12,第一章中医学导论,13,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14,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的起源,概述: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中医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理论体系。,15,一、中医学的起源,卫生保健的起源居住有巢氏衣着使用火导引消肿止痛、舒筋壮骨舞蹈药物的起源神农尝百草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砭石烤火取暖艾灸,醫,毉,一、中医学的起源,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疗伤治病的感性认识,先后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外治法。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了医用的砭石,针刺术由此形成。加上原始的灸法,逐渐形成了医疗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及理论体系。,17,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两汉时期萌芽和奠基时期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18,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19,简称内经,作者不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原书18卷,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系统阐述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深入探讨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气、天人相应等。,20,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21,作者秦越人(扁鹊),战国人。全书共3卷,分81难。其中1-22难为脉学,23-29难为经络,30-47难为脏腑,48-61难为疾病,62-68难为腧穴,69-81难为针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问答方式阐述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方面。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22,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作者张机(公元150219年),字仲景,河南南阳人。被称为“方书之祖”、“医圣”。成书于东汉末年。原书共十六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23,经宋林亿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中医学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原则,载方113首。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40多种疾病,如胸痹心痛、腹满、宿食、积聚、消渴、黄疸等,载方262首。,24,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作者不详,成书在东汉,分为序1卷,正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25,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6,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论述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7,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两晋隋唐时期2.宋金元时期3.明清时期4.近现代,28,1.两晋隋唐时期,西晋王叔和脉经10卷-第一部脉学专著(24种脉,寸口诊法)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10卷-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49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第一部急救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理学专著唐苏敬等新修本草54卷-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844种),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9,唐孙思邈(581-682)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共列232种疾病的5300多个药方,连同千金翼方所收,前后共记载了6500多个方剂。这二部书近百万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预防、针灸、临床各科、营养学以及饮食卫生、体育锻练等各方面。,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0,2.宋金元时期,南宋雷敩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记载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种制药法。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最早验舌专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宋宋慈洗冤集录我国最早的法医学著作。,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1,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六气皆能化火)张从正攻下派(邪去则正安)汗吐下三法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2,3.明清时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52卷。分16纲62类,共收药物1892种,新增374种。插图1160幅,附方11096则。清吴谦医宗金鉴四库全书收录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纠正纲目错误34条。载药正品716种,附品205种,总计921种。,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温病四大家,叶桂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薛雪湿热条辨吴瑭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王士雄温热经纬,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4,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四、中医学摄生及预防思想,四、中医学摄生及预防思想,疾病的发生与正邪的斗争有关密切关系。因此未病先防也应从正邪两方面入手。1、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35,调摄精神情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八段锦、太极拳)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药物预防,人工免疫,未病先防,素问: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防止邪气侵害,37,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四、中医学摄生及预防思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