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_第1页
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_第2页
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_第3页
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_第4页
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关于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受县政府委托,现在我向本次会议作我县文化事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予以审议。一、基本情况我县素有“醋都葡乡、文化名城”之称,文化积淀深厚,群众文化体育的基础好,参与热情高。近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安排部署,以建设一流全省文化强县为目标,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政府主导,城乡联动,创新机制,全域覆盖”的工作方针,在政策引导、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品牌打造、经费保障等各方面全面推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快城乡文化事业发展进程,全县基本上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我县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山西省文化强县、全省文化建设示XX县,2016年省文化厅公布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我县为100位居全省第一。目前,我县有县级图书馆个,文化馆个,美术馆1个,体育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影剧2/11院座,民办剧团个。全县有10个乡镇(街办)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18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4个,各类群众文化协会和组织14个、体育协会13个,正在筹备和完善的文化研究会6个(醋文化、葡萄文化、贯中文化、晋商文化、文化遗产、尧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老陈醋酿造、背铁棍、砖雕、彩门楼),省级的9个。二、主要工作(一)创新工作机制,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活力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我县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力和辐射力,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响应的多渠道投入体制。一是定标一流。结合清徐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县乡村三级文体场所的建设标准上定位全省一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设计、建设和配置,目前,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举办了大量的公益性活动。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上按照每站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实现“六个一”(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资源共享室、一个文艺活动室、一个室外广场、一条3/11健身路径、一个乒乓球室)的标准实施。村级文体场所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按照“八有”要求,县统一采购、统一配发,同时提倡各村结合实际,建设特色文化体育活动项目。二是扶持激励。先后出台了XX县社会文化扶持奖励办法、XX县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办法、XX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将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各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体系,对群众文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协会和乡村进行以奖代补,极大地带动了全县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三是保障投入。XX年以来,连续几年重点实施城乡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亿元,新建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根据省对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考核的要求,县财政确保对群众文化、图书经费、剧团扶持经费、非遗保护经费的全额到位;除上级投入外,县财政对全县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补助资金2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60万元,同时按上级文化部门的要求,每个乡镇文化站县每年补助免费开放活动资金万元。在村级文体场所建设中,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场所建设的机遇,对完成文体场所建设任4/11务的行政村每村补助3万元,激发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入的积极性。XX年以来,县政府对乡、村文体场所建设直接投入达到860多万元,吸引拉动社会资金投入文体设施建设累计达到亿元。2016年底,新的“五个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已实现100全覆盖。(二)主动引导群众,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吸引力基层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政府的文化自觉和群众的文化自觉的碰撞,必将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几年来,我们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引导一是全力打造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充分挖掘和利用醋文化、贯中文化、葡萄文化、晋商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连续几年举办了中国清徐架火节、中国清徐醋文化节、葡萄采摘月、马峪桃花节、西谷荷花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并努力使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先后举办了“文明之春”、“梗阳之春”、“醋都情韵”、“醋都新韵”大型民间文艺汇演,以及架火晚会、醋都庙会、大型灯展、书画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全县各乡镇、村和各单位积极参加,每年节日活动观众参与人数达到30多万。连续举办了十几届的葡萄采摘月活动,直接带动了全5/11县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在醋文化节中,挖掘醋文化内涵,编排醋系列舞蹈,在北京举办醋文化高峰论坛,将醋产品、醋文化带到全省农副产品展销会及深圳文博会等展会上,扩大了清徐作为中国醋都的对外影响力。二是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充分发挥文体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各个文体协会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先后举办了中古、中澳女篮邀请赛、山西武术散打擂台赛、“庆七一”红歌赛、晋剧票友赛、青年卡拉OK比赛、广场消夏晚会、全县排舞比赛、秧歌舞比赛、全县锣鼓大赛等活动,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广和普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农村文体场所全覆盖的加快,为广大农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孟封镇、王答乡、东南坊村、新庄村等纷纷组织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政府的文化自觉带动了群众的文化自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行列中来。“紫林杯”象棋赛、“煤炭运销杯”乒乓球赛、“梗阳杯”篮球赛等等,都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随着县乡村各类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每逢重大节日,由各协会组织的秧歌赛以及健身舞蹈队、管弦乐队、模特队实现活动常态化,广场文化深入人心。三是坚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为了满足广大6/11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为乡镇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脑、活动器材、图书柜及阅览桌椅、图书等,并且利用节假日、庙会活动,组织流动舞台车或民营剧团为群众演出,同时积极落实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要求,购置了9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深入乡村送电影下乡。XX年至今,为乡镇(街办)综合文化站下发电脑50台、投影仪10套、图书柜70个,阅览桌椅90套、图书15000册,电视机9台、音响10套;为全县农村送书282000册,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点160个,每年为农村群众放映各类农业实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识教育型影片2400场,送戏下乡每年达到800多场。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为了更好地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全县188个行政村配备了文化专管员,每人每月补助资金300元,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除组织文化站长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外,每年均对乡镇及农村文化专管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舞蹈、摄影、全民健身、书画、图书管理、资源共享设备使用及管理等培训。近年来,共培训村级群众文化及体育骨干2030人次,并在一些村学校、幼儿园开展了高跷表演、背棍表演传承人的培训,为群众文化的普及辅送了大量骨干,为文化遗7/11产的传承培育了一代新人。(三)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载力一是加强宣传,强化全民保护意识。每年6月的“文化遗产日”都要组织宣传活动。同时,编辑出版徐沟背铁棍等一批文化精品书籍。拍摄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清风徐来话清徐六集文化专题片。二是建立和完善县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公布了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出台了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办法,调动了全县各级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三是加大重点项目的保护力度。我县水塔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宝源老醋坊。在砖雕项目保护上,以窑王堡窑砖雕工艺美术公司为依托,制定了砖雕文化园规划,建立了清徐砖雕传习所。2016年5月,徐沟背铁棍代表山西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山西文化活动周演出,并在省内外的重大文化活动中多次亮相。在保护晋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投入400万资金,用于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打造龙兴晋阳、梅花版打金枝、大红灯笼戏剧精品,龙兴晋阳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在大力发展戏剧产业、打造品牌剧目的同时,嫦娥剧团的公益性演出占到1015。8/11(四)坚持行政执法与营造规范环境并重,文体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全县共有一百余经营户进行了正常年检。一是网吧经营户22家,18家已年检完毕,4家办理了暂缓年检手续。发放网络经营许可证18家;二是歌厅经营户20家,19家已领取了新的娱乐场所经营许可;三是棋牌经营户26家,全部领取了新的体育经营许可证,发放体育类备案证4个;四是演出经营许可发放5家。五是打字复印、出版物经营户参加年检24家。开展专项行动,有力打击违法活动。一是开展了“两节期间打击黑网吧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两节安全生产、安全经营专项治理行动”、“打击盗版规范出版物市场专项行动”、“打击非法经营音像制品专项行动(扫黄打非)”、“打击非法报刊专项行动”、“打击游商小贩非法兜售电子棒专项行动”、“清理整顿政治类非法出版等专项行动”等专项行动。配合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宗教局打击了违法经营行为,处理各类案件60件。三、存在的问题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一体化正在改变清徐的城市形象,缩小了城乡差别,提升了地域的知名度,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改善了投资环境,9/11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一项最大的惠民工程,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是搞好公共文化的关键,持续不断的投入是百姓充分享受文化福祉的保证,创新机制搞活群众文化是搞好公共文化工作的不竭动力。尽管我们做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许多差距和问题,表现在、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建设还存在结构性和区域性的矛盾。八馆合一的文体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活动场所,但县级体育场、游泳馆、博物馆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平川村和山区村、经济发达和欠发达村的文体设施差距较大。、管理滞后和运行投入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县乡村三级公共设施建成后,由于服务内容不完善、不丰富,使用率不高。县级场馆需要进一步健全功能,增加服务内容;部分乡村活动单调,资源配置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村级文化管理运行投入政策尚未到位。、专业文体队伍建设滞后于文体事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县级场馆的编制还是80年代的编制,文化馆15人,图书馆8人,体育馆4人,文体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足,村级文化体育设施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四、今后打算10/11一是加强管理,明确责任。要在领导体制、年度考核、服务细则、人员配备等方面建立和形成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建立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入重点要向乡村倾斜,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人员经费。同时,要用活政策,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种方式投入的新格局。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和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十二五”期间,以城乡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为补充,形XX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面向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四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引深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以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性电子阅览室、农村文化活动器材配送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城乡一体,全面推进。11/11五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