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四届焦化年会论文集 (16)_第1页
2010第四届焦化年会论文集 (16)_第2页
2010第四届焦化年会论文集 (16)_第3页
2010第四届焦化年会论文集 (16)_第4页
2010第四届焦化年会论文集 (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第四届全国焦化技术及生产年会 2010年 6月 8日 11日 116 捣固炼焦对焦炭热反应性 及反应后强度影响的研究 王立校 刘印东 ( 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 ) 【 摘 要 】 本文 通过 利用实验焦炉 对比顶装 与捣固 炼焦 的冷热强度 ,研究 得出 捣固 炼焦 对 焦煤、配合煤焦炭的冷、热 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尤其是配合煤捣固后焦炭的 反应性 低 4% 6%(平均降低 , 反应后强度 高6% 12%(平均提高 。通过对焦炭显微结构及气孔分布的研究发现:捣固后的焦炭气孔率和平均气孔直径变小、平均气孔壁厚及致密性增大, 以及焦炭的光学显微结构参数( 增大,是焦炭冷强度 尤其是热性质提高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 捣固炼焦 堆密度 热性质 光学结构 气孔率 捣固炼焦 可以 节约优质炼焦煤 ,扩大弱粘结煤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 1,2, 尤其是 提高焦炭的冷态强度 已是业内的公认 , 但捣固炼焦工艺能否提高焦炭的热态指标( 直都是大家争论的话题,部分钢厂用户认为捣固 炼焦对 焦炭 的 热态指标 会产生负面作用或无助于提高焦炭热性质, 从而使捣固焦炭在市场的竞争中丧失优势。 我公司 旭阳煤化工集团 年产捣固焦约 700万 t/a,是全国最大的独立焦化企业 集团。 结合现阶段研究现状及 公司的需要, 现 用 40取储煤场焦煤及生产用的配合煤共 17组,通过 顶 装、捣固对比试验, 就捣固炼焦对焦炭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影响及原因作相应的研究。 本文意在通过与顶装炼焦对比,研究 煤料 捣固 后 对焦炭 冷、热强度的影响,尤其是捣固后焦炭的热性质的变化。因此,制取的 方法为: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一组的 2个煤样(顶 /捣)均为同一次取样、混匀缩分两份后分装两个 50且煤样的顶装及捣固 40样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每一组对比的煤质一致、炉况相同,试验 研究更具针对性。 0试验焦炉为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的新一代 40验焦炉及配套的捣固机 , 403见表 1。 表 1 40装煤量 ( ) 装煤水分 (%) 堆密度 (t/装煤时炉温 () 炼焦终温 () 结焦时间 (h) 常规 40 10 750 1050 固 50 10 750 1050 反应性及显微镜设备 焦炭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采用北京煤研所 及鞍山热能研究院 的热态测定仪 且 严格 按照 现行标准( 4000验。 焦炭的气孔和光学显微结构 由 鞍山热能院煤岩显微镜室(德国赛斯)测定。 所用 煤样 为 公司来煤 常用 单种煤 中的焦煤 ,及 配合粉碎后皮带上 生产焦炉 所 用 配合煤 。其中:焦煤 合煤 单种煤及配合煤煤质分析见表 2。 2010年 6月 8日 11日 2010年第四届全国焦化技术及生产年会 117 表 2 煤质分析 煤种 St,d/% G Y/,分别按表 1的要求控制 40对 炼得焦炭进行工分、冷态强度 (10)、反应性 (反应后强度 (检测。 装 /捣固焦炭冷强度的变化 由图 1和图 2, 焦煤捣固前后的 捣固后的耐磨强度( 抗碎强度( 比于顶装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耐磨强度 (低了 2% 4%个单位,且耐磨 强度越大,降低的幅度越大(焦 2,焦 6);而焦煤 焦煤顶装/ 捣固焦炭M 1 0 比较481216焦1 焦2 焦3 焦4 焦5 焦6 焦7焦 煤顶M 10捣M 10图 1 焦 煤顶装 /捣固焦炭 焦煤顶装 / 捣固焦炭 M 40 比较65758595焦 1 焦 2 焦 3 焦 4 焦 5 焦 6 焦 7焦 煤顶 M 40捣 M 40图 2 焦煤顶装 /捣固焦炭 2010年第四届全国焦化技术及生产年会 2010年 6月 8日 11日 118 的抗碎强度 ( 捣固后都有提高,但不同焦煤 提高的幅度不同,基本在 1% 3%之间,且抗碎强度越高,提高的程度越小 (焦 3),反之亦然。 配合煤顶装 / 捣固焦炭 M 10 比较5101520配 1 配 2 配 3 配 4 配 5 配 6 配 7 配 8 配 9 配 10配合煤顶 M 10捣 M 10图 3 配合煤顶装 /捣固焦炭 配合煤顶装 / 捣固焦炭 M 40 比较708090配 1 配 2 配 3 配 4 配 5 配 6 配 7 配 8 配 9 配 10配合煤顶 M 40捣 M 40图 4 配合煤顶装 /捣固焦炭 取自于工业生产上的配合煤,顶装、捣固后的冷强度对比如图 3、图 4。规律与焦煤类似,捣固前后的焦炭强度的 变化趋势 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比焦煤大。 配合煤 捣固后的耐磨强度 (低了 3% 4%,抗碎强度 (高了 5%个单位。 综合图 1、图 2、图 3、图 4,相比顶装,捣固后焦煤和配合煤焦炭的冷强度都有改善,配合煤 改善 的幅度 较 焦 煤 大 。 装 /捣固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变化 焦煤顶装/捣固 焦炭223242焦1 焦2 焦3 焦4 焦5 焦6 焦7焦 煤顶 焦 煤顶装 /捣固焦炭 焦煤顶装 / 捣固焦炭 较20406080焦 1 焦 2 焦 3 焦 4 焦 5 焦 6 焦 7焦 煤顶 焦 煤顶装 /捣固焦炭 通过 图 5、图 6可知 , 焦煤捣固后焦炭的反应性降低 3% 5%;反应后强度 (高 5% 7%。 同时, 焦煤 捣固后 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的变化 具有类似的趋势 , 即顶装焦炭 的反应性( 高或反应后2010年 6月 8日 11日 2010年第四届全国焦化技术及生产年会 119 强度 (越低 ,捣固后焦炭 的反应性( 低的幅度或反应后强度提高的幅度 就 越大。 配合煤顶装 / 捣固焦炭 较304050配 1 配 2 配 3 配 4 配 5 配 6 配 7 配 8 配 9 配 10配合煤顶 捣固焦炭 较15304560配 1 配 2 配 3 配 4 配 5 配 6 配 7 配 8 配 9 配 10配合煤顶 配合煤 顶装 /捣固焦炭 图 8 配合煤 顶装 /捣固焦炭 取样于生产焦炉配煤槽的配合煤,通过顶装、捣固 的 对比 分析 , 配合煤捣固后焦炭的反应性 (低 4% 6%(平均降低 ,焦炭反应后强度 (高 6% 12%(平均提高 ,见图 7、图 8; 配合煤 捣固后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与焦煤 的变化具有类似 的趋势 。 综合图 5、图 6、图 7、图 8, 可得:焦煤和配合煤的热性质通过捣固后,都有明显的改善,且配合煤的改善 幅度较焦煤大; 捣固后 的 焦煤和配合煤的 热性质 变化 规律类似 顶装焦煤 和配合煤 焦炭的 反应 性 越高,捣固后焦炭的反应性 降低的幅度越大 ,顶装焦煤和配合煤焦炭的反应后强度 越 低,捣固后反应 后强度提高的 幅度 越大。 装 /捣固焦炭冷、热性质与焦炭的气孔分布和光学显微结构的关系 分析 为了 进一步 解释焦煤及配合煤 捣固后 焦炭的冷、热强度 有明显改善的现象 ,现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焦4、配 4、配 5、配 6做焦炭的光学显微结构及气孔率测定,同时对配 4进行平均气孔直径、平均孔壁厚度及致密度的检测。 炭的光学显微结构 焦炭光学组织指数 表征焦炭光学组织各项异性 程度的数值 。焦炭的 计算式为: ,式中 焦炭各光学组织结构的百分含量; 焦炭各光学组织相对应的赋值,详见参考文献 4,5。 表 3 焦炭显微结构检测结果 序 号 焦样 名称 焦炭显微结构含量 ,% 各向同性 细粒镶嵌 中粒镶嵌 粗粒镶嵌 不完全纤维 完全纤维 片状 丝 炭 +破片 基础各 向异性 热解炭 焦 4 顶装 捣固 配4 顶装 固 5 顶装 捣固 配6 顶装 捣固 对比顶装 /捣固焦炭的光学显微结构的 作图如下。 2010年第四届全国焦化技术及生产年会 2010年 6月 8日 11日 120 配合煤顶装 / 捣固焦炭 ( 值比较758595105焦 4 配 4 配 5 配 6配合煤(顶 ( 捣 ( 图 9 顶装 /捣固焦炭的光学显微结构的 比较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分析焦炭光学显微结构与冷、热性质 间 的关系 进行讨论 。 煤中各显微组分对焦炭的冷强度及气化过程中的反应性 的 影响不同 是其 根本原因 。 (1) 焦炭光学组织指数 表征焦炭光学组织各项异性程度的数值 , 冷强度的影响是丝炭 +破片各向同性 结构 细粒镶嵌 结构中粒镶嵌结构 粗粒镶嵌 结构 纤维状和片状组织 。 捣固后 ,焦炭的光学显微组分的不同比例 明显从各项同性 结构 向片状结构移动 ,即焦炭光学组织指数 (2) 焦炭光学显微结构中 不同组分 与 率由快至慢依次 为:丝炭 +破片 及 各向同性 结构 细粒镶嵌 结构 中粒镶嵌结构 粗粒镶嵌 结构 纤维状和片状组织。 捣固后,不易与 片状组织及粗粒镶嵌结构 含量 增加了 平均值 ),而易和 破片、各向同性 结构及细粒镶嵌结构 含量 减 少 了 平均值 ), 见表 3,所以捣固后焦炭的反应性 (显 降低,反应后强度 (显 提高。 装 /捣固焦炭孔壁 结构 分布 为考察顶装 /捣固对比后焦炭的 孔壁 结构对焦炭冷、热性质的影响,现 选择各选择有焦头 、焦尾且 无明显横纵裂纹的焦炭 ,测定其气孔率 , 其中焦 4、配 5 和配 6 为闭气孔率;配 4 为全气孔率。对于配 4检测 其焦炭的 平均气孔直径、平均气孔壁厚及致密性,方法: 各选择有焦头、无明显横纵裂纹的焦炭三块检测 的部位为每块焦炭距离焦头均相同,且行距间距: 33由于测定气孔结构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随机性,因此本文选用 三块焦炭中每一块的平均值,再把三块加全平均。 顶装/捣固 4 配5 配6气孔率煤 种顶0 顶装 /捣固焦炭的气孔率 表 4 配 4顶装 /捣固气孔参数的比较 试样名称 :顶装 1 2 3 平均值 气孔率 P/% 均气孔直径 Dp/均孔壁厚度 Wt/密度 D 样名称 :捣固 1 2 3 平均值 气孔率 P/% 010年 6月 8日 11日 2010年第四届全国焦化技术及生产年会 121 平均气孔直径 Dp/均孔壁厚度 Wt/密度 D 11 捣固焦炭的气孔结构 图 12 顶装焦炭的气孔结构 由图 10和 表 4可得, (1) 顶装 焦 4、配 5和配 6焦炭 的 显 气孔率 为 的全气孔率 对应捣固 后焦 4、配 5和配 6焦炭 的 显 气孔率为 的全气孔率 焦 4、配 5和配 6焦炭 的 显 气孔率分别下降 的全气孔率下降 (2) 配 4捣固 焦炭 的平均气孔直径 ( 顶装 焦炭 平均气孔直径 (小 (3) 配 4捣固 焦炭的 平均气孔壁厚 (致密 度 (顶装 焦炭的平均气孔壁厚 (致密度 (别增加 焦炭的气孔率和平均气孔直径愈大、平均 孔壁厚度和致密性愈小,焦炭的反应性愈高,反应后强度愈小;反之亦然 6。 过 将 40炉煤的堆积密度由 提高到 的 对比 试验 , 焦煤焦炭的抗碎强度 % 3%, 2% 4%; 焦煤焦炭的 反应性 (低 了 3% 5%,反应后强度(高 了 5% 7%; 配合煤焦炭的 抗碎强度 5%, % 4%, 配合煤焦炭的反应性 (低 4% 6%(平均降低 ;反应后强度 (高的幅度为 6% 12%(平均提高 。 固后焦炭的气孔率和平均气孔直径变小、平均气孔壁厚及致密性增大, 以及焦炭的光学显微结构参数 增大, 是影响焦炭反应性降低、反应后强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 参考文献 1周师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