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毕业论文_第1页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_第2页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_第3页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_第4页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昌理工学院音乐与 传媒学院 毕业 展演报告 简析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作品与演奏要点 学 院: 音乐与传媒学院 专 业: 音乐表演 班 级: 1301 姓 名: 谭明明 学 号: 20134671057 指导教师: 吴玉敏 二 一七年 四 月 简析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作品与演奏要点 1 摘要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891 1953),是现代派著名的作曲家。他才华横溢,特别在钢琴创作方面有着大量卓越的作品,同时他也是出众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他一惯的普式风格,既继承传统又独特创新,在托卡塔这首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机械式的弹奏”也是史上公认的演奏难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其意义对后人影响深远。本文对其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学习过程及演奏体会,从各方面进行具体剖析,包括音乐分析,演奏处理,曲谱本身特点等给出合理适当的建议,对提升钢琴领域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方向。 关键词 普罗 科菲耶夫 钢琴 托卡塔 机械式弹奏 演奏 2 891 - 1953), a of He is of a of in he is a a in in of on to of of a of 3 目录 摘要 I 绪论 1 1 普罗科菲耶夫个人介绍 1 罗科菲耶夫的生平简介 1 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及音乐风格 1 2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创作背景及发展历史 2 卡塔 创作背景 2 卡塔体裁介绍 2 3 3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作品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 3 乐特点 3 式结构 4 体分析调性和声 5 律与节奏 6 键 与力度 7 体踏板使用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4 绪论 托卡塔 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的作品之一。目前,国内发展概况:仅限于以论文形式的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作品。国外发展概况:有出版的重要译著,主要讲述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及音乐作品。因相关资料极少,大多都是对他的奏鸣曲等其他作品的研究。本文从作家的生平、风格、创作背景、托卡塔发展历史、音乐角度、弹奏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并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对作品提出的问题也给予理性恰当的解决,从而把握演奏技巧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具有明确的教学指导和实践意义。 1 1 普罗科菲耶夫个人介绍 罗科菲耶夫生平简介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1891 年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松佐夫卡村。他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父亲是一位农艺师,母亲是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从小天赋异禀的他,在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自幼有母亲教他钢琴,五岁时就即兴作曲,九岁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十一岁就跟从作曲家格里埃尔学习。 1904 年,年仅是十三岁的他带着自己满满两箱子的作品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 1909 年完成了作曲系课程。并于 1914 年毕业,因继续学习钢琴和指挥,获得最高钢琴演奏奖。在校期间,他的朋友亚斯科夫斯基( 1881 1950)曾称赞他是“具体体现了我们大家的音乐精神的人物。” 罗科菲耶夫的创作与音乐风格 普罗科菲耶夫是原苏联也是二十世纪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涯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音乐学院毕业前;以后于 1981 年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异乡之旅,这时也是他中期创作阶段; 1934 年,回国之后的二十年,他的晚期作品在创作上有了极大的收获。 年少时,他强调对音乐语言的追求,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旋律注重抒情性,第二钢琴协奏曲情绪亢奋激昂,两者都令人印象深刻,粗旷的音响,机械式的运动,强烈的节拍律动和节奏,都反映了他对这方面的探索。 青年时期,他的古典交响曲效仿了古典主义的海顿与莫扎特。他的作品极少再出现敲击般的节奏,更多的是优美温婉。但当时在美国,他的音乐并未受到认可。遭受失败后,促使他的音乐风格又有了显著的变化,新颖而激进,随即创作了第二交响、第三交响等,他的音乐作品达到了顶峰。因见证了沙皇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使 得他的创作风格随心所欲且大胆创新。他的音乐规模宏大,个性鲜明,手法简洁直率。他对各种艺术主题和新的手法都有其探索,既创新又保有传统古典的味道。 晚年时,回归祖国的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创作上有了空前的转变,带着客观的冷漠与平静,写出了他人生最后一部杰出的作品第七交响曲,从抽象到叙事的 2 主题,史诗性的音乐是他一生岁月留下的沉淀。不仅如此,他的创作体裁广泛,在其他领域,如管弦乐、歌剧、声乐、清唱剧等众多方面有着卓越贡献。 他的作品既包含抒情又有着刚劲有力;既充满朴实自然的韵味又不失多彩的和声和丰富的节奏。以及受 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的影响,他的曲子和声风格大多建立在半音体系的基础上,是密集的多调性的复合体。他是音乐界的奇迹,史上的一位巨匠 。 2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创作背景及发展历史 卡塔 创作背景 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托卡塔被誉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当时处在二十世纪动荡不安的前苏联,又适逢俄国大革命的爆发,他仍旧埋头创作,写出大量他自己独有的普式风格作品。 1904 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长达十年的学习。 1912年,也是在这个早期阶段,他创作了这首演奏技术极高的钢琴作品托卡塔。他的才能既有人赏识夸赞,也有人诋毁谩骂,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环境中, 1912 年成就了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第十一号 d 小调作品的诞生。仅仅二十一岁,如此风华正茂的年纪,这正充分说明了他的前途无可限量。早期时代他的风格主题音乐线 条分明,朝气蓬勃。而这首作品更是体现了他独有的风格,动力性的节奏以及不和谐的音响等元素,拉开了乐曲的整个高潮。 卡塔体裁介绍 托卡塔是一种重要的体裁,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常被作曲家使用。其含义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带有即兴的键盘器乐曲。这种体裁对演奏者的手指耐力度及力度,技巧技术功底等要求都极高。“ 一词源于意大利文,原指触键,现指手指灵活、技术性较强的快速乐曲。 也泛指一种体裁形式。托卡塔从自身感染力和炫技特点的基础上,又被加入更多富有表现力的新颖形式。因受到许多作曲家的喜爱而被广泛使用和发展。 3 卡塔的历史发展地位 托卡塔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又历经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直至十九、二十世纪。它的发展演变结合了每个时期的特点与创新。它在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深厚的脚印,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日渐独立形成一种特有的体裁。从最初的键盘乐器扩展到更广的其他领域。它本源于十六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古老的传统乐曲体裁,却因时代的变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众多音乐流 派中脱颖而出,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在二十世纪牢牢扎根,使人耳目一新。作曲家安德列亚加布里埃利开创了托卡塔的先河,最初期它包含在前奏曲中,没有独立的个体,后来由于独具的特色被放入赋格之后。 1727 年到 17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大批各个流派的作曲家,将托卡塔插入奏鸣曲、组曲等体裁中,这种非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之提升到另一个境界。由于现代派的涌现,出现调性模糊甚至无调性的音乐,进一步推进了托卡塔在新世纪道路上绽放光彩。这样的托卡塔造就了一个个出色的作曲家,对其一生的音乐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占据了 音乐史上一种新的 潮流 。 3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作品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 乐特点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这首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如狂风暴雨般的机械敲击式弹奏。虽尖锐却不刺耳,粗犷的音乐,看似不规整的节奏,却在内部平稳的转化着。短音程与大音程的跳动,保持着有规律的律动。大幅度的音乐旋律线条,拉伸着全曲的脉络。双手交叉的弹奏,紧凑的节奏感,快速流动的音型,给人强烈的听觉以及视觉冲击。作家在这首作品中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赤裸裸的反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 式分析 该作品共有 226 小节, d 小调, 晰的快板, 4 4 拍,托卡塔体裁,曲式结构图如下 : 4 由图可知, A 段与 B 段结构相同, B 段是 A 段的变化再现, A 与 B 都是无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引子部分 24 个小节,持续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八度保持在“ 上,从谱面开始的“ 于弱的音响中,一直到第 9 小节逐渐渐强,进入紧张的情绪,再到 13节,重音记号的出现,在 17 小节之后回归到安静中,迎接着主题的出现。 作品可分为 A 与 B 两个大乐段, A 段又可分为 a、 b、 c 三个部分, a 部分中又有 4个乐段。其 中, 25节为第一乐段。从 24 小节的后半拍开始, 25节为此乐段的第一个乐句,左手围绕右手区域上下来回跳动,右手是由主和弦分解成单音的弹奏,从 33节为第二乐段,每 4 个小节又可划分为一个小分句,这样结构规整的材料,也是将音乐逐步的深入。右手是加装饰音的半音阶以及从单音转换为和弦的一个过程。 41节第三乐句,旋律主要是左手,纯四度的音程和弦。 49了中声部的加入,级进的模式伴随着音符的增多,在末尾以处清脆的高八度的双音结束。 b 部分 57节为展开段,是平行两句 体的乐段。其特点是左手音程从上行到下行,右手逐渐向上级进和模进的走向。此段结构方正,可分为三个大乐句,中间65为 4 个小节的连接,节奏一直不变,从弱到强直到把乐曲推进高潮。 c 部分从 77节,为乐曲最激动人心的一段。左右手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外声部以八分音符为主。第 77节为第一乐句,谱面标记“ f”,预示着音乐的爆发即将来临。从 89 小节起,又是高潮再一次的到来,暴风雨一般的演奏,最后终止在以 #c 为低音的倍减三和弦上。不断变幻的音型,琳琅满目的音符和变化音,从听者来看,几乎察觉不到一丝的痕迹, 仿佛如过山车似的体验。 5 连接部分为 97节,自然衔接到 B 乐段。同样也可分为 a、 b、 c 三个部分,与 A 段相似。尾声共 34 小节。从 193节,又回到引子部分和主和弦 d 小调上。最后以双“ 音响刮奏结束全曲。 体 分析 调性和声 整首作品主题音乐线条鲜明,恢宏博大的音响效果震撼人心,各种音型的扩充一气呵成丰富了和声色彩,通过大小三和弦的分解不和谐音程的变化使之音响强烈,营造出混乱的效果。演奏手法上使用了敲击式触键,机械化的弹奏模仿了打击乐的形式,促使音乐更加粗旷,这种极度张扬个性的作品,在曲式结构中打破了古典传统。抽象又复杂的和声织体,紧凑的音型与节奏贯穿全曲,充斥着弹奏的整个过程。整体除去引子连接和尾声,调性几乎没有规律,半音阶的跳动不协和的和声,令人产生置身在一种诡异气氛中的错觉。 律与节奏 这首托卡塔主题音乐线条鲜明 ,旋律清晰简洁。纵观全谱,呈现出的特点,直观明了。以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贯穿全曲,旋律怪诞又幽默,由曲式结构分析图可知,大致都是简短的变化重复。看似密密麻麻的音符,却是十分规整的节奏。也有规律可循,音程上多为小二度,三全音等关系的跳跃,使之旋律与节奏性较强。根据详细分析旋律的横纵向以及节奏的外观形态,得到以下归纳; 第一,乐曲采用回旋式节奏型,动力感十足。不断展开、模进及变化。开头的前奏部分,左右手为单音与八度音程的弹奏,持续的十六分音符, 24 小节的主旋律一直在 d 音上,这样的写作都是为后面渲染出强烈的 音响色彩作铺垫。见谱例 1。 谱例 1: 6 第二, 围绕着神秘的氛围,主题声部的旋律呈示出来。节奏上加上了装饰音特点,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这时的旋律切不可过于嘈杂,而是有弹性的。节奏上从单一的十六分音符变化为双音的十六分音符,以及个别重音的突显,强调出音乐旋律的情绪在高涨。见谱例 2。 谱例 2: 全曲最震撼的一段旋律从 77 96 小节。也是乐曲高潮的部分,上声部旋律为八分音符的节奏,再一点点的扩增,音量也随之增强,使情绪达到顶峰。听觉上给人直白又风趣的音响效果。见谱例 3。 谱例 3: 总体来说,这首作品在旋律与节奏上配合得近乎完美。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句动听的歌声,一幅动人的画卷。 7 键 与力度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作品十一号,因它本身特有的体裁性质,而在触键与力度上需要把握的十分精准。这种类似敲击般的快速机械式运动,使音乐所追求的审美度又提高了一个层面。对演奏者要如强劲有力的运动儿一样,有着健硕的体质。处理不同的乐句时,下键所出来的每一个音色都要深思熟虑,这般细腻的演奏,也足够说明了其难度的高超。 文章之前就提到过“托卡塔”也即为“触键”,对这一内容不能小觑,它是演奏者是否能弹好曲目的关键。因乐曲的音符数量极多,对力度、指尖、手掌、臂力和腰力都得处于最好的状态。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弹奏,而是对演奏者的一种挑战和考验。极具戏剧性色彩的音乐,使速度上、力度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力度处理时,常从“ p f”转换,又从“ f p”不断交替的形式,仿佛两个人的对话,由远即近又由近到远。像是时刻追赶着,其实却又是平稳的速度。给人以杂乱的错觉感。 “ 音量标志对触键以及力度,要控制的犹如埋伏的士兵不可出现一丝破绽。身体需 要放松尽量贴键弹奏,不可死板。富有弹性的音质,感觉每一个音都会跳跃。到了第 12 小节,个别突出的重音,指尖需紧绷,手型要保持最佳状态,像敲击一般,快速抬起按下。同样不可按压过死,显得沉闷,没有生气。(见谱例 1) 全曲尾声时“ 音量标记双手的八度音程,再加上华丽的刮奏结束在主调上,这时力度要求每一个音的力量连接着下一个音。没有唤起和呼吸的空隙,全身的力气支撑着一直将音量达到最高点,像一股闪电袭来,告知听众整首曲子的终止。见谱例 4。 谱例 4: 8 体踏板 使用 在现代钢琴演奏中,对踏板的使用给出适当的音色及共鸣是值得加以研究的。因托卡塔这首作品的音响效果,在踩踏板时,切记不可多踩造成音与音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混乱。为保证清晰的旋律对踏板处理应得当,当手指力量无法达到想要的状态时,则采用切分踏板,而比如前奏部分则采用弱音踏板,使音量变得柔和。当需要突出某一个重音时,也可如蜻蜓点水般快踩快放。注意踏板使用时一定要放干净。在全曲结尾时刮奏可使用重音踏板,使得全曲情绪达到最高点。 9 结束语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第十一号作品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时而如蜻蜓点水般的缠绕,时而如雷轰顶般的音响,机械的敲击式弹奏,把托卡塔体裁发挥到极致。作家早期创作的这首钢琴作品流传至今都堪称经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