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从“韩流来袭”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从“韩流来袭”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一近几年,中国各个城市都被韩流笼罩。所谓“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韩流”最初是从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播放开始涌现的。爱情是什么是央视1997年最早引进的长篇韩剧,韩剧在中国市场上的火爆就是从这部剧开始的。该剧讲述了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联姻而发生的故事。一边是传统保守的旧式家庭,一边是现代民主的新式家庭,但同样拥有爱国爱子之心,演绎了温暖的亲情与爱情。随后,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天国的阶梯等韩剧在中国各电视台陆续播放。全国的电视观众,尤其是女性看得如痴如醉,深深被剧中男女主人公理想而凄美的爱情吸引。韩剧逐渐超过了港台电视剧引领着中国的影视文化界。随着韩国歌手在中国舞台的出现,“HOT”、“NRG”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的名字在中国传播开来,引起了一些青少年对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的兴趣和关注,形成了一股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及韩国影视明星的“热潮”。中国一些报刊把这一现象称为“韩流”。进入2/1321世纪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更是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流”滚滚,其内容在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14到30岁的学生和社会青年“韩流”追随者,从喜欢看韩剧,听韩国劲歌,进而发展到追求韩国的商品,如韩国的化妆品、服装、电子电器产品、韩国料理、泡菜、韩式烤肉等。韩流来势凶猛,韩风愈刮愈烈。无论你是为它感冒发烧,还是对其不屑一顾,大家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韩流的强大渗透和冲击。那么,为什么韩国文化那么广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呢“韩流”为何能席卷华夏大地,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呢通过如下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韩国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韩文化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和同质性是两国文化交流对话的基础。由于两国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审美情趣,有利于缓解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力,使国人产生认同心理,从而对韩国文化也就平添了几分亲近感。此起彼伏的“韩流”是以中韩两国文化的可交流性为基础的。朝鲜从两千年前就开始从中国传入文字和书籍,并引进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直到15世3/13纪,朝鲜才创制出自己的民族文字。之前,朝鲜和日本、越南等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亚洲国家,长期使用汉语,仿效中国的各种规章、制度,尊崇儒教。尤其在高丽时期,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对中国文化极为重视。汉文文学几乎独步朝鲜文坛。到了李朝后期,文人创作的小说更是多以中国为背景。在表现市民的生活、解释其道德面貌,在对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上,朝鲜作家都注意到了中国社会发展与之相共的规律性。“韩流”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糅和。韩国文化观光部副部长裴钟信XX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韩国文化其实也受到中国的影响,在历史上,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共属东亚文化圈,价值观念非常相似,所谓韩流实际是在韩国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裴钟信先生认为,中国民众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很大一部分是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出于对韩国文化中价值观念的认同,在这方面,中韩两国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他特别强调,韩国非常坚守自己的传统,尤其重视对青少年关于“孝道”的教育,如该如何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从这方面入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韩国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而这恰恰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非常契合。十三经之一的孝经4/13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以“孝”为中心,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并提出了“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中韩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已经引起韩国政府对“韩流”现象的高度重视,准备借“韩流”现象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我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及高层决策者们早就意识到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强劲实力和强大作用,意识到了文化这个有别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软实力在一个国家软实力中所起的作用,意识到了一个强大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所以才会把“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写进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党首次从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确立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发展战略,这对我们从理论上深化研究、从实践上加快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5/13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国际政治学领域,是由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在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中提出的。根据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观念的感召力、建立国际规则和国际机制的能力、恰当的外交政策。奈认为软实力意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流行文化资源,好莱坞电影、有线电视、流行音乐与快餐业作为美国软实力的四驾马车正在全球进行疯狂的圈地。我国最早关注软实力的学者黄苏在1991年第11期的世界经济上发表了题为怎样估价美国的经济与实力逆差、债务、软实力剖析一文,就怎样估价美国实力地位的有关观念与方法,提出一些看法。最早论及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沈骥如,他在文章不能忽视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中指出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就被动,就要挨打,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少人对“软实力”的认识明显低于对“硬实力”的认识。实际上“硬实力”如经济、国防建设等无疑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因素,而“软实力”同样会影响国家的盛衰。一个国家的国力由众多因素综合而成,所以,增强国力应当是加强综合国力,应当注意处理好决定综合国力诸因素间的关系,处理好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XX年126/13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文化部长蔡武就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与与会专家进行了研讨。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指出,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动力的力量,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软实力,如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道德规范、纪律约束,等等。文化中最具意义的是它的核心价值观。二面对“韩流”的来袭和冲击,中国的文化决策者该如何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呢既然文化被当做一种主要的软实力,那么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呢对此,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指出,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这才是文化开放的做法。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流”中,我们品尝不同滋味,但是同时要加速成长。开放的中国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万物皆备于我”,我们所要做的是一种超越文化的整合。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反映的也是东方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值得借鉴。笔者认为,作为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可避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的一员,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发展实际状况,可相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7/13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首先,政府应对文化发展政策高度支持。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外交在美国对外关系中一直是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70多年的历史。美历史上通过的史密斯门特法案、富布赖特法案和国际文化交流及交易会参与法案明确了美文化外交活动的宗旨和任务及国际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奠定了美文化外交的法律基础和基本架构,从立法层面上保证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地位和资金。韩国政府一向重视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韩流”文化兴起之后,韩政府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在韩国的几所名牌大学开设了韩流文化研究的研究生专业,用于发展韩国文化的输出。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该如何扎好我们的根,不仅是知识分子们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而且是需要全社会都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重点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四个方面加以推进。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领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在文化产品、公益性文化上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8/13发展大众文化,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其次,应该清理和继承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前面分析“韩流”来袭的主要原因时已经看到,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韩国政府把对国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他们注重对自己传统的坚守,在自己的文化产品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因为中韩两国相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缓解了中国本土文化对作为外来文化的韩国文化的排斥感,才使得国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心理认同。鉴于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华子民,应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浸染。课本、图书、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甚至玩具、饮食等都应有意识地体现和宣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染和陶冶。朱雄全教授在谈到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时强调尽管现在很多学者都在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但是传统文化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支柱。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曹顺庆教授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其他老师长期以来推崇对中华原典的教学,倡导9/13在文学院开设“中国古典文学典籍”课程,把十三经、文心雕龙、文赋等古文原典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要求学生多读、能背。曹顺庆教授认为,无论是世界文化也好,中华文明也罢,都存在纵向的发展,即本民族既往的文化、文明对后世文化或文明的影响,后世的文化、文明则沿革既往的传统并对之加以发展、弘扬。其发展、弘扬或曰创新,“都必须以既往的传统为基础,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在前人创造的、既定的文化底子上或文化模子上进行”。再次,应重视本土文化的输出,增强我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和世界影响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还需要积极推进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更需要把中华民族的先进成果展示给世界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需要把当年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颠倒一下,“拿来”之外,还得“送去”,是为“送去主义”11。因为通过积极主动向外输出民族性较强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保持战略的主动地位,同样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在国内外举办了各种文化年、文化节、交流年、合作组织峰会、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利用建立友好城市等契机,赴国外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10/13如中华文化非洲行、爱尔兰中国文化节、阿拉木图上海周、圣彼得堡上海周等活动,既宣传了当代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更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开设都不失为增强我国文化对外辐射和影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最后,奉行多元文化原则,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要使不同文化之间、文明和谐相处,使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民族能和平共存,也许孔子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2的传统儒学可以为我们发展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他认为,“礼之用,和为贵”13。若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那么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就可以在彼此的不同中求得和谐。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曹顺庆教授于2002年发出了“建构立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实践、顺应现实语境要求的跨文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倡导。他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4如果我们把曹教授倡导的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和孔子所提倡的保持不同个体彼此观念的11/13“和而不同”用来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来解决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因文化、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冲突等纷争,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奉行多元文化可以共存、承认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通过平等对话可以和谐相处,跨文明交际才可能真正实现。为了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共存,推进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对外文化交流要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在吸收的同时,应该分辨真伪,摒弃不好的、对自己国家不适合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即鲁迅先生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要“批判地吸收”,要有发展、创新的观念。既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医疗管理办法
- 高速交通管理办法
- 浙江沙石料管理办法
- 交通船使用管理办法
- 楠竹标准化管理办法
- 煤矿科队长管理办法
- vmi物料管理办法
- 社区配送药管理办法
- 柴油防偷盗管理办法
- 渔业养殖证管理办法
- GB/T 45920-2025铁铝酸盐水泥
- 宁夏卫生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大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初中英语教师进城考试试卷及答案
- 北京海淀2025年物理高二下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 破伤风防治健康宣教大纲
- 光伏电站台风预警与应急措施
- 2025年广州数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共21天含答案)
- 35kV变电站安全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