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论文汇编八_第1页
核心价值观论文汇编八_第2页
核心价值观论文汇编八_第3页
核心价值观论文汇编八_第4页
核心价值观论文汇编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 途径。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 ,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 )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 ,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从根本上说 ,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充分挖掘和鼓励大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 ,更好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凝聚力量 ,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 ,经过实践的检验 ,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 ,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 )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 ,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 ,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 ,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 ,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 )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 ,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 ,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贯穿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路径错位的深层原因探析 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大学生价值选择路径的视野融合是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强大牵引力把传统 社会的同构差序格局解构成领域分离的市场整合模式。但是,价值观培育仍然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来的路径模式。在这种路径模式下下,路径依赖的惯性忽视了人都有一个潜意识世界,其间的变化是靠接受者自身完成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动机和行为的自我调节是通过内部标准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反应实现的。在变化的形势面前,价值观培育的传统路径难免会显现路径错位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价值观培育主体差序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实践中体现为以下具体的矛盾形态: 的主体性提升之间的矛盾从价值观认同的效果来看,在学生喜欢不喜欢、认同不认同中折射出一个核心问题,即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价值观培育路径中能否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尊重与张扬。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者多基于集体选择的目标而做出路径安排,甚至以集体代替个体进行选择,将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部分自由让渡给集体,而集体的选择未必就是个体的选择。在这种单子式的模式下,教育习惯于在课堂上灌输价值理论与道德知识,而不是寓核心价值观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 体舆论、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分析并引导学生。 路径拓展能力取决于所在组织的社会状况和完成任务的自觉程度。当下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削弱了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拓展能力。这使得价值观培育路径自身的应对能力发展陷于尴尬境地。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却非教育系统所能驾驭。同时 ,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社会性安排中缺乏提供个人交往的机会,存在着文本教育的倾向,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故而常常使学生感到乏味而难于感受到其价值,进而产生质疑与疏离,容易造成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麻木和情绪上的低落,从而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 便车与大学生主体性提升诉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更多地依赖于制度性安排下的拿来主义和承袭惯性下的经验主义,教师失去了对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育设计,忽视对学生选择机制的探索。到了 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变化过程中如何选择、整合的信息始终处于黑箱状态。当面临大学生主体性诉求时,教师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在主体性不断发展的大学生面前表现出适应发展的主导能力。例如,一些学生入党不再是为了信念和奉献,教师对此了然于心却不去思考解决方案。同时,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新校区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助长了礼节性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价值观培育的旁观者,使得所有路径都被贴上主体单一的标签,缺乏应有的活力,致使价值观培育路径内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 彰显。价值观培育路径与价值观认同路径主体选择的矛盾,不一定是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冲突,有时候只是价值输出者的定向要求与接受者的自由选择要求的冲突。然而,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道格拉斯 ?诺斯的忠告: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一既定的目标下,要正确选择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把教育主体选择与整合的视野融合在共同 的客体之上,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建构 路径不仅仅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条件的教育,在高等教育日趋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因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的路径,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维度进行整体建构。 视制度建构核心价值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制度精神,它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赖于立足、借以扩展、得以持续的灵魂。所谓价值观培 育的顶层设计,就是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它需要理性、统筹、战略眼光与全局观念。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从战略研究的角度看,它必须在制度上进行设计并且需要不断优化。这就需要科学建构价值观认同的制度体系。当前,重点要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设计多责任主体的有效约束制度,建构科学利益机制。如果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那么多责任主体的有效约束制度设计就成为落实责任的关键。否则,多责任主体在实践中往往蜕化为无责任主体。而实现有效约束的前提是 责任边界要明晰,既要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边界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同时又要落实问责,把职责框定和底线问责作为有效约束制度设计的两个要件。如,在高校内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涉及教学机构、科研部门、学生管理、党政部门、后勤服务等层面,他们都应该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使大学生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场域时时处处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熏陶。在如何使应然要求落实为实然的绩效这个问题上,底线问责的制度设计是优化顶层设计的重点。有的学校尝试使用负面清单来划定各责任主体的底线,不失为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努力 。同时要科学使用利益机制,稳定核心价值观认同,约束价值观分化。利益机制包含多种类型,如利益驱动机制,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利益平衡、协调、共享机制,利益整合机制等。利益机制对价值观认同有基础、动力和杠杆作用。大学生是具有各种利益需要的现实的人,是现实的利益关系中的人。他们如果在事实上成为了科学利益机制的受惠者,就很容易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产生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当前尤其要持续做好价值观的正向利益激励,下大力气约束价值观的分化,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拓展社会公共利益空间 ,将个人利益导向整合为共同利益,使整个社会构成一个程度较高的利益共同体。 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一个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因此,建构一个有效的价值观导引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建立价值观导引的网格化联动机制。所谓网格化,就是将社区 (高校纳入社区 )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价值观引导的主体资源、提高价值观引导效率的现代化管理路径。网格化 联动机制的建构,有助于大学生直接获得来自于政府、社会的公共服务,真切感受到政府执政为民的主流价值导向;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深入社区基层实践锻炼的机会,培育其从社会最基层做起、服务社会的意识。网格化联动机制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社会舆论事件,用主流声音统一社会思想,从而实现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二是打造主流群体道德示范的有形平台。有形平台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企事业经济体的支持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就是一个成功的有形平台。走上道德讲堂的不仅有优秀 的党员干部,也有明星、社会活动家、知名学者,还有社区平民英雄,他们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 应大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其前提是价值观的灌输、说服和引导方式要受到学生的欢迎。要给与他们更多的时代理解,在此基础上寻找价值认同与成长需求的契合点,在社会核心价值意识与大学生自主的个体意识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价值认同。一是学校做到五个注重 一起抓。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价值观知识的课程间渗透,注重校园文化涵养,注重课外实践锻炼,注重网络环境建设。持续开展关心学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的教育价值回归活动;把抽象的价值观引导具体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把价值观说服与具体化、即时性的热点问题讨论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二是教师要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内在关系讲透彻、说明白;辅导员老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导与大学生成 长需求的关系讲透彻、说明白。班主任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回答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难题。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既顶天又立地,又入脑入耳入心,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大学生不要把自己简单地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被灌输者,而是需要思考如何认清自我、摆正位置、端正态度,从而卸掉受教育、被灌输的错误观念,努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中汲取自己成长的需求满足,变被动为主动,变安排性参与为创造性参与。如此双向互动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契合并提升认同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一 )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育思维,形成价值认同 当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主旋律一枝独秀,千人一面,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1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要在高校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一元化主导作用,但是一元主导并不是一元独断,还是要尊重和引领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不能一味的否决,应加以批判的吸收。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在形成价值认同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多样的思想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尊重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 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所以目标不能千人一面。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形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任何好大喜功的倾向、知识化的倾向和政治化的倾向,都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度,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二 )拓展文化视野,挖掘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内涵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念变成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融入教学中,从文化整合的视角构建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殿堂,应该注重三个结合 :1德育教育注重政治性和文化性相融合。多年来, 高校的德育教育一直秉承着德育政治化的思维。而忽视了德育文化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育人活动,它既行使以文化人的文化功能,又承载着以德育人的教育使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在理论灌输中融入人文情怀和提升文化内涵,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文化渗透,不断进行文化整合,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挖掘丰富的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染。 2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文明、和谐都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核心价值体系内 容纳入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范畴。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使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3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借鉴美国、日本高校核心观教育的经验,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高校教师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 )开创文化视角, 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为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实行环境育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从文化的视角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开发高校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彰显精神形态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是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凝炼大学文化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名人雕像、图书馆、博物馆等打造高品位、高层次的隐性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音乐、舞蹈、电影这些艺术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给 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精神文化的形式彰显主流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几年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宣传载体传递价值观的信息和正能量的现实功能,注重采用红色网站、博客、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同时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加以积极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 (四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制度文化反映着大学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在制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彰显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管理功能,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 1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从而为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其次,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 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职称晋升、薪金待遇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管理机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表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三个维度。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践行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信、行三者统一。要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和管理体系,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要建立一 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套稳定的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为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个引导、激励、规范、约束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细化行为标准、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等。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认知存在的偏差,使学生明确行为要求,引导和 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长效机制。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 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 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 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 )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 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四 )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 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 三个倡导 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 利而不懈奋斗。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 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五)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 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六)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七)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八)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 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九)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 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 决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带动作用,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严格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管理。 (十一)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 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 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 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十三)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 ,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十四)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与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相结合,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五)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十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类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加强对公民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增强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识。 (十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 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十八)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 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十九)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 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体现时代感厚重感,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六、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 (二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 领导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筑牢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牢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二十一)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 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