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式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1页
间歇式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2页
间歇式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3页
间歇式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4页
间歇式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间歇式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摘要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硝化和反硝化都能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而在实际应用中,生物除磷可以结合生物脱氮,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即反硝化聚磷,仅少量文章报道过此类研究。本试验研究在间歇式反应器中,以NO3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B)的生理生化特性、好氧吸磷功能,同时对其反硝化聚磷性能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1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及好氧吸磷试验的分析,驯化诱导后的菌株既是反硝化产氮菌、又是好氧聚磷菌(PAO);2在传统的A2/O工艺中存在有以NO3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3在驯化稳定运行中分离出来的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及莫拉氏菌属,都具有较高的反硝化聚磷效果,但对NO3的利用都不完全。关键词硝酸盐反硝化聚磷菌好氧吸磷吸放磷STUDYONTHEDENITRIFYINGPHOSPHORUSACCUMULATINGBACTERIAINSCREENING、IDENTIFINGANDPERFORMANCEBYUSINGSEQUENCINGBATCHREACTORLIJIA(AGRONOMYDEPARTMENTZHONGKAIUNIVERSITYOFAGRICULTURALANDTECHNOLOGY,GUANGZHOU510225,CHINA)ABSTRACTINBIOLOGICALNITROGENREMOVALPROCESSES,NITRATECANBEFORMEDANDACCUMULATEDTHROUGHBOTHNITRIFICATIONANDDENITRIFICATIONDESPITETHEFACTTHAT,INPRACTICE,BIOLOGICALPHOSPHATEREMOVALISOFTENCOMBINEDWITHBIOLOGICALNITROGENREMOVAL,MEANSDENITRIFYINGPHOSPHORUSACCUMULATION,THEREAREONLYAFEWPUBLICATIONSREPORTINGITINTHISSTUDY,DENITRIFYINGPHOSPHORUSACCUMULATINGBACTERIADPBWERECULTIVATEDINANSEQUENCINGBATCHREACTORTHESCREENINGANDENRICHMENTOFDENITRIFYINGPHOSPHORUSACCUMULATINGBACTERIADPBUSINGNITRATEASELECTRONICACCEPTORANDITSCHARACTERISTICSWERESTUDIED,ANDTHEFUNCTIONOFPHOSPHATEREMOVALINAEROBICWEALSOSTUDIEDTHEPERFORMANCEOFDENITRIFYINGPHOSPHORUSACCUMULATINGBACTERIADPBTHERESULTSINDICATETHAT12DENITRIFYINGPHOSPHATEACCUMULATINGBACTERIADPBEXISTEDINTHECONVENTIONALENHANCEDBIOLOGICALPHOSPHORUSREMOVALSYSTEM3KEYWORDSNITRATEDENITRIFYINGPHOSPHORUSACCUMULATINGBACTERIADPBAEROBICPHOSPHORUSUPTAKEASORBINGANDREMOVINGPHOSPHORUS目录1前言2试验材料与方法21试验设备及装置22试验材料221菌种来源222培养基的配方223好氧吸磷试验用液224吸放磷试验用液23试验方法231好氧吸磷试实验操作步骤232吸放磷试验操作步骤233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理生化指标234各菌株的鉴定归属235试验分析方法3结果与讨论31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32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理生化鉴定321第一阶段细菌的鉴定322第二阶段细菌的鉴定323第三阶段细菌的鉴定324各阶段菌属PO43P的平均去除率的对比33反硝化聚磷菌的特性研究331第一阶段菌株的吸放磷试验数据的分析332第二阶段菌株的吸放磷试验数据的分析333第三阶段菌株的吸放磷试验数据的分析334各阶段各菌属PO43P去除率的分析4结论1前言传统的工艺认为生物反硝化脱氮和生物除磷是两个独立、相互竞争的生理过程。微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聚磷菌(PHOSPHORUSACCUMULATINGORGANISM,简称PAO)在“厌氧放磷,好氧吸磷”的生理特点,使活性污泥交替处于厌氧、好氧的状态下达到除磷目的。微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硝化菌在“好氧硝化、亚硝化,缺氧反硝化”的生理特点,把各形态氮转化为氮气,达到脱氮目的。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何为反硝化菌,何为聚磷菌,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论点。有研究认为反硝化菌包括变形杆菌、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等,但也有研究认为莫拉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等才是主要的反硝化菌1。对于聚磷菌,FUHS和CHEN早于1975年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生物除磷菌是不动杆菌2,但后期研究者认为属于莫拉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等1。MEGNACK3、清华大学周岳溪等人4、华东师范大学朱怀兰等人5研究结果却表明,除磷菌有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棒状菌群和肠杆菌科。硝酸盐还原性和超量吸磷只是两种并不冲突的细菌生化特性,也可同时拥有这两种生化特性。因此,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之间并无严格区分,可相互交叉,其交叉点是反硝化聚磷菌DPB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INGBACTERIA,简称DPB。由细菌完成的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生理过程,其交叉点是同时拥有硝酸盐还原性和超量吸磷这两种生化特性的细菌(DPB)进行的反硝化除磷脱氮生化反应1。最近一些研究表明,至少存在一部分聚磷菌可以在缺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因此KERRNJESPERSEN把聚磷菌划分为两类,一类仅仅可以利用氧作为电子受体而另一类既可以利用氧,也可以利用硝酸盐为电子受体6。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反硝化聚磷过程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以达到处理工艺减少曝气量,节省能耗,减少运行费用,剩余污泥少等,但大多的学者研究反硝化聚磷是针对污泥这个复合菌体,而针对单种菌株的反硝化聚磷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经过驯化试验的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分离及纯化,并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生化指标的鉴定,以确定反硝化聚菌的菌属,并研究单菌株的吸放磷特性。2试验材料与方法21试验设备及装置试验设备见表1,实验采用静态的厌氧/缺氧装置见图1表1设备详细资料表TABLE1DETAILINFORMATIONABOUTTHEEQUIPMENT设备型号厂家单人单面净化工作台SWCJIFD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上皿电子天平FA1004上海天平仪器厂压力蒸汽消毒器YX280B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化培养箱LRH250A广东省医疗器械厂全温振荡器HZQQX型哈尔滨东联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氮气瓶(工业氮)广钢集团广州气体厂有限公司离心沉淀器801型江苏国华仪器厂微孔滤膜孔径045M浙江省海宁市盐宫钱江医疗器材厂离子分析仪PXST216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磁力搅拌器JB1A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铂电极213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硝酸根选择电极手提式氧化还原测定仪TS2上泰仪器(昆山)有限公司参比电极213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C型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冰箱BCD215HC华凌图1静态厌/缺氧反应装置图FIG1THEANOXICANDANAEROBICINSTALLATION1氮气瓶2加药管3取样口4反应瓶5水封22试验材料221菌种来源试验采用间歇式反应器,活性污泥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池厌氧段中段的污泥,分3个阶段,对在缺氧环境下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DPB进行选择和富集。第一阶段以厌氧/好氧A/O方式启动运行,每天运行4周期,每个周期6小时,共运行20周期。目的是使系统中的活性污泥中在此条件下具有高效的好氧除磷效果污泥。第二阶段采用厌氧/缺氧A/N方式运行,每天运行3周期,每个周期8小时,共运行103周期。该阶段的目的是对反硝化聚磷菌进行选择和富集。进入缺氧阶段时系统内氮源磷源的投加量按NP217投加。NO3以分段的形式向体系流加。第二阶段污泥浓度为35004000MG/L,污泥龄控制在16天左右。第三阶段采用厌氧/缺氧A/N沉淀运行方式,每天运行3周期,每个周期8小时,共运行20周期。本试验采用第一、二、三阶段最后一周期污泥为种泥,经分离纯化后的纯菌株作为研究对象。222培养基的配方(1)牛肉浸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牛肉浸膏15G,琼脂9G,蛋白胨5G,氯化钠25G,蒸馏水500ML,PH7072,121灭菌20MIN。用途用于活化菌株。(2)聚磷菌筛选培养液8配方无水乙酸钠25G,KH2PO40125G,MGSO47H2O025G,CACL2H2O01G,(NH4)2SO410G,微量元素05ML,蒸馏水500ML,PH7072,121灭菌30MIN。用途用于好氧吸磷和吸放磷试验。223好氧吸磷试验用液将各阶段最后一周期分离、纯化得到的纯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菌落特征观察合并后得到的纯菌株活化(30培养24H),在无菌操作室内将活化好的菌挑取三环于灭好菌的聚磷菌筛选培养液内。224吸磷试验用液将通过好氧吸磷试验具有较强好氧聚磷功能的PAO活化(30培养24H),在无菌操作室内将活化好的菌挑取三环于灭好菌的聚磷菌筛选培养液(500ML)内。23试验方法231好氧吸磷试实验操作步骤8(1)将123的试验用液置于30,140RPM/MIN,摇床预培养24H。(2)将(1)步中的培养液在无菌操作室内测量其OD值,并用无菌水调节OD使培养液中细菌数为1010个/ML,然后取10ML接入灭好菌的聚磷菌培养液。将其置于30,140RPM/MIN,进行好氧吸磷试验,在0,24,48,72H分别取少量培养液测量其ORP,然后4000转离心20MIN后取上清液,测量其当时的TP、PO43P、COD值。232吸磷试验操作步骤将124的试验用液置于自制厌氧/缺氧密封装置中,往试验用液中先通入氮气30MIN,起搅拌和驱赶反应液中氧气的作用,并进行厌氧释磷,在0MIN各取样后快速测定其ORP值,然后用离心沉淀器将菌与水样分开,取上清液置于布式漏斗过045M的微孔滤膜,测定滤液中的COD、PO43P和NO3N的浓度;然后向装置投加KNO3以提供NO3作为电子受体,其中KNO3的投加量是根据厌氧释磷后试验用液中的PO43P的含量进行投加,其NP比则根据需要按一定的比例投加。(注意投药时直接用医用滴管投加,以减少空气进入反应装置影响实验)。继续通氮气进行缺氧反硝化吸磷实验,在2、5、10、20、30、45、60、90、120、150MIN分别取样后快速测定其ORP值,然后用离心沉淀器将菌与水样分开,取上清液置于布式漏斗过045M的微孔滤膜,测定滤液中的COD、PO43P和NO3N的浓度。注ORP值为200100MV,为好氧环境;ORP值为100100MV,为缺氧环境;ORP值为100200MV,为厌氧环境。233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理生化指标9(1)革兰氏染色染剂结晶紫的混合液,碘液,95的乙醇,番红染液。操作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测的菌苔,涂布在干净玻片上的一滴无菌水或蒸馏水中,风干或用酒精灯烘干(切勿温度太高)固定用结晶紫的混合液染1MIN后,用水冲洗碘液作用1MIN,水洗,吸干用95乙醇溶液脱色,流滴至洗脱液至无色(约30S)用番红溶液染1MIN,水洗,风干镜检(油镜)。结果观察深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红色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注意染色用的菌种要培养1824H的菌苔,目的是防止芽孢的生长影响染色的结果。且染色要用已知革兰氏染色结果的菌种(G,苏云金杆菌和G,大肠杆菌)与待测定的菌种做对比。(2)硝酸盐还原测试培养基牛肉膏075G,蛋白胨125G,KNO3025G,蒸馏水250ML,PH7076。每管分装45ML,121蒸气灭菌1520MIN。试剂(1)格里斯氏试剂A液对氨基苯磺酸05G,稀醋酸(10左右)150ML;B液萘胺01G,蒸馏水20ML,稀醋酸(10左右)150ML;(2)二苯胺试剂二苯胺05G溶于100ML浓硫酸中,用20ML蒸馏水稀释。接种将测定的菌种接种于硝酸盐液体培养基中,置适温培养1,3,5天。另留一管不接种作对照。操作取一支干净的空试管,倒入少许培养1,3,5天的培养液,各加一滴A液和B液,在对照管中同样加入A液,B液各一滴。结果观察当培养液滴入A,B液后,溶液如变成粉红色,玫瑰红色,橙色,棕色等表示亚硝酸盐存在,为硝酸盐还原阳性。如无红色出现,则可加入一、二滴二苯胺试剂,此时如有蓝色反应,则表示培养基中仍有硝酸盐,又无亚硝酸盐反应,表示无硝酸盐还原作用;如不呈蓝色反应,表示硝酸盐和形成的亚硝酸盐都已还原成其他物质,故仍应按硝酸盐还原阳性处理。(3)亚硝酸盐还原测试亚硝酸盐培养基的制备牛肉膏10G,蛋白胨5G,蒸馏水1000ML,亚硝酸钠1G,PH7374。分装试管,121蒸气灭菌15MIN。试剂同硝酸盐相同接种将测定的菌种接种于亚硝酸盐液体培养基中,置30培养1,3,7天后测定。结果观察加试剂A液和B液各一滴,如红色消失而产氨则为阳性,加试剂为红色说明不分解亚硝酸盐为阴性。(4)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休和利夫森二氏培养基蛋白胨2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02G,葡萄糖100G,琼脂60G,溴百里酚蓝1水溶液3ML(先用少量95乙醇溶解后,再加水配成1的水溶液),蒸馏水1000ML。PH7072,分装试管,培养基高度约为45CM,115蒸气灭菌20MIN。接种以1824H待测的幼龄菌种作种子,穿刺接种,每株2支。其中一支用灭菌的凡士林石蜡油(熔化的2/3凡士林中加入1/3液体石蜡,高压灭菌)封盖,以隔绝空气为闭管。另一支不封油为开管。同时还要有不接种的闭管和开管作对照。适温培养1,2,3,7天观察结果。结果观察只有开管产酸变黄者为氧化型;开管和闭管均产酸变黄者为发酵型。(5)吲哚的测定培养基1胰蛋白胨水溶液;调PH7276,分装1/31/4试管,115蒸气灭菌30MIN。接种把新鲜的待测菌种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于适温培养。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8G,乙醇(95)760ML,浓盐酸160ML。测定培养1,2,4,7天的培养液,沿管壁缓缓加入35MM高的试剂于培养液表面,在液层界面发生红色,即为阳性反应。若颜色不明显,可加45滴乙醚至培养液,摇匀,使乙醚分散于液体中,将培养液静置片刻,待乙醚浮至液面后再加入吲哚试剂。如培养液中有吲哚时,吲哚可被提取在乙醚层中,浓缩的吲哚和试剂反应,则颜色明显。(6)异染粒的测定染剂甲液,甲苯胺蓝015G,孔雀绿020G,冰醋酸1ML,乙醇(95)2ML,蒸馏水100ML;乙液,碘2G,碘化钾3G,蒸馏水300ML操作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测的菌苔,涂布在干净玻片上的一滴无菌水或蒸馏水中,风干或用酒精灯烘干(切勿温度太高)固定用甲液染5MIN倾去甲液,用乙液冲去甲液,并染1MIN水洗,吸干镜检(油镜)结果观察异染粒呈黑色,其他部分呈暗绿色或浅绿色。注意染色用的菌种要培养1824H的菌苔,目的是防止芽孢的生长影响染色的结果。且染色要用已知异染粒结果的菌种做对比。(7)氧化酶的测定试剂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1水溶液操作在干净的培养皿中放入一张滤纸,滴上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1水溶液,仅使滤纸湿润即可,不可过湿。用白金丝接种环取1824H的菌苔,涂抹在湿润的滤纸上。结果观察在10S内涂抹的菌苔现红色者为阳性,1060S现红色者为延迟反应,60S以上现红色者不计,按阴性处理。(8)反硝化培养基普通肉汁胨培养液100ML,KNO31G,调PH7274,分装试管,每管培养基高度约5CM,121蒸气灭菌30MIN。接种用肉汁胨斜面菌苔为菌种,用接种环接种后用凡士林油封管,同时要以封油的不含硝酸钾的培养基做对照。结果观察培养17天,观察含有硝酸钾的培养基中有无生长和是否产生起泡,如产生起泡表示有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是阳性反应;但如果不含硝酸钾的对照培养基也产生起泡则只能按可疑或阴性处理,不产生起泡则为阴性。(9)产氨试验培养基蛋白胨5G,蒸馏水1000ML,调节PH72,分装试管,121C灭菌1520MIN。试剂将20G碘化钾溶于50ML水中,并在此溶液中加碘化汞小粒至溶液饱和为止(约32G)此后再加460ML水和134G氢氧化钾,将上清液贮于暗色瓶中备用。接种以幼龄种子接种,置适温培养1,3,5天。结果观察取培养液少许,加入试剂数滴,出现黄褐色沉淀为阳性。(10)运动性(半固体琼脂穿刺法)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牛肉浸膏3G,琼脂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蒸馏水1000ML,PH7072,分装试管,121蒸气灭菌20MIN。接种用直针穿刺接种试验菌于半固体培养基内,适温培养。结果观察细菌的运动性可用透射光目测,如生长物只生长在穿刺线上,边缘十分清晰,则表示试验菌无运动性;如生长物由穿刺线向四周呈云雾状扩散,其边缘呈云雾状,则表示试验菌有运动性。对生长快的细菌应培养1天后观察,如第一天不能判定可在第23天再观察。如23天时仍不能判定是否有运动性,可延迟56天再观察一次。因为游动力弱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第12天中尚不能从穿刺线游开,故需多培养几天观察。如试验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产气,气泡会将穿刺线上的生长物扩散的情况,不可误将不运动的细菌判为有运动性。如试验菌是好氧细菌,穿刺线上生长物很少,可检查从培养基表面向下渗入的生长物的情况。234各菌株的鉴定归属根据233的生理生化指标,利用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9对反硝化聚磷菌进行鉴定归属。235试验分析方法(1)ORP采用TS2手提式氧化还原电位仪(2)NO3N采用硝酸根选择电极法(3)PO43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89)(4)COD采用快速测定法3结果与讨论31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311第一阶段最后一周期的污泥通过分离、纯化后得到纯菌株8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菌落特征的观察,合并为4株,标记为A1、A2、A3、A4。312第二阶段最后一周期的污泥通过分离、纯化后得到纯菌株9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菌落特征的观察,合并为6株,标记为B1、B2、B3、B4、B5、B6。313第三阶段最后一周期的污泥通过分离、纯化后得到纯菌株10株,经过革兰氏染色和菌落特征的观察,合并为5株,标记为C1、C2、C3、C4、C5。32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理生化鉴定321第一阶段(A/O)细菌的鉴定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培养液从第一阶段(A/O)筛选出来的4株菌,经过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检索19初步将这4株菌鉴定到属,其结果如表2所示。表2第一阶段(A/O)细菌生化特性鉴别TAB2THECHARACTERISTICSOFPAODURINGTHEFIRSTPERIOD(A/O)测试项目A1A2A3A4革兰氏染色氧化酶硝酸盐还原葡萄糖氧化发酵FFFF反硝化吲哚异染颗粒亚硝酸盐还原产氨试验运动性细胞长度3850953910321021085细胞形态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需氧性试验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菌落特征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鉴定结果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备注11249107112939741124910711249107图2A/O磷酸盐变化曲线图FIG2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O20304050607080时间(H)磷酸盐浓度(MG/L)20304050607080A1A3A2A4A1666571160935909A3687268466335978A26348610956815475A4704663956323460244872结合好氧吸磷试验的结果(图2),4株菌在好氧吸磷过程中都有吸磷效果,棒状杆菌属A1、A2、A3、A4的PO43P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1134、1375、1301、6670。可见,棒状杆菌属在好氧条件下都具有不同的吸磷功能,其中A4的除磷能力最强,其次为A2和A3,最弱为A1。出现除磷效能的强弱差异,主要归因于这些菌株未经过驯化诱导,且棒状杆菌株的种间特性不同。综上所述,由于这4株菌是用筛选培养基在好氧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结合好氧吸磷试验的试验条件为好氧条件,以及异染粒显性为阳性,可在、认为这4株菌具有好氧聚磷特性,该结论与罗宁1的观点一致。其次,根据表2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该阶段的4株菌的反硝化显性为阳性,硝酸盐还原为阳性,产氨试验为阴性,即可推断其具有反硝化产氮特性,因此这些菌不但具有反硝化产氮特性而且具有好氧聚磷特性。322第二阶段A/N细菌的鉴定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培养液从第二阶段(A/N)筛选出来的6株菌,经过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检索19初步将这6株菌鉴定到属,其结果如表3所示。表3第二阶段(A/N)细菌生化特性鉴别TAB3THECHARACTERISTICSOFPAODURINGTHESECONDPERIOD(A/N)测试项目B1B2B3B4B5B6革兰氏染色氧化酶硝酸盐还原葡萄糖氧化发酵FFFFFF反硝化吲哚异染颗粒亚硝酸盐还原产氨试验运动性细胞长度2212310953211301030123011细胞形态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需氧性试验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菌落特征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鉴定结果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假白喉棒杆菌假白喉棒杆菌备注112939741129397412288329122883291228832912288329从表3的生理生化鉴定表可以看出,第二阶段的细菌归属为两类棒状杆菌属和假白喉棒杆菌,棒状杆菌属的鉴定结果与罗宁1的报道一致;而假白喉棒杆菌的鉴定结果则尚属首次,与周康群11在反硝化聚磷一体化设备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不一致,该结果与FUHS和CHEN等人提出废水生物除磷完全是由不动杆菌属组成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活性污泥混合液内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是由于所采用的处理工艺的类型、进水水质和运行条件等不同所致。进一步说明掌握系统中微生物变化、组成,对于更好的控制生物除磷系统的运行,取得良好的除磷效果是很重要的11。再结合好氧吸磷试验的结果,见图3(1)和图3(2),其中5株菌在好氧吸磷过程中都表现为有较强的吸磷效果,其PO43P的去除率都在20以上,仅假白喉棒杆菌B5的好氧吸磷效果较差,图31A/N磷酸盐变化曲线图FIG31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30507090110时间(H)磷酸盐浓度(MG/L)30507090110B1B3B2B16522572851094061B31094502363316313B2714267663645450244872图32A/N磷酸盐变化曲线图FIG32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020406080100120时间(H)磷酸盐浓度(MG/L)020406080100120B4B6B5B41028233189574218B61045543744277818B5986891241021187220244872PO43P浓度的去除率只有1161;而棒状杆菌属B4的PO43P浓度从10282MG/L降为957MG/L,去除率最高达9069,但在48H72H中,PO43P浓度上升为4218MG/L,这种从吸磷状态转为放磷状态的现象有待于在机理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棒状杆菌属的PO43P浓度的平均去除率为5155,而假白喉棒杆菌的PO43P浓度的平均最大去除率为3463,从好氧吸磷试验的结果来看,棒状杆菌属的好氧吸磷功能较强;而属于假白喉棒杆菌的B5和B6菌株的吸磷功能就相差较远,B5的去除率只有1161,而B6的去除率却达到了5764,说明这2株菌的种间聚磷功能差异较大。综上所述,由于这6株菌是用筛选培养基在好氧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结合好氧吸磷试验的试验条件为好氧,以及异染粒显性为阳性,可认为这6株具有好氧聚磷特性,该结论与罗宁1的观点一致。而假白喉棒杆菌具有好氧聚磷特性为首次报道。其次,根据表3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该阶段的6株菌的反硝化显性为阳性,硝酸盐还原为阳性,产氨试验为阴性,即可推断其具有反硝化产氮特性,因此这些菌不但具有反硝化产氮特性而且具有好氧聚磷特性。323第三阶段A/N细菌的鉴定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培养液从第三阶段(A/N)筛选出来的5株菌,经过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检索19初步将这5株菌鉴定到属,其结果如表4所示。表4第三阶段(A/N)细菌生化特性鉴别TAB4THECHARACTERISTICSOFPAODURINGTHETHIRDPERIOD(A/N)测试项目C1C2C3C4C5革兰氏染色氧化酶硝酸盐还原葡萄糖氧化发酵FFFFF反硝化吲哚异染颗粒亚硝酸盐还原产氨试验运动性细胞长度33112911060606060505细胞形态实心中长杆,棒状实心中长杆,棒状球形球形球形需氧性试验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兼性厌氧菌落特征中等大小中等大小中等大小针尖大小针尖大小鉴定结果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莫拉氏菌属莫拉氏菌属备注157342121938515734212193851219385注,90菌株为阳性;,90菌株为阴性;F,发酵;1124,表示取样时间;9107,表示磷的去除率。从表4可以看出,第三阶段的细菌归属为三类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莫拉氏菌属。结合好氧吸磷试验的结果,见图4(1)和图4(2),5株菌在好氧吸磷过程中都表现为有吸磷效果,其中4株菌的PO43P的最大去除率都在30以上,棒状杆菌属C1的最大去除率仅855;葡萄球菌属C3的PO43P浓度从10866MG/L降为3367MG/L,去除率最高达6901,但在24H72H中,PO43P的浓度从3367MG/L上升为6037MG/L,这种从吸磷状态转为放磷状态的现象有待于在机理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说,葡萄球菌属C3的吸磷效果最强,莫拉氏菌属C4和C5的效果较差,其次为棒状杆菌属C2,棒图41A/N磷酸盐变化曲线图FIG41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30507090110时间(H)磷酸盐浓度(MG/L)30507090110C1C3C199171070896729069C310866336752860370244872图42A/N磷酸盐变化曲线图FIG42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120140160180200220240260时间(H)磷酸盐浓度(MG/L)120140160180200220240260C2C4C5C223754163021569517181C425756180011800116543C5235111781916302169360244872状杆菌属C1的吸磷效果最差。这种差异,主要由不同菌属的特性不同,以及相同菌属的种间不同造成的。由此可见,由于这5株菌都是用筛选培养基在好氧条件下培养出来的,结合好氧吸磷试验的试验条件为好氧条件,以及异染粒显性为阳性,可认为这5株菌具有好氧聚磷特性,该结论与罗宁1的观点一致。其次,根据表4中的生理生化指标,该阶段的5株菌的反硝化显性为阳性,硝酸盐还原为阳性,产氨试验为阴性,即可推断其具有反硝化产氮特性,因此这些菌不但具有反硝化产氮特性而且具有好氧聚磷特性。324各阶段菌属PO43P的平均去除率的对比表5各阶段各菌属PO43P的平均去除率TAB5THEREMOVINGRATEOFPAODURINGTHREEPERIODS棒状杆菌属假白喉棒杆菌葡萄球菌属莫拉氏菌属第一阶段2620第二阶段40673512第三阶段309344443287由表5可以看出,就三个阶段都存在的棒状杆菌属而言,PO43P的平均去除率从第一阶段的2620,上升到第二阶段的4067,再下降到第三阶段的3093,其好氧聚磷特性由启动期的活化,经过第二阶段的筛选和富集,再到第三阶段稳定期的下降,说明棒状杆菌属的好氧聚磷特性在慢慢减弱,也说明了驯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减弱反硝化聚磷菌(DPB)的好氧聚磷特性,加强其缺氧过量摄磷的能力。对于除棒状杆菌属以外的三个菌属,其PO43P的平均去除率都比第一阶段的高,由此可以证明DPB在经过了驯化诱导后,其反硝化聚磷性能都得到了提高。图52A/O磷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FIG52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O0102030时间(MIN)磷酸盐浓度(MG/L)0102030A2A4A1A3A21616171819151414131413A43024242322242623202120A12826252424242120242420A3302927252624242423222202510203045609012015033反硝化聚磷菌的特性研究331第一阶段菌株的吸磷试验将该第一阶段分离出来的4株纯菌都进行吸磷试验。由图5(1)和图5(2)可见,第一阶段的菌株在吸磷试验中A1、A2,A3,A4的PO43P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2857、2353、2667、3333,NO3N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551、6571、3793、8125,具有较弱的反硝化聚磷效果。由数据分析可知,第一阶段菌株的NO3N浓度的去除率较高,主要体现出反硝化特性,分析其原因有细菌的培养环境为厌氧/好氧,属于驯化的启动期,细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未被诱导出来。依据其微弱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又表明,以NO3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A2/O工艺中,此结论与李勇智10的观点一致。图51A/O硝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FIG51THECHANGINGGRAPHOFTHENITR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O050100150200时间(MIN)硝酸盐浓度(MG/L)050100150200A2A4A1A3A21570655954504232292624A41980533430212319211615A1651561601611471481091071018685A36211612810995998987827672025102030456090120150332第二阶段菌株的吸磷试验经过对好氧吸磷试验的结果分析,将该阶段的5株菌进行吸磷试验,而对于好氧吸磷效果最差的B5菌则不进行吸磷试验。由图6(1)和图6(2)可见,第二阶段的菌株在吸磷试验中PO43P和NO3N的同步性较第一阶段好。其中棒状杆菌属B3的同步性最好,在520MIN期间PO43P和NO3N浓度的去除率分别有3828和4947,之后都下降得比较缓慢,并趋于平缓,PO43P和NO3N总的去除率分别为6471和8264。而棒状杆菌属B1的PO43P和NO3N总的去除率分别为2105和8966。棒状杆菌属B4的PO43P和NO3N总的去除率分别为3421和6107。棒状杆菌属B2的PO43P和NO3N总的去除率分别为3077和7547。第二阶段的棒状杆菌属和第一阶段比较,其反硝化聚磷现象得到显著提高,说明通过诱导后其性能得到了加强,这种驯化方式将运用于传统工艺的改良和新工艺的开发。假白喉棒杆菌B6在210MIN期间NO3N的浓度持续上升,该现象有待于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在1020MIN期间,B6的NO3N的浓度陡降,从171MG/L降为76MG/L,去除率达到5556,PO43P和NO3N总的去除率分别为4250和8280,表现出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性能。说明经过驯化可以诱导出新的具有良好的图62A/N磷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FIG62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10203040时间(MIN)磷酸盐浓度(MG/L)10203040B1B2B3B6B4B13837353433292625242320B22625252424232324232218B33430282217141513121312B64039373434302729272523B43838353432333028252725025102030456090120150图61A/N硝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FIG61THECHANGINGGRAPHOFTHENITR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050100150200时间(MIN)硝酸盐浓度(MG/L)050100150200B1B2B3B6B4B126145744432313021191515B2411061141021071026953502926B3211211308265585446342921B65215717017176656055363427B449149153165105938575696658025102030456090120150反硝化聚磷效果的细菌,我们应该很好的进一步研究假白喉棒杆菌的生长特点及其生长因子,为开发新的工艺奠定理论基础。由此可知,第二阶段的菌株是在厌氧/缺氧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其反硝化聚磷现象较第一阶段明显,棒状杆菌属B3的反硝化聚磷效果最佳,而同为棒状杆菌属的B4,其效果就较差;结合好氧吸磷效果良好的假白喉棒杆菌B6,其吸放磷反硝化效果却很微弱,反硝化聚磷效果最差的为棒状杆菌属B2。相同的菌属,却表现出不同的反硝化聚磷效果,这表明部分棒状杆菌属在经过驯化诱导后,其反硝化聚磷效果得到了加强,而由于种间的不同,部分棒状杆菌属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则较差。再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和好氧吸磷试验,进一步说明这些菌株为反硝化聚磷菌(DPB)。333第三阶段(A/N)菌株的吸磷试验经过对好氧吸磷试验结果的分析,对好氧吸磷效果最差的C1菌不进行吸磷试验,而其他4株菌则进行吸磷试验。由图7(1)和图7(2)可见,第三阶段的菌株在吸磷试验中PO43P和NO3N的去除同步性较第一、二阶段好。其中葡萄球菌属C3和莫拉氏菌属C5的PO43P和NO3N浓度的变化曲线都体现出典型的反硝化聚磷现象。C3在通入N2的32MIN内基本不摄磷,在30MIN加入NO3作为电子受体后,PO43P和NO3N的浓度在MIN降为MIN的MG/L,PO43P浓度的最大去除率为4722,NO3N浓度的降解率最大为7833。说明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球菌属也有较强的反硝化聚磷图71A/N硝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FIG71THECHANGINGGRAPHOFTHENITR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0102030405060时间(MIN)硝酸盐浓度(MG/L)051015202530C3C2C4C5C34060353931262320181713C206918582836767767653C41324161513141716131211C511181616126497866443025102030456090120150图72A/N磷酸盐浓度变化曲线图FIG72THECHANGINGGRAPHOFTHEPHOSPHATEREMOVALEFFICIENCYDURINGA/N152535时间(MIN)磷酸盐浓度(MG/L)152535C3C2C4C5C33635313332313028252219C23839363335282625262624C43735373635343031292821C538373633332326242320025102030456090120150功能,该观点与罗宁认为该菌位专职反硝化菌的观点不一致,但与王强,马放的SBR反应器中聚磷菌筛选及其聚磷效能研究中认为该菌为聚林菌的观点接近。棒状杆菌属C2、莫拉氏菌属C4和C5的反硝化聚磷性都较好(去除率为),莫拉氏菌属C4的NO3N浓度由2371MG/L下降到1628MG/L,同时PO43P浓度却由3533MG/L上升为3653MG/L。莫拉氏菌属C5的反硝化聚磷性能最好,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很好的研究莫拉氏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特性,让富集环境有利于这些菌的生长。综上,棒状杆菌属在三阶段都分离出来,并且在第二,三阶段都有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其同步吸放磷的报道属首次报道。葡萄球菌属和莫拉氏菌属在缺氧条件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其同步吸放磷报道也属首次报道。334各阶段各菌属PO43P去除率的分析对于各阶段都存在的棒状杆菌属,在此对其每个阶段的PO43P浓度的平均去除率做对比。如图8所见,第一阶段4株棒状杆菌属在吸放磷试验中PO43P浓度的平均去除率为2683,第二阶段的为4427,第三阶段的为3846。对比驯化启动期(第一阶段)和稳定期(第三阶段)该菌属的PO43P浓度的平均去除率,明显可见该菌属的反硝化聚磷功能在加强,表明经过诱导后,反硝化聚磷菌的功能得到了加强,由此可推断,各菌属的反硝化聚磷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图8棒状杆菌属的平均去除率FIG8THEREMOVINGRATEOFCORYNEBACTERIUMLEHMANNNEU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