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2009学年第2学期末考试课程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目录催熟的觉醒论梁启超早期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4【摘要】4【关键词】4【前言】4【正文】5一、从其表达方式来看5二、从其逻辑推理来看6(一)深受文言文论说文体的影响6(二)深受进化论思潮的影响8(三)重在对比的逻辑推理9三、从其思想的内容来看10(一)重理念阐释,轻理论研究10(二)多政治主张,少严密论证12(三)重制度移植,轻文化传统12四、特征归纳“催熟的觉醒”13【参考文献】14催熟的觉醒论梁启超早期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摘要】笔者在阅读梁启超相关著述的基础之上,认为梁在戊戌变法前后的这段时期内,思想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本文即选取了这一视角,从表达方式、逻辑推理及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对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催熟的觉醒”作为这一视角下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特点的概括。【关键词】梁启超政治思想戊戌变法【前言】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普通读书人中的一员,梁启超亲历和见证了“清末民初”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无论是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当中,梁都以其中某一重要团体领袖的身份参与了历史的书写,活跃于时代的前台;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启蒙思想家,梁以其激荡犀利的文风、深刻清晰的见解和振聋发聩的呼喊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们;作为第一批将西方政治思想介绍到中国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改革家,梁启超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卷轴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而,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我们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梁启超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梁启超某一思想的研究,主要文献有1陈强梁启超民权思想研究2李春波梁启超政治哲学思想探究3冯涛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2、对梁启超思想变迁的研究,主要文献有4宾长初离异与回归戊戌变法后梁启超两次思想转变,求是学刊5邓杰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李喜所剖析梁启超晚年的思想走向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3、对梁启超某一时期思想的研究,主要文献有7杜旅军18981911梁启超立宪思想的萌生与转变8陈始强“兴民权”、“广民智”、“育人才”戊戍变法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9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从1898年至1911年以上文献在角度的选区上各有侧重,笔者在泛读相关学术文献与梁启超本人著述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戊戌变法前后(从1896年着变法通议到1900年着立宪法议)这一特定的时间段,着重对梁启超早期的政治思想进行了研究。在文献的选择上,笔者将主要精力投向了能够集中体现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文章。【正文】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正活跃于历史的前台。这一时期的梁出于政治宣传与思想启蒙的需要,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政评阐述自身的政治主张,并宣传了许多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理念。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亦有很多不成熟之处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梁启超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一、从其表达方式来看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表达多采用了“就事论事”的方式。这一方面是由于,这段时期内梁正忙于各种活动,抽不出充足的时间构建成体系的理论;一方面是出于宣传需要相比于繁琐的理论,独立的快餐式评论更易于在舆论界传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一的梁启超,在这段时期内主要扮演了社会启蒙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不断地将自己接触到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以利于国人理解的方式加以传播,然其本人很少有提出独立的成体系的政治思想的条件。首先,这种“就事论事”的表达方式,易于使观点、主张成为一种口号,而弱化了对观点、主张本身的反思以1896年为例,从1896年8月开始,梁启超接连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8月9日)、论不变法之害(8月19日)、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8月29日)、波兰灭亡记(8月29日)、沈氏音书序(9月7日)、论加税(9月17日)、学校总论(9月17日、27日)、说橙(9月27日)、论科学(10月7日、17日)、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10月27日)、论学会(11月5日)、古议院考(11月5日)、论师范(12月25日)、治始于道路说(12月25日)等文章。从报馆、学校、道路、税收、经济产业、文字语言、议院学会等各个方面鼓吹变法,平均每月发表3篇政论,为变法制造舆论氛围。暂不论这些文章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如何,这种“就事论事”的表达方式使得一切话题都可以与变法挂钩,都可以用来支持变法,这不免有“为变法而变法”的取向。另一方面,“就事论事”的表达方式使得变法所涵括的范畴大大扩展,变法的口号化却使得对变法本身的反思弱化了,而倾向于单纯的鼓吹。因而,“就事论事”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宣传变法的主张,却不利于思想上的深化。其次,“就事论事”的表达方式使得每篇文章的逻辑、论证各成一体,无法在总体的层面上形成统一体,因而政治思想的表达往往容易情绪化在论中国人种之将来中,梁认为中国人种有四种特质,分别是“富于自治之力”、“有冒险独立之性质”、“长于学问,思想易发达”、“民人众多”,因而“有此四原因,规以地势,参以气运,则中国人于来世纪必为世界上最有势力之人种,此非吾夸诞之言也”1。而在一年后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则将中国积弱的原1論中國人種之將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因之一归于中国的风俗“以今日中国如此之人心风俗,即使日日购船炮亦不过披绮绣与粪墙,镂龙虫于朽木,非直无成,丑又甚焉今将风俗之为积弱根源者,举起荦荦大端如下一曰奴性二曰愚昧三曰为我四曰好伪五曰怯懦六曰无动”2,且“以上六者仅举大端,自余恶风,更仆难尽”3。由于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梁启超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往往掺杂了很多的感性成分,使得思想的论证与论点常常“随心而动”,再加上梁挥洒自如、思如泉涌的文笔,即使是针对同样的一个话题,梁亦可能会因心境的不同而在两个对立的观点上分别自圆其说。二、从其逻辑推理来看在戊戌变法前后的这一段时期内,梁启超的行文逻辑有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深受文言文论说文体的影响文言文中的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此类文体要求有明确的论点、可信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然而,中国古代论说文文体在逻辑上也存在有特定的问题,其中最显着的一点,就是这种文体往往追求文笔的气势与华丽,论辩多以文笔与声势取胜,而难以相对枯燥的逻辑服人。梁的文章可谓深受此类文体的影响。如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写到“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4而在几个月后出版的古议院考中,梁又写到“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5由此可见,由于受文言文论说文文体的影响,出于文采与声势的需要,梁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用因果的逻辑关系将“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古议院考中,又可为论证的需要把议院说成是以学校为本这两篇文章的逻辑并非完全一致,且有循环论证的可疑之处。2中國積弱溯源論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8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3中國積弱溯源論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4论變法不知本原之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5古議院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又如在论支那宗教改革当中“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乎国民之知识与能力,而知识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乎国民之思想,思想之高下通塞,全系乎国民之所习惯与所信仰,然则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于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国民之思想,而欲转变国民之思想,不可不于其所习惯所信仰者,为之除其旧而布其新,此天下之公言也”6。通过构建一长串的因果关系,梁启超最终得出了欲使国家独立不可不革新宗教的结论虽然通过这种推理方式所得出的结论不无道理,然而这种推理本身却并非是一种严谨的方式在“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识力”之后,我们亦可以慷慨陈词于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兴教育之事业,于增进教育之事业,不可不变科举之制度,于变革科举之制度,不可不此外,结合梁在这一时期“就事论事”的特点,梁的这种论证方式所引发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梁的各篇文章往往自成体系,于每一篇文章来说,其论证可前后兼顾,其逻辑可自洽(至少在文本的层面上),其论点亦可鲜明有力。但如若将这些文章集中在一起加以思考,就可能出现种种问题,这其中最明显的一类问题,就是难以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在“救国”这个大问题上,梁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强调“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7;在古议院考,强调“以学校为本”8;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中,声称“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矣”9;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10;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声言“国民”的重要性“哀哉吾中国之不知有国民也,不知有国民,于是误认国民之竞争为国家之竞争,故不得所以待之道,而终为其所制也”11;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将积弱的原因归于“理想、风俗、政术、近事”等。由此可见,梁为了论证的需要,在每篇文章里都以磅礴的语势和生动的论据强调了所提出问题的关键性,而当我们把这些观点放在一起加以考虑的时候,6論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7论變法不知本原之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8古議院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9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0論報館有益于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1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却难以区分出轻重先后了。由于深受文言文论说文体的影响,梁在这一时期所阐述的政治思想在逻辑面前往往有和论说文相类似的尴尬,即气势上能够征服读者,文本上可以自圆其说,观点上不可谓之有误,但理论上却显得不够体系,现实中也却不可行或不易行。(二)深受进化论思潮的影响自严复于1897年在国闻汇编上刊出天演论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潮迅速席卷中国,梁启超亦深受其影响。如在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中,梁写到“自大地初有生物,以至于今日,凡数万年,相争相夺,相搏相噬,递为起灭。一言以蔽之曰争种族而已。始焉物与物争,继焉人与物争,终焉人与人争,始焉蛮野之人与蛮野之人争,继焉文明之人与蛮野之人争,终焉文明之人与文明之人争。茫茫后顾,未始有极,呜呼此生存相竞之公例”12。而梁据本文得出的结论也与“物竞天择”的逻辑密不可分“百年之中,实黄种与白种人玄黄血战之时也。然则吾之所愿者,又岂惟平满汉之界而已,直当凡我黄种人之界而悉平之”13。由此可见,梁启超在当时认为,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着丛林逻辑,而当时又是黄种人与白种人的“血战之时”,因此必须使满汉两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以至于团结整个黄种人群体对抗白种人事实上这种主张是比较一厢情愿的,这种政治理想受到了进化论的感染,但却与现实存在着差距。同时,梁启超还有将进化论的逻辑上升为一种普适性方法论,从而将进化论应用到对一切问题判断之中的倾向在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中,将进化论的逻辑推广到国家竞争的层面“然其机皆起于争自存,其原皆由于列国并立。中国以一瘠牛,偃然卧羣虎之间,持数千年一统垂裳之旧法,以治今日,此其所以为人弱也”14。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将进化论的逻辑从国际层面延伸到国内层面“进化者以竞争而得,竞争者以激搏而生,欧洲惟分民为阶级,小数之贵族,对于多数之民,其惨待不以人理,故官民相争之局屡起,民气日昌,民智日开,遂能打破积弊”15。12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2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3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2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4續譯列國歲計政(要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60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进而得出中国“民气不聚”的原因“人人天赋之权,虽未尝尽失,而常不完全,被民贼暗中侵夺,而不自知,故怨毒不深,而其争自存也不力。又被治之人,俄然而可以为治人之人,故桀惊愤激之徒,往往降心变节,工容媚,就绳墨,以求富贵,故民气不聚”16。在论支那宗教改革中,托古改制而将孔教论述为“进化主义而非保守主义”17,从而为推行“孔教”寻求学理上的支持。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进一步细化和发展了进化论分析方式,将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区分开来“国家竞争者,国君糜烂其民以与他国竞争者也国民竞争者,一国之人各自为其性命财产之关系而与他国竞争者也”18。由此可见,由于对进化论的过分推崇,使得进化论的观点和逻辑被不适当地泛化了,则对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说一二,“竞争”、“进化”等概念也更多地成为一种口号。(三)重在对比的逻辑推理这一时期梁启超所经常使用的另一种逻辑就是中西对比的推理方式对于任何一种事物,如西方有之而中国无之,即倾向于归为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而中国欲继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将西方先进的事物引入国内。如在学校总论中,梁总论性地写到“今之言治国者,必曰仿效西法,力图富强,斯固然也”19。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中,将法律作为文明的标志“今泰西诸国之自命为文明者,庸讵知数百年后,不见为野番之尤哉然而文明野番之界虽无定,其所以为文明之根原则有定,有定者何其法律愈繁备而愈公者,则愈文明;愈简陋而愈私者,则愈野番而已。”从而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法律的简陋与不公正。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强调报馆的重要性“西人之大报也,议院之言论纪焉,国用之会记纪焉有一学即有一报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15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6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7論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8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19學校總論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20。在倡设女学堂启中,因西方的教会女学而主张在中国兴女学“泰西女学,骈滇都鄙,业医课蒙,专于女师,虽在绝域之俗,邈若先王之遣,女学之功,盛于时矣”21。在复友人论保教书中,鼓吹“学会”的重要性“西人一切政艺,皆有学会,合众人之聪明,以讲求一义则易明,联众人之声气,以主持一事则易举,故有天文会、地学会、算学会日本维新以后,国势蒸蒸日上者,虽其君相之雄才大略,实则其党人之力量”22。因而梁启超主张在中国也建立类似的组织“今拟仿彼中保国公会之例为保教公会”23。在万木草堂书藏征捐图书启中,对比中西学人的数量多少而得出结论“今之语天下事者,莫不曰欧美学人多,是以强支那学人少,是以弱。真知本之言哉”24。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将中国落后归因于中国人不知有国民“哀哉吾中国之不知有国民也,不知有国民,于是误认国民之竞争为国家之竞争,故不得所以待之道,而终为其所制也”25。由此可见,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之下,梁对于中国与西方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差别都保持着高度的敏锐,而其论证逻辑也有简单化的倾向即中西间的任何一个差别,似乎都可以与中国的落后有因果关系。三、从其思想的内容来看(一)重理念阐释,轻理论研究通过阅读这一时期梁的各种政论,笔者认为梁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更多的是向读者介绍各种政治理念(包括西方的与中国的),而较缺乏对于理论的深入探讨。笔者以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促成一,梁启超属今文经学派,注重微言大义,好以简洁明了的理念代替相对复杂的理论;二,这一时期从西方翻译而来的政治思想20論報館有益於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1倡設女學堂啓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2復友人論保教書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3復友人論保教書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4萬木草堂書藏徵捐圖書啓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5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5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理论著作并不多,梁启超亦不习英文,客观上对理论研究的深入构成了限制;三,梁在这一时期忙于政治运动,由于精力的限制和舆论宣传的需要,也无法在理论的精深上下过多的功夫。有关“重理念阐释,轻理论研究”的特点,这里试举几例在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中,梁将法律视为文明的标志“其法律愈繁备而愈公者,则愈文明;愈简陋而愈私者,则愈野番而已”26,进而以这一理念作为救国之良药“故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矣”27。而通篇观之,梁在并未深入研究西方宪政思想及其相关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之上,就将这一理念上升到了政治理想的高度并进一步发挥“故吾愿发明西人法律之学以文明我中国,又愿发明吾圣人法律之学以文明我地球”28。此外,梁启超的“托古改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阐述理念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梁启超一方面发掘中国古代思想中与西方相类似的成分,一方面用接触到的西方的理念重新阐释中国思想如在论支那宗教改革中,将西方的宗教改革与古学复兴相提并论“泰西所以有今日之文明者,由于宗教革命,而古学复兴也”29,而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后世对儒学的误读“至于今日,而衰萎愈甚,远出西国之下者,由于误六经之精意失孔教之本旨”30。这实际上是以国外的案例说明托古改制的合理性,而后将其推广到国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将孔子三世说与西方的进化论理念联系起来“中国旧论每崇古而贱今,西人则不然,以谓愈上古则愈野蛮,愈晚近则愈文明,此实孔子三世之大义也(三世之例由据乱而生平而太平义主渐进)”31。(二)多政治主张,少严密论证26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7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8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29論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30論支那宗教改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31史記貨殖列傳今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梁在阐发其政治思想的时候,有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的通病,即思想内容多为一厢情愿的政治主张,好从价值判断出发,以思维的演绎代替现实情况与严密的论证如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在得出中国之积弱在于“不知有国民”的结论之后,只是在文章的末尾略为提到了解决办法“苟其未知,吾愿其思所以知之。苟其已知,吾愿其思所以行之。行之维何曰仍在国民力而已。国民何以能有力力也者,非他人所能与我,我自有之而自伸之,自求之而自得之者也”32。可见,在提出了增强“国民竞争”能力的主张之后,梁并未对“自求之而自得之”的解决办法的可行性与预期效果进行论证,实际上也并未提出详实可行的计划。梁在这一时期的文章,亦不乏各种政治主张的口号“敬告我后,及我大夫,凡百君子,吾侪小民。忍大辱,安大苦,发大愿,合大羣,革大弊,兴大利,雪大耻,报大雠”33而类似的口号多数只是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另一些时候也会表现出传统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通病“百年之中,实黄种与白种人玄黄血战之时也。然则吾之所愿者,又岂惟平满汉之界而已,直当凡我黄种人之界而悉平之”34。在论中国人种之将来中,则理想地主张友邦对中国实行帮助“所谓人力者何,一曰合大羣,二曰开人智,此二者我中国人人所当有事也,亦我兄弟之国民所当赞助也”35。在某个问题、主张涉及到仁义道德等价值判断的时候,梁的思想往往趋于理想主义。(三)重制度移植,轻文化传统与“重在中西对比”的逻辑相对应,梁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内容亦多为制度移植的主张寻找论据,而对于与制度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则缺乏思考与论述在立宪法议当中,抛开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而论最优良之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民主立宪政体,其施政之方略,变32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33論中國之將強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34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2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35論中國人種之將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第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易太数,选举总统时,竞争太烈,于国家幸福,未尝不问有阻力”36。在文章的末尾讨论立宪的步骤“闻者曰然则中国今日遂可行立宪政体乎曰是不能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二十年后,此其证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以语于此”37根据日本的情况推测中国的未来,但缺乏对两国国情差别的深入分析,及由此带来的重要影响的考虑。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梁启超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国情的一些归纳与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国鼎立课件
- 2025-2030中国微型车行业经营态势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建筑构件纲模板件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三分屏课件教学课件
- 三减三健科普知识课件
- 三减三健知识培训总结
- 考情透彻解读:凤阳地理面试攻略及新题目库发布
- 志愿者面试题库精 编
- 从题目看能力:西部航空面试心得体会
- 小儿运动康复课件
- 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2022年广西南宁海关缉私局缉私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工艺品设计》课程标准
- 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年产6万吨Lyocell纤维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GB/T 34186-2017耐火材料高温动态杨氏模量试验方法(脉冲激振法)
- GB/T 31163-2014太阳能资源术语
-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课件
- 油品计量工(高级技师)技能操作理论考试总题库-上(单选题-下部分)
- DB32T 1553-2017 高速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组织知识清单
- GB-T 1040.2-2022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