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_第1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_第2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_第3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_第4页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科研要报编者按应用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旨在将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学知识同实际教育教学衔接起来,达到某种预定的实际目标。本期刊载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等两篇研究报告,尽管研究着所着眼的研究角度不同,但都具有应用性研究的显著特点。其中的第一篇报告,将教育研究与政府行政工作相结合,为读者呈现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在工作中以科研方式解决问题,如何结合日常行政工作有效推广研究成果的成功模式。经验探索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另一类别,它旨在对已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预先提出的明确的科研目的,而后依据科研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阐释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它重在通过经验总结得出理性认识和揭示规律的主题。本期“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对策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二元背景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研究”将为读者提供这方面的参考。2内容要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公报万丽君(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成果公报陈时见(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对策研究”成果公报罗大华(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经济发展二元背景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研究”成果公报丁小浩(44)教育科研大家谈之四十三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设计与统计(49)教育科研动态(52)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公报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万丽君处长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课题批准号DLA030194),日前通过了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学校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美育”写进教育方针,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着新的使命和任务。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农村艺术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区域之间、学校之间艺术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阻力;艺术教育投入不足和艺术教师队伍短缺等状况严重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优化发展和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缘由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经济起点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等原因,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就是这种差距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研究者必须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加强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题和关键。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缘由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已经写进我国的教育4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把教育办成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艺术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历史性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任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又为农村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际,深入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构建符合农村实际、具有区域性特点的艺术教育模式,这是该课题研究的另一缘由。从国内外艺术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在国外,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法、德等发达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在研究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沟通,具有目标上突出时代性、内容上突出民族性、方法上突出行动性、设计上突出整体性、队伍上突出群体性、操作上突出创新性的特点。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已蓬勃开展,主要表现为对我国城乡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国美育发展及国外艺术教育进行了文献研究;对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功能进行了理论研究。这些研究虽然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总体上来说,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对操作层面缺少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更没有作深入的研究,而农村艺术教育操作层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空白。因此,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构建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多层次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缘由之一。二、研究理论依据和主要概念界定(一)理论依据该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教育系统信息学和教育社会学理论。1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特定的阈值时,就会形成一种“活”的高度稳5定有序的耗散结构。农村艺术教育是农村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要与整个农村社会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建立耦合联系中形成一种负熵流,才会产生一种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效能的最大发挥。据此,研究者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中去研究农村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并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2系统层次优化理论物质世界是系统的,系统物质内存在着无限多的层次,构成了非平衡系统。农村艺术教育是一个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的非平衡系统,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反映农村艺术教育的模式状态,而两层结构是否一致和协调,决定着农村艺术教育实施的综合效应。因此,研究者在研究农村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模式过程中,既要注意对农村艺术教育表层结构加以重新协调,更要在农村艺术教育深层次结构中对各要素进行有序组合,协同激活,强化自组机制,形成外适应内和谐的状态,实现农村艺术教育的整体优化。3系统量变质变转化理论任何系统物质的变化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农村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农村艺术教育模式由三个因素决定农村艺术教育中的各因素的质量、数量及其联结方式。农村艺术教育的因素的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艺术教育模式的质;农村艺术教育的因素数量及其联结方式为农村艺术教育模式的差异性提供了可能性。农村艺术教育中的因素质量、数量和联结方式是农村艺术教育模式的“结构核”。在该课题中,研究者注重正确处理好这三者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农村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水平。(二)主要概念界定1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该课题是在现实条件下进行的,缺乏对实验中的无关因子和误差来源的控制,内外效度也不一定稳定。因此,按教育科学研究的严格要求来说,本实验不是标准实验研究,而是一种准实验研究。2开展该课题的宗旨是以实验来推动全国农村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因此,该课题是属于一种应用性探索研究,在农村艺术教育工作中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在研究中发现规律,以研究来促进农村艺术教育工作。6该课题是实验和工作的有机结合。3该课题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深入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在该课题界定上必须把握好这两方面。一是艺术教育是农村学校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改革是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改革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旧的不合理的因素,使之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向前推进。这种发展是有效发展、优化发展、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改革和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者融合在一起。改革是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结果和归宿。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该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实践价值目标实践价值目标是通过该课题,切实加快各实验县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形成“五个局面”(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主动适应本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2)确立美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审美育人功能的局面;(3)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的局面;(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局面;(5)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教研工作有效促进艺术教育质量提高的局面。这五个局面是研究者评价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2理论价值目标在该课题中进一步探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态势和走向,充分揭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推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各因素优化的模式。(二)研究内容7该课题主要内容有(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学校艺术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目标要求及其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核心问题、关键对策及具体操作步骤;(2)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国外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运行模式及其借鉴;(3)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艺术学科与教学法研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研究,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文化艺术环境的创设的研究,艺术教学质量的保障及监控的研究;(4)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培养培训的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模式研究,艺术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农村艺术教师义务与权利的研究,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名、特、优艺术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外聘艺术教师的研究;(5)艺术教育管理的研究。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研究;(6)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逐步解决到位,设施改善与资金投入的渠道、方法及其有效功能的发挥;(7)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社区教育关系的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8)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教研的研究。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研、科研的研究,农村区域艺术教研、科研的研究,农村艺术教研、科研地区、校际协作互动的研究,优秀农村教研科研成果广的研究,艺术校该课题的研究,科研型、学术型的农村艺术教师成长的研究;(9)农村艺术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农村艺术教育评价与督导体系的研究,农村区域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艺术教师评价的研究,学生艺术素养评价的研究,农村艺术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等。四、研究过程与方法(一)研究过程该课题研究整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铺垫阶段抓好典型,重点推进通过实验课题这个载体,逐步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薄弱状况。该课题研究1998年开始酝酿,1999年着手组织,2002年正式启动。2002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文明确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并正式确定了全国58个县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这些实验县分布于我国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各实验县分别承担了13项专题实验项目。实验县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下,在总课题组的组织指导下,扎扎实实推进实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规范阶段规范管理,有序推进在经过五年探索,在积累经验、取得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初,总课题组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的课题,该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这不仅是对农村实验县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推广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对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工作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进入了课题管理规范化的轨道。总课题组对实验县所承担的课题进行了指导,对原课题的设计方案、计划、策略以及推进的“切入口”进行了调整,并提出了加强课题管理的具体方法,开展了督促检查。采取了“抓薄弱环节,促进平衡发展;抓经验推广,扩大研究成果;抓热点研究,开拓研究新领域”的推进策略。3发展阶段突出重点,深化推进总课题组在面上工作中,要求各实验县在研究中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剖析缘由,探索规律,提升水平,并通过“委托结题”“通讯结题”“会议结题”等不同方式,对所承担的二级课题进行结题。在点上的工作中,对一些研究较深入的实验县进行了重点的个别指导,主要内容有课题成果的价值定位及其表述、研究特色经验的提炼、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从而使整个研究形成了点上有亮点,面上有发展的生气勃勃的局面。(二)研究方法鉴于该课题研究的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和实践性强、研究力量成分多样的特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方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结合。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宏观研究是指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较大系统范围、较大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该课题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作为9农村社会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根据系统论思想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外部关系进行研究;二是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内部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开课问题、课外活动的开展等等。微观研究对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研究。这种研究立足于实际,直接对某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研究。研究者把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宏观研究对微观研究的制约与导向作用,微观研究直接为实践的服务作用。2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是指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国内外参考价值书籍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迪,激发灵感,进一步把握研究的方向。调查研究是通过对已有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事实考察,了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在联系,揭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在该课题中,研究者把两者结合,即既注重文献研究,及时把握信息,又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抽样调查,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因果关系的归因分析。3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该课题虽然属于准实验研究。但在该课题中,研究者尽量向实验研究的规范要求靠拢,对其复杂的因果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筛选提炼,提高其研究效度,验证其假设。与此同时,研究者又广泛引导农村艺术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艺术教育行为开展行动研究,切实把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置于现实的艺术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寻找研究的起点,跟踪研究的轨迹,归因研究的结果,推广研究的成果,改善研究的行为,优化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行为。4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体。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它既有质的多种规定性,也有量的多种规定性。艺术教育科研就是通过对其质和量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研究目的。在该课题中,研究者首先从分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质的规定性开始,进而再去进一步分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量的规定性,即既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象及其发展水平用数字进行描述,也用逻辑的方法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象进行质的分析研究,从片面追求量化研究到更关注定性研究和实践价值的获得。五、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10研究操作的策略是对研究操作措施方式所作的定位选择。该课题的根本价值是全面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操作上除了注重实验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更重要的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研究,有效地推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11(一)在研究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关键是人的因素。各实验县在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估方式、投入机制、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开发等项目的研究中,都注重激活、发挥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具体从两个方面操作一是关注广大艺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发展,转变他们的观念,提升他们的水平,开发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之中,相信他们的认识提高和实践操作必将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他们审美素养的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始终是该课题的最重要内容和终级目标。(二)在研究目标定位上,坚持先求善后求真策略艺术教育科研一般所关注的是用理性方法揭示艺术教育现象本身的规律、属性及内部必然联系,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该课题目标定位在于它的实践性,这就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高度来开展该课题。在研究中,研究者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导向,有效地组合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形成合理优化的结构,发挥最佳功能,促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机制高效运行,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研究者将实验看作是教育性的科研活动和研究性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其中,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是第一位目标,先求“善”(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效度),后求“真”(本实验研究的效度),也就是说,无论研究者在实验中采取什么措施,首先要力图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在研究设计思路上,坚持开放性策略由于本实验研究涉及变量的复杂性,加上在实验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者并不忌讳采用“摸着石子过河”的办法。研究者虽然曾用了半年多时间数易其稿,几次讨论才使实验方案初具雏形,但并不服从于“照图施工”式规范操作,而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研究者用五年时间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然后再进行修正申报立项。该课题经历时间较长,受到的易变因素很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正是研究深化的具体体现,这并不违背实验科学化的要求。总之,研究者是在强调在求“善”的前提下达“真”。12(四)在研究观念引导上,坚持大艺术教育观策略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既是整个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必然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各个要素以及农村社会结构中各要素有着必然联系。在该课题中,研究者注重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放在整个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大环境中研究,研究各地农村社会的背景以及经济文化条件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影响,研究地域民族文化、社会教育和学校其他教育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而决不是就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搞封闭式的研究。(五)在研究重点把握上,坚持抓好开课和和教师策略开齐开足艺术学科课程是全面普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只有开齐开足艺术学科课程,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农村艺术教育审美育人功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所以,研究者在该课题中,首先着力抓好各实验县的开课率,消除艺术教育的空白点,使每一个农村学生都能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艺术教师是提高农村艺术教育开课率和质量的关键。面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严重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双重压力,研究者在研究中采取多种措施,着力逐步解决这问题,努力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艺术教师队伍。(六)在研究组织形式选择上,坚持科研群体的策略群体攻关,优势互补,是该课题操作时一个重要特点。该课题研究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专家咨询指导的作用,建立了各实验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教科人员、校长和艺术教师共同参与的科研群体,在民主协商、合作互助、齐心协力的气氛中各展所长,解决了实验中的各种问题,促进了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研究者强调,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者、艺术教育管理者和艺术教师之间并不是“设计者”和“操作者”的关系,而是合作者的关系。在整个实验研究中虽然有彼此分工稍有不同,“术业”互有长短,但从整体上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共同提高的过程。大家共同构思设想、商议方案,一步一步深化学习,弥补疏漏不足,以求得自身在实验中发展。研究者在实验中十分重视发挥各实验县艺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首创精神,实验的专攻目标和具体操作往往是建立在他们所擅长的或能引起“共鸣”的方面。这种将实验课题所规定的“应该做什么”,与艺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能够做什么”13两者之间适当兼顾平衡的做法,对整个实验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七)研究结果评价上,坚持实践性为首的策略在实验评价中,研究者实事求是地看待实验研究变量的因果关系。按标准实验要求,实验研究的成功与否的评价标识往往看它是否查明了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由于该课题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即以回答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所以,研究者认为,在尚不能确立实验的因果关系之前,把更多的力气放在对变量关系的意义的认识及其对实验功效作出描述和解释,这并不一定就会影响研究对质量和价值的评估。根据以上认识,研究者提出了与课题目标相一致的评价基本标准,这就是通过研究真正确立了美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强化了艺术教育审美育人功能;做到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各实验县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原有艺术教育基础也相差很大,因此,在研究结果评价上,不搞一刀切,注重以激励为主,以自评为主,看变化、看发展、看进步,加强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与作用,不是单纯追求研究结果的本身,而更重视今后该地区的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无实在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措施以及如何付诸实践。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研究成果是该课题所达到的预期结果。但由于研究是属于多因子的准实验,在实验设计时并未使用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多因子标准实验设计方法,因此研究者在分析实验成果时,只能进行模糊归因,把实验成果解释为实验处理的整体效应,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实验因子的效应,从整体上得出分析结论。根据这一点,研究者认为,通过这十年的研究,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一)理论上有所创新,初步构建了现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观念体系学校艺术教育观念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行为的理念指导和精神追求,它对全面实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题研究,各实验县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仅对农村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初步构建了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14“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1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加强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来认识,确保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这是各实验县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各实验县普遍认识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同时在实践中大家逐步认识到,开展学校艺术教育要防止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片面追求考生的艺术院校升学率,艺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为根本,使艺术教育正真成为素质教育推进的突破口。学校艺术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发挥学校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2缺乏艺术素养的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教育的基础观基础教育是人的奠基教育,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使之接受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依靠一代代人的积淀和传承,一代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关系到今后几代人的精神遗传,因此,学校艺术教育也是一项为国民精神家园奠基的基础性教育。加强艺术教育,通过先进文化的哺乳和高雅艺术的濡染,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培养抵御不良文化的抗体,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实验,各实验县的认识不断提高,实验县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中,努力推进区域内学校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中小学生享受艺术教育。3让每一个农村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艺术教育的公平观15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艺术教育不是面向少数有天赋学生的教育,也不是面向有艺术特长学生的教育,这一理念也已经成为各实验县的共识。农村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否得到提高。在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利形势下,要把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之中,真正做到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如果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能学同样的数理化,却不能享受同样的音乐美术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2006年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艺术教育、关注弱势人群的艺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弱势人群的时候,在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已经用多年来的工作努力实践着教育公平的理念。各实验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艺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农村学校,关注到村小里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艺术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4消灭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空白点艺术教育的普及观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普及,艺术教育必须覆盖农村所有中小学。艺术类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坚持课堂教学为中心,真正做到“开齐、上足、教好”。同时,因为艺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艺术活动,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要向每一个学生开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上好课,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同时,学校要关注学校艺术社团的建设,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各实验县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中小学艺术教育改变了过去以少数学生或部分学生为对象的情况,转变为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消灭了艺术教育的空白点。艺术类课程开课率大幅度提高,课外艺术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实验县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的开课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开课率为小学9475,初中9451,高中9069,实验县中小学艺术活动的参与面达到了80,这个数据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在实验县艺术教育实现了普及化。165让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眼珠亮起来艺术教育的审美观艺术教育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农村实验县在开齐、上好课程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营造出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艺术教育激发了农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对艺术的爱好,把学生引入了艺术的殿堂。艺术教育丰富了农村学生的情感世界,发掘了他们的审美天赋,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改变了农村学生胆怯内向、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交往的现象。在农村实验县学校,可以明显看到学生的眼珠子明亮起来了、笑容灿烂起来了。实验县用丰富生动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每一个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学校艺术教育就是要发现、激发、调动、激励、培养、发展农村学生的这种天赋和潜能,让每一个农村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6让艺术教育飘散清新的泥土气息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应该有农村特色,坚持以农为本,面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充分发挥对当地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仅仅要学习经典文化,而且要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文化艺术越是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就越是有生命力的,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的传递中,中华民族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表达。各实验县积极开拓、丰富地方艺术教育资源,改变了过去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贫乏、教学内容单薄的现象,实现了艺术教育资源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很多地方充分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将优秀农村文化艺术纳入地方教材,在教学内容乡土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由于开发了丰富的地方艺术教育资源,所以各实验县的学校艺术教育做到“一校一品”,形成自己的品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飘散着清新的泥土气息。7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杠杆艺术教育的科研观开展教研、教科对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研、教科是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推动力。以校该课题为主要形式的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是联系、团结广大农村艺术教师的纽带,是为广大农村艺术教师搭建的展示职业才能的平台,是激励农村艺术教师特别是青年艺术教师的事业成就感的舞台。各实验县普遍确立了教育科研在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先导地位,17以实验项目研究为抓手,开展了多种形式艺术教育科研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艺术教育科研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参与性。各实验县以课题实验项目为纽带,引导、组织第一线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很多实验县都根据二级课题要求,建立了三级课题研究网络,并选择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作为实验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艺术教育科研的教师参与面大幅度提高。二是注重常规性。经常开展艺术教育科研活动,使教育科研活动成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常规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三是注重重点性。把提高音乐、美术课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科研的重点,打好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攻坚战。四是注重实效性。各实验县在开展艺术教育科研时注重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努力提高实效。最近几年,在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课评比活动等各项教师专业评比活动中,各实验县的教师成绩突出,证明了课题实验对于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8让学校艺术教育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道亮色艺术教育的开放观“向真、向善、向美、向上”是校园文化的特质,学校艺术教育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体现时代精神、宣扬社会主流意识。农村学校是当地文化艺术的中心,对当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一方面吸收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哺乳滋养而不断茁壮发育,一方面又应该成为用先进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发展、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提升社区文化品位的示范者。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校植根于农村肥沃的土壤中,和当地民间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因此,学校艺术教育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形成一种开放的、与社区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良好态势。实验县的实践证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扬依托民间土壤的草根精神,在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对当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二)实践上有所创新,初步推出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模式模式(MODEL)一词的概念众说纷纭,它在许多学者在学科研究中运用。在教学领域中较早开展模式研究是密芝尔(MITZELHE),他提出了教学模式的雏形;乔伊斯韦尔(WEILM)发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他强调了教学模式的内在理论和预期目标指向。研究者对模式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构成某系统诸要素组合的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并根据美国丽塔里奇(RIRARIEHEY)教授提出的教学模式建构18图式,形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运行模式。(如下图)第二维度第一维度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艺术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第二维度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保障体系,包括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设施的配置、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科研;第三维度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施体系,包括鉴赏与体验、表现与创造、探究与合作等。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在以上总体模式框架下,各实验县推出了以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具体操作模式。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模式“四个到位”通过本实验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全面覆盖,全面普及,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学校实施到位,各中小学校坚持依法施教,按规定“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消灭艺术教育的空白点。二是教师教学到位,配齐艺术教师,艺术教师按新课程标准既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进行教学,同时又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三是学生受教育到位,人人都接受艺术教育,个个都参加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消灭艺术教育的盲点。四是行政部门要求检查到位,实验县要求各中小学校长作为艺术学科开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开课任务,并加强对开课情况的督导检查。在该课题中,许多实验县的提供的“送教下乡”、“走教”、“循回教学”、“流动授课”、“对口辅导”、“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学”等鲜活的经验,缓解了专职艺术教师短缺的矛盾,保证县城和乡镇的中小学都能按要求开设艺术课程。根据抽样调查有关材料统计,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的艺术课程开课率,2000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为8364、8278、7294,现在分别为9475、9451、9247,提高幅度显著。2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模式“四个突出”第一维度第三维度19一是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以农村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要求,不仅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艺术能力,更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农村生活实际。加强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综合性改革的探索,开展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将本地优秀农村艺术文化作为教学内容重要方面,使艺术教育贴近农村生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探究和创造。各实验县的艺术教师改变了“美术课就是画画、音乐课就是唱歌”的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做法,倡导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创新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农村学生学习艺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村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四是在教学空间上,突出拓展和延伸。各实验县大力开展艺术课外活动,使艺术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课内、校内向课外、校外延伸,生气勃勃地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据统计,发达地区的实验县课外活动开展率达943;发展中地区实验县的课外活动开展率达849;欠发达地区实验县课外活动开展率达764。100的实验县都举办了中小学艺术节(或集中展演),有的两年一次,有的一年一次。3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四个结合”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是实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总课题组始终把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该课题,初步构建了农村学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具体是“四个结合”。(1)在渠道上,扩充发展与培养培训结合。以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农村艺术教师为目标,一方面充分利用人才流动政策,招贤纳能,吸纳师资,外聘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有的实验县还把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艺术团体的人员编制打通使用,以满足农村学校开课和课外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在职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水平。(2)在力量上,教研机构与科研机构结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整合教研机构与科研机构的作用,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的整体水平。(3)在手段上,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结合。坚持以校本培养培训为主,引导艺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探索中发展。努力开发现代培训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手20段进行培养培训,提高培养培训效益。(4)在对象上,全面培养培训与重点培养培训结合。在确保全面培养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素养与能力的前提下,把艺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名师工程”、“青监工程”等重点措施抓好抓紧,使他们成为农村艺术教育改革的骨干,以带动广大中小学艺术教师投入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在该课题中,各实验县都创造了积极有效的培养培训模式。如四川平昌县的“立足县本,依托外培,低标准入轨,滚动式发展”,江西宜丰县的“固本培源,整体推进”,安徽砀山县的“返岗定位,转岗定岗,招聘上岗,走教互助,自培自用”以及广西北流市的“星火工程”与“燎原工程”等。经过多年实践,各实验县的艺术教师配备水平有显著提高。2008年和2000年相比,专职艺术教师平均增长率为小学678;初中508;高中857。目前各实验县的班级数与艺术教师数之比为小学10381;初中7611;高中9501。这个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实验县师资培训发展迅速。据统计,2006年培训总数为19103人次,2007年为24340人次,2007年培训人次比2006年增长了274。4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开发模式“四个吸纳”本实验研究改变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脱离本土生活的现象,使各地农村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推进了农村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是“四个吸纳”。一是吸纳农村乡土文化,坚持以农本,使艺术教育贴近农村实际,走向农村生活。如剪纸、根雕、泥塑等民间工艺和打莲湘、山歌、秧歌等民间歌舞,广泛注入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之中。二是吸纳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弘扬和传承优秀民间艺术文化,开发民间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重新回归优秀民间民族文化大海之中。例如,云南省石林市和丽江市分别开发了彝族艺术文化和东巴艺术文化,编制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重庆市綦江县把版画等民间艺术引进了艺术课堂;江苏吴江市把江南水乡所独有的刺绣、扎染、手工工艺和芦墟山歌等内容引入艺术教育,使农村艺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等等。据统计,各实验县编写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教材共142种,使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亮点。三是吸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审美需求。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21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审美需求成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广东汕头是“中国玩具礼品之城”、浙江义乌是全国“小商品之城”,这些实验县面向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把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审美需求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形成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和当地社会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四是吸纳社区文化因素。让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走进农村社区,成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把社区文化作为重要的农村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既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有了社区展示的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苏建湖县是淮剧之乡,该县把普及淮剧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编写了水乡的旋律、淮剧唱腔等校本教材,并在社区中演出,受到了好评。在以上“四个吸纳”的基础上,以有关专家为主、吸收实验县有关教研员和第一线教师参加,编写了全国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实验教材,教材已通过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部分实验县使用。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四个机制”通过十年的研究,实验县消灭了农村艺术教育科研空白现象,群众性的艺术教育科研究深入开展,农村艺术教育科研模式初步形成。主要表现为建立了“四个机制”。(1)行政参与机制。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到各省体卫艺处以及各县的教育局分管领导,均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他们不仅是领导者,也是研究者。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实践,一边研究,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磨练,不仅提高了科研意识,还成为农村艺术教育科研的领军人物。教育科研和行政领导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教育科研的旺盛生命力和价值所在。(2)核心课题引领机制。在该课题中,各实验县根据本地实际,都确定了一个核心课题,把这个核心课题作为研究的重点,统领本地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要素的研究,逐步做到了工作研究化、问题课题化、推进全面化、成果实效化。(3)教师群体参与机制。广大农村艺术教师是该课题的主力军。该课题使广大农村学校艺术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艺术教育教学过程,摆脱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学会积累感性经验,进22行多层面、多向度的反思,通过梳理、分析、感悟、升华,提升自己。通过该课题,各县涌现了一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骨干,成为本地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生力量。(4)科研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该课题,初步形成了以校该课题为主的教师、学校、镇和县(市)四级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运行网络。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研的制度,如课题申报制度、学习制度、奖励制度、成果推广制度等等,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运行。6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四个注重”通过研究,初步构建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为深化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1)注重抓住机遇,提高配置水平。抓住社会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