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2006年7月20日科技会堂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的报告王锡岩报告人基本情况基本情况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战略研究室主任、教授。曾任机械工业部技术引进中心副主任、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国家首批注册投资咨询师、国际项目资质认证评估师(IPMP)、经贸大学CCTBT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项目管理研究会委员等。研究领域装备工业、企业战略。从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大中型项目200多项,发表论文、著作180多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最新著作2004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印制“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建议;2004年8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战略产业博弈分析;2005年5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装备中国。电话01068150652(H)、01082688897(O)子邮件WANGXIYANSINOMACHCOMCN报告的内容机械工业的内涵机械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全球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机械工业的发展状况“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机械工业的内涵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现代化的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因素。中国机械工业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曾叫做机器制造业;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曾称之为金属加工业;其后,泛称为机械工业。一、机械工业的内涵为与国际接轨,1985年制订的国家标准,将机械工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等五个行业。1995年修订的国家标准,在普通机械制造业中划出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时还包括了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4个小类。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0标准中共7个制造业的271个小类。一、机械工业的内涵在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中国各产业分属许多专业部门管理。中国机械工业按产品用途属性,分属机械、轻工、纺织、交通、铁道、建设、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农业、水利、国防等20多个部门管理。改革开放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管理体制逐步开始改革,专业管理部门或职能逐步转变或陆续撤消,本文所阐述的机械工业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所联系的机械工业企业,与国家标准广义的机械工业范围不尽相同。一、机械工业的内涵不含有关消费类机械产品制造各小类、铁路车辆、船舶及国防装备等的制造,但含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中的电瓷、磨料、磨具、光学玻璃和电碳制品等制造业。机械工业范围广、门类多、产品杂、技术性强、服务面广,提供的是投资类产品,包括系统、主机、零部件、元器件和技术服务,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包括全部工业41个大类701个小类中的7个大类125个小类。一、机械工业的内涵我国的机械工业,实际上是“机械装备制造业”,相当于国际分类标准的合金制造业、除电气外的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学、测量、控制、光学设备制造业;相当于日本的“生产现场机械的产业,包括工厂成套设备和工业机械产品制造业”;相当于欧洲国家的“资本货物制造业”,又称为投资类机械产品,是“制造业”中的母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在制造业中处于保证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结构调整,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地位。一、机械工业的内涵由于历史原因,为便于工作衔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按农业机械、内燃机、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石化通用机械、重型机械、机床与工具、电工、机械基础件、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和其他机械等13个分行业进行业务联系与行业活动。二、机械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均以机械制造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尽管其产业结构各有所长,但无不拥有强大的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的平台。高度发达的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现代经济发展是否牢固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推进社会进步和科技革命机械工业是技术进步的载体和物化的媒介。20世纪中,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航空航天、激光、核能、光导纤维以及各种机械一体化等这些前所未有的崭新产品的出现,无一不是通过机械装备制造业这个载体和媒介实现的。21世纪,一批前沿科学如生命科学、信息科技材料学、环境科学等要实现重大突破,同样也必须依赖于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高级化。(一)推进社会进步和科技革命机械工业永远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手段。当前,无论是进行高技术产业分类,还是讨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多与机械工业紧密相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在定义高技术产业时,均定义在制造业范围内,机械工业仍是其重要内容。(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以上,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机械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很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量。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5、铝产量的25、橡胶产量的50、塑料产量的10都用于汽车制造业;从汽车使用过程看,汽车对公路建设、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以及机械装备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运行的基础机械工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当前国民经济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且也决定了我国今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建国50多年来,机械工业向各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大型成套设备,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50万伏输变电设备、75万伏输变电设备、大型乙烯和大型化肥成套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沙漠及海上石油钻采成套设备、大型船舶、重载列车、各种工业生产的生产线等。(三)是产业运行的基础为钢铁工业从建国初期的年产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上升到年产3亿多吨居世界第1位;电力工业从世界第21位跃居第2位煤炭产量突破20亿吨,连续10年居世界第1位石油工业从年产12万吨上升到年产2亿吨以上,成为世界第5产油大国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6位为公路建设、远洋运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机械装备有力的提高了我国各产业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益,增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竞争力。(四)是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军中国的机械装备正在装备世界,为世界的经济发展服务。机电产品已经连续10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1997年,机电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33,目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0。我国有近60种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居全球首位。地铁成套设备、核电成套设备、万千瓦火电成套设备、万吨大型油轮等一批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五)是国家安全的保障高性能、高精度机床是制造业的“母机”,西方国家对我国在先进机床及重要配套部件、组件进口方面,实质上的禁运、限制和歧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美国考克斯报告1999年5月美国政府公布,全名为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考察的报告中关于控制对华出口机床称“机床构成了现代工业经济的基础,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目前飞机和国防制造业所采用的机床一般为数控机床,更加先进的是加工中心,加工中心是大批生产现代武器系统部件所不可或缺的”;“机床是民用工业必不可少的装备,而高精度、多轴机床拓宽了武器部件和结构总成件的设计方案范围”。结论是对华机床出口必须控制。(五)是国家安全的保障2000年10月1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法案。再如重型燃气轮机是当代能源等工业发展的重要装备,无论我们出多高的价钱,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愿意卖给我们其核心技术。2001年中国在上海投资15亿美元建造一座8英寸芯片厂,向美国公司订购了高科技的生产设备,但是布什政府却冻结了任前政府已经同意发放的出口许可证。以上活生生的事例表明,机械工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在不太太平的国际环境中确保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必须发展强大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三、全球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一)全球化从20世纪后期开始,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世界机械制造业在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思想与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表现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等。全球化使机械工业的资源配置由一国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生产、营销、资本运作、服务以及研究开发均推向全球,导致机械工业在全球范围的重新分布和组合。(二)信息化近几年迅猛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融合,推动机械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因特网平台大大缩短了企业间的时空距离,企业间的优势力量得到整合,信息交换更加快捷,各企业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掘和发挥,整体竞争力得以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正在逐步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使其更加柔性化、智能化,这既满足了市场对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又符合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低消耗的要求。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研究开发等过程信息集成,使之成为协调的、可共享的企业资源,从而使企业步入信息化轨道,成为高效的、竞争力强的组织。机械制造业产品通过吸收、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科技,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智能化程度,使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更小、更精、更灵巧,更具有竞争力。(三)集群化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环节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企业之间要求把生产、技术、工艺和资源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布局在同一区位,以使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不断集聚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机械工业的集群化趋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机械制造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大学、研究所、职业培训学校、研发机构、技术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集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集群,并由此勃发出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三)集群化以美国为例,底特律闻名世界的汽车工业基地,集中了世界前几位的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巨型汽车城;位于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产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群。中国也有类似的产业集群在迅速崛起。(四)服务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正在逐步成为“服务业”。近年来,机械制造业的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显示了机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国际上很多著名的机械制造巨头都在大力拓展与产品相关的全生命周期内的服务,积极推进网络订货、销售、售后服务等。国外机械制造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来扩大经营的增值空间,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在许多企业的销售额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服务加强了机械工业企业与用户的联系,机械制造企业主动熟悉用户产业各种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深入理解用户提出的各项要求,使工艺和装备的开发与用户产品的开发同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用户所需要的新工艺设备。通过优质的服务,机械制造企业与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五)环保化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机械装备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最小化及使用高效化将是今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少用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开发采用新能源的机械装备已成为众多机械制造企业的共识。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充分利用或循环使用生产流程系统中的资源;尽可能少向外界排放废弃物、污染物和含毒物质;不用有毒物质作为原料、能源和其它辅助材料已成为机械制造企业努力的方向。机械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环境负荷低、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产品的使用寿命长、使用效率高,产品及其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负荷低,产品使用报废后易于回收、循环,与相关行业及社会进行代谢循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已成为机械制造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四、机械工业的发展状况2005年和“十五”期间是机械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行业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与此同时,随着行业地位的不断提升,社会关注度持续升高,热点不断。四、机械工业的发展状况产出规模增长迅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结构变化喜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一)产出规模增长迅猛经济指标全面大幅增长200020052005/2000年均增长总产值1442041428287235增加值3680108212942407利润54221413953162出口36810452842321总资产19570379561941417劳动生产率37715949122522027工经综指1038215637151854销售利润率396531134604(单位亿元、亿美元、元/人年、)(一)产出规模增长迅猛经济指标全面大幅增长200020052005/2000年均增长发电设备1249920073749汽车207570276225其中轿车607277456354大中型拖拉机411624396317金切机床17664507255206其中数控1405359639424335(单位万千瓦、万辆、万台、台)(一)产出规模增长迅猛“十五”计划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原计划实际实际/计划总产值2900041428143增加值750010821144年均增速10约24劳动生产率7420094912128发电设备五年共70002005年9200汽车320570178其中轿车110277252数控机床250003000059630约2倍(单位亿元、亿美元、元/人年、万千瓦、万辆、台)(二)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配套协作环境等都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三)产业结构变化喜人1、行业结构重大装备发展提速,农机制造明显升温;2、产品结构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3、企业结构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实力逐步增强;(三)产业结构变化喜人4、地区结构战略布局有所改善,产业集聚不断扩展;5、市场结构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市场拉动趋强;6、资本结构多元格局基本形成,非公经济举足轻重。1、重大装备发展提速,农机制造明显升温2005年,在总体趋向平稳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电工、重型矿山、石化通用为主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30左右)增长;以汽车和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和施工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及主要为之配套的内燃机制造业增长明显减慢(10左右);而农业机械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30以上),其他行业(20左右)发展则相对平稳。利润的升降幅度比产销更大。1、重大装备发展提速,农机制造明显升温2005年各行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农机行业3152内燃机1690工程机械1411仪器仪表2751文化办公设备1424石化通用2539重型矿山机械3183机床工具2691电工电器2938通用基础件2883食品包装机械2184汽车行业994其他民用机械2636全行业平均2155由上表可知农机、电工、重型、通用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重大装备发展提速,农机制造明显升温2005年各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农机行业8217内燃机186工程机械053仪器仪表3934文化办公设备356石化通用2055重型矿山机械5843机床工具3631电工电器3257通用基础件3402食品包装机械1597汽车行业2255其他民用机械2736全行业平均1126由上表可知农机、电工、重型、通用发展大大高于于全行业利润的平均增长幅度。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A、电力装备火电机组已实现由亚临界向超临界技术的升级;超超临界机组也在研发中;水电机组实现30万千瓦向70万千瓦等级的升级;50万伏交流、50万伏直流、75万伏交流输电成套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发电设备“十五”期间产量年均增长49;现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一。2005年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126台,其中30万千瓦级81台,比上年增加19台;60万千瓦级45台,比上年增加17台;60万千瓦机组的总容量已经超过30万千瓦机组;2005年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的产量已占火电机组总产量的69,比上年又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主力机组的地位已牢固树立;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发电设备超临界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向超超临界机组的升级也已经启动2005年共生产6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33台,比上年增加26台;60万千瓦超临界锅炉34台,比上年增加20台;目前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已有十几套订单;60万千瓦大型空冷机组和电站直接空冷系统实现了国产化。透平机械的长叶片实现了现代化大批量生产,已自给有余并批量出口;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发电设备70万千瓦水电机组已从外方为主、合作制造进入自主生产阶段,2005年哈电和东电分别完成了1台三峡水电机组;右岸机组实现自主制造,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的生产也取得佳绩2005年共完成9F级14台,9E级1台,6B级9台。第三批打捆招标的燃机国产化率明显上升。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输变电设备50万伏交流输变电设备开始进入成熟期,变压器及GIS等高端产品已开始批量出口;75万伏交流和50万伏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贵广二回工程国产化率达到了70以上。大型变压器和电抗器、大功率晶闸管等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输变电设备50万伏单断口和80万伏双断口落地罐式断路器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研制成功;西高所高压断路器大容量开断试验能力进入世界领先水平;世界最高电压等级的百万伏级交流和80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的研制即将启动。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B、冶金装备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中厚板和薄板连轧机等关键设备已研制成功,4000立方米高炉、干熄焦成套装置、高炉尾气回收装置等已实现了国产化。C、日产8000吨水泥成套设备、日产400吨聚酯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D、大型加氢反应器制造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E、大型船用曲轴从毛坯铸锻到精加工,都实现了国产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大型船用曲轴的国家。F、石油化工装备中7000米电驱动石油钻机已成套出口,年产千万吨的大型炼油厂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4万立方米等大型空分设备、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60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所需的压缩机等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化。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G、振华港机的新型集装箱岸边吊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市场份额已雄居全球第一。H、三一重工自主创新的混凝土输送泵高程居于世界第一,产品畅销国内外。I、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生产率超过70。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J、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发展快于机床全行业金切机床产量年增206,其中数控机床产量年增335;数控化率按台数计,2001年727,2005年1323;数控化率按价值计,2001年2279,2005年352;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J、数控机床五轴五联动等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突破;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基于PC机的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国产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K、仪控系统国产DCS系统市场影响不断扩大,与进口产品的价格之比已由13提高至113长期为进口产品所垄断的为60万千瓦火电机组配套的DCS系统,国产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用户已承诺安排10台套依托工程。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L、汽车原来比较薄弱的轿车、重型汽车、高档客车得到较快发展,产品结构明显改善。轿车在汽车产量中的比重2001年为29,2005年为48;重型汽车和高档客车发展也较快,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M、农机龙头产品大中型拖拉机发展提速年产量由2000年的41万辆猛增到2005年的1624万台,“十五”年均增长317;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玉米收割机等技术难度大的农业机械也都进入快速成长期。2、技术进步成果丰硕,自主创新意识提高N、其他液压、气动、密封件中,中高档产品产量迅速提高;高强度紧固件产量由过去占紧固件总量的5提高到25。3、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实力逐步增强A、电工行业上海、哈尔滨、四川三大动力基地的发电设备年产量均已迈上2000万千瓦的新台阶,特变电工的大型变压器产能已达到8000万千伏安,这些行业排头兵企业无论是工艺装备、生产厂房还是生产规模、产品等级均已接近或进入世界同行业先进之列。3、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实力逐步增强B、重机行业一重中标核电站压力容器,承制的神华煤制油装置中2000吨级加氢反应器堪称世界之最,2005年总产值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大连重机起重借老厂置换搬迁之机,联合重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电站铸锻件、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型风电设备等新增长点,已呈现出快速成长、良性发展态势,上重在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支持下正谋划整体升级;二重、太重、中信重机等也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3、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实力逐步增强C、石化通用行业上海压缩机厂、上海大隆机器厂、上海鼓风机厂重组成立上海压缩机泵业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后的沈鼓集团新厂区即将建成,2005年完成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561;陕鼓集团2005年完成轴流压缩机89台,TRT45台,这一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25。3、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实力逐步增强D、农机行业一拖集团克服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汽车、工程机械市场趋紧的困难,依靠大中型拖拉机的优势,全年累计完成销售收入77亿元,取得同比增长275的喜人业绩;时风除农用运输车之外已在内燃机、小四轮拖拉机、轮胎、汽车等多个领域打造起新的增长点,2005年累计销售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8;福田在农机、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正以一匹黑马姿态崛起。3、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实力逐步增强E、机床行业“十五”期间,沈阳机床集团经济规模翻了三番,2005年总产值超过60亿元,进入世界机床10强,其中数控机床产值达到31亿元,产值数控化率50以上;海外市场营业额突破5000万美元,其中数控机床销售额占46,成为我国机床制造业第一个海外营业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大连机床集团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4、战略布局有所改善,产业集聚不断扩展A、产业集聚现象进一步发展浙江温州和苏南地区的低压电器和泵阀产品、宁波的塑料机械和微小型轴承、珠江三角洲的照相机、复印机和微分电机、山东的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河北的标准件,已形成明显竞争优势,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推动下,以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产业集聚正在迅速发展。5、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市场拉动趋强出口创汇2000年368亿美元,2005年达到1045亿美元,年均增长23212005年出口10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3;进口1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5;出口增速高30个百分点;2005年进出口逆差14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12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高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强劲;出口地区结构有所改善。6、多元格局基本形成,非公经济举足轻重国有、民营、三资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由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民营和三资企业比重大大增加,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发展活力大为增强。(四)服务和质量明显提高A、服务水平有新突破陕鼓研制构建了“陕鼓旋转机械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心”,目前已实时远程在线监测13家用户的21台套大型旋转机组,并与12家用户待安装的陕鼓产18台套产品签订远程在线监测合同;同时还对35家用户的其他厂生产的156台套机组提供远程检测,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四)服务和质量明显提高B、国产装备质量形象有所改善发电设备的质量形象已大大改善,用户在需求超常增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订购国产设备;国产高压输变电设备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得到了国内外用户的赞许和肯定;大型空分设备、大型加氢反应器、大型透平压缩机和轴流压缩机、大型压力成型机等一大批国产关键装备的质量获得用户认可,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四)服务和质量明显提高B、国产装备质量形象有所改善沈阳机床集团“召回”的2000年以前的数控机床近50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2000年以后的基本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说明近几年国产数控机床产业已趋于成熟。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十一五”期间部分产品的需求预测“十一五”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预测发展重点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十一五”行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结构调整,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此要实行以下发展方针国家引导,市场推动;总体提升,重点突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加强基础,突出成套;接纳转移,自主创新;壮大企业,培育集群。1、国家引导,市场推动对于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鉴于其重要性及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状况,必须加强国家组织协调和引导的力度;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自主化;对其余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产品,必须坚持主要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市场竞争机制,由企业推动其发展。2、总体提升,重点突破对于量大面广的装备、通用产品及零部件和元器件,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及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逐步缩短差距,提升自主化能力。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难以通过技术转让取得核心技术的关键性装备,应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由国家组织有效资源和提供较大强度的研发经费支持,并由国家组织制定、实施专项计划,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装备制造业;要在研究开发、设计、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售后服务及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等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和减少环境污染。4、加强基础,突出成套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是影响主机及成套设备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行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要通过引进技术、合资、重组等多种方式,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大批量的生产体系,提高质量、可靠性和技术水平,适应整机发展的需要。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是装备制造业实力和水平的最终体现,针对我国当前成套能力非常薄弱的现状,必须大力发展系统集成技术,提高系统成套能力。5、接纳转移,自主创新积极而有选择地接纳发达国家产业和技术的转移,以促进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体系。创造条件以市场换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注重集成创新,对一部分重大技术装备,采取逆向发展的路径,从系统集成和整机组装做起,以便迅速取得市场份额。6、壮大企业,培育集群要通过改革、重组、联合、兼并等途径,培育出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能与国际先进企业抗衡的大而强的企业集团。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大企业的带动、辐射和龙头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并以此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A、发电设备2005年装机已达5亿千瓦,按国家规划2010年装机达69亿千瓦;即“十一五”共需新增装机19亿千瓦;年均3800万千瓦;此外还有在役老机组的更新及落后机组的改造。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需生产发电设备4500万千瓦以上;但由于前期任务太集中,因此后期任务将明显不足。(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2020年核电装机将由目前的870万千瓦增加到32004000万千瓦;因此需形成年产3套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成套装备的能力;风电“十一五”期间将达到500万千瓦,需新增近400万千瓦,年均约80万千瓦;其他新能源发电设备也将快速发展。(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B、高压输变电设备与发电设备相配套,50万伏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必须同步发展;发展百万伏级交流和80万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已成为“十一五”的重要攻关目标。(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C、煤炭采掘设备2020年前要建设13个亿吨级产能的超大型煤炭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需要高效综采装置200套。D、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十一五”期间共需100台,年均需要20台。(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E、大型乙烯装置、大型PTA装置2020年前将新建和改造三十套左右60万吨/年以上的乙烯成套装置;建设大型PTA装置十余套。F、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十一五”将新建天然气集输管线2万公里;石油管线5000公里。(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G、基础机械数控机床比重继续上升,数控机床中,中高档产品比重将上升。H、机械基础件受主机配套标准提高的推动,对水平、品种的要求明显提高;生产规模亦将与国际水平接近。(二)“十一五”期间需求预测I、农业机械需求将呈现出动力大型化、品种多样化、需求个性化的特点,水稻、玉米及棉花作业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将加快发展;J、汽车2010年预计总需求约为900万辆;其中商用车约400万辆;乘用车约500万辆;其中轿车约440万辆。(三)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预测发展目标2010年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三名;以能源、交通运输、冶金、石油化工装备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一批重要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国际贸易额有较大幅度增长,贸易逆差明显缩小。(三)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预测发展速度预测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0左右;出口年均增长15左右。(四)发展重点重中之重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所明确的16个重点领域;节能型汽车,节能、节材、节水等绿色制造技术,特大型铸锻件等关键零件制造技术、高效高精度加工技术、近净成型技术、可靠性设计、仿真虚拟设计等基础工艺和共性技术。16个重点领域1、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及大功率风力发电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16个重点领域2、开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3、以一批大型乙烯项目国产化为依托工程,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和自主开发,实现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PTA、聚酯成套设备国产化。16个重点领域4、进行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满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5、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满足汽车工业和家电等行业发展需要。6、发展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实现大型综采、提升和洗选设备国产化。16个重点领域7、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800010000标箱集装箱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设备。8、200公里小时以上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9、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以及海水淡化、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高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水平。10、满足铁路、水利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的需要,加快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八年级美术教案
- 时间极限皮秒课件
- 关于梦想的中考作文(12篇)
- 早期发现课件
- 商业智能咨询及服务合同条款
- 500字左右的教师节作文14篇
- 产品采购供应合同及质量保证条款
- 工地混凝土输送泵车出租合同
- 纪念七七事变课件
- 2025年磨工(中级)考试试卷:磨削加工教育与培训体系
- 2024年10月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西华街道办事处公开招考1名编外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牙医资格证技能试题及答案
- 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讲座提纲
- DG-TG08-12-2024 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
- 《物业管理培训课件:业主满意度提升策略》
- 2025船舶抵押合同范本
- 金融标准化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医销售药销售工作总结
- 2025年中国茯苓种植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医师规范化培训
- 监理跟踪、平行检测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