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_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网(经典)_第1页
循环经济_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网(经典)_第2页
循环经济_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网(经典)_第3页
循环经济_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网(经典)_第4页
循环经济_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网(经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循环经济指导浙江渔业可持沈佳强,何杰(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摘要文章阐述了制约浙江渔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在理论上纳入循环经济体制,分别从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等方向提出了若干战略思考,以指导浙江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循环经济;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29(2009)0200004渔业作为浙江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是城乡“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和效益农业的主力军。“十五”时期,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主攻养殖、拓展远洋、深化加工、搞活流通、发展旅游(休闲渔业)”的渔业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各项渔业指标明显上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生态资源的衰退,严重影响了浙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1。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渔业发展规划中应纳入循环经济运行体制,以规划浙江省渔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产业质量的提升,逐步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侧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向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统一方向转变,促进浙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渔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即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渔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渔业生产系统,即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摒弃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产品污染”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实现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渔业与生态和谐发展,它要求把渔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路循环经济过程。二、浙江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一)海洋过度捕捞近年来,随着渔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海洋捕捞业的技术装备日益现代化,渔船吨位、马力成倍增加,渔具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渔业捕捞能力,致使可捕渔场年年外移,渔场饱和度、海洋自然资源量均进入临界点,再加上中日、中韩收稿日期0081107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支撑和面上项目(008C5005);浙江海洋学院科研项目作者简介沈佳强(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渔业经济学、哲学。THEORYRESEARCH理论研究3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渔业捕捞协议的签署和相继生效,海洋渔业开始由领海外自由捕捞向专属经济区制度过渡,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的作业渔场明显缩小,同时,受影响的黄、渤海区三省一市、东海区的江苏等省市的渔船都将转入东海渔场从事捕捞生产,这将使渔业资源已明显衰退的东海渔场受到更大的资源压力。“渔多、鱼少”的矛盾逐渐产生,最终导致过度捕捞,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海洋生态结构基本解体,物种多样性减少,系统结构趋于单一,主要渔获对象小型化、低龄化、低值化。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以前,许多优质、量多的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鳓鱼等当家品种,已不能形成鱼汛,带鱼虽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变小且渔场分散,连原来的量多、低值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退的厄运3。(二)渔业环境遭受破坏据浙江省近几年来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4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排名为全国沿海省市前列,基本无一类海水,中度富营养化和严重富营养化面积已接近浙江省近岸海域面积的70。沿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使近海和江河入海处鱼、虾、蟹类洄游、栖息和产卵繁育幼体的天然场所遭到破坏,如胶州湾的鲻鱼、舌鳎等河口性鱼类的产卵场已基本消失,鲳鱼、马鲛鱼、白虾等产卵场东移,产卵群体数量明显减少。(三)水产养殖管理欠合理浙江省目前的水产养殖业追求的是数量型、粗放型的产业经济,渔民没有形成“安全渔业、环保生产”的意识,一味追求养殖产量,不考虑产品质量,不合理的高密度、多品种搭配养殖,病敌害预警、防范系统不完善,饲料利用率低,并且养殖生产过程中滥用大量具有高性能、高效率的非再生物质资源,如化肥、鱼药、抗生素、违禁药物等,不仅容易引发养殖生物的急慢性中毒,直接或间接危及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还致使养殖水域污染严重,制约渔业水域的可持续利用,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特征。三、浙江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一)大力发展生态型水产养殖业1合理规划,持证养殖各级渔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水域系统生产力、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群落结构之实际,以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可持续养殖业为目标,划定养殖区及禁养区,宏观设定养殖品种、容量、规模,开展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工程建设,并且积极推行水产养殖证制度,实行凭证养殖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渔政管理和检查力度,从而为浙江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政策制度保障。2完善养殖过程管理饵料投喂和病害防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其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从业人员应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各生长阶段的营养生理、消化生理、营养动力学以及摄食习性,选择优质且富含绿色环保添加剂的饲料,进行科学投喂,减少残饵或饲料有效成分的流失,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费污染程度,从养殖输入端实现有效资源的减量化投入和输出端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同样,在疾病防治管理上,遵循“生态预防,及时确诊,安全治疗”的应对原则,即通过生态防病原理减少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发生病害后,立刻确诊,对症下药,药剂药量合理,避免盲目使用,而且尽量使用“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环保鱼药,如传统中草药、现代微生物制剂等,将盲目大量用药的无效损失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压力降低到最低限度。3提倡复合型循环养殖模式渔渔内循环复合型在养殖结构上,选择不同食性、不同栖息环境、不同年龄的同种或异种水生经济动物进行混养或套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食物资源。如鲈鱼、矛尾复虾虎鱼进行混养,利用鲈鱼为肉食性掠食动物,喜欢在中上层活动,矛尾复虾虎鱼为营底栖生活,它可吞食水体上层鲈鱼的残饵、腐屑,从而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同时又成为鲈鱼掠食的对象,间接的将废弃物转化理论研究THEORYRESEARCH4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为有效资源。渔牧复合型鱼与猪、鸭、鸡等结合配套生产,使水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用,使生态经济效益提高到更高水平。如鱼、鹅立体化养殖,有效利用了水体空间,池塘中水藻、水草等水生植物可供鹅食,鹅粪内残留的营养物质,又作为杂食性鱼类的饵料和池塘浮游生物的优质肥料,使整个生产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渔农复合型养鱼与种粮、草、菜、果等结合,如成鱼龙虾水芹轮作模式养殖,合理地利用水产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充分挖掘水体潜在生产力,最大限度利用鱼池闲置期,同时有改善养殖池塘环境、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之功效。渔农牧等复合型在一个养殖场内以养鱼为主,联合畜禽、畜牧业生产和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多业互相交叉,多层次利用资源,既利用粪肥种果树,又利用青饲料喂鱼、喂猪、喂家禽,水面养鱼又植萍,建成综合经营的经济小区,既生产原料产品,又生产加工品,形成一个种养加工为一体的物质能量大循环。(二)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海洋捕捞业1严格控制捕捞强度针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现状,有关部门应实施海区准入制度,严格控制捕捞渔船的数量、功率,并通过各项鼓励政策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控制入渔人数,将捕捞强度降到合理水平。同时,执行拖网最小网囊网目尺寸标准,开发选择性强的环保型渔具,限制对资源破坏性的拖网和张网,逐步调整休渔期和扩大禁渔海区,最终促进资源的恢复和增殖。2稳步发展远洋渔业近海作业渔场已遭受超负荷开采,发展远洋渔业将成为较好的发展方向,毕竟全球范围内仍然还有大量的渔业资源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世界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约有2亿吨,其中上层鱼类6000多万吨,底层鱼类约4000多万吨,头足类1000多万吨,虾类1亿吨,迄今已开发利用的不足一半5,为此,浙江省应继续推进远洋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过洋性渔业,开拓大洋性渔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使远洋渔业晌憬独桃档囊恢要力量。3加速增殖渔业资源人类在不断从海洋生态环境中输出资源的同时,还得合理的输入和保护生态资源,实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是扭转渔业资源衰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浙江省应在加强渔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近海增殖放流力度,扩展品种和规模,保护生物多样性。加速建设人工鱼礁,将报废的渔船重新利用,作为水域中人为设置的构造物,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更优的索饵、繁殖、生长场所,修复和优化渔业生态结构。(三)倾力做精、做深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浙江省的水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较快,位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在水产品饮食工业化的生产技术研究上,将大量的水产品转化为鱼肉、鱼罐头、鱼浆、鱼精、鱼蛋白等饮食,让更多的水产品加工下脚料得到更好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水产品的附加值。浙江省应在这一良好的基础优势上,继续做精、做深水产品加工业,加强海上保鲜加工工艺,引导捕捞渔船改进保鲜加工设备,采用制冷、急冻和超低温冷冻技术,提高水产品的鲜货度,减少因运输引起的资源浪费。并且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继续挖掘副渔获物的商业价值,做到物尽其用。(四)努力打造多功能型都市休闲渔业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坚持环保、休闲等多功能的发展方向,积极利用渔业剩余力量,发展都市休闲渔业,将捕捞业中转产转业剩余的渔船、渔具、渔民的海上技术重新资源化,如机动渔船改造成垂钓船、游览船和船上旅馆,渔民熟悉水性、航道、鱼群以及相关操作技术的能力,为休闲渔业提供优质服务,将原来的养殖污染水域或空闲水域,改建成现代的休闲渔业开发场所,实现渔业生产力的再利用。(五)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达到渔业资源的“减量化、环保化”消费。改善大摆排场、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严禁购买或食用国家珍稀保THEORYRESEARCH理论研究5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CIRCULAREONOMYTOGUID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ZHEJIANGFISHERYSHENJIAQIANG,HEJIEZHEJIANGOCEANUNIVERSITY,ZHOUSHAN316000,ZHEJIANG,CHINAABSTRATTHEARTICLEHASSETFORTHTHEVARIOUSFACTORSRESTRICTINGZHEJIANGFISHERYECONOMICSBYHEALTHYANDORDERLYDEVELOPMENT,ANDBROUGHTINTOCIRCULARECONOMICSYSTEMINTERMSOFTHEORY,PUTFORWARDSOMESTRATEGYTHINKINGSFROMDIFFERENTDIRECTIONSSUCHASAQUACULTUREINDUSTRY,MARINEFISHINGINDUSTRY,AQUATICPRODUCTSPROCESSINGINDUSTRY,ANDSOON,INORDERTOGUID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ISHERYECONOMICSINZHEJIANGKEYWORDSCIRCULARECONOMYZHEJIANGFISHERYSUSTAINABLEDEVELOPMENT护动物。对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渔业废弃物,应妥善处理,以防污染环境,如不应将病鱼、弃鱼随意扔进河道或湖泊水域,以免该水域引发生态入侵、基因污染等严重后果。四、加快浙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渔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笔者认为浙江渔业循环经济应以社会、生态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推动、舆论发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部门联动等方式提高运行质量67。政府推动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浙江省渔业长期发展规划中循环经济建设的内容、战略目标、实施策略,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则,建立激励、扶持政策,推进产业提升。舆论发动利用多种载体,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宣传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渔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科学教育,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利益驱动积极运用减免税收、贴息贷款、无偿补助、土地优先审批等多种经济杠杆,制定发展浙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实有效措施激励渔业生产者把发展循环渔业、建设可持续渔业纳入日常生产管理中。典型带动有选择地树立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多种模式,确定示范点,并通过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示范活动,以点代面,使浙江渔业循环经济先在重点领域实施突破,然后逐步推广应用。部门联动由政府牵头协调,科技、环保、财政、金融等部门联动,在资金、技术、设备的投入上,给予浙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CHNID3632LEAFID14173DOCID1766055GOURL/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