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康复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可能有后遗症。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为脑死亡标准。脑死亡标准1、呼吸心跳停止2、不可逆性神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开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完全消失。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和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小球过滤下降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水肿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漏出液的水肿液比重和蛋白质含量均低于渗出液全身性水肿分布特点心性水肿低垂部位;肾性水肿眼睑或面部浮肿;肝性水肿腹水酸碱平衡的调节1、血液的缓冲作用2、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3、肾的调节作用4、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PH和氢离子浓度是酸碱度的指标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常用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PACO2),主要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正常值为3346,40为平均值,其值小于33时,表示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值大于46时,表示二氧化碳潴留,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碱中毒。2、标准碳酸氢盐(SB)正常范围为2227,平均值24。为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SB在代谢性酸中毒时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时升高。3、实际碳酸氢盐(AB)受呼吸和代谢两方面影响。若SB正常,当ABSB时,表明有二氧化碳潴留,为呼吸性酸中毒。当ABSB时,表明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为呼吸性酸中毒。两者值均升高表明为代谢性酸中毒,均降低为代谢性碱中毒。4、缓冲碱(BB)反应代谢因素指标。正常值为4552,平均值为48。代谢性酸中毒时BB减少,代谢性碱中毒时BB增加。碱剩余5、(BE)反应代谢因素指标,正常值为3030。代谢性酸中毒时BE负值增加,代谢性碱中毒时BE正值增加。代谢性酸中毒的分析由于碳酸氢根离子降低,所以ABSBBB值均降低,BE负值增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发性下降,ABSB。(除PH值,BE,PACO2相反外,同呼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分析PACO2增高,PH降低,通过肾等代偿后,代谢性指标继发性升高,ABSBBB均升高,ABSB,BE正值增大。(除PH值外,各值同代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分析PH升高,ABSBBB均升高,AB大于SB,BE正值加大,由于呼吸抑制,通气量下降,使PACO2继发性升高。呼吸性碱中毒分析PACO2升高,PH升高,AB小于SB,代偿后,代偿性指标继发性降低,AB、SB、BB均降低,BE正值增大。代谢性酸中毒指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氢根离子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代酸的原因和机制1、肾脏排酸保碱功能障碍2、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过多3、代谢功能障碍4、其他原因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高钾离子血症血液稀释,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代酸分类AG增高型,AG正常型。代酸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代酸中毒曰宓挠跋欤、心血管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2、中枢神经系统代谢障碍3、骨骼系统发育迟缓呼吸性酸中毒指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以血浆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呼酸的原因和机制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道阻塞3、呼吸肌麻痹4、胸廓病变5、肺部病变6、二氧化碳吸入过多。呼酸分类急性和慢性。呼酸的代偿调节慢性呼酸时,由于肾的代偿作用,可以呈代偿性的。呼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1、二氧化碳直接舒张血管作用2、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肺性脑病。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血氧分压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PAO2)为100MMHG,静脉(PVO2)为40。血氧容量为一百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正常值为20MLDL。血氧含量为实际携氧量。动脉血氧含量(CAO2)为19,静脉(CVO2)为14。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SO2)缺氧的类型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液型缺氧中一氧化碳中毒机制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其结合速率为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率的十分之一,但解离速度却为氧合血红蛋白的两千一百分之一,因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气。此外,当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会寡斓鞍追肿又幸呀岷系难跏头偶跎佟;挂种坪煜赴谔墙徒猓贾卵踅饫肭咦笠疲步加重缺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呼吸系统的变化一、代偿性反应增加心输出量;肺通气量增加(急性低张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二、损伤性变化1、高原肺水肿2、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系统的变化一、低张性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主要是1、心输出量增加2、肺血管收缩3、血流重新分布4、毛细血管增生。二、损伤性变化1、肺动脉高压引起肺源性心脏病2、心肌舒缩功能降低3、心律失常4、回心血量减少。血液系统的变化一、代偿性反应骨髓造血能力增强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2、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的能力增强。二、损伤性变化如果血液中红细胞过度增加,会引起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心脏的后负荷增高,这是缺氧时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组织细胞的变化一、代偿性反应1、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2、糖酵解增强3、肌红蛋白增加4、低代谢状态。二、损伤性变化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损伤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由于微循环有效血液量不足,使细胞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的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休克的分类一、按病因分类分为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等二、按休克的始动发病学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