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完成稿)208p_第1页
贵州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完成稿)208p_第2页
贵州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完成稿)208p_第3页
贵州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完成稿)208p_第4页
贵州乡村旅游体系规划(完成稿)208p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贵州乡村旅游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它包含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体系规划和示范项目规划两大部分。规划由一、二、三、四卷和图件构成规划的第一卷“总论”,是在对“贵州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对贵州乡村旅游的市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预测。规划的总论为制订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编制贵州乡村旅游的产品规划,提供了依据。规划第二卷“发展规划”,是规划的主体。它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及战略;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规划;三是乡村旅游发展相关要素(含行、吃、住、游、购、娱;文化、环境、人才、制度、管理与服务、营销等)规划;四是乡村旅游规划的效益分析;五是乡村旅游近期(35年)的行动计划。规划的第三卷“示范规划”,选择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群落,编制了有代表性、示范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落规划,包含将其作为一个旅游区的规划,以及其中一个村寨季刀的示范规划;肇兴侗族村寨群落规划,包括将其作为一个旅游区的规划,以及其中的中心村寨肇兴本寨的示范规划;音寨布依族村寨群落规划,包括将其作为一个旅游区的策划,以及其中一个村寨麦董的示范规划。规划的图件包括两部分,一是第一、二卷(总论发展规划)的相关图件,二是示范规划的相关图件。共计36幅。规划的第四卷“技术报告”,是规划编制专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它包括资源分析与评价、市场分析及预测、人力资源开发、营销战略、村寨经济合作组织的组建、乡村旅游标准体系等六个专题报告。这些研究报告为规划相关部分提供了实践背景和理论支撑。因篇幅有限,此次正式印制未将这部分内容收入。贵州省乡村旅游规划于2006年6月23日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参加评审会的国家旅游局领导和有关专家一致对规划表示赞赏和首肯(见附件一)。ABSTRACTTHEGUIZHOURURALTOURISMPLANREFERREDTOBELOWAS“THEPLAN”,ISASPECIALPARTOFTHEGUIZHOUPROVINCETOURISMDEVELOPMENTMASTERPLANITINCLUDESTWOMAINSECTIONSARURALTOURISMDEVELOPMENTSYSTEMPLANTOURISMDEVELOPMENTSYSTEM,ANDADEMONSTRATIONPROJECTSPLANTHEPLANISCOMPOSEDOFFOURVOLUMESVOLUME1“GENERALDISCUSSION”ONTHEBASISOFDEFININGTHEDIFFERENTCONNOTATIONSANDDENOTATIONSOFTHECONCEPTOF“GUIZHOURURALTOURISM”,VOLUME1PROVIDESSYSTEMATICANALYSISANDEVALUATIONOFTHERESOURCESOFRURALTOURISMINGUIZHOUITALSOLOOKSATTHEMARKETOFRURALTOURISMINGUIZHOUFROMDIFFERENTPOINTSOFVIEW,ANDPROVIDESANOVERALLANALYSISANDPROJECTIONFORTHEPLANVOLUME2“DEVELOPMENTPLAN”THEMAINPARTOFTHEPLANITISMAINLYCOMPOSEDOF5PARTSOGOALSANDSTRATEGIESFOR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OPLANFOR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PRODUCTSOPLANFORTHEFACTORSRELATEDTODEVELOPMENTINRURALTOURISMINCLUDINGTRANSPORTATION,FOOD,LODGING,TRAVEL,SHOPPING,ENTERTAINMENT,CULTURE,ENVIRONMENT,PERSONNEL,REGULATIONS,MANAGEMENT,MARKETING,ETCOANALYSISOFTHEBENEFITSOFRURALTOURISMOSHORTRANGE35YRPLANOFACTIONFORRURALTOURISMVOLUME3“DEMONSTRATIONPROJECTSPLAN”THREEREPRESENTATIVEVILLAGECOMMUNITIESHAVEBEENSELECTED,ANDAPLANHASBEENWRITTENUPTHATISREPRESENTATIVE,EXEMPLARY,ANDOPERABLEOTHEBALARIVERMIAOMINORITYVILLAGECOMMUNITYPLAN,INCLUDINGPLANFORITSDEVELOPMENTASATOURISTAREAJIDAOVILLAGEDEMONSTRATIONPROJECTOZHAOXINGDONGMINORITYVILLAGECOMMUNITYPLAN,INCLUDINGPLANFORITSDEVELOPMENTASATOURISTAREATHEDEMONSTRATIONPROJECTFORITSCENTRALVILLAGE,ZHAOXINGBENZHAIVILLAGEOYINZHAIBUYIMINORITYVILLAGECOMMUNITYPLAN,INCLUDINGPLANFORITSDEVELOPMENTASATOURISTAREATHEDEMONSTRATIONPROJECTFORONEOFITSVILLAGES,MAIDONGVILLAGETHEPROJECTDIAGRAMSSECTIONINCLUDESTWOPARTSDIAGRAMSRELATEDTOVOLUMES1AND2GENERALDISCUSSION,DEVELOPMENTPLANANDDIAGRAMSRELATEDTOTHEDEMONSTRATIONPROJECT36DIAGRAMSINTOTALVOLUME4“TECHNOLOGYREPORT”THEPLANFORWRITINGUPTHERESEARCHRESULTSFOUNDDURINGTHEPLANNINGPROCESSAMONGSTEXPERTSTHISINCLUDESSIXDETAILEDREPORTSORESOURCEANALYSISANDEVALUATIONOMARKETANALYSISANDPROJECTSO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SOSALESANDMARKETINGSTRATEGIESOTHEASSEMBLINGOFAVILLAGEECONOMICCOOPERATIONORGANIZATIONORURALTOURISMSTANDARDSSYSTEMTHESERESEARCHREPORTSHAVEPROVIDEDBOTHAPRACTICALBACKGROUNDANDTHEORETICALSUPPORTFORTHEPLANBUTDUETOTHELIMITEDSPACE,THEFORMALEDITIONHASONLYINCLUDEDSOMEOFTHEABOVEMENTIONEDREPORTSTHIS,THEGUIZHOURURALTOURISMPLANHASBEENPASSEDBYTHEAPPRAISALCOMMITTEINBEIJINGONJUNE23RD,2006THELEADERSPARTICIPATINGINTHEMEETINGAREEITHERFROMTHECHINANATIONALTOURISMADMINISTRATIONORRELATEDEXPERTS,ANDAGREETHATTHEPLANISVERYSUITABLEANDTHEREFOREPASSTHEIRINSPECTIONFORDETAIL,SEETHEAPPENDIX目录说明1ABSTRACT2第一卷总论1引言1第1章贵州乡村旅游的概念311规划前提312贵州乡村旅游的概念313发展贵州乡村旅游的目的7第2章贵州乡村旅游资源及评价821贵州乡村旅游资源概述822资源评价19第3章贵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预测2431旅游市场分析2432贵州乡村旅游市场预测34第二卷发展规划39第4章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及战略3941基本理念3942SWOT分析3943发展目标4044发展战略41第5章形象定位与旅游地形象建设4351形象定位4352旅游地形象建设43第6章产品开发战略4561产品开发战略原则4562战略性产品规划45第7章空间布局与产品结构性规划5471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5472旅游区划分与空间布局5473产品结构性规划5774可开展的主要旅游活动及旅游线路6075开发重点与开发时序61第8章乡村旅游发展相关要素规划6281基础设施规划6282旅游服务设施规划64第9章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6891贵州乡村文化遗产689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6993文化保护的原则7194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撑体系7195保护的具体措施739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7497民族民间文化与自然遗产重点保护区规划74第10章自然环境保护规划76101贵州省乡村环境概述76102乡村旅游对环境影响分析77103保护原则77104保护目标78105主要保护任务和措施79第11章乡村旅游培训系统及人力资源开发规划82111贵州乡村旅游业人力资源现状概述82112旅游培训系统86113人力资源开发规划94第12章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规划99121乡村旅游的体制创新99122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四个基本角色99123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心99124乡村旅游和公众参与100125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100第13章乡村建设协调规划102131村寨建设协调规划102132重点民族村寨建设102133村寨经济发展建议102第14章乡村旅游营销战略规划103141市场定位103142市场营销规划105第15章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分析115151贵州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分析的若干说明115152贵州开展乡村旅游主要收入来源115153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分析116154社会效益分析118155环境效益分析119第16章近期行动计划120161促销计划120162产品建设行动计划124163人力资源培训计划126164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28165投资促进计划130第17章示范村寨(或群落、古镇)的选择135171示范村寨(或群落、古镇)的选择依据135172“经典文化百村”村寨群/古镇名单135173重点村寨名单135174近期建设的示范村寨群/古镇名单136第三卷示范规划137第18章示范规划1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落137181巴拉河村寨群规划137182巴拉河乡村旅游区旅游发展规划139183季刀上寨控制性详规142第19章示范规划2肇兴侗族村寨群落150191肇兴侗文化乡村旅游区规划150192重点区域肇兴本寨开发规划155第20章示范规划3音寨乡村旅游示范区169201音寨乡村旅游区规划169202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187附件一贵州乡村旅游规划评审意见208附件二贵州主要旅游资源民族村寨名录209附件三贵州主要民族村寨概述214附件四贵州主要的古镇名录233附件五贵州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名录235以村寨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239一、组织和管理原则239二、服务准则248三、市场营销指南253四、基础设施准则262五、适宜性及评估准则289贵州乡村旅游工作机构名单300图件目录一、贵州乡村旅游规划体系规划图件1、经典文化百村分布图2、示范村寨分布图3、主要古镇分布图4、自然与文化遗产分布图5、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6、旅游区空间分布图7、市场分析图8、交通规划图9、服务设施规划图二、贵州乡村旅游规划示范规划图件(一)、示范规划1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落101、巴拉河村寨群落区位图102、巴拉河村寨群落综合现状图103、巴拉河村寨群落规划总图111、季刀上寨现状图112、季刀上寨规划总图113、季刀上寨建筑质量评价图114、季刀上寨旅游信息(接待)中心115、季刀上寨民宅改造图(一)116、季刀上寨民宅改造图(二)117、季刀上寨民宅改造图(三)118、季刀上寨民宅改造图(四)119、季刀上寨服务设施选型图(二)示范规划2肇兴侗族村寨群落21、肇兴侗文化旅游区示范规划区位分析图22、肇兴侗文化旅游区示范规划旅游资源一览图23、肇兴侗文化旅游区示范规划旅游空间布局图24、肇兴旅游文化区(北部)旅游产品规划图25、肇兴本寨功能分区图26、肇兴本寨路网规划图271、肇兴本寨给水规划图272、肇兴本寨排污规划图28、肇兴本寨电力规划图(三)示范规划3音寨乡村旅游示范区121、贵定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区位图122、贵定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图123、贵定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图124、贵定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规划图125、贵定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景观分析图126、贵定音寨片区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设施分布与分期建设项目图第一卷总论引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以及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220号文件)的精神,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我省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乡村环境资源,发展以村民为主位的发展型贵州乡村旅游,提升我省旅游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一流的、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并以此推动贵州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公众参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一条通过对村民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来实现人类公平发展,以及以“活用”来实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行道路。为此,我们以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本规划。一、规划性质1、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2、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体系规划;3、贵州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规划。二、规划任务按照上述规划性质,本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我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对全省乡村旅游资源名录进行调整充实;对我省乡村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制订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确定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定位、体系、开发重点与开发时序;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及其他相关要素规划和支撑保障体系规划;提出实施本规划的近期行动计划和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项目库;选出一批有潜力、已具备一定开发条件的村寨或村寨群落作为贵州乡村旅游优先发展项目;选出一定数量的优先发展村寨群落进行示范规划。三、规划时限20062020年重点为20062010年四、规划依据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国家有关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3、政策法规及其他有关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9号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220号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及贵州省经济公路规划、贵州省旅游公路规划。五、规划成果规划文本(总论,发展规划),示范项目规划,图件和技术报告。第1章贵州乡村旅游的概念11规划前提对贵州乡村旅游概念的阐释是本规划的前提,其也为本规划的编制提供基本理念。本章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产品模式,依托贵州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结合我省已经开展的乡村旅游实践,以东道主村民为主位,以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进一步界定贵州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12贵州乡村旅游的概念121国外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与产品模式1、概念国外关于“乡村旅游”没有统一的定义,其概念内涵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变动。一般而言,旅游开发实践者和学者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与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农事农作等相联系的旅游活动。在总结西班牙、爱尔兰、法国、波兰等乡村旅游开展较好国家的发展经验并综合欧美有关学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复杂、多形式的旅游活动,是“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总和”的一种旅游形式,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发展国外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爱尔兰、美国、波兰等国家先后推出了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以远离城市的农村传统文化特色和田园风光等为资源特征的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参与的旅游休闲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开始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展比较早的法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目前国际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较好的仍以欧美国家居多,尤其是爱尔兰,其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乡村旅游知名度高、发展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国家。3、产品模式国外乡村旅游的产品模式主要有欣赏田园风光和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学习、参与农事活动,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乡村休闲、乡村海滨度假,乡村文化遗产的观赏和寻访等等。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四类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农业种植、畜牧、乡村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新西兰等国;依托乡村历史文化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日本、西班牙、波兰、匈牙利等国;依托少数民族文化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如泰国北部少数民族、中国台湾高山族等;依托当地土著文化、世居民族文化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新西兰的毛利人社区,北美印第安人社区,夏威夷波利尼西亚人社区等。122国内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与产品模式1、概念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著述颇多,在实践开发中多倾向于都市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代表的旅游形式。概括来说,基本认同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提供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条件的一种旅游方式”。围绕国家旅游局“农业旅游”的示范推广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魏小安研究员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提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农旅游”一是农业旅游,这是一种产品概念,主要表现方式是“遍地开花”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将部分农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旅游产品;二是农村旅游,这是一种区域概念,包括特色鲜明的“农业新村”、古镇旅游、农业活动产生的绝景和胜境等,通过一定范围内区域性农村旅游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推动作用;三是农民旅游,这是一种市场概念,不仅将农村作为旅游市场的供给者和生产者,更着眼于未来农民作为旅游市场的需求者和消费者。2、发展国内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国内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最初大多数以观光旅游和周末休闲的形式出现,多在大、中城市近郊开展,带有明显的都市农业旅游或“农家乐”式的乡村旅游特点。之后,一些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以“体验农民生活,享受农村风光,欣赏农村风情”为主。3、产品模式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模式主要包括以绿色景观、田园风光和“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如北京的民俗接待户、四川的“农家乐”等;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以休闲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附近,这一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较多;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观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前贵州已经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中,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古镇游产品,如江西鹜源合水村、浙江乌镇、江苏周庄等村落的历史寻访游等。123贵州乡村旅游实践贵州是全国率先将国际上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引进并付诸实践的省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贵州省旅游局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其突破口就选择了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首先选择了安顺的布依石头寨、黔东南的上朗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个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试点。目前,贵州农村已有10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形成了歌舞表演、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多以观光为主,是乡村旅游的初级产品。124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乡村旅游”概念世界旅游组织、中国国家旅游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乡村旅游”的解释是乡村旅游是指一种将诸如种植和畜牧等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的旅游形式,但很明显的一点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内容比其本身含义要广泛得多。乡村旅游满足了一部分游客对原始广阔、还未城镇化的乡村生活的兴趣,他们都被其美丽的风景、幽雅宁静的环境深深陶醉。就这一意义而言,乡村旅游包括环境旅游和以少数民族村寨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究竟是环境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贵州乡村旅游作了进一步的规划,提出了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少数民族区域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战略重点应突出少数民族村寨集中、人口集中、并能展示游客所寻求的那些特征,吸引游客的地区。此类地区主要有黔东南苗族区域,黔东南侗族区域,黔南布依族、苗族、瑶族和水族杂居的区域,黔西南布依族区域,黔西北彝族、苗族、回族区域,黔东北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区域,黔中布依族、苗族区域,六盘水三岔河流域苗族区域和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等。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乡村旅游”概念比较灵活,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比重以不同地区的特征而定。给本规划的启示是贵州乡村旅游是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在不同的区域,村寨文化资源可以与多样化的环境资源结合,既可以和当地的自然风光结合,也可以和周边的风景区结合,组合成多样化的产品。125贵州乡村旅游的背景及概念一、贵州乡村旅游的背景贵州位于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的中国两个极贫困区域之一滇、桂、黔的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喀斯特的地形特征,这里石漠化极为严重,山区土层薄瘠,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薄弱。全省3,950多万人口中的85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约3,200多万,拥有5万个以上的自然村寨,致使整个贵州被戏称为一个“大农村”。贵州是一个地处内陆的山区省,不沿边不沿海,人口素质差是基本省情,常规的工业化拉动,不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贵州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人均GDP处于最后一位。贵州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尚未脱贫,且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差,自我发展能力偏弱。据统计,到2002年底,贵州城镇居民已达到小康标准的有87,而农村居民实现小康的程度仅为551。还有270万贫困人口生活在高山深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目前,贵州农村人均年收入仅达到1560元左右,而上海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7000元,与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在全省320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大约1000万的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乡村中仅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经济贫困使乡村文化遗产濒临断裂和消失的危险。开发式扶贫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农”问题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虽然贵州乡村的人民在经济上十分贫穷,但文化上却十分富有,这里不仅保存着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信仰、习俗、节庆、仪典,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更是几千年一贯地保存下来。2005年,贵州省有41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并确定了90项省级重点保护名录。大部分的民间文化和手工技艺散落在贵州乡村中。在贵州民间社会的工匠群体如木匠、石匠、雕刻师、银匠、铁匠、陶匠、漆匠,以及画师、蜡染师、刺绣师等,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是贵州民族民间技艺的源头,是“地方知识”的拥有者,也是传授技艺的主体。像这样保存着大量“活的”人类文化遗产地区,在世界和中国已经不多见。目前,因为生活所迫以及现代化潮流的冲击,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乡村中仅剩下老人、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省委、省政府在下发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0220号)中明确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概念1、贵州乡村旅游以贵州农村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喀斯特山地农业为资源依托。民族村寨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特别提出的贵州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它是贵州乡村旅游依托的基本资源。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与口头文化遗产,也包括历史文化城镇,特别是贵州的一些古镇,其中非物质与口头文化遗产是贵州乡村旅游最核心、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源。自然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环境是指村寨或村寨群落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广义的自然环境指整个贵州是一个公园省,处处有风景,处处有看头,在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具有整合优势。农业资源具有贵州山地特色,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山地农耕文明形态。要特别指出的是,贵州山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善良、纯朴,极具亲和力,也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2、贵州乡村旅游的资源多样化和客源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是多层次的、复合型产品体系,也决定了贵州乡村旅游目的地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贵州乡村旅游的资源多样化,资源之间相互依托,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是以资源组合为基础的多层次、复合型产品体系。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多样化,贵州乡村旅游要有选择地,以两极化的市场为重点,在提高游客数量,聚集人气的同时重视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设计和建设旅游产品。贵州乡村旅游的资源特点、市场需求和产品体系共同构建成独具特色的贵州乡村旅游目的地。3、贵州乡村旅游的资源特点决定了贵州乡村旅游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活动,在旅游方式上是人与人的交互性活动,即作为东道主的村民和游客之间的交往活动。贵州乡村旅游的资源具有多样性、稀缺性、异质性、民族性、地方性的特点,其中非物质与口头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以人为载体的资源。村民是贵州乡村旅游中的东道主,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地方性知识的拥有者,同时也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贵州乡村旅游的游客是层次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城市人群,游客的旅游活动就是与村民的交往活动,是在以村民为主体的村寨环境中的体验活动,是体验东道主生活方式、分享其文化的过程。4、贵州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人”,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具体而言,首先是以村民东道主的根本权利和利益为本,其次是以游客的需求、权利和利益为本。贵州乡村旅游的本质决定了“人”是旅游的核心,对村民和游客需要的满足是出发点和归宿。村民和游客的需求不同,游客的主要需求是旅游需求,而村民的需求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贵州乡村旅游的资源在农村,目的地在农村,服务和管理主体在农村,受益者也在农村,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村民的公众参与,以满足村民利益为根本。满足东道主利益的前提是满足游客利益,它以此为基础来实现,所以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提供规范的旅游服务,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结论贵州乡村旅游是以贵州农村的民族村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山地农业为资源依托、以多样化的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贵州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以东道主村民为主位的,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活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满足以上两个群体的合理需求的条件下,立足于村民的自主发展能力培育,实现村民的自主发展。发展贵州乡村旅游的关键词是扶贫、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社区发展,促进乡村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并最终实现村民的公平自主发展。13发展贵州乡村旅游的目的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6。“喀斯特”的省情决定了发展工业、农业的艰难,但反而为旅游业提供了稀缺的绝品资源贵州位于东亚喀斯特核心区域,真山真水和奇洞异石是大自然对贵州的馈赠。贵州世居着和迁居来的十七个少数民族及中原迁居的汉族,数千年来,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生存方式。在喀斯特地形的“封闭性保护”下,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和生存方式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和阻断,工业化文明对这里冲击不大,反而形成了后工业社会人们向往与回归的一种生活方式。131乡村旅游在贵州省旅游业中的地位目前贵州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周边省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大。贵州旅游业要以产品创新作为推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是贵州正在兴起的几大旅游产品。其中,乡村旅游是最有特色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是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贵州乡村旅游是具有潜在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在全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中,以乡村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依托的贵州乡村旅游是具有唯一性的特色旅游产品。从全球旅游产品体系的大背景来看,贵州乡村旅游也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对入境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产品建设和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加强贵州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我省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132发展贵州乡村旅游的目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帮助村民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提高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促进人类发展和乡村资源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主要表现在提供村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乡村的性别平等,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环境卫生、建立文明的生活习惯等);通过建立乡村旅游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乡村经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充分体现村民利益,促进村民公平、自主参与;增进村民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自然遗产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使乡村的自然资源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保育,使得乡村的文化遗产得以实现传承和保护;让中国城市游客和入境游客体验和分享贵州乡村人民的生活;培育村民自主发展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人类公平发展。第2章贵州乡村旅游资源及评价21贵州乡村旅游资源概述贵州乡村旅游资源是以村寨为核心来展布的。村寨的环境依托自然山水的大背景,是镶嵌在自然文化和农村文化(包括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基础上的环境,是带有乡村风景的资源。村寨的文化,尤其是民族村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下,有着自己的不同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文化,历史悠久的乡村集镇古镇更成为各村落之间文化、经济、信息联系的纽带。上述资源可以概括为民族村寨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两大类型,除此之外,贵州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山地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也是乡村旅游可依托的资源类型,比如高山、森林、河谷、湖泊、草场,以及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的牧场、梯田、果园等。因而,贵州乡村旅游资源是由村寨、古镇、乡村自然环境、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和山地农耕文化五大类型所构建的。211民族村寨在2002年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期间,国内外专家组曾对全省已经开展乡村旅游或具有旅游潜力的600多个民族村寨进行调查,并按国际专家组所提供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分划等,共分为A、B、C、D、E五个等级。将其中C级及C级以上的150多个村寨,编制成贵州省主要旅游资源民族村寨名录(见附件二)。在此基础上,根据近三年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专家组又对我省主要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及其组合特点进行了描述(见附件三)。212古镇贵州的古镇多沿历史上形成的陆上、水上古驿道展布,它作为最初的货物集散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定区域经济、文化沟通的纽带和集聚地,而打上各民族文化影响的烙印。在贵州19个主要的古镇中,其文化特点各异,它们是乡村旅游开展的重要场所之一(见附件三、图03)。213乡村的自然环境贵州拥有176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千个自然村寨,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不同,各村寨的自然环境既有局部面上的一致性,又有在点上的差异性。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常态地貌是贵州三大地貌类型,其中喀斯特地貌是贵州自然环境最为显著的特点。贵州是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处于世界喀斯特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东亚喀斯特区域的中心部位,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6。一方面,由于喀斯特特殊的地球化学与生物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且不适宜现代农业发展,从而使贵州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滞后区之一。另一方面,喀斯特环境的封闭性及其民族文化强烈的内聚力,使喀斯特自然风光同浓郁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构建了“十里不同山,五里不同俗”的“文化千岛”的环境背景,使乡村旅游的开发独具魅力。喀斯特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的景观特点是以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峰林峰丛、溶蚀低地、石柱及色彩斑斓的洞穴、峭壁为主,果园、农田和民族村寨星落分布,构成充满宁静、闲适、朴素的田园情调。同时,民居建筑(石建材的房屋)、耕作方式、生活方式(喜酸、石木用具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丹霞地貌,由侏罗纪至白垩纪红色砂岩构成,集中分布在贵州北部的赤水市和习水县。两县市面积为492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丹霞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碧水丹山、果园、鱼塘、农田、村寨星落分布的景观特点。常态地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6。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天柱、三穗、锦屏、台江、剑河、黎平、雷山、榕江、从江等县以及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和黔西南州的望谟和册亨,岩石主要由变质岩或碎屑岩构成,土壤较厚,林木生长条件好。常态地貌环境下的乡村,呈现出绿色生态中的木架构村寨、果园、鱼塘、农田等星落棋布的景观特点。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最高海拔2900米,最低点海拔173米,平均为1000米。有87的山地,10的丘陵,河谷坝子仅占3,没有平原。省内河流水系发达,乌江干流由西向东横贯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41条,乌江、红水河(包括南、北盘江)、清水江、都柳江、赤水河五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均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网密度大,分布较均匀。河谷深切,地形破碎,是贵州自然环境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形成贵州农村聚落村寨小而散、民族文化千姿百态而又保存完整的环境条件,有数万个村寨散布其间,大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349,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到2004年底,全省建立了13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3个)、69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57个)、46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21个),这些丰富多样、具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拓展了贵州乡村旅游的空间,丰富了贵州乡村旅游的内涵。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具备了在乡村中开发度假旅游的气候优势。总之,贵州乡村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和绿色环境组成的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田园风光,让春之小麦、油菜花,夏之荷花、水稻,秋之瓜果构成的“色彩田”如同绘在大地上的美丽图画;再辅之麦场、荷塘、水车、石碾、牛背横笛、鸡鸣犬吠、门前小河、集庙、戏台等农耕文化意象和木楼、石屋、花桥、古楼,穿行其间忙于农事的村民的点缀,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贵州乡村风景。可以利用乡村风景开展山水风光探险游的村寨,如以贵阳市为中心的旅游区中的大寨和上陇脚,“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旅游区的安顺天龙和安顺云山屯,“梵净山铜仁乌江峡谷”旅游区的松桃新寨和思南郝家湾,“凯里雷山剑河施秉镇远”旅游区的凯里季刀和凯里南花,“黎平从江榕江”旅游区的丛江银坛和榕江本里,“荔波独山三都”旅游区三都板告和三都怎雷,“兴义万峰林”旅游区的兴义南龙和贞丰纳蝉等等。214山地农业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喀斯特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7,丘陵山地占10,平地仅占3,是名副其实的“山之国”。在这种山多地少、石多土少的特殊地理环境下,世代居住于山区的居民因地制宜,沿高山深谷两岸建构村寨、开辟梯田,村寨通常处于耕地中心,耕地围绕在村寨周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山地农耕文化。贵州乡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大体上为水田稻作农业和山地粗放式农业两种。“梯田”是贵州水稻种植的一大特色。由于坝区少,人们就利用山间土地围堰筑坎,开垦“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梯田”是贵州农田建设的一大创造,大凡有水源的地方都可以造田。传统的田土灌溉多种多样,利用溪涧或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河上筑坝、修建水库引水灌溉,利用水车提灌,积水为池引灌,利用山泉井眼灌溉等。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政府利用贵州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建设了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例如乌江水利工程、清水江水利工程、都柳江水利工程、红水河水利工程等,采用现代排灌技术,较大范围地解决了民族村寨地区农田水利灌溉问题。此外,在广大山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红稗、荞子、土豆等旱地作物。贵州的乡村经济可概括为立体型“山地经济”。由于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7,且出露的石灰岩面积占74,面积狭小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地约2000多个,这样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山地农耕占有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目前,贵州农业的发展在山地农业的大背景下,又镶嵌着高科技的城郊农业和生态农业。贵阳、遵义等城市远近郊有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水果、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和特种养殖业基地等,皆适合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要求,是城郊型乡村旅游的重要场所。生态农业经济是配合“五改一气”农村生态项目的建设,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实行以点带面,以条件较好的自然村寨为示范点,生态环境建设(道路、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绿化美化、环境卫生、饮水)、生态经济建设(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特色或支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村民自治完善、文化设施、普及科技知识)和组织保障多项措施并进发展。其措施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要重要的意义。同时,生态文化的培育,农民素质和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利于新型农村的建设。例如离贵阳市18公里的乌当区永乐乡,在环城林带建设中,乡政府发动群众在荒山坡上培土植林,发展了8000亩连片水果基地、3600余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全乡共建沼气池900多口,逐步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成为农业部定点监测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态经济示范村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也可成为人们参观学习的内容,生态经济村的建设,能为乡村旅游提供许多条件较好的乡村旅舍、旅游景点和旅游环境等,必将为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草地和牧场是贵州乡村旅游中十分重要的两种农业资源,可以设计畜牧喂养及休闲度假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表21贵阳市主要生态经济示范村序号生态经济示范村所属市县区可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1雅关村第三小组云岩区2木头村黑坡自然村寨南明区3花溪镇吉林村碧云窝花溪区4花溪乡上水村花溪区旅游观光村5石板镇芦荻村花溪区旅游观光村6麦坪乡杉一村花溪区7高坡乡扰绕村花溪区8马铃乡谷增村七一桥花溪区9燕楼乡谷蒙村花溪区10党武乡龙山村花溪区旅游观光村11湖潮乡磊庄村大寨花溪区12久安乡雪厂村新寨山花溪区13青岩镇大坝村花溪区14孟关乡石龙村围坡花溪区15小碧乡秦棋村关堰花溪区16黔陶乡黔陶村老榜河花溪区17高新路办事处阿栗村乌当乡杨梅节18永乐乡水塘村乌当乡桃花节、桃子节19水田镇罗庄村乌当乡20水田镇竹林村乌当乡21东风镇麦穰村乌当乡花卉22新堡乡陇脚村乌当乡布依族村寨23下坝乡谷定村乌当乡24羊昌镇毛栗科村乌当乡25偏坡乡下院村乌当乡26百宜乡红旗村乌当乡27新场乡大岗村乌当乡28朱昌镇金钟村乌当乡百花湖景区29金华镇干井村乌当乡30大林村白云区布依族、云雾山31金山村小河区科技示范园32大寨小河区葡萄观光园33平寨小河区垂钓园34红枫湖镇大冲村清镇市红枫湖旅游观光村35红枫湖镇右二村清镇市红枫湖旅游观光村36红枫湖镇芦猫塘村清镇市红枫湖旅游观光村37六广镇滨江村修文县农家乐38大石乡大屯村修文县农家乐39六屯乡独山村修文县农家乐40谷堡乡折溪村修文县农家乐41龙场镇小营村修文县养殖42小箐乡大坝村修文县养殖43六屯乡西冲村修文县养殖44龙场镇马口村修文县45扎佐大堡村修文县46龙场镇白莲村修文县乡镇企业47扎佐泗溪村修文县养殖48洒坪青山修文县养殖49六通石头村修文县养殖50久长镇石安修文县养殖51久长镇清水修文县养殖52双流镇百安营村开阳县53双流镇三合村开阳县54双流镇凉水井村开阳县55永温乡永亨村开阳县56城关镇石头村开阳县57冯三镇金龙村开阳县58冯三镇马江村开阳县59楠木渡镇临江村开阳县60楠木渡镇新凤村开阳县61宅吉乡潘桐村开阳县62禾丰乡马头村开阳县民族旅游村63禾丰乡王车村开阳县64南江乡龙广村开阳县65龙岗镇主播村开阳县66高寨乡杠寨村开阳县67高寨乡平寨村开阳县68毛云乡毛栗庄村开阳县69南龙乡田坎村开阳县70花梨乡翁昭村开阳县71花梨乡十字村开阳县72永靖镇河丰村息烽县73永靖镇立碑村息烽县74小寨坝镇排杉村息烽县养兔75小寨坝镇大湾村息烽县76小寨坝镇红岩村息烽县葡萄节77九庄镇杉林村息烽县78温泉镇天台村息烽县79西山乡柏香山村息烽县80青山苗族乡绿化村息烽县农业观光、青山湖、苗族、养兔81养龙司乡堡子村息烽县养兔82石硐乡高峰村息烽县83流长乡水尾村息烽县84鹿窝乡田坝村息烽县85金关村高新区乡镇企业86大凹村高新区观光农业87杨慧村高新区88上麦村高新区89大关村高新区观光农业农事活动也是贵州乡村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参与性农业资源,其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耕作、踏水车、收割、扬谷、舂米、打年糕、舂糍粑、磨做豆腐、杀猪宰羊、畜牧喂养、垂钓、捕捞、采摘、挖春笋、打山鸡、采茶,织布、纳鞋底、剪纸等等,可以设计出多种的参与性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城郊农民依托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场所,为城市居民创造农事活动的参与机会、提供餐饮服务和住宿服务等的“农家乐”式旅游产品普遍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