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1/3/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1.gif)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1/3/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2.gif)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1/3/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3.gif)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1/3/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4.gif)
![[人教版]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8-1/3/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db49d5d0-8ec2-438d-bc09-36941677b28d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是科学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三、材料准备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混合沙和豆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分离混合物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让学的方案。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各小组交流方案。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小组观察、比较。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油与水的混合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学生猜测、判断。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说说自己的方法。说明见到的现象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观察,发表意见。小结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回答回答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一、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4、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两种情况;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三、材料准备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教学活动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名称。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猜测,并交流。从观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探究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2、气泡到哪里去了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学生小组制定简单的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的过程和注意点。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学生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明确研究任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对此现象的想法。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整合两种混合的现象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和沙与豆子的混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扩展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机动)混合1/4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种混合。学生做一做。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扩展认识,形成判断。生活中的混合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想一想说一说。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分离混合物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2、学生通过对面粉和粳米、铁钉和木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3、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4、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课前准备1、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2、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复习导入实物投影仪展示1、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混合物很多,也经常要进行分离,你能说说有哪些分离的方法吗2、揭示课题,并板书。1、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齐读课题。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粳米面粉纸盒1、出示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2、提问面粉和粳米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有什么作用3、用桌上的器材你有办法把它分离吗4、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5、指导学生分析分离不成功的原因。6、指导学生动手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1、辨别物品。2、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3、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4、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5、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6、再次进行分离操作。运用其它方法。7、汇报分离结果。学生通过辨别和猜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认识,知道分离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自己研究设计分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分离木屑和铁钉的混合物。木屑铁钉磁铁水槽等1、出示木屑的铁钉的实物。2、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分离木屑的铁钉的混合物。3、你们各自是根据什么特点来选择分离方法的4、总结分离的方法要根据事物的特征来选择。5、巡视指导分离。1、说出物品的名称。2、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3、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4、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根据不同特征再次选择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在学生对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铁钉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选用有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滴管滤纸墨水等1、出示事先分离好的黑墨水样品。2、介绍制作的方法。3、指导学生进行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4、提问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1、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2、听介绍。3、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4、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通过分离黑、绿墨水,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总结延伸1、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分离混合物时应注意些什么3、布置课外延伸的作业。分离盐的水的混合物1、总结这节课中使用过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3、在家长的帮助下分离盐和水的混合物。加深学生对常用分离方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回家对盐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分离方法,同时也把有限的课堂40分钟打破,使之延伸到了课外。研究土壤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度简单的研究计划。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3、通过讨论参考再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二、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三、材料准备学生采集土壤,并记录采集地点;小组材料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证明有腐殖质的器材)、玻璃杯、水(证明有空气的器材)。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导入1、土壤是混合物吗师板书学生说的要点。2、如果土壤是混合物,可能是由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果土壤不是混合物,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土壤不是混合物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不是混合物学生讨论和交流1、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二、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1、实验前,先说说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分工和合作。2、研究土壤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动物。(2)取比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网孔的筛子筛。(3)加水混合、摇晃、沉淀,借助水观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动物变成的腐殖质、泥土和细砂。3、然后按计划研究土壤。4、土壤里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学生讨论并协商。讨论以后再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制定计划。学生实验。先按经验作出判断,再想方法证明的方式证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气。先讨论并设想,接着参考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再讨论和设计。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四、交流和表达1、你们都观察到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2、我们可以判断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吗学生综合得出结论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五、拓展1、种花需要怎样的土壤2、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土壤中了解空气一、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健康与卫生教育。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材料准备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学生用(4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谜语导入1、我有一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1、收集空气。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二、感觉空气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2、感觉空气。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概念化的方向发展。第二课时材料准备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1引入。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2瓶里的空气。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三、纸的奇遇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六、课外活动1、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1、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空气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3称称空气1、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2、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3、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5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附科学文件夹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重量能流动有一定的体积石头水空气被压缩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2、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3、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三、材料准备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三)日常运用四)整理器材1、(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2、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3、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4、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1)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2)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3)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5、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1)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2)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3)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越大。1、(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做好记录)2、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3、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1、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2、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1、学生回答。2、学生观察、记录。3、学生汇报、交流。4、学生汇报、交流。5、生讨论,汇报,交流。1、分组探究,记录,上台汇报、交流。2、学生汇报、交流。一生上台实验。1、学生汇报、交流。玩空气枪。2、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流动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引入实物投影1、出示谜语;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了解风VCD1、播放关于风的VCD;2、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VCD;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2、游戏1、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2、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烟的实验实物投影1、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2、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二、探究活动3、实验制造风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三、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健康与卫生教育。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二、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三、教学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四、材料准备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导入1、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2、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3、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1学生回答2学生发表意见3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我们离不开空气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1游戏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2游戏憋气比赛3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4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1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2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3学生发表意见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1出示漫画2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3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4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1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讨论(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5、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怎样讲健康又讲卫生的生活1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讨论、交流4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四、举办展览图片展览组织举办展览会学生收集有关图片、事例和实物进行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受到成功快乐五、延伸活动1你学了本单元后,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2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什么1学生回答2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种子变成芽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种子如何变成芽难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三、教学准备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蚕豆、毛豆、玉米、稻谷、凤仙花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观察种子1、观察种子2、推测种子发芽时的样子二、了解中变成芽的过程1、出示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2、设计观察方案3、选择方案4、实施观察并记录5、每组比较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不同三、猜测发芽后的发展投影仪出示种子、出示表格出示几种方案投影举例发芽表格出示种子的发芽导入这些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变化(入题)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并巡视引导问你想象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猜猜这是什么种子的发芽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呢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较好让学生观察问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想象以后会怎牙膏内变化分辨、识认用放大镜观察用语言、手比划、身体动作、画画都可以每组一种种子分组讨论、制定表格发表看法、自主评选学生观察、记录从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学生想象或回忆思绪集中到种子让学生熟悉种子的结构,为种子发芽铺垫激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情趣主要是让学生了芽与种子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记录的科学研究习惯从整体上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对种子变成芽后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下一课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芽长成苗一、教学目标1、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2、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3、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难点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程三、教学准备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交流凤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长变化1、观察4种苗一周期的样子2、观察苗二周期的样子3、3、观察苗三周期的样子4、找出不同二、了解凤仙花苗的成长过程三、猜测以后几周出示凤仙花苗投影凤仙花的成长过程图问与赏赐的猜测一样吗入题每组一个系列苗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同上他们有什么不同问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回顾想象是否与猜测一样学生观察,用尺量、用放大镜看、用笔画同上同上小结观察记录学生观察记录学生猜测发展与芽联系起来,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苗的幼时特点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结果有汇总的习惯。的变化你觉得凤仙花苗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自主探究发挥想象能力开花了,结果了一、教学目标1、及时反馈学生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并鼓励他们持续地、多方面地进行课外观察;2、指导学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认识;3、初步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4、指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难点学生对花与果实关系的认识。三、材料准备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科学文件夹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导入师生一起种植的凤仙花1、今天老师站在这鲜花盛开的教室里,心情感到无比的舒畅,你知道为什么吗2、大家说地真好因为老师看到你们亲手栽种的凤仙花终于开花了,真为你们感到自豪。3、那么,大家有没有对凤仙花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观察记录,好吗1、学生猜测老师高兴的原因。3、学生回答。1、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凤仙花的种植和观察记录。二、交流过去几周观察的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多媒体投影片1、谁来回答上节课我们预测的三个问题(凤仙花会继续长高吗花会长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开花呢多媒体出示)2、通过我们的汇报,我们发现前两个问题的预测和实际结果相一致,你们真了不起但第三个问题,好象我们的回答各不相同。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到其他小组去了解开花的情况,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3、现在请大家谈谈交流结果。4、让我们为最先发现花芽、最早出现花蕾和开出第一朵花的小组鼓掌。因为如果没有他们认真及时的观察、记录,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发现。5、现在,我们的凤仙花还在继续长高吗6、你知道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一下。7、分组汇报。1、学生根据记录回答实际情况。2、各小组间交流观察记录。3、学生回答。4、学生鼓掌。5、学生回答。6、各小组讨论后回答。1、教会学生通过预测前和预测后相对比的方法了解事实。2、通过“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及时积极的进行观察记录。三、观察凤仙花学生花盆里的花、实物投影仪、放大镜1、你知道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现在请大家从花盆里采一朵花,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的结构好吗3、先说说你准备怎样观察花4、我们可以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个部分,粘贴到学生活动手册上后,认识花的结构。分组活动。5、谁来说说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6、哪些部分和结果有直接关系,请各小组讨论以下7、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回答8、凤仙花的果实长在哪里1、学生回答。2、学生采下凤仙花。3、学生回答。4、学生解剖花,认识花的结构。5、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讲解。6、小组讨论。7、学生汇报讨论结果。1、教会学生花的解剖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实物观察,突破重点雌蕊发育成了果实。9、我们用手轻轻挑开干枯了的花瓣,就看到果实了。8、学生回答。9、学生动手观察。四、课外延续1、你对果实的观察又有什么发现2、果实没有明显变化的小组可以到其他小组观察。3、回去以后,请大家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细微变化,并做好记录。1、学生回答。2、学生自由的到其他小组观察果实。一方面指导学生及时发现果实颜色变化,另一方面果实成熟就可以教学下一课时。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一粒种子长出了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2、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长周期、植株高度变化特点以及凤仙花身体的6部分;3、通过“阅读与扩展”,引领学生认识凤仙花种植的真正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观察、测量、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情况。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三、教学准备科学文件夹、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引入科学文件夹1、教师让大家回去以后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变化,你们观察到了吗2、除了颜色的变化,还看到了什么3、有些果实已经开裂了,它们的种子到哪里去了1、学生回答。2、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督促学生及时、认真观察。二、估算种子,理解“繁殖”意义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1、轻轻捏一棵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有什么现象发生2、大家都来试一下。3、数一数一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4、那么,一棵凤仙花上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5、数一数一棵凤仙花上共有多少个果实(包括已经开裂的果实,接近成熟的果实,将要长成的果实)6、请大家计算一下你们小组的凤仙花大约长出了多少粒种子。7、请各组汇报你们的估算结果。8、我们亲手种下一粒种子,尽然长出了那么多的种子,真了不起如果我们再把它们种下去,那么将来就会产生更多的种子,这个过程就是植物的繁殖。1、学生回答。2、学生动手实验。3、学生数出一个果实里的种子。4、学生猜测。5、学生数出果实个数。6、学生进行估算。7、学生汇报。学生经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又通过自己对种子的估算,将会更好的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1、生长过程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1、大家都把记录资料带来了吧,请把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拿到老师这儿来,根据凤仙花的生长情况,给它们排列一下。2、谁能根据排列图描述它的生长过程3、大家的本领真大,一个比一个讲地好。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出现花蕾的苗这一过程是凤仙花在长身体。从花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凤仙花是在繁殖后代。1、学生在投影仪上进行排列。2、学生分别进行描述。学生以观察记录为基础,通过排列不同时期的凤仙花,认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2、生长周期科学文件夹1、根据你们对凤仙花生长日期的记录,你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吗(生长周期就是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的时间)2、让我们任选一组一起来计算一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1、学生回答。2、师生一起计算生长周期。通过计算认识生长周期。3、高度变化特点科学文件夹、多媒体幻灯1、在我们的记录中,还收集到了凤仙花不同时期的生长高度,如果我们把它画成折线图,看看又有什么发现2、教师通过多媒体绘画折线图。3、请大家从课桌下拿出折线图把凤仙花的高度用折线画出。4、认真观察折线图,你有什么发现5、凤仙花在哪一段时间里生长最快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同什么有关1、学生回答。2、学生学习画折线图的方法。3、学生画折线图。4、学生回答高度变化特点。5、学生回答。1、三年级学生画折线图还是第一次,教师通过多媒体指导学生怎样画,可使学生较快画出。2、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容易认识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特点。三、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四、凤仙花身体的6部分凤仙花植株1、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观察,你知道凤仙花的身体有几部分2、请你在凤仙花植株上指出。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回答。2、学生分别指出6部分,在大脑中形成系统记忆。通过直观认识可使学生加深对植物身体6部分的认识。四、课外拓展多媒体课件1、多媒体出示“阅读与拓展”资料。2、如果我们还想研究周围的其它植物,你会怎样研究3、对了,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其它植物。4、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研究,去发现植物世界里更多的奥秘。1、学生观看资料。2、学生回答。通过“阅读与拓展”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各种植物。迎接蚕宝宝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2、亲历养蚕的过程。3、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4、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三、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不同卵的异同点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鸡蛋放大镜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学生谈一谈。学生小组对比观察。学生交流反馈。师生对话。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谈一谈。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阅读了解。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学生各抒己见。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交流方案。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学生设计记录表。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蚕的模型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教师教习测蚕体长的方法。学生发表想法。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延伸记录表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可爱的蚕宝宝(共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将自己对蚕的观察发现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2、注重对观察现象的进行思考,并尝试做出解释。3、训练学生对蚕进行一些简单的专项探究活动(如如何吃食物的)。4、尝试联系其它动物的特征认识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蚕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进行观察,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难点对生物的“变态”发育过程尝试进行理解,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三、材料准备蚕、桑叶、二周左右的观察记录、放大镜、有关蚕一生的记录片、一些生物不同阶段的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交流各自饲养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学生观察记录蚕宝宝体长变化统计图蚕、桑叶谈话我们的蚕宝宝出生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说说这两个星期中,你们是怎样照顾它们的教师对学生辛勤的饲养工作进行肯定,同时设问在这两个星期中,你以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教师抓住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内容进行着重讨论1、两个星期中,你的蚕宝宝长大了多少。出示学生或教师准备的“蚕宝宝体长变化统计图”。适时切入蚁蚕的体色特点,设问蚕两周中,蚕宝宝的身体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供两周来蚕体色的主要照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蚕应是在几天左右拍摄的。2、蚕宝宝每次能吃多少桑叶它是怎么吃桑叶的谈一谈自己在蚕宝宝出生后的两周中都作了哪些事情学生查阅自己的观察记录,向同学交流自己两周来的观察发现。学生交流。阅读统计图,说说蚕的体长变化情况。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认识。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时间允许,让学生给蚕喂一喂桑叶,尝试计算一下。引出教学活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不知不觉的两周中,自己付出了了不起的爱心,还对两周的饲养活动做一个小结。随机抓住学生的交流情况深入探讨蚕的生长发育情况。进一步回忆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幻灯或小黑板3、蚕的蜕皮过程。抓住学生的交流,设问(1)、你发现蚕蜕了几次皮(2)、蜕一次皮用了多少时间(3)、蜕皮前蚕有什么反常的情况(4)、蜕皮前和蜕皮后的蚕有什么不一样(5)、你认为你的蚕还会蜕皮吗(6)、你认为蚕为什么要蜕皮呢出示一段蚕蜕皮的录像。小组依次讨论问题,并交流各自观点。学生观看。对蚕比较独特的生长发育形式有初步的印象。弥补自发观察的不足。观察蚕宝宝的身体蚕、放大镜谈话各组细心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先计划一下怎样观察,比比哪组发现得多。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提出一些学生忽视的方面进行再次观察。让学生给自己的蚕宝宝画一张像。学生观察。让一些小组将蚕放在展示仪下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对重要的或独特的发现说说是怎样观察的。学生动手画一画。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方法观察。通过画对蚕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小结与延伸设问你认为我们的蚕宝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事物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教学过程(第二课时,选择在蚕上山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其他动物宝宝是什么模样一些动物的图片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动物设问图中哪一种动物与蚕宝宝最相近,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学生比一经这些动物母子之间的相似与不同点。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比一比,说一说。初步感知昆虫的具有“变态”特征。吐丝前的蚕宝宝快要结茧的蚕宝宝设问许多同学都认为毛毛虫与蚕很相象,那蚕也会变成像“蝴蝶”一样的动物吗再设问蚕宝宝什么时候变成“蝴蝶”一样的动物呢出示一些蚕,设问这些蚕什么时候结茧呢你有什么根据谈话每对就快要结茧的蚕宝宝你有什么想法吗视情况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讨论(1)、蚕宝宝的肚子里本来就有丝吗(2)、吐丝后的蚕宝宝在茧子里做什么呢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情况。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蚕会结茧。学生观察手中的蚕,细心的学生可能会从蚕的胸部变透明了,嘴中有少些丝吐出推测出蚕就要结茧了。也有可能学生的个别蚕已经开始结茧了。学生提一提,师生共同讨论。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测。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录像播放一段蚕农为蚕宝宝上山结茧作准备的录像。学生课外为自己的蚕宝宝结茧做些准备。学生观看。布置后继观察与研究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蚕是怎样结茧的。蚕宝宝变了新模样一、教学目标1蚕蛹是蚕的一身中又一种生命形态及其特点。2了解蚕茧是蚕一生变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3培养学生对蚕茧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自己动手抽丝。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蚕蛹的观察和描述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抽丝三、教学准备学生蚕茧、小剪刀、手电筒、竹签教师热水、小碗四、教学思路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打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应对拉丝方法做适当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一、导入新课(7分钟)1上节我们学习了“可爱的蚕宝宝”知道蚕前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哪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无人机高级维修师考试题及答案
- 期末导游业务试题及答案
- 2025飞机维修技工考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结果》说课稿3 华东师大版
- 高速公路承包施工合同(3篇)
- 公司向个人提供无抵押贷款合同模板
- 股权激励型干股股份投资合作协议书
- 高标准工伤赔偿合同
- 2025贵港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宠物保险代理公司与宠物主人服务合同
-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 《一着惊海天》学案
- 【妊娠高血压临床护理探究进展综述6000字】
- 2024年贵州贵阳市矿能集团矿产贸易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压灭菌器安全培训
- 体育教材-跳皮筋
- 高压电缆抢修方案
-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 名词专项练习-集体名词
- 粉尘清扫清洁记录表
- 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