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_第1页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_第2页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_第3页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_第4页
2014年最新电大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答案小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基础部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改变。例题讲解例1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DA每个工业企业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例1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总体单位)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例13构成总体,必须具备DA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D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例14总体的基本特征有()()()()()。A同质性B大量性C差异性D相对性E绝对性(06年考题)二、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的分类按性质不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数量标志又分常量、变量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是总体特征,标志是总体单位特征。例14总体一年级全体在校大学生。总体单位每个一年级大学生。常量变量品质标志在校大学生性别数量标志年级年龄、入学成绩例15一个总体D。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07年考题、06年考题)例16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B)。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变量值D指标(06年考题)例17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例18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06年考题)注错误同质性,指有共同特征的总体单位组成,注意总体具有各单位差异性例19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BCD商品零售额工资C计划完成百分数D合同履约率E企业经济类型例20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AEA全国总人口B年龄统计中认为年龄是连续变量C平均工资D钢铁产值E某市三资企业个数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统计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定性定量的统计认识过程,再由定量定性的认识第二章统计调查本章学习概要统计调查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概念(结合教材P36例子理解)2、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1)普查的概念(理解)(2)重点调查的概念(理解)(3)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4)典型调查的概念(提示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统计调查就是使用明确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部分或所有单元中收集感兴趣的指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编辑成有用的简要形式的所有活动。二、统计调查的要求三、统计调查的种类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针对有限总体而言的,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总体单位全部进行调查登记。非全面调查又称部分调查,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所了解的局部数据来了解总体情况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按组织方式分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例1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A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B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C到某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复查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调查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问题。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报告单位可能是直接承担者,也可能是提交者例22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B)。A二者是一致的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C二者没有关系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0607考题)例23调查单位和调查对象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D)。A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职工B每一工业企业中的厂长C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车间D每一工业企业(06考题)例24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所有的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每台设备是报告单位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三、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一般指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例25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错误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时间区分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07考题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项目即依附于调查单位的统计标志,其标志表现就是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调查表是用来表示调查项目的表格,其目的是保证统计资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五、调查的组织计划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法一、定期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文件,以基层统计的原始记录为依据,自下而上,逐级定期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二、普查普查即指普遍调查,是依据调查任务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三、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是指这样一些单位,它们的数目在全部单位数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它们的标重点调查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重点单位的选择不带有主观因素。(2)重点调查不能精确推断总体总量。四、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出适量单位组成样本予以调查,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五、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在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例26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方法,下列项目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全面统计报表E定期调查例27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普查非全面调查六、统计调查方法的结合运用第四节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计量,以取得第一手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报告法报告法是由被调查单位按照调查机关的调查方案要求,及时向调查机关报告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面谈访问法是由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员见面,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邮寄访问法邮递方式与被调查人员联系,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电话访问法电话访问的形式,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互联网访问法指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获取调查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二、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通过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对资料的搜集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原始记录,原始资料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统计台账,根据编制统计表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并汇总或积累统计资料的账册企业内部报表,为满足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的企业内部统计报表第五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一)控制登记性误差的方法(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第三章统计整理07年考题12分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以及基本编制规则。第一节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一、统计整理的意义(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二)统计整理的任务统计整理是统计由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一个和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二、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分组,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及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2008年真题L进行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本期发展变化情况任务三、统计整理的方法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区分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二)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需注意的问题对象是总体分组标志分组对总体是“分”,对总体单位是“合”二、统计分组的作用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例31某班的学习成绩907869596988909393897975785366636070809088878986496070838586878858668777787473696479759893717283828485929084888676767588508989848385835553304955597890经过第二章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学习,我们运用这些调查方法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原始的初级资料。比如用全面调查调查得到了全班76名同学本门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如下这些成绩是全班每个同学的个体数据,仅是原始资料的堆积。从这些数据我们看不出全班同学这个总体的成绩的基本状况比如全班总平均分是多少及格人数是多少优秀人数多少各档次占多大比例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如何整理呢只要按照各种等级进行分组,就能整理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全班76名同学本门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分组表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如企业类型分类)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例如三产对经济的不同贡献)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三、统计分组方法(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根据所处历史条件选择分组(二)分组方法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2008年真题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B。A人口按年龄分组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四、统计分组体系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体系中的各种分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总体总体总体D总体EF总体例如对某校学生先按不同分组,特点分组越来越细。每种分类有自己的分组方式。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例33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复合分组体系特点CDACDAB总体特点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按地区分组。第三节次数分布一、次数分布的概念二、分配数列的种类三、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一)组距与组数组距(每组)组距上限下限例200010001000(组距)组数所分的组的数量(二)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组距相同的数列是等距数列组距不同的数列叫不等距数列(异距数列)(三)组限与组中值组限上限(终点值)下限(起点值)一般上限是最大值,下限是最小值,可以变化。组中值上限下限的中点例34不等距闭口组上限2000、5000下限2000组中值500、3500、6500首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末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注意重叠组限2000、5000上限不在组内即2000与5000计入下一组例35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末组组中值是解邻组组距2(200170)末组组中值200200170例36某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为解总的区间426270因为6个组组距426270/626(07考题)例37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为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共5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A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归入7080分这一组B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C相邻组距组限是重叠的D第三组组中值为75E它属于等距分组例38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80100,第二组为100120,第三组为120以上,则下列各项中选择正确的有(ABE)()()()。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C此类数列只能是等距数列,不能采取异距数列D各组的上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程度为100应归入第一组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程度为120应归入第三组(07考题)(四)频数与频率频数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即次数频数越大,该组对总体影响越大例如10的频数最大频率频数/总数例10/21048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一)列表法第四节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包括编程序、编码、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以及计算和制表(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控制录入质量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第五节统计表(一)统计表的概念以及作用(二)统计表的内容(三)统计表的分类按作用不同,广义上的统计表分为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例39某公司下属A、B、C三个营销网点,三个网点营销人员的情况如下A网点有男售货员18人,其中25岁以下的4人,2535岁之间的6人,35岁以上的8人;有女售货员30人;其中25岁以下的16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4人。B网点有男售货员21人,其中25岁以下的5人,2535岁之间的9人,35岁以上的7人;有女售货员40人;其中25岁以下的20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10人。C网点有男售货员25人,其中25岁以下的6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9人;有女售货员53人;其中25岁以下的21人,2535岁之间的20人,35岁以上12人。根据以上资料,要求(1)编制该百货公司营销人员情况统计表,反映营销人员总数、性别构成及分年龄的性别构成;(2)计算营销人员性别构成百分比。07考题解计算略课后题计算题某地企业情况1、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种变量数列2、指出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3、计算组距、组中值和频率简答题4、试着举例说明品质数列,变量数列。5、各企业暴雨遭受的经济损失分别按照换算人民币折算和按照地区分布分组,这种分组属于什么分组6、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A只能是单项式分组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C可单项式分组D无法分组7、计算机汇总的步骤一般包括()A编程B编码C数据录入D数据编辑E计算与制表8、比较法审查是()A利用逻辑理论检查指标之间有无矛盾B主要审查数据之间的关系C利用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审查D与上期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某工厂职工月工资20003000元的50人30004000元的30人、40005000元的20人。请列出统计表,9、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种变量数列10、并计算各种工资段的频率。答案1、等距分组的次数分配数列2、变量是工人人数变量值160210、210260上限是210、260、310、410、460下限是160、210、260、360、410次数是4、5、2、3、13、组距50组中值(上限下限)/2185、235、频率4/15、5/15、2/15、4、略5、复合分组体系6、B7、ABCDE8、B9等距分组的次数分配数列10、略第四章统计指标第一节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的涵义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统计指标包含三三(实际工作)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上讲三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如果是统计工作,加三要素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例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万亿二、统计指标的特点、作用统计指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二是量的综合性。统计指标的作用1认识的角度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2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三、统计指标的种类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2类)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和平均数)例如数量指标企业个数、企业员工数、全国总人口、工资总额(标志总量)质量指标人均GDP、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注意区别标志的数量标志、品质标志。例如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ABCDEA劳动生产率B工业增加值C设备人均拥有量D生产税净额E人均年收人(2008年考题)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4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四、统计指标体系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第二节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绝对数表示)总量指标的作用1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2总量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其他形式统计指标的基础。二、总量指标的种类(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例如职工人数、企业总数、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例如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工资总额例题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总标志总量)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总单位总量)状况,(本题的前提这里研究的总体是该地区所有企业)例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ABDF。A消费品零售额B钢材消耗量C森林覆盖率D年度国内生产总值E车速100公里/小时(07考题)F工资总额G商业网点密度H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按时间标准不同)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具有可相加性)例如某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月零售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月投资额)例当年年底职工人数是什么指标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不可累计相加的指标)例如当年年底职工人数(每月职工人数)是什么指标(时点)时点与时期指标的区别是否可加例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ACE。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D某商场19902006年商品销售额E某市近5年企业数(07考题)例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C。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08考题)例如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BD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08考题)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原则(一)实物单位台、艘、人、米、立方米(二)价值单位元、亿元、万元(三)劳动时间单位工日、工时第三节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复名数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例如元/人、吨/万元无名数百分数、千分数、倍数、成数。例如、2倍(三)相对指标的作用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的情况。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原来不能直接相比的数量关系变为可比。相对指标可以表明事物的发展程度、内部结构以及比例关系,为人们深刻认识事物提供依据。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属于统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结构相对指标(部分/总体)、比例相对指标(一部分/另一部分)、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基期)五种。某厂甲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为3,实际成本降低率为6,则甲种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率计划完成程度为(B)。A150B969C103D20007考题X1006/10030969(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不是同一个总体的比较)。例如强度相对指标人口密度136人/平方公里(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要选择对比的基数,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第四节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总和指标(二)平均指标的作用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使不同总体具有可比性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三)平均指标的分类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二、算术平均数(一)简单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就是对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进行的平均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算术和除以总体单位数。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算术平均数的特点计量单位的名数应当和标志总量的计量单位一致。分子分母为同一总体,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数量标志的平均,品质标志不能平均。例某班共3人,成绩分别是75、65、80求平均成绩X756580/3(二)加权算术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变量值本身水平的大小;2、标志值在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权数的概念次数被称为权数,而标志值与次数相乘,则被称为加权。在标志值水平一定时,权数的大小影响平均数的大小权数越大,平均数就越接近这组标志值;权数越小,平均数就离这组标志值越远。第五节标志变异指标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概念是反映同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的,即数列的离散趋势。例如一组成绩20、30、50、90另一组成绩475、46、49他们的平均值都是475但反映的实际情况不同,第一组数据的标志离散程度大,第二组小。因此需要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作为标志变异指标衡量离散程度。作用1、衡量平均指标的代表性;2、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均衡程度;3、是统计分析的一个基本指标。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全距(R)、平均差(AD)、标准差(一)全距最大值最小值全距的意义明确,计算简单。但它只考虑极值的大小,而不考虑其他变量值的分布情况,因而,用全距来测定数列的离散程度就不全面。(二)平均差是每一个变量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差异程度。平均差因取绝对值,计算处理过程繁琐,数学性质也不理想,所以,应用较少。第五章时间数列掌握三部分内容什么是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亦称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工业产值(万吨)5060503550时间数列一般两个基本要素构成1、现象所属时间;2、反映该现象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二、时间数列的作用时间数列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通过时间数列资料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通过对时间数列进行分析可以探索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时间数列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是统计预测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把不同的时间数列进行对比,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三、时间数列的种类(什么指标组成的时间数列就是什么数列)(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时期数列9599年GDP时点数列9599年年末人口数例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C。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08考题)(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9599第三产业比重(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9599居民平均工资四、时间数列的特征长期趋势19502006年季节变动例如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羽绒服、用电高峰循环变动例如经济周期不规则变动例如例如97东南亚金融危机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是发展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也叫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根据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1、时期指标2、时点指标连续时点数列(指时间的连续)A未分组的连续时点指标。间断性时点序列与连续时点序列间断时点序列的区别在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的资料,因此只能掌握某个点的情况。2间断时点数列A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例如某市人口数,求全年平均人口数时间1月1日4月1日7月1日10月1日12月31日人口数53253315339535536B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时间1月1日3月1日7月1日11月1日12月31日人口数53253315339535536注意计算间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时,所采用的方法带有一定程度的假定性假定现在各时点间的变动是均匀的,因此时间越长,准确性越差。做题步骤1、分清数列是什么数列,时点还是时期指标2、如果时点指标,连续还是间断注意日子相连才叫连续,连续月不是连续时点指标3、间隔是否相等4、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时间数列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就是先计算构成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分子与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例已知某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程度的资料,计算该工业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程度。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实际工业总产值165171917451848计划工业产值150165170175计划工业产值、实际工业总产值时期指标计算方式采取时期指标算法例如某企业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比上年增长了多少计算公式有4种简单算数平均法、加权算数平均法、简单序时平均法、加权序时平均法三、增长量(一)逐期增长量AIAI1(二)累计增长量AIA0例计算200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年份2000200120022003GDP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逐期增长量1096552991461203327109655213582281203327累计增长量10965529914612033279921461358228992146四、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年份2000200120022003GDP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逐期增长量1096552991461203327109655213582281203327累计增长量10965529914612033279921461358228992146平均增长量(1358228992146)/41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一、发展速度(一)定基发展速度AI/A0(二)环比发展速度AI/AI1年份2000200120022003GDP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逐期增长量1096552991461203327109655213582281203327累计增长量10965529914612033279921461358228992146定基发展速度1096552/9921461203327/9921461358228/992146环比发展速度1096552/9921461203327/10965521358228/1203327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例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C。A11B10C71D7(08考题)解答工资总额/职工人数工资水平第一年工资总额1第二年工资总额职工人数15工资水平(12)10711071/11071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一)水平法例开几次方用N最末年最初年如果已知最初水平A0和最末水平AN、时期数N可以使用水平法。使用较方便例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比1997年增加了235,求19972007年平均发展速度解定基增长速度2351235注意题设如果题设改为某产品产量2007年是(为)1997年的235那么235(二)累计法求解高次方程求得,需要查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如果已知各期发展水平之和、最初水平A0、时期数N可以使用累积法。但累积法由于比较麻烦,一般不使用。例如某企业2008年上半年总产出及工人人均产值资料如下表所示某企业2008年上半年总产出及工人人日产值表单位万元月份123456总产出302400267120287550308160311040332010工人人均产值630636639642648651计算该企业2008年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08年考题)第六章统计指数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一、统计指数的概念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一)狭义指数指数是用以测定总体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二)广义指数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指数。二、统计指数的分类(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1综合指数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2平均指数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核算的指数(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变动程度。例如产量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的变动水平。例如价格指数(三)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动态指数(时间性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分为定基动态指数、环比动态指数静态指数(区域性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差异程度。三、统计指数的作用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第二节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指数的分子分母包括的范围必须一致若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若是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一般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考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出来的总指数叫综合指数。(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1编制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例某商店有三种商品基期报告期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Q0单价(元)P0销售量Q1单价P1皮鞋双40001783800200彩电台1200280015002750西装件80010009001250三种不同的商品如何确定价格水平解题步骤例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一)平均指数的概念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1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术编制(三)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综合指数“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先对比,后综合”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区别第三节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影响因素确定分析对象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绝对增减量关系式分析各因素变动对对象变动的影响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例三种食品的销售量和价格资料如下表,试计算销售额总变动,并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基期报告期商品名称计量单位销售量Q0单价(元)P0销售量Q1单价P1皮鞋双40001783800200彩电台1200280015002750西装件800100090012501销售额变动第四节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二、国房景气指数三、消费者信心指数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五、股价指数第七章抽样调查基础知识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一)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者随机抽样随机原则在抽取调查单位时,完全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保证每一个调查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可能的原则。就概率意义而言,又称为等可能性原则。(二)抽样调查的特点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费用低时效性强抽样调查有时是唯一的选择例抽样调查有1人口调查二、抽样调查的种类(一)非概率抽样随意抽样街道拦截访问法是最常见的随意抽样,弊端就是调查员倾向有差别,所遇到的人差别较大志愿者抽样例如研究非典疫苗,需要人体试验,需要志愿者判断抽样专家或者熟悉行业的人事,对抽样对象有所了解,采用判断抽样配额抽样例如按男女比例抽样。(二)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一步抽样法,不分组,随机原则进行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按照一定的距离抽取样本,例如4000户居民中抽40人,1100号中随机抽取1个号码5,则5、105、205、以100为单位抽取分层抽样先分组,后抽组内,比如每个组抽5人整群抽样先分群,抽群,比如全市居委会为不同群,抽不同的群,整群进行研究多阶抽样分两个阶段抽,都是随机抽样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第二节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包括调查对象所有单位的全体,它是由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单位组成的。二、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总体指标是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样本指标是根据样本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三、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重复抽样是把已经抽出的样本单位再放回到总体中,继续参加下一次抽选,使总体单位数始终是相同的,每个总体单位有多次重复抽中的可能。不重复抽样是把已经抽出来的样本单位不再放回总体,每抽一次,总体会相应减少,每个总体单位只能被抽中一次。第三节抽样误差一、抽样误差的概念(一)代表性误差代表性误差用部分样本推断总体时,由于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的状况而产生的误差。系统误差破坏了随机原则而产生的误差,带有主观性的抽样随机误差是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不同的样本而产生的误差。(二)抽样平均误差抽样估计中所说的抽样误差一般就是指抽样平均误差,用表示抽样平均误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是可能计算并控制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的(三)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样本单位数目总体标志变动程度抽样方法抽样组织方式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第四节参数估计一、点估计点估计是直接用一个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推断方法二、区间估计第五节样本单位数的确定(重复抽样的情况,不重复抽样的情况推导一样)样本数多少合适有一个合理的范围。一、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分析一、统计分析的概念统计分析指从一定的目的出发,根据统计调查、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活动。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统计活动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延续和深化。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作用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层次和范围不同,统计分析可以表现为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检测分析、评价分析和预测分析。二、统计分析的特点数据性目的性时效性三、统计分析的作用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的依据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依据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综合水平的途径四、统计分析的程序确定分析课题拟定分析提纲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编制统计分析表进行系统分析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第二节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对比分析法二、比例分析法三、速度分析法四、动态分析法五、弹性分析法六、因素分析法七、相关分析法八、模型分析法九、综合评价分析法第三节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一、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二、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统计实务部分第一章统计报表制度综述第一节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一)周期性普查制度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每隔5年进行一次的逢3和8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的,逢0人口普查逢6农业普查(二)经常性调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例如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等共30项。(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进行相当数量的非经常性统计调查工作,其中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展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统计报表制度的主要有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等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以外的其他部门制定,是各级政府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其他部门包括(四类)中央国家机关、国务院下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经授权代主管部门行使统计职能的国家级集团公司和工商领域联合会或协会、经国务院授权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人民团体。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省及省以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和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为满足地方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需要而实施的各类统计调查方案。第二节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1998年统计调查项目审批管理规定1999年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政府综合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其中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局管理和协调同级地方各类统计调查制度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管理原则经审批或者备案后的合法统计调查表应当具备法定标识,即在统计调查表的右上角标明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第三节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经济普查机构组织实施。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级统计部门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第二章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第一节概述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统计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科学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强制性通用性与稳定性第二节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117141997)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做成,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二、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此外补充三位乡、镇一级行政区划,又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一级。总共位数字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并对每个类都按层次编制了代码AT“采矿业B”,“制造业C”,“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