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建筑、自然、人三者之关系摘要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这是全人类所形成的共识。主题词建筑、自然、人相互适应改善环境建筑、自然、人,这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一建筑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建造建筑物的最直接原因。自然界的长期发展,特别是生物种系的长期进化是人类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生物学前提。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其居住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森林古猿的树栖生活,到类人猿的穴居生活,直至现代人的摩天大楼,无一不在昭示着自然、建筑与人的密切关系。周易系辞下传第二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冬天居住洞穴,夏天露宿野外。后来,圣明之人建筑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用以遮风避雨。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建筑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没有自然界的变化就没有人的进化,没有人的进化就没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2人类社会的需求导致建筑发展的多样性。“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成为自然界演化发展中的新因素。”(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辩证法概论)建筑作为人工自然的一部分,它是由人类直接活动所产生的人工自然物。因此它就必然深深的打上人类社会活动的烙印。当人类解决了挡风避雨的基本需求后,建筑物的作用就进一步延伸。有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非洲的苏伊士大运河,中国的都江堰,直至现在的港口和道路,或是为了通航运输,或是为了防洪灌溉,他们是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再有些是抵御外侵的需要,如,中国的古长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到现代的各种军事设施;还有些是社会文化的需要,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清东陵,古罗马的角斗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性、纪念性建筑等。豪华的陵墓是为了显示统治者在死后与死前一样尊贵,强化被统治着的屈服心理,是一种辅助统治手段;宗教性、纪念性建筑则更是直接宣示着某种统治思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3建筑造型和功能的不断完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及科学发展的结果。大自然中的物态千种万化,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也同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自然建筑。最原始的草棚的搭建只靠人的本能和简单的经验就可以了,而再复杂一些的建筑物就要有经验的积累技术的产生了,至于当今的摩天大楼及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建筑物,没有科学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都知道,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与科学。古代的建筑无论其实际水平有多高,也只能看作是经验的积累,尚达不到科学的水平,因为在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的的出现,这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的祖先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造了最原始的木架房屋和石砌房屋。如,我国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可以看到最早的木构架建筑的雏形,实际到这时,就已经出现了我国建筑技术的痕迹。人类文明的传承,除思想意识传播和文字记载外,最重要的就算是建筑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展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倒的丰碑,每一项成功的建筑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明程度。如,金字塔,它那庞大的规模,精巧的几何造型,高超的垒砌技术,以及与天文地理的相对关系等,没有很成熟的技术是建造不出来的。而这里的技术是在多少年的经验积累中产生的,他要经历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它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成果的记录。我国古代所形成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建筑就是这种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技术的典型代表。不论是抬梁式、穿斗式,还是井干式,用现在的理论分析,其荷载传递明确,受力合理,其构件截面尺寸几近最佳,完全符合现代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原理。但是当时没有这些科学依据,全是靠经验的总结,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国古代从最早的周礼考工记,到宋代的营造法式、明代的营造飞式、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等等,都可以称的上是这些经验技术记录的优秀范本。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飞跃,各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也逐步完善,这就使得当今各种摩天大楼及纷繁复杂的结构体系的建筑的出现成为可能。这些建筑的建造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人工自然的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也就是说,三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及其他一些理论是现代建筑技术的科学基础。没有科学的飞跃,就没有建筑发展的飞跃。二建筑的发展影响着自然界的平衡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工自然扩大所引起的自然平衡的改变往往具有两重性,即往往是利弊交织的。这里所谓的利弊,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好坏为标准的。每一项建筑的建造都是一次人工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并重新建立一个自然界的新平衡。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各种建筑就不断的出现,这既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举动,但又对自然产生了反影响,二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矛盾。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其建筑的规模小,对自然界原有平衡的破坏几乎在破坏的同时就又重新建立好。但是,随着人类需求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对自然界的平衡破坏也就越来越大,其新平衡建立的难度也就增加。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新平衡对人类发展的利弊也就很难预料,而往往是利弊同时存在的。有时预计利大,而实际产生的弊大;有时认为对自然环境没什么影响,却造成很多弊端。如,大型水坝的修建,在影响库区自然平衡的同时,可以为防洪灌溉等发挥作用,但也可能引起地质结构的变化,从而诱发地震。由于诱发地震是一种不确定因素,一旦发生,就可能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灾害。从微观环境上来讲,人们居住在建筑物内,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人工自然人造气候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利用各种人工手段,做到冬暖夏凉,湿度适中,可以使人生活的更舒适些。但同时,由于各种新型材料的应用,室内的环境污染也随之产生。据美国环保局对各种建筑物室内空气连续五年监测结果表明,迄今已在室内空气中发现有数千种化学物质,其中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含量比室外绿化区多20倍,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新建筑物完工后的前六个月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比室外空气中的含量高10100倍,因而致使许多人患上“厌恶建筑物综合症”,即鼻眼不适、头疼、疲劳、恶心和其他一些不适应症状,甚至致癌。可见建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是利弊两方面的。建筑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新平衡的建立也是必然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多。三建筑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关系,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自古以来人类就追求的目标。人类是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所创造的建筑物也同样离不开自然。从最远古的洞穴,是依天然之地势而挖就;草棚的搭建,更是利用天然的树枝茅草,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位,以在自然环境中保存的长久一些;到后来,随着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能更主动的利用自然的某些特点,以使建筑物最大限度的与自然协调一致。这些观点无论是从我国古老的经典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还是民间的风水理论,都可以反映出来。以民间的风水理论来说,除去迷信成分外,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结为如何利用自然环境,选择最有利的地势,以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最佳协调。如,风水术中关于建筑选址的问题,有一句话叫“前照、后靠、面向阳”。“照”就是照水;“靠”就是靠山(又称背山);向阳,就是朝阳,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因为近水可以获得生活必须的用水,以及方便的交通、天然的水产等便利的生活条件。而又,背山所形成的缓坡地形,便于雨季排水,可免水涝之灾,等等。可见这些全是建筑与自然环境要协调一致的具体要求。再如,我国的园林建筑,是融居住环境于人造自然环境中的典型代表,它使位于繁华区域的人们能继续领略到天然自然的气息。从这些都可以看到我们的先辈追求建筑与自然协调的探索历程。2从人类环境宣言看到人们对人工自然发展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其原则是用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在这么高的层次上,在覆盖这么广的的范围内发表这样一个宣言,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他说明人们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的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人类环境宣言)这就要求人们对人工自然的拓展必须是有计划的和受控制的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必须与环境协调起来,不然的话人类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2未来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展望。人类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之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象1987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描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发想象力新材料新技术的未来前景考核试卷
- 纸张加工中的涂布层附着强度测试考核试卷
- 氨纶纤维的抗氧化性能分析考核试卷
- 课堂演示仪器创新考核试卷
- 服装品牌专卖店空间设计
- 电机在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应用考核试卷
- 船舶改装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考核试卷
- 2025年驱虫灭害化学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医用高分子材料》课件
- 《Hishop易分销》课件 - 掌握分销策略助力业务增长
- 白酒酿造工艺课件
- 雷霆传奇亲测-h5修改汇总
- 关节镜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 2023年版-肿瘤内科临床路径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
- Q∕GDW 11445-2015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基线要求
- java考试管理系统源代码开题报告外文翻译英文文献计001
- 机械创新设计技术结课论文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政治经济专题复习课件44张】(共44张)
- T∕CSEA 6-2018 锌镍合金电镀技术条件
- 湘教版初中地理会考重点图复习汇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