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s8底盘系统维修手册_第1页
比亚迪s8底盘系统维修手册_第2页
比亚迪s8底盘系统维修手册_第3页
比亚迪s8底盘系统维修手册_第4页
比亚迪s8底盘系统维修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其它底盘系统第一节悬架与车桥1概述11前悬架本车型的前悬架采用的是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其结构如图511所示。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筒式减振器作为悬架杆系的一部分兼起主销作用,滑柱在作为主销的圆筒内上下移动,前支柱上托盘与车身连接,取消了上摇臂。这种悬架结构简单,布置紧凑,横向刚度高,操纵稳定性好。图511前悬架L前减振器上安装螺栓7减振器下安装螺栓13橡胶衬套2前减振器总成8横向稳定杆吊杆14横向稳定杆3副车架吊架连接螺栓9前副车架总成15摆臂连接螺栓4副车架吊架总成10前副车架下护板16摆臂总成5下护板连接螺栓11稳定杆压板固定螺栓17前副车架下连接板6制动软管固定支架12稳定杆固定压板12后悬架本车型的后悬架采用的是拖拽臂附扭力杆悬架,如图512所示,拖曳臂式悬吊的结构为车身部的主轴直接结合于车身,然后将主轴结合于悬吊系统,再将此构件安装于车身,弹簧与减振器直立安装于车轴附近。悬吊系统本身的运动,支臂以垂直车身中心线的轴,亦即平行于车轴的轴为中心进行运动,车轴不倾斜于车身,在任一上下运动位置,车轴平行于车身,对车身外倾角变化为零。其最大的优点乃在于左右两轮的空间较大,而且车身的外倾角没有变化,减振器不发生弯曲应力,所以摩擦小,乘坐性佳,当其煞车时除了车头较重会往下沈外,拖曳臂悬吊的后轮也会往下沉平衡车身。图512后悬架L上限位柱卡扣6连接支架固定螺栓11后减振器2螺旋弹簧上限位柱7左连接支架12右连接支架3后悬架螺旋弹簧8后轴固定螺栓13后减振器固定螺栓4螺旋弹簧下橡胶座9后轴总成5后轴固定螺母10后减振器连接螺母13车轮定位参数说明如果车轮的几何定位良好,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轮胎的使用寿命都会得到改善。131主销后倾角主销后倾角是从车辆侧面观察,转向轴最高点偏离垂直方向的倾角,如图513所示。顶点向后的倾角为正,而向前的倾角为负。主销后倾影响转向机构的方向控制,但不影响轮胎磨损。若一个车轮较其他车轮的正主销后倾角大,会使该车轮朝车辆中心线行驶,车辆将向正主销后倾角最小的一侧偏向行驶。图513132车轮外倾角外倾是从车辆前方观察的。车轮偏离垂直方向的倾角,如图514所示。若车轮倾角顶点向外,则外倾为正;若车轮倾角向内,则外倾为负。外倾既影响方向控制,又影响轮胎磨损。过量外倾会导致轮胎磨损,并使车辆朝最大外倾行驶或侧偏行驶。图514车轮外倾角133车轮前束车轮前束是车轮偏离几何中心线推力线向里偏转,而负前束则是车轮向外偏转,如图515所示。设置前束的目的是保证车轮平行滚动。前束也可补偿车辆向前行驶时,车轮支架系统产生的少量偏移。只有车轮设置前束合适时,车辆行驶时车轮才能在路上平行滚动。图515车轮前束134推力角前轮引导或转向车辆,后车轮控制同辙。同辙作用与推力角有关。推力角如516所示是后轮行驶的轨迹与车身中心线的夹角图516推力角图51614车轮定位参数标准本车型的车轮定位规格如表511所示。表511车轮定位规格前轮外倾0045前轮前束13MM13MM主销内倾111445主销后倾53045后轮外倾13045后轮前束526MM车轮定位车轮最大转角内侧39243外侧330632故障诊断21转矩转向转矩转向指的是汽车在驱动时,发动机传给驱动轮的转矩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引起跑偏/滑移的现象。车辆转矩转向的故障诊断步骤如表512所示。表512转矩转向的故障诊断步骤操作数值是否1是否进行这车辆路试至步骤2车辆路试2检查驱动轮轮胎驱动轮轮胎尺寸是否相同,胎面深度是否相等。至步骤3至步骤183调整轮胎压力至规定值操作是否完成至步骤44检查前悬架前悬架是否有磨损或损坏的零件至步骤17至步骤551在平直路面无隆起路面上,以6497KM/H的速度驾驶车辆2将变速器挂在空档,使车辆滑行3暂时松开转向盘,并注意行进过程中的方向变化4在各方向重复这种道路试验,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引起跑偏/滑移是正常的变速器在空档时,车辆是否跑偏/滑移至步骤16至步骤661将变速器置于前进档2在平直路面无隆起上将车辆平稳加速至6497KM/H。暂时放开转向盘3在不同方向上重复这一路试,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导致跑偏/滑移是正常的行驶中车辆是否明显偏离直路至步骤7车辆正常71调换前轮胎/车轮总成2在平直路面无隆起上车辆以6497KM/H稳定加速。暂时放开转向盘3在不同方向上重复路试,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导致跑偏/滑移是正常的车辆转矩转向是否在相反方向至步骤8至步骤1281用左后轮胎总成调换左前轮胎总成2车辆在平直路面无隆起以6497KM/H稳定加速。暂时放开转向盘至步骤9车辆正常3在不同方向上重复路试,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导致跑偏/滑移是正常的车辆是否仍有转矩转向91用右后轮胎总成调换右前轮胎总成2车辆在平直路面无隆起上以6497KMA稳定加速。暂时放开转向盘3在不同方向上重复路试,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导致跑偏/滑移是正常的车辆是否仍有转矩转向至步骤10车辆正常101将轮胎/车轮组件装固其原来的位置2测量高度Z左右差值是否低于规定值6MM至步骤11至步骤13LL如图614所示,测量变速器驱动机构的高度左右差值是否低于规定值6MM至步骤14至步骤1512测量高度Z左右差值是否低于规定值6MM至步骤11至步骤13131校正高度Z2校正外倾3校正前束4车辆在平直路面无隆起上以6497KM/H稳定加速。暂时松开转向盘5在不同方向上重复路试,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导致跑偏/滑移是正常的车辆是否仍有转矩转向至步骤11车辆正常14产生扭短转向的原因可能是车轮定位超出规范操作是否完成车辆正常151通过垫片调整或更换动力系安装来校正高度差2车辆在平直路面无隆起上以6497KM/H稳定加速。暂时松开转向盘3在不同方向上重复路试,以消除逆风影响。由路面隆起和逆风导致跑偏/滑移是正常的车辆是否仍有转矩转向。至步骤14车辆正常16进行跑偏/滑移的诊断操作是否完成车辆正常17必要时,维修前悬架部件操作是否完成至步骤518安装相同尺寸、相同型号和相同胎面深度的驱动轮胎操作是否完成至步骤322方向稳定性不良方向稳定性不良是指司机不能在任何方向上保持对车辆稳定的预想控制。方向稳定性不良的诊断如表513所示。表513方向稳定性不良故障诊断步骤操作是否1车辆路面测试用于确认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2系统正常21确保所有轮胎的规格、制造厂家相同,螺线深度合适。必要时予以修理2确保所有轮胎充气到正确的压力3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3系统正常31检查前横向稳定杆和隔板的磨损和损坏。必要时予以修理2参见前悬架中前横向稳定杆的更换3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4系统正常41检查左、右摆臂焊接总成、球接头和转向横拉杆的磨损和损坏,必要时予以修理2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5系统正常51检查车轮轴承/轮毂是否松动或有过大的径向跳动2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6系统正常61检查车辆翘头高度,必要时予以修理2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7系统正常71检查车轮定位,必要时予以调整2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8系统正常81检查转向齿轮和转向管柱是否松动2对车辆进行路试以证实用户的报告车辆是否仍表现为方向不稳至步骤1系统正常23噪声诊断从车辆前部或后部发出的由于车辆速度或行驶路面所引起的车架有关的噪声称为悬架噪声。悬架噪声的诊断如表514所示。表514悬架噪声诊断步骤操作是否1对车辆进行路试,努力再现车辆的噪声。必要时与相同的车辆进行比较,以确定用户的报告是不是车辆正常运作特性是否出现异常噪声至步骤2系统正常21将换档杆置于空档位置2关断点火3上下摇动车辆前部,再现噪声能否听到噪声至步骤3至步骤431上下摇动车辆前部,用听筒确定发出噪声的位置2必要时,维修或更换悬架部件是否完成维修至步骤141提升车辆并用合适的工具支撑2检查所有前悬架部件是否有任何损坏是否有零件损坏至步骤5至步骤65修理所有损坏的零件是否完成维修至步骤161检查轮胎充气压力是否正常2检查轮胎是否有不正常磨损轮胎是否有不正常的胎面磨损至步骤7至步骤971旋转轮胎2进行车辆路试现在噪声是否从车辆后部发出。至步骤8至步骤98更换发出噪声的轮胎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9确保球接头和转向拉杆的润滑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至步骤1010确保所有车轮螺母锁紧到正确的规定值是否紧固了车轮螺母至步骤1至步骤1111用手推拉支柱支柱是否松动至步骤12至步骤14121检查支柱紧固件是否达到正确的紧固力,必要时紧固2用手推拉支柱支柱是否松动至步骤14至步骤1L3更换松的或磨损的支柱零件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14用手推拉前横向稳定杆前横向稳定杆是否松动至步骤15至步骤19151检查前横向稳定杆的所有紧固件,必要时紧固2用于推拉前横向稳定杆前横向稳定杆是否松动至步骤18至步骤116查看前横向稳定杆松动的位置是否查出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松动至步骤17至步骤2017更换前横向稳定杆连杆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18更换前横向稳定杆隔套和托架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19检查控制臂是否松动或移动是否查到松动或移动至步骤20至步骤22201检查左、右摆臂焊接总成紧固件是否达到正确的紧固力2检查左、右摆臂焊接总成是否松动左、右摆臂焊接总成是否松动。至步骤21至步骤121更换磨损或松动的左、右摆臂焊接总成衬套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221使驱动轮离开地面,起动发动机2挂到传动档车速不要高于55KM/H3增加传动轮的转速直到噪声达到最高水平4用听筒确定噪声源的位置是否有齿轮轴承发出噪声至步骤23至步骤723更换车轮轴承维修是否完成。至步骤13维修作业31前轮前束的调整前轮前束的调整步骤如下1拆卸转向横拉杆上的小密封夹。2将转向盘调整到正前位置。3如图518所示,松开拉杆上的六角螺,旋转转向横拉杆轴以得到合适的前束角。4确认每个转向横拉杆端的转动圈数大致相同。5紧固锁紧螺母。6安装密封夹。图517前轮前束的调整1转向横拉杆轴2锁紧六角螺母3转向横拉杆球头32零部件总成的更换321前减振器和前螺旋弹簧必备工具弹簧压缩机减振器活塞杆螺母拆卸工具名称力矩NM减振器活塞杆螺母62减振器与车身连接螺栓35减振器底座连接螺栓130横向稳定杆吊杆球头螺母75车轮螺栓110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断开电池负极端。拆卸前轮。从减振器上拆下制动软管和轮速传感器线束。拆掉(1)处的密封条将图塑料板沿(2)处剪开。拆卸塑料盖板的铆钉横向稳定杆吊杆下球头螺母分离横向稳定杆吊杆球头拆掉减振器底座(3)从减振器底座上卸下支撑减振器的转向节。拆卸三个减振器与车身连接螺栓(4),前减振器与螺旋弹簧总成。将适当大小的罩盖安装在弹簧压缩机上,并一起定位在弹簧总成上。压缩弹簧,使弹簧与罩盖分离。用专用工具拆掉减振器活塞杆螺母。分离减振器总成的各零件。安装将螺旋弹簧定位在减振器托盘的凹槽里。装配时要注意组件之间的装配次序和方向。注意为了便于安装,应该注意转动限位装置的方向。重新安装必须更换减振器活塞杆。给减振器活塞杆螺母打力矩62NM。给螺旋弹簧减压。移开弹簧压缩机。如图,将(5)处定位销固定在支架上。装配时,可以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进行。敬告重新装好制动软管和轮速传感器线束。不要扭曲制动管。拧紧力矩减振器上安装螺栓35NM,减振器底座安装螺栓130NM,横向稳定杆吊杆球头螺母75NM,车轮螺栓110NM。敬告连接好蓄电池,执行与蓄电池部分相关的必要程序,检查是否正常。322下摆臂总成必备工具千斤顶诊断工具名称力矩NM副车架下摆臂安装螺栓75转向球节安装螺母50横向稳定杆吊杆球头螺母75下球头安装螺栓75水箱下横梁前安装螺栓130水箱下横梁前安装螺栓130侧加强板下螺栓35车轮螺栓110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断开电池负极端。将散热器与散热器护栅绑在一起。拆卸前轮车轮拱罩护板发动机下支撑(1)处侧加强板下螺栓(2)处水箱下横梁前安装螺栓水箱下横梁后安装螺母水箱下横梁注意不要夹断车速传感器线束拔下车轮拱罩中的车速传感器线束接头拆卸(3)处下球节安装螺栓(4)横向稳定杆杆系球节连接螺母拆下车身高度传感器球形螺栓拆卸下摆臂前后安装螺栓下摆臂安装按与拆卸相反的步骤依次安装注意在安装时,将下摆臂置于副车架下安装螺栓下的一定距离(14MM)。以保证塑胶衬套受到拉力而不是压力将千斤顶安装在副车架后安装螺栓的头部将千斤顶降下14MM在不改变设置的情况下,将下摆臂球形螺栓安装在千斤顶上在此位置上,以一定力矩将下摆臂与副车架安装在一起。降下千斤顶。将下球节安装进短轴中。注意副车架与摆臂的安装螺栓要换成新的螺栓在安装水箱下横梁时,在水箱下横梁与副车架之间安装一10MM厚的垫片安装与拧紧力矩转向球节安装螺母50NM;横向稳定杆吊杆安装螺母75NM;下球头安装螺栓62NM;水箱下横梁前安装螺栓130NM;水箱下横梁后安装螺栓35NM;侧加强板下安装螺栓35NM;前轮与前轮安装螺栓110NM;注意接上电池时需要必要的安装电池知识(参看电池部分)323横向稳定杆总成名称力矩NM副车架上横向稳定杆安装螺栓35副车架上转向器齿条安装螺栓110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拆卸副车架上前轴部分副车架上转向器齿条安装螺栓转向器齿条副车架上横向稳定杆安装螺栓横向稳定杆安装按拆卸相反步骤进行安装。注意在副车架上正确的定位横向稳定杆安装螺栓。拧紧力矩副车架上横向稳定杆安装螺栓35NM;副车架上转向器齿条安装螺栓110NM;324副车架总成必备工具转向器锁千斤顶诊断工具名称力矩NM副车架后横梁螺栓62下球头连接螺栓75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螺栓130副车架后悬置安装螺栓105横向稳定杆吊杆球头螺母75转向球头螺母50水箱下横梁前安装螺栓130侧加强板连接螺栓35万向节螺栓35车轮螺栓110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摆正车轮将转向盘置于中心位置在座舱里拆除转向管柱万向节螺母螺栓。安装转向器锁。断开电池负极端。将散热器与散热器护栅绑在一起。拆卸前轮轮罩发动机下护板(1)处侧加强板下的螺栓(2)处水箱下横梁上的前安装螺栓。水箱下横梁上的后安装螺母。水箱下横梁注意不要夹断车速传感器线束。在车轮拱罩中拔掉车速传感器接头。拆卸3处转向横拉杆端头螺母4处下球节连接螺栓5处在横向稳定杆吊杆上的上球节连接螺栓拆掉球形铰链。拆掉后悬置连接螺栓。将千斤顶置于副车架下。将千斤顶与副车架绑在一起。卸下下摆臂球形螺栓。卸下车速传感器线束安装支架。拆卸后横梁安装螺栓车身上的副车架安装螺栓后横梁副车架拆除副车架上各种装置。安装警告副车架与摆臂安装螺栓必须拆除在散热器安装横梁与副车架之间必须安装一10MM厚的垫片。摆正转向轮,将转向盘置于中心位置按照与拆卸相反的步骤来进行,以保证安装的正确性。打紧扭矩副车架上后横梁安装螺栓62NM下球头安装螺栓75NM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螺栓130NM副车架后悬置安装螺栓105NM横向稳定杆吊杆球头螺母75NM散热器横梁前安装螺栓130NM侧加强板螺栓35NM万向节安装螺栓35NM车轮螺栓110NM325磨擦片当更换一个制动盘或者摩擦片时,必须更换另一轮的制动盘或者摩擦片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松开手刹;用螺丝刀取下车轮饰盖;拆掉车轮螺栓,取下后轮;从后制动钳支架上松开手刹拉索;拆掉制动钳下面一个支撑杆上的螺栓;向上旋转后制动钳钳体(如上图);移除摩擦片;检查制动组件,更换任何损坏的部件;清洗制动钳和制动钳支架。安装利用专用工具将活塞推入制动钳内(如上图),直到其配合到轮缸底部;更换新的摩擦片;更换新的制动钳支撑杆螺栓;将手刹拉索卡入制动钳支架;拉起和松开手刹手柄几次以激活锁紧和放开功能,制动钳会自动调整间隙;安装好车轮。各螺栓紧固力矩如下螺栓力矩(NM)车轮螺栓110制动钳支撑杆36326制动钳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用螺丝刀取下车轮饰盖;拆掉车轮螺栓,拆下后轮;松开手刹拉索;松开制动软管安装空心螺栓,保管好密封垫圈;拆下制动钳安装螺栓;拆下制动钳;堵上软管或者用塑料袋子包起;检查系统组件,更换其中任何损坏部件;清洗制动钳和安装支架安装利用专用工具将活塞推入制动钳内(如上图),直到其配合到轮缸底部;更换新的摩擦片;更换新的制动钳支撑杆螺栓;将手刹拉索安装在制动钳支架上(如下图);卡上拉索固定卡片;制动系统排空气,确保制动回路里没有空气以保证制动的可靠性;操作手刹若干次,用以激活锁紧和松开的功能,同时激活制动钳的间隙自动补偿功能;安装车轮,安装车轮饰盖。各螺栓紧固力矩如下螺栓力矩(NM)制动钳支撑杆36制动软管17车轮螺栓110制动钳105326制动盘注意螺栓在安装前请涂红色的螺纹紧固胶注意用力踩踏板几次,使得轮缸活塞、摩擦片和制动盘相接触注意用力踩踏板几次,使得轮缸活塞、摩擦片和制动盘相接触拆卸将车辆放置于举升机上;拆卸车轮饰盖,拆卸车轮;松开驻车拉索,记住拉索行程位置,安装时候需要需要调整到此位置上;移除制动钳支撑杆两个安装螺栓(见上图2),拆下制动钳;将制动钳悬挂起来,注意不要损坏制动软管;拆卸摩擦片;拆卸制动钳安装螺栓(见上图3);拆卸制动钳安装支架;移除后轴螺母;移除后制动盘带轮毂总成;检查制动系统组件,更换任何有问题的部件;清洗制动钳组件支架等。安装利用专用工具将活塞推入制动钳内(如上图),直到其配合到轮缸底部;按照和拆卸相反的顺序安装好各个部件;检查驻车拉索位置,确认其卡入了拉索固定支架;安装好驻车拉索固定E型卡;踩制动踏板若干次,使制动摩擦片和制动盘较好的配合;检查制动液壶液面位置,低于最低液面时加注制动液,必须使用指定的制动液以确保制动性能;操作手刹若干次,用以激活锁紧和松开的功能,同时激活制动钳的间隙自动补偿功能;安装车轮,安装车轮饰盖。各部件紧固力矩如下表螺栓力矩(NM)制动钳支撑杆36制动钳安装螺栓105制动盘带轮毂总成280车轮螺栓110327后螺旋弹簧拆卸将车辆置于举升机(至少支撑起后两点)上在弹簧座下方放置一个支撑块(如下图);注意严禁使用后轴作为举升的支撑点记住螺旋弹簧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利用长套筒拆卸减振器下固定螺母(如图中);将减震器下固定出从后轴孔中移出(如下图);移除支撑块;带弹簧座一起移出弹簧。安装注意左右弹簧必须同时安装;弹簧必须安装在弹簧座和限位块内;弹簧下固定座标记点沿着整车纵向向正后方。放置一支撑块在弹簧座正下方,顶住弹簧座;压缩后轴总成;安装减振器下固定螺母;预紧减振器下固定螺母;移出支撑块,进行另一端的操作(重复以上几个过程);安装好后车轮,打紧车轮螺母,紧固力矩110NM;慢慢放下举升机;打紧减振器下固定螺母,紧固力矩120NM。328后减震器拆卸将车辆置于举升机(至少支撑起后两点)上;揭开后备箱地毯;松开减振器上连接螺栓(如下图);升起举升机;松开减振器下固定螺母;拆下减振器。安装放好减振器,安装减振器下固定螺母并预紧;减振器上端部放置在其安装槽内;降低举升机,直至车轮接触地面;对齐减震器上孔和后备箱安装孔;安装减振器上连接螺栓,并预紧;重复以上步骤安装另一侧。打紧减振器上连接螺栓和下固定螺母,紧固力矩上连接螺栓90NM,下固定螺母120NM。注意严禁使用后轴作为举升的支撑点注意必须在车轮支撑在地面时打紧后减振器固定螺栓。第二节转向系统1基本参数与结构特点11基本结构参数及主要性能比亚迪汽车S8动力转向系统的基本结构参数如表521所示。表521S8动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参数序号项目单位参数1方向盘总圈数36外直径MM3702转向柱与方向盘连接方式齿形键防松螺栓M10X30X125拧紧力矩NM453动力转向器形式齿轮齿条式齿条工作行程MM1474转向泵型号FZ1702排量ML/R72开启压力MPA8895转速范围R/MIN5007000流量范围L/MIN30655最小转弯半径M10156前轮轮矩MM15207后轮轮矩MM151512故障诊断与排除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常见故障有液压传动部分的油液泄漏、渗入空气、动力转向泵失效、转向控制阀损坏和机械传动机构损坏等故障,其表现形式为多种多样,如转向沉重、转向噪声、转向不顺畅和转向振动等。动力转向系统出现故障时,应立即进行故障诊断,做到及时排除故障。121转向沉重A故障现象装有动力转向的汽车,转向本应很轻便,但在汽车行驶中感到转向沉重或转向盘转动困难。B故障原因转向沉重一般是由于助力转向系统失效或助力不足、机械传动机构损坏或调整不当所致,其主要原因如下(1)储油罐缺油或油液高度低于规定要求。(2)各油管接头处密封不良,有泄漏现象。(3)转向液压回路中渗入了空气。(4)油管变形、油路堵塞。(5)动力转向泵传动带张紧力不足,传动带打滑。(6)转向油泵内部磨损、泄漏严重,使油泵输出压力达不到标准。(7)油泵内调压器失效,使输出压力过低。(8)转向控制阀、动力液压缸内部泄漏。(9)转向齿轮机构损坏或调整不当。C故障的诊断与排除(1)检查轮胎气压是否正常,按规定气压充气。(2)检查转向液压系统各油管接头是否泄漏,检查油管有无损坏、变形或裂纹。一旦发现油管有缺陷应予以更换;若油管接头泄漏,应予以拧紧,必要时更换油管重接。(3)检查储油罐内的油液质量和液面高度。若油液变质则应重新更新规定油液;若液面低于规定高度,则应找出油液液面过低的原因,重新加油使液面达到规定的液面高度。(4)检查油路中是否渗入空气,若发现储油罐中的油液有气泡时,说明油路中有空气渗入,此时应检查渗入系统内空气的原因,检查油管接头松动、油管有裂纹、密封件损坏、储液罐液面过低等情况并排除故障,然后对油压系统进行排气操作,最后加油转向油液至规定的液面高度。(5)检查转向油泵的驱动带是否打滑或有无损坏。发现问题应按规定调整传动带紧度或更换新带。(6)检查动力转向泵、调压器、动力液压缸是否良好。检查前将与规定油压相适应的压力表及手动阀串接在动力转向泵压力输出口与转向控制阀压力输入油管之间。检查时,打开手动阀至全开,转动转向盘至左极限位置或右极限位置,起动发动机使其在低速运转,测量转向油泵的输出油压。这时,若油压达不到规定的压力(6269MPA),且在逐步关闭手动阀时,油压也不能提高,则说明转向油泵有故障或调压器有故障;若油压未达到规定值,但在逐步关闭手动阀时油压有所提高,油压可达到规定值,则说明转向油泵良好,故障在转向控制阀或动力液压缸;若手动阀全开时压力达到规定值,则故障在转向传动机构。若动力转向泵、调压器及动力液压缸有故障,应加以检修调整或更换;若转向控制阀有故障,应予以更换。122转向盘回正不良A故障现象汽车在转向后,放松状态下转向盘不能自动回到中间直线行驶位置,而需驾驶员操作才能回位。B故障原因(1)液压回路中渗入空气。(2)回油管路变形阻塞。(3)转向控制阀或动力液压缸活塞发卡。(4)转向控制阀定中不良。(5)齿条顶块调整不当或齿条弯曲变形。(6)转向传动机构连接处过紧。C故障的诊断与排除(1)对液压系统进行排气操作,排气后按规定加足转向油液。(2)检查动力液压缸管路及回油管路是否变形阻塞,若变形,应予以更换。(3)检查转向齿轮齿条机构在车轮回正位置及车轮其他位置的转动情况,若转动力矩过大,则检查齿条弯曲及齿条顶块的调整情况,必要时调整齿条顶块压紧力或更换转向齿轮齿条机构。(4)检查转向控制阀是否发卡及回位不良,必要时更换转向控制阀。(5)拆检动力液压缸,对于损坏的零件予以更换。(6)对转向传动机构各连接处的球头锁进行调节,保证其运动自如。123转向时转向盘抖动A故障现象在发动机工作时,转动转向盘,转向盘抖动,尤其是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其抖动严重。B故障原因(1)转向油泵传动带打滑。(2)储油罐液面太低。(3)转向液压系统油路中有空气渗入。(4)转向油泵输出压力不足。(5)转向油泵内调压器活塞卡滞。C故障的诊断与排除(1)检查转向油泵传动带是否打滑或传动带有无损坏,必要时调紧传动带紧度或更换失效的传动带。(2)检查储油罐液面是否符合规定,视需要加注转向油液。(3)检查转向液压系统的所有管接头,排除转向油液泄漏故障,然后排放油路中渗入的空气。(4)对转向油泵输出压力进行检查。压力不足时应分解油泵,检查油泵是否磨损或内部泄漏严重、限压阀及调压器活塞是否泄漏严重或卡滞、调压器弹簧弹力是否减弱、油泵的密封件是否损坏。查明故障予以修理,必要时应更换油泵。124汽车直线行驶时,转向盘发飘或跑偏A故障现象汽车直线行驶时,难以保证驶向正前方向而总向一边跑偏。B故障原因(1)转向控制阀扭力杆损坏或太软,难以克服转向器逆传动阴力,使阀套不能及时回位。(2)因油液脏污使阀芯与阀套运动受到阻滞。(3)转向控制阀阀芯偏离中间位置,或虽然在中间位置但与阀套槽肩的缝隙大小不一致。(4)转向泵调压器的调压活塞卡住,使油泵泵油流量过大,使动力缸左右腔压力差过大。(5)转向传动机构接头间隙过大,或连接件松动,或磨损严重。C故障的诊断与排除(1)首先应当检查转向传动机构的连接件是否松动,各部间隙是否过大,传动是否松旷,排除转向传动机构的故障。(2)检查油液是否脏污。对于新车或大修后的车辆,由于不认真执行走合维护期的换油规定,往往使油液脏污。对于脏污的油液应进行更换。(3)检查转向控制阀,首先在不起动发动机的情况下转动转向盘,凭手感判断转向控制阀是否开启运动自如,若有怀疑,一般应进行拆卸检查。(4)最后检查转向油泵调压器工作是否正常,检查调压器调压活塞是否卡滞,必要时可检查转向油泵的输出压力进行判断。125转向噪声A故障现象汽车转向时出现过大的噪声。B故障原因汽车转向时,转向系统有不太大的噪声是正常现象,在冷天(20C或更冷)起动发动机后,开始23MIN转向泵有噪声也是正常现象,但当噪声过大或影响汽车转向性能时,噪声就视为故障,其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转向传动机构松动导致转向噪声过大。(2)动力转向泵损坏或磨损严重或液体中混入空气导致噪声过大。(3)动力转向泵传动带轮松动或传动带打滑引起噪声过大。(4)转向控制阀性能不良。(5)油管接头松动或油管破裂。(6)滤油器滤网堵塞或是液压回路有过多的沉积物。C故障的诊断与排除(1)转向时若发出“咔嗒”声,则可能是转向柱轴接头松动、横拉杆松动或球形接头松动,应检查上述部位,必要时进行紧固或更换损坏的部件;若转向柱轴摆动严重,则应更换转向柱总成;若转向器安装过松,则应进行紧固;对连接处的润滑部位进行必要的润滑。另外,转向泵传动带松动也会发出“咔嗒”声,所以还应检查转向泵带轮是否松动,必要时拧紧或更换带轮,以消除其噪声故障。(2)转向时若发出“嘎嘎”声,当转向盘从一端极限转到另一端极限时,噪声更大,则可能是动力转向泵传动带打滑所致。此时可检查传动带松紧程度及磨损情况,视需要张紧或更换传动带。(3)转向时若转向泵发生“咯咯”声,则可能是油液中有气泡,以致油液流动时产生气动噪声。此时首先应检查油面高度若油位过低,则应向储液罐加油液到正确位置并检查、排除泄漏故障。然后检查软管是否破损或卡箍是否松开,致使空气进入系统,必要时进行更换损坏的软管或卡箍。确认动力转向系统内液体有空气渗入后,应将空气从动力转向系统中清除,以消除空气噪声。若转向泵发出“嘶嘶”声或尖叫声,而液压系统无漏气现象,且传动带紧度正常,则说明油路有堵塞处或油泵严重磨损及损坏,应予以修复或更换。(4)当转向盘处于极限位置或原地慢慢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器发生“嘶嘶”声,如果这种异响严重则可能是转向控制阀性能不良,应更换控制阀进行对比检查,以排除故障。13转向盘自由行程的检查检查转向盘自由行程的方法如下L停车且轮胎朝向正前方。2用手左右轻轻转动转向盘,测量两前轮不发生偏转时转向盘所能转动的行程,即转向盘自由行程。如图52L所示,其值应为030MM。如果游动量超过规定值,则调整齿条导轨。如果仍然得不到规定值,检查转向齿轮机构和联动机构。图5212转向盘及转向管柱的检修21转向盘及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转向盘及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如图522所示。图52222转向盘及转向管柱总成的拆装拆卸注意在进行任何有关安全气囊系统的操作之前,必须先锁定行车电脑。严禁在热源与火源旁边处理烟火系统(安全气囊和预张紧装置),这会触发其起动。1应遵守转向泵检修的注意事项。2脱开蓄电池的负极端子。3确认前轮朝向正前方。4松开仪表板左下护板外板、仪表板左端护板、前照灯调节控制机构,如图523、524所示。5拆下1处的螺钉(如图525所示),脱开遥控调节控制接头。图523图524图5256拆下空调通风管3。(1)在4处松开空调通风管3;(2)在5处扭弯空调通风管3;(3)在6处抬起空调通风管3;(4)拆下空调通风管3,如图526所示。7拆下安全气囊。(1)在转向盘后面一个开口中,插入一个螺丝刀。如图527所示;(2)顶住弹簧片,解开锁定装置7;(3)拆下驾驶员座前安全气囊;(4)脱开安全气囊接头,矫正转向盘。图526图527图5288拆下转向盘。(1)脱开转向盘里的所有接头;(2)拆下转向盘固定螺栓;(3)拆下转向盘。9拆下组合开关护罩。(1)拆下组合开关护罩下方的三个螺钉,如图528所示;(2)拆下组合开关上罩、下罩;10标记组合开关的装配位置,确认旋转开关9上的标记“0”与指标相对。如图529所示。图52911脱开雨刮、收音机控制及灯光接头,脱开旋转开关接头。12拆下11处两个螺钉,松开上面12处的两个夹子,拆下转向管柱下护板。如图5210所示。13拆下转向管柱轴锁14拆下转向管柱。(1)在转向管柱后面、转向轴最末端,可以看到一个转向管柱与转向器的连接螺栓,拆下它。(2)在转向管柱后面、转向轴与制动踏板之间,可以看到两个转向管柱安装螺母与两个转向管柱安装螺栓,分别拆下它们。(3)拆下转向管柱。图5210安装按拆卸的相反顺序安装各部件。注意1安装组合开关、转向盘时,对齐配合标记。2拧紧力矩转向管柱安装螺栓21NM万向节螺栓24NM仪表护罩螺钉2NM转向盘螺栓45NM3动力及机械转向装置的检修31动力转向装置的车上检查311动力转向器油量的检查1将车停在平坦的地方,起动发动机后,反复原地转向数次,将油温提高到5060。2在发动机运转状态,将转向盘左右满舵旋转数次。3转向储油罐内的液体不允许有起泡、絮状沉淀物等存在。4在发动机停机状态,检查液位与发动机运转时是否相同。液位变化超过5MM时,要排气。312动力转向油液的更换如果动力转向装置出现故障,需要拆检,就应更换动力转向液;若发现油液变质,也应及时更换动力转向液。其步骤如下1将前轮用千斤顶顶起或者整车用举升机举起。2卸下回油软管与转向储液罐的连接。将塑料管接到回油软管上,用适当容器接油液。油液不能溅到车身或零部件上,如果不小心溅上应立即擦干净。3使发动机怠速运转,同时反复满舵旋转转向盘,排出油液;断续启动数次发动机,确认油液排干。4连接回油软管,用夹子固定。5将指定油液装到动力转向器储油罐的最大和最小刻度线之间。油液壳牌动力施ATF6怠速下左右满舵转动方向盘数次,以排除转向系统中的空气。7重新检查油位,必要时可以加注规定的转向油,使油位升至储液罐上限。313动力转向系统的排气1用千斤顶将前轮顶起。2断续启动发动机数次,同时左右满舵旋转方向盘58次,使油温升高,然后将方向盘放在直行状态,记录储液罐中液面高度。3使发动机熄火后,停止35分钟,再次记录储液罐中液面的高度,并与2中液面高度比较,若两次差值在5MM以下,而且油液中无气泡或乳化现象,说明系统内空气已排净。否则,仍需重复4、5步骤,直至空气被排净为止。4检查液位,根据需要可向储液罐中加注油液至规定油位。注意1在排气中,液体要位于转向储液罐的最小位置以上,否则要补充液体。2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进行排气,空气就会微粒化,溶于液体中,所以必须一边起动发动机,一边排气。3发动机停机后,液位急剧上升,是排气不彻底。4如果系统排气不够彻底,会产生来自泵的震动声和从流量控制阀传来的异常声音,会影响油泵及其他部件的寿命。314油压的检查见图52111将油泵与高压软管脱开,装上专用工具。2进行排气,转动转向盘数次,使液体的油温升到5060。3起动发动机,保持发动机转数在1000土LOORMIN状态。4将压力表的断流阀全闭,检查油泵的安全压力是否在标准值内。标准值92MPA5偏离标准值时,更换油泵。6全开压力计的断流阀,检查无载荷时,油压是否在标准值内。标准值0207MPA7在偏离标准值时,可以认为是油路或者转向齿轮不良,修正后,再次测压。8向左或右满舵旋转转向盘状态下,检查油压是否在标准值内。标准值92MPA9油压比标准值小的时候,拆装转向器齿轮,比标准值大的时候,更换油泵。10卸下专用工具之后,按规定力矩拧紧高压软管。拧紧力矩,577NM。11排气。图521132转向泵总成的检修转向泵总成的结构如图5212示52121转向油泵;2油泵安装支架II;3组合螺栓;4法兰螺母;5调节滑块;6油泵安装支架I;7法兰螺栓;8组合螺栓;9法兰螺栓;10油泵调节支架321拆卸与安装拆卸前的操作排出转向油安装后的操作转向油的注入与排气拆卸顺序如图5212所示。1松开组合螺栓3(4个),不要拆下。注意拆油泵安装支架6一侧的螺栓3(2个)的时候使用一个套筒穿过油泵飞轮的间隙,然后再将棘轮扳手套于套筒上拆卸,若飞轮的间隙没有对着螺栓导致套筒无法进入的话,将车挂上5档推动车辆,使油泵飞轮转动到合适的位置。2松开螺母4、螺栓9,使皮带松驰,卸下皮带和调节滑块5。由于油泵与车身的间隙很小,作业时建议使用棘轮扳手松开螺母4。3松开螺栓7,拆下螺栓3,将油泵从支架上拆除。322分解与组装注意转向油泵不能分解,只能由厂家更换或修理。33转向器的检修331拆卸与安装拆卸顺序见图5213图52131螺栓;2橡胶套;3前副车架;4万向节;5会有硬管接头;6高压硬管接头;7螺栓;8螺栓;9转向器总成1小齿轮综合扭矩检查与测量检查使用专用工具,以46秒/周的速度旋转小齿轮,测量小齿轮综合旋转扭矩及其变动值。标准值小齿轮综合旋转扭矩0616NM变动值04NM以下注意测量时,转向器必须固定在前副车架上,否则容易使转向器及其附件变形,导致测量值不准确,如果不固定测量值也不准确,所以必须把转向器固定在前副车架上然后测量。测量A测量时,将橡胶套从转向器上卸下。B小齿轮综合旋转扭矩是从中立位置向左右旋转180后再测量。C在偏离标准值时,调整小齿轮综合旋转扭矩。D不能调整到标准值时,分解、检查和更换各零件。2转向横拉杆摇动阻力检查A使劲摇动10次转向横拉杆。B将转向横拉杆一端头朝下,使用弹簧称测量摇动阻力,并与标准值比较。标准值1549NM。C测量值超过标准值时,更换转向横拉杆。D测量值低于标准值时,检查球形接头是否松动以及咯吱咯吱的感觉。如果摇动圆滑,则判断为可以使用,如果有松动或有异声,则应更换转向横拉杆。3转向横拉杆球头端,防尘罩的检查A用手指用力压防尘罩,检查在防尘罩上是否有龟裂或者损伤。B如果防尘罩上有龟裂或者损伤,则要更换转向横拉杆外部接头,但是如果防尘罩上的损伤是在维护时损坏的,只要更换防尘罩就可以了。332分解与组装分解顺序见图521421098735428935683图52141油管组件;2O型环;3螺母;4转向横拉杆外部接头;5小卡箍;6大卡箍;7齿轮防尘罩;8转向横拉杆;9锁紧垫片;10锁紧螺母;11调整螺塞;12调整弹簧;13调整体;14轴承盖;15法兰六角螺母;16上壳体控制阀组件;17油封;18齿轮和阀总成;19密封圈;20球轴承;21油封;22阀体;23弹性挡圈;24支撑套挡圈;25齿条衬套;26油封;27O型环;28齿条;29密封圈;30O型环;31球轴承;32转向齿轮上轴承;33油封;34转向器本体组件分解操作要领注意转向横拉杆外部接头不可分解A齿条支撑壳体拆卸时要用专用工具拆卸锁紧螺母。B齿轮和阀总成拆卸时,用木锤子或塑料锤子轻击花键部,从下面拆下油封以及齿轮和阀总成。C密封环在拆卸时要用刀将其切断。注意在切断密封环时,不能伤到齿轮和阀总成以及齿条总成。D上部油封和轴承要用工具轻击,从阀壳体上冲下。E卡簧的拆卸顺时针旋转齿条止动器,卡簧的端头从气缸长孔处伸出,然后再逆时针旋转齿条止动器,取下卡簧。注意开始时不能直接逆时针旋转齿条止动器,否则容易使卡簧卡进壳体槽,不能拆卸。F齿条止动器、齿条衬套、油封、O型环、齿条总成的拆卸。注意不能伤及齿条衬套油封刃口。组装安装分解逆向组装。注意A涂润滑脂时不得堵塞气孔。B安装齿条时,将油封中心和专用工具的前端对准不得使油封挡圈弹簧脱落。C油封上面与壳体端面在一个平面或者压进去的话,会造成壳体结合面密封不好,所以必须重新安装。D调整齿轮综合旋转扭矩时,要使其达到规定值得上限附近。若齿条轴向运动时有异声,要调整检查或者更换零件。E安装齿条密封罩时,不得划破划伤密封罩。第三节常规制动系统S8制动系统前后都采用均盘式制动器,采用真空助力和ABS装置,制动系统的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制动系统具体结构组成(见图531)制动踏板下压时,制动总泵的升压可以推动制动轮缸活塞工作(前后两个制动器)。制动总泵是串联式的制动总泵,制动导管与制动总泵相连并且构成两个独立回路,通过ABS连接四个制动轮缸,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驻车制动系统采用机械式结构,该结构通过操纵手柄、拉索以及后制动钳上的机构对后轮摩擦片起推动作用,从而实现驻车制动。表531名称参数制动主缸直径(MM)2381真空助力器直径(IN)78前制动盘直径(MM)280后制动盘直径(MM)243前制动盘厚度(MM)24前制动盘最小厚度(MM)20后制动盘厚度(MM)10后制动盘最小厚度(MM)8前制动轮缸直径(MM)54后制动轮缸直径(MM)34前摩擦片厚度(MM)20前摩擦片最小厚度(MM)15后摩擦片厚度(MM)10后摩擦片最小厚度(MM)7图5311制动系统排气制动系统排气步骤如下1发动机在不运转的情况下,踏几次制动踏板,以释放真空助力。2添加制动液,使储液壶里的制动液保持在最小刻度以上(至少一半位置)。3松开制动分泵的放气螺栓使空气排出。4慢慢踩下制动踏板。5释放制动踏板。6反复几次,直至制动系统中的空气排放彻底。7重新紧固分泵的放气螺栓,紧固力矩813NM。8重复相同的过程对其他轮缸进行排气。9检查制动踏板高度,用常速以300N的踏力踩制动踏板2次,用直尺在踏板前端测量2次位置的差值,应小于5MM(如图532)。2前制动软管的更换前制动软管的拆卸前制动软管的拆卸步骤如下1升起车辆。2从前制动软管固定夹处断开软管。图5323拆卸前制动软管制动夹。4从前制动软管支架处松开软管5从制动分泵处断开制动软管。前制动软管的安装前制动软管的安装如下1将前制动软管连接至制动分泵,并紧固。紧固力矩40NM2安装前制动软管固定夹。3连接前制动软管,并固定。紧固力矩16NM。4将软管卡入软管支架。5降下车辆。3后制动软管的更换1后制动软管的拆卸1升起车辆。2从后制动软管固定夹处断开软管。3拆卸后制动软管制动夹。4从制动分泵处断开制动软管。后制动软管的安装后制动软管的安装如下1将后制动软管连接至制动分泵,并紧固。紧固力矩40NM2安装前制动软管固定夹。3连接后制动软管,并固定。紧固力矩16NM。4降下车辆。4制动灯开关的更换1制动开关灯的拆卸1断开蓄电池负极连线。2断开制动灯开关线束。3拆掉螺母(见图533),拆出制动灯开关。2制动开关灯的安装1连接制动开关灯线束。2踩下制动踏板。3安装制动灯开关,调节制动开关使使踏板接触板开关螺纹杆端的间隙在051MM,拧紧螺母(如图533),力矩1520NM。4安装蓄电池负极连线。5制动踏板更换1制动踏板的拆卸制动踏板的拆卸步骤如下1拆卸制动灯开关。图5332拆卸真空助力器推杆(见图534),先拆卸锁销,取下销轴,然后拆卸踏板推杆。图5343拆卸制动踏板。2制动踏板的安装制动踏板的安装步骤如下1安装制动踏板,并紧固其固定螺栓。紧固力矩23NM。2安装制动踏板推杆。3安装制动开关灯。4安装下护板。6制动主缸的更换1制动主缸的拆卸制动主缸的拆卸步骤如下1断开制动液位开关线束。2从制动主缸处断开制动油管。3拆卸制动主缸。2制动主缸的安装制动主缸的安装步骤如下1安装制动主缸,并固定。2连接制动油管。3连接制动液位开关线束。4添加制动液。5检查制动系统泄露。6执行制动系统空气排放。7真空助力的更换及调整1真空助力器的拆卸真空助力器拆卸步骤如下1拆卸制动主缸。2断开制动油管。3拆卸真空助力器真空管。4拆卸制动灯开关。5拆卸制动踏板推杆。6拆卸真空助力器固定螺母。7拆卸真空助力器。注意小心操作拆下和安装制动助力器时不要使制动管弯曲或变形。如果叉杆销损坏应将其更换。小心操作不要损坏制动助力器螺栓螺纹如果安装过程中制动助力器发生倾斜前隔板可能会损坏螺纹。2真空助力器的安装及调整真空助力器安装步骤如下1调整制动踏板推杆(见图535),制动踏板推杆固定叉销孔中心至真空助力器固定座之间距离规格值。126AM图5352安装真空助力器并固定。紧固力矩23NM。3安装制动主缸。4连接制动油管。5连接真空管。6固定制动踏板推杆。7安装制动灯开关。注意安装真空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因为真空软管内装有单向阀所以软管的安装方向必须正确通过参考标记或标签确认正确的安装方向如果软管安装方向错误制动助力器将不能正常工作。真空软管的插入长度至少为24MM。组装时切勿使用润滑油。8前制动器及部件的更换1前制动钳的更换前制动钳的拆卸步骤1升起车辆。2拆卸车轮。3从制动分泵处断开制动软管。4拆卸制动钳前制动钳的安装步骤1安装制动钳并固定,紧固力矩145155NM。2连接制动软管,并固定。紧固力矩40NM。3降下车辆。4添加制动液。4执行制动系统的空气排放。2前制动钳活塞的拆卸和安装前制动钳活塞的拆卸步骤1从车辆上拆卸下制动钳体。2从制动钳上拆下滑动销钉,再从制动钳总成上拆下摩擦衬片、保持架。3从承扭臂上拆下滑动销钉防尘套。4在沟槽处垫上一木板保护活塞(如图536),利用压缩空气将活塞从制动钳壳体中吹出。图536(5)使用平头螺丝刀或者塑料楔子拆卸密封圈(如图537)。图537注意活塞表面有电镀层,不要用砂纸打磨活塞。检查活塞表面是否腐蚀、损伤,如果腐蚀、损伤需要更换。前制动钳活塞的安装步骤1在活塞密封圈上涂抹橡胶润滑剂,然后将其安装至泵体。2在活塞防尘罩上涂抹制动液,将活塞防尘罩安装在活塞底部,将活塞防尘罩侧唇部正确安装到泵体的槽内。3将活塞压入泵体,将活塞防尘罩上侧唇部正确压入活塞槽内。3将滑动销钉和滑动销钉防尘套安装到承扭臂上。3将承扭臂安装到车桥总成,紧固力矩3035NM。注意应将活塞均匀压入,并改变压入点位置,以避免内壁摩擦损伤。3前制动盘的更换前制动盘的拆卸步骤1拆下制动钳(步骤如前)。2拆卸制动盘。注意拆卸时应使用防锈剂,不得硬性将制动盘从轮毂上拆下,否则会损坏制动盘。在安装制动盘之前应均匀打磨两侧盘面,保证有足够的磨损余量。注意在同一桥上的两个制动盘应同时更换。前制动盘的检查使用百分表进行检查(如图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