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2010版)_第1页
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2010版)_第2页
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2010版)_第3页
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2010版)_第4页
内蒙古科技全日制工硕培养方案(2010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全日日制制工工程程硕硕士士学学位位研研究究生生培培养养方方案案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处2010年7月目录内蒙古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1一、培养目标1二、培养要求1三、学制与培养方式1四、课程设置与学分2四、考核方式3五、学位论文4六、学位授予4工程领域机械工程1工程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1工程领域冶金工程1工程领域动力工程1工程领域控制工程1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1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1工程领域矿业工程1附件一1附件二1内蒙古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要求、培养方式、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规范化、确保其培养质量,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的文件精神,特制订内蒙古科技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的专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3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相关文件的查阅、论文摘要的撰写及口语交流。三、学制与培养方式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课程学习全部在第一学期修完,并实行学分制;实践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2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来自校外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3专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各院系要结合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场所,提供和保障开展专业实践的条件,为研究生提供多种方式实践训练的机会。同时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环节质量。四、课程设置与学分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其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至少修满28学分(含28学分),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5学分,实践环节7学分;各类课程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如下(1)学位课(至少15学分)政治理论(2学分)英语基础部分(4学分)数学理论课(3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2门,至少6学分)各专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学位课按学科领域设置,每一学科领域原则上不超过10门。课程名称的设置尽量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一致。相近学科应避免重复设课的现象。(2)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专业选修课也按照学科领域制定,原则上不超过20门。相近学科应避免重复设课的现象。(3)实践环节(7学分)实践学习计划(2学分)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学分)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学分)专业实践可以下列方式实施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械设计;在本学科专业实验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实践。3补修课程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记成绩不计学分。四、考核方式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环节以外,其他所有课程都要进行考试,课程考试可以采用笔试或写读书报告、论文的方式。考查可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录成绩,考试应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无论是考试或考查,均应严格要求,保证质量。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选题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2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工程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3评审与答辩(L)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3)学位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六、学位授予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自主择业”,学校对其就业进行指导,按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程序办理就业与派遣手续。工程领域机械工程专业代码430102学科、专业简介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是与人类社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十分广泛的工程领域。它是一个传统的工程领域,自人类有史以来,就为生产活动所关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当前的信息革命、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同机械工程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工程领域,随着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渗透,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科学研究范畴,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领域要求学生毕业后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包括工艺过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及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验技术及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事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解决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技术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流域的科技资料集文献,从而培养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业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工程领域机械工程专业代码430102主要研究方向一数字化制造工艺过程仿真二CAD/CAM系列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五振动与噪声控制特色和意义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着重培养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机械设备的制造及管理,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性能检测、试验和特性分析,生产设备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试验技术、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用维修理论及技术。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1王建国195806博士教授故障诊断技术及理论2李强196111硕士教授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3刘学杰195311博士教授表面质量监测技术4任学平196305博士教授机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5汪建新196203博士教授机电一体化技术6张玉宝196210硕士教授虚拟仪器技术7杨建鸣195708硕士教授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8王春香196209硕士教授CAD/CAE相关技术研究9侯文英195901硕士教授物流技术与装备自动化10方桂花196312硕士教授流体传动与控制11郭志强196305硕士教授机械力学行为及仿真12于文妍196208学士教授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13关丽坤196310硕士教授机械设计中接触问题数值模拟14高耀东196605硕士教授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15杨文志196212学士教授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16任冲196201硕士教授先进制造技术研究17姜永军196003学士教授现代加工与检测技术18乔文刚196107硕士副教授电液伺服控制系统19郭喜平196211硕士副教授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20尹明196001硕士高工数控技术及应用21王昌196709硕士副教授模具智能化、模块化设计技术22石炜197103博士副教授机器人技术23谭心197407硕士副教授纳米表面沉积计算仿真24李震197301硕士副教授制造信息化技术25薄少军197407硕士副教授CAD/CAE相关技术研究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学科专业机械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英语6041考试数值分析4031考试公共学位课必选课程机电系统有限元分析4031考试机电系统建模方法4031考试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4031考试学位课专业学位课至少选2门机械系统故障诊断2021考查机械振动学4031考查MATLAB应用2021考查CAD系列技术应用2021考查现代制造技术2021考查专业选修现代机械设计方法2021考查至少选3门课实践学习计划22考查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2考查必修环节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2考查工程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430102学科、专业简介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轧钢专业)自1956年组建以来,一直是学校重点支持的主干学科。1996年材料加工工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本学科在全国400余个同类学科中综合排名67位。拥有教师5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硕士35人。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1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近5年内,毕业硕士研究生114人,在校研究生161人。伴随着我国钢铁企业的进步与稀土产业的发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从最初的单一轧钢专业开始,已经建成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在内的完整专业体系。其中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围绕地区和钢铁行业需求,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资源和产业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包钢重大科技招标等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3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31项,与企业联合开发课题13项,科研经费数额为11375多万元。目前在研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国防科研项目2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项。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79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112篇,其中SCI收录73篇,EI收录39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240万元,获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5部。“材料塑性成型工程学”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形成了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高精度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先进功能陶瓷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学科特色。建设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一级硕士的申请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包头地区稀土的资源优势,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能够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研究成果将丰富新型钢铁材料的理论体系;对钢铁企业在新流程和新装备条件下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相关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成果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将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蒙古科技大学(原包头钢铁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轧钢专业)自1956年组建以来,一直是学校重点支持的主干学科。1996年材料加工工程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本学科在全国400余个同类学科中综合排名67位。拥有教师5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硕士35人。2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1人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近5年内,毕业硕士研究生114人,在校研究生161人。伴随着我国钢铁企业的进步与稀土产业的发展,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从最初的单一轧钢专业开始,已经建成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在内的完整专业体系。其中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围绕地区和钢铁行业需求,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稀土资源和产业特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引导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包钢重大科技招标等项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3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31项,与企业联合开发课题13项,科研经费数额为11375多万元。目前在研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国防科研项目2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项。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79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112篇,其中SCI收录73篇,EI收录39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240万元,获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5部。“材料塑性成型工程学”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形成了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高精度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先进功能陶瓷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学科特色。建设了内蒙古自治区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一级硕士的申请和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包头地区稀土的资源优势,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能够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研究成果将丰富新型钢铁材料的理论体系;对钢铁企业在新流程和新装备条件下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相关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成果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将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430102主要研究方向一先进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二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三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四钢铁材料腐蚀与防护特色和意义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本学科立足当地资源,从自治区特色资源稀土、稀有金属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前沿、先进钢铁材料、陶瓷工艺的关键技术、企业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面向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企业发展需求,使研究生具备扎实的金属材料科学、材料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先进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方向依据材晶体学、相变原理、形变与再结晶理论等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在新的生产技术流程下新型钢铁材料组织结构与织构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性能的关系;主要在CSP条件冷轧钢板组织与织构演变规律;热轧过程中的形变与再结晶行为及超细组织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及组织控制方向主要高精度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与控制开展金属材料成型控制的新工艺,变形机理、模拟实验及工业试验等研究工作;主要在高精度高速钢轨万能轧制变形及矫直变形过程残余应力形成机理;材料热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研究。陶瓷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在研究稀土复合氧化物混合导体材料理论、性能及应用;新型陶瓷热障涂层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研究稀土对先进功能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钢铁材料腐蚀与防护方向主要对碳钢和管线钢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规律与腐蚀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材料制备过程及电化学测试等技术,针对不锈钢、管线钢及工程结构钢,在金属材料的环境腐蚀以及稀土元素对不锈钢和管线钢抗腐蚀性的影响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1李保卫196009博士教授先进钢铁材料新技术、新工艺2安胜利196110博士教授功能陶瓷材料3任慧平196306博士教授先进钢铁材料新技术、新工艺4张羊换195703博士教授储氢材料新技术5麻永林196207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数值模拟6陈林196309硕士教授材料加工数值模拟与控制7宋希文197002博士教授功能陶瓷材料8赵鸣197307博士副教授功能陶瓷材料9宋义全196305博士教授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10王宝峰196504硕士教授材料加工数值模拟11李文学195509本科教授先进钢铁材料新技术、新工艺12郝喜红197910博士副教授功能陶瓷材料13金自立196311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14李振亮196905本科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15李涛197411博士副教授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16曹建刚195903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17李慧琴196310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18李建超197304博士副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19邢淑清197312硕士副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20高占勇196911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21刘宇雁196308硕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22郭长庆196206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23张建旗196508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24张邦文197307博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25张俊卿195604硕士教授材料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材料与冶金学院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英语6041考试数值分析4031考试网络信息检索2011考试学位公共学位课必选课程固态相变3031考试凝固理论与新技术3031考试现代加工塑性理论3031考试金属塑性物理冶金理论3031考试材料科学基础1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31材料物理性能1课专业学位课硅酸盐物理化学1至少选2门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2021晶体结构及缺陷2021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及其应用2021材料先进成形技术2021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021现代分析技术2021金属成形过程组织性能控制2021材料失效分析技术与方法2021塑性加工数值模拟2021电化学基础2021无机材料工艺学2021专业选修课先进陶瓷材料2021至少选3门实践学习计划22考查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2考查必修环节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2考查注分别由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开设工程领域冶金工程专业代码430106学科、专业简介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钢铁冶金早在1996年就已成为原冶金部重点学科,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白云鄂博矿稀土及铌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冶金测试及节能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研究平台。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凝练了“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冶金工程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综合实力雄厚,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7位,已成为西北地区冶金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目前该硕士点学术梯队由64人组成,教授22名、副教授15名,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19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工程领域冶金工程专业代码430106主要研究方向一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二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三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四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特色和意义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方向针对冶金生产中的典型过程进行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及优化,开展冶金热过程、电磁冶金过程、高效连铸与近终成形过程等的模拟研究工作。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向是应用冶金物理化学理论研究包头复杂共生矿冶金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本规律,探索矿物中铁、稀土、铌等选择性还原理论与工艺,研究稀土、铌及其它冶金产物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研究方向立足于缩短冶金工艺流程、提高冶金反应器生产效率、改善冶金产品质量和高效利用矿石资源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研究方向针对稀土矿物分解工艺、稀土湿法分离新技术、稀土火法冶金新工艺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1李保卫196009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2王宝峰196504硕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3张胤196912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4赵增武197212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5安胜利196110博士教授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6宋希文197002博士教授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7张建旗196508博士教授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8赵文广195610硕士教授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9麻永林196202博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10杨吉春196305博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11罗果萍196404硕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12董方196410硕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13李梅196501博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14刘中兴196301博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15郭长庆196207博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16柳召刚196505硕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材料与冶金学院学科专业冶金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英语6041考试数值分析4031考试公共学位课必选课程冶金物理化学4031考试冶金传输原理4031考试冶金反应工程4031考试现代分析技术4031考试冶金专业英语4031考试冶金新技术4031考试学位课专业学位课至少选2门钢铁冶金学2021考查有色冶金学2021考查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2021考查现代钢铁冶金研究方法2021考查熔盐物理化学2021考查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2021考查冶金环保与节能2021考查特种冶金及连续铸钢2021考查非高炉炼铁技术2021考查炉外精炼2021考查稀土材料学2021考查专业选修课稀土冶金学2021至少选3门实践学习计划22考查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2考查必修环节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2考查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情况工程领域名称冶金工程工程领域代码430106序号导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研究方向1李保卫男196009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铌资源高效利用2安胜利男196110博士教授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3贺友多男193804学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4那树人男194102学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5杨吉春男196305博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6罗果萍女196404硕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7李梅女196501博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8麻永林男196202硕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9董方男196411博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10姜银举男196503硕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11陈义胜男196101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12刘中兴男196301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13张胤男196912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14张捷宇男196210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15赵文广男195610硕士教授复杂共生矿冶金物理化学16卢虎生男196405博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17柳召刚男196505硕士教授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18赵增武男197212博士教授冶金过程模拟与优化19刘宇雁女196308硕士教授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0陈春元男195706学士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1李春龙男196107博士教授级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2李小钢男196001博士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3智建国男196403博士教授级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4郝志忠男196609硕士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5邬虎林男196301博士教授级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6孙国龙男196307博士教授级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7陈建军男195708硕士教授级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8赵映同男194001学士高工钢铁冶金新理论新技术及应用29王晓铁男195412学士教授级高工稀土冶金新技术及应用工程领域动力工程专业代码430107学科、专业简介动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领域中实现物质、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等过程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消耗和污染,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学科,属于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信息、材料三大前沿领域之一。动力工程领域包括能量制造工程(燃料的改质、燃气生产、煤水浆等)、能量转换工程(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各种发动机等)、能量利用工程(锅炉及各种炉窑等热利用设备、制冷机、制氧机、泵与风机、各种节能技术等)和能量系统工程(复合动力循环系统、总能系统和系统优化等)。因此,动力工程包括了从能源生产、转换到利用的各个环节中的理论及技术问题包括了从能源生产、转换到利用的各个环节中的理论及技术问题。本学科既是一门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科学领域,如冶金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动力工程相关学科领域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液体机械与工程、机电一体化以及计算机应用、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本领域培养的工程硕士应成为从事动力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材。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工程领域动力工程专业代码430107主要研究方向一热能动力设备(内燃机、压缩机及汽轮机)及工程二热工设备(锅炉、加热炉及均热炉等)及工程三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四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工程五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特色和意义动力工程硕士专业一直坚持“用得上、用得住、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了“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方向、融入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注重教学改革及成果运用,本着边改革、边建设、边运用的原则,把教改的重点放在实验室、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使改革成果不断运用于教学与人才培养之中,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实践的统一。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1任雁秋196010博士教授热工过程数值模拟研究2李义科196510博士教授热工设备运行优化及自动控制3武文斐196401博士教授高温低氧燃烧与大气污染控制4刘中兴196301博士教授清洁燃烧过程模拟与控制5卢虎生196412博士教授热工过程优化研究67891011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能源与环境学院工程领域动力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公共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必选课程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英语100412考试数值分析4031考试学位课高等传热学3021考试高等流体力学3021考试高等燃烧学3021考试两相流动与传热3021考试403403403403403学位课专业学位课403至少选4门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燃烧学3022考查工业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控制3022考查热能系统工程3022考查环境污染及防治工程3022考查现代控制理论3022考查煤的清洁燃烧技术3022考查数据的计算机处理3022考查暖通空调3022考查生产与运作管理3022考查专业选修课至少选3门实践学习计划22考查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2考查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2考查必修环节工程领域控制工程专业代码430111学科、专业简介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满足和实现现代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重要的工程领域。在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向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出现了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图形显示等技术于一体的各类工业控制技术,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随着控制理论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并向社会经济系统渗透以及现代制造业提出的以优质、快捷、低消耗为目标的控制要求,发展了具有大系统协调控制、最优控制以及决策管理的新模式和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近年来又出现了集设计、制造、管理于一体的CIMS系统和以市场为核心广泛采用了各类先进控制技术的敏捷控制与制造系统。控制工程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要目的的工程领域。其应用已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工程领域控制工程专业代码430111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一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二新能源发电控制系统三测控技术与智能仪器四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特色和意义本学科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工学硕士、工程硕士等大量高素质人才。并能够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科技型实用人才。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注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注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正在建设,建成后为自治区自动化领域人才培养提供研究、开发实验平台。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1吕晓琪196310博士正教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崔桂梅196312博士正教授流程工业自动化3魏毅立196205博士正教授新能源开发与控制4李文涛196104硕士正教授测控技术5江杰195908学士正教授高工智能仪器6朱林195604学士正教授高工工业过程优化控制7石琳196411博士正教授数学建模与预测8李琦197202硕士副教授远程控制9李忠虎196911硕士副教授测控技术10李爱莲197303硕士副教授计算机控制11郭荣祥196311硕士副教授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12贾华196111硕士副教授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13李洁196502硕士副教授电力系统分析14刘慧博197202硕士副教授运动控制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15王志春197202硕士副教授测控技术16田海196801硕士副教授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信息学院学科专业控制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英语6041考试线性代数4031考试公共学位课必选课程线性系统理论及设计4031PLC300及现场总线2021微机控制新技术及设计40312自适应控制30212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30212学位课专业学位课至少选2门仿真技术及MATLAB应用2022现代电力电子技术2022数字化交直流调速技术2022先进过程控制2022C语言程序设计2022自动化新技术2022自动化系统集成设计2022专业选修课至少选3门实践学习计划22考查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2考查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2考查必修环节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专业代码430112学科、专业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本科专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本学科共有教师36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80以上。近5年来,共培养硕士52人、本科生750多人,在校硕士85人,在校工程硕士42人。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10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21项,企业技术攻关项目30多项,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科研奖励1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445万元;出版专著及教材15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多篇。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形成了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人工智能及应用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的综合特色是基础理论研究力量雄厚,软件技术研究紧随国际主流方向,数据库理论与技术研究将数据库技术与实时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结合;在实时、超文本、多媒体、空间、不确定数据库、数据库安全等现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智能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智能医学图像处理系统及医学图像压缩、配准与融合技术,研究成果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有力推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在远程咨询、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远程放射学等领域的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以语言文本与多媒体资料为基础,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信息为背景,进行图文、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摘取、过滤、分析、识别、组织、检索、分类和知识挖掘等。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互联网TCP/IP网络协议栈,网格计算,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成绩。人工智能及应用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基础、智能信息推拉技术、智能AGENT等方向,并在这些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专业代码430112主要研究方向一智能信息处理二数据库理论与技术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人工智能及应用特色和意义计算机技术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优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内容包括医学图像的处理、传输及存储技术;数据库系统实现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对象数据库,INTERNET相关数据库,数据库安全,不确定数据库;数据挖掘模型建模技术,挖掘算法和挖掘结果评价技术;工作流模型和工作流运行体系结构;数据流技术;新型网络通讯协议;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基于网格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模型,P2P计算,WEB服务,WEB信息检索;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和智能监控技术等。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1吕晓琪196309博士教授数字图像处理2胡文江195906本科教授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3李宝山196501硕士教授智能信息处理4崔丽珍196809硕士教授智能信息处理5谭跃生195911本科教授计算机网络6张晓琳196612博士教授数据库理论与技术7孟海东195809博士教授数据挖掘8段军196202博士教授人工智能9邢东旭196509本科教授计算机网络10吴敏195305本科教授数据库理论与技术11柏建普196101硕士副教授计算机网络12高永兵197411硕士副教授WEB技术1314151617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信息工程学院学科专业计算机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英语6041考试数值分析4031考试学公共学位课必选课程操作系统4031考试网络技术4031考试数据库理论4031考试形式语言与自动机4031考试算法分析与设计4031考试3031303130313031位课专业学位课3031至少选2门图像压缩技术2021考试图像融合技术2021考试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2021考试WEB技术2021考试高性能计算2021考试人工智能导论2021考试高级软件工程2021考试信息安全技术2021考试计算机体系结构2021考试网络协议分析2021考试高级JAVA语言程序设计2021考试专业选修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2021考试至少选3门实践学习计划22考查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2考查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2考查必修环节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代码430114学科、专业简介一、领域简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研究和创造人类生活需求的形态环境并建造和完善各类工程设施的重要工程领域。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基本建设规模和不断涌现的工程新技术、新结构。这对于从事建筑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公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智能化建筑方面的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急需大批专门人才。随着电子计算机、新型建筑材料科学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本领域涉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具体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及道路桥梁设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房地产开发、施工技术与管理,另外建筑材料研究与应用、工程基坑支护设计、结构工程检测、土木工程监理、交通工程等也有密切关系。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经济与施工技术管理、房地产开发、结构工程检测、地基处理理论与技术,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新型建筑材料开发与应用等。为了培养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掌握工程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建筑、结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市政工程设计理论、工程经济和管理理论,结构工程检测技术和方法,具有从事房地产开发、建筑结构规划、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道路桥梁设计以及土木工程监理的能力。二、适用方向L、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2、工程结构设计与管理3、岩土工程及地基处理4、工程结构的改造、检测、加固5、工程结构抗震6、土木土程材料研究与应用7、工程经济与施工技术管理8、房地产开发9、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10、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11、市政工程三、学习年限2年。四、学分至少修满28学分。五、课程设置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至少修满28学分(含28学分),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5学分,实践环节7学分;各类课程的设置及学分比例如下(1)学位课(至少15学分)政治理论(2学分)英语基础部分(4学分)数学理论课(3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2门,至少6学分)(2)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3)实践环节(7学分)实践学习计划(2学分)实践学习总结报告(4学分)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1学分)2补修课程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记成绩不计学分。3考核方式研究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实践环节以外,其他所有课程都要进行考试,课程考试采用笔试或写读书报告、论文的方式。考查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录成绩,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4、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均应制订教学大纲,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基本要求,必修课程、主要参考书、适应专业等。学科专业及其学术队伍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代码430114主要研究方向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和意义二工程结构设计与管理三岩土工程及地基处理四工程结构的改造、检测、加固五工程结构抗震六土木土程材料研究与应用七工程经济与施工技术管理八房地产开发九道路桥梁设计与施工十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十一市政工程特色和意义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术特长及说明1李斌196111博士教授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2赵根田196212博士教授钢结构理论与设计3刘香196408硕士教授结构抗震与设计4薛刚196811博士教授结构损伤诊断与加固5赵俊梅196210硕士教授新型建筑材料6田志昌196110博士教授结构减震与耗能7冯玉芹195512学士教授特殊地基处理8杨勇新196105硕士教授特殊地基处理9张春梅196510硕士教授特殊地基处理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10银英姿196808博士教授特殊地基处理11杭美艳196408硕士教授新型建筑材料12金国辉196610硕士教授土木工程管理13蔺石柱196710博士教授土木工程经济14张玥196706硕士副教授道路与桥梁工程15崔宝霞196801硕士副教授土木工程经济16王姗196807硕士副教授钢结构理论与设计17万馨196807硕士副教授钢结构理论与设计18姜伟197807硕士副教授建筑设计19牛建刚197607博士副教授结构损伤诊断与耐久性20徐伟197012博士副教授工程经济与管理21陈明197802博士副教授钢结构设计及抗震22闻洋197604博士副教授组合结构分析、结构抗震23王英浩197807博士副教授土力学及岩土工程24高娃196811硕士副教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5陈冰俐196403本科高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6孔敬197205硕士副教授绿色建筑设计27韩剑宏196607博士教授污水处理技术28延克军196208硕士教授污水处理技术研究29于玲红196707博士教授污水处理技术30王晓彤196712硕士教授多热源置换通风技术31顾洁196701本科教授室内建筑环境品质研究32陈俊俊196401硕士副教授室内建筑环境品质研究33李卫平197303博士副教授水处理技术研究研究生课程设置单位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期考试方式备注自然辩证法3021考试英语100412考试数值分析4031考试公共学位课必选课程钢结构设计原理40323考试高等土力学40323考试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