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中国通信行业季度分析报告-2006年2季度》(doc36)-电子电信_第1页
[doc]-《中国通信行业季度分析报告-2006年2季度》(doc36)-电子电信_第2页
[doc]-《中国通信行业季度分析报告-2006年2季度》(doc36)-电子电信_第3页
[doc]-《中国通信行业季度分析报告-2006年2季度》(doc36)-电子电信_第4页
[doc]-《中国通信行业季度分析报告-2006年2季度》(doc36)-电子电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行业季度分析报告通信行业(2006年2季度)要点提示上半年,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为电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2季度,信息产业部继续实施“阳光绿色网络工程”活动,规范信息服务市场,正式启动了移动不良信息专项治理活动、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专项活动、以虚拟主机、主机托管为重点的全国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并开始调整和统一短消息类服务接入代码。7月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施行,互联网传播著作权保护力度加强;信息产业部发出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外国投资者与境内增值电信公司的违规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增势趋缓;移动电话用户增长稳中趋升,而固定电话用户增长明显放缓,无线市话用户增速持续下降,移动分组数据用户高速增长;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数持续迅速增加,宽带接入方式成为主流和趋势,我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宽带时代;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出现负增长,移动对固定本地业务的替代效应持续增强,而且移动话音的竞争优势已从本地业务扩大到了长途领域;固定通信ARPU的下降幅度要大于移动通信,移动通信ARPU有企稳迹象,而固定通信ARPU未来可能继续下降;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恢复增长势头。今年以来,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发展趋势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企业战略转型成为我国所有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的主旋律;现有移动运营商为应对新的竞争格局在积极未雨绸缪;国际化步伐因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异。2季度,我国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652,大大高于全国总体企业景气指数水平,持续两个季度处于缓慢上升态势。我们预测,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包括电信在内的信息传输服务业将继续在较强景气区间运行。国研网行业研究部2006年8月版权声明任何购买、收存和保管本报告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允许,不得将本报告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欢迎读者对本报告提出任何问题或建议。同时,由于任何研究都会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或局限性,因此,本报告仅供读者参考。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不承担读者由于阅读或使用此报告引起的投资、决策等行为风险。目录正文目录1通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511宏观经济环境512产业政策环境5121继续实施“阳光绿色网络工程”活动规范信息服务市场5122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712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公布实施互联网传播著作权保护力度加强82通信行业运行状况分析1021电信业务收入情况1022用户发展情况12221电话用户发展情况12222互联网接入用户发展情况1423业务开展情况15231本地电话业务15232长途电话业务15233移动短信业务16234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ARPU发展趋势17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1725部分基础电信上市公司用户发展情况183透视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趋势2131从电信业到信息服务业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正走向深入21311中国电信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业务21312中国网通突出宽带战略努力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22313中国移动公司的定位从“移动通信专家”转变为“移动信息专家”23314中国联通高调更换LOGO宣布联通战略转型的TIME计划2432现有移动运营商为应对新的竞争格局在积极未雨绸缪25321积极发展移动增值业务推进手机媒体化25322积极向移动增值产业链上游渗透增强产业链控制力26323加大对SP的监管与规范29324定制手机成为潮流2933国际化步伐各异30331中国移动积极购并现有运营商加快“走出去”步伐30332中国网通的国际化战略以退为进31333中国联通“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32334中国电信主要通过“网络延伸”推进海外市场拓展334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展望35图目录图12002年以来电信业务收入和GDP同比增长趋势比较10图2电信各项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趋势10图32005年16月电信业务收入构成11图42006年16月电信业务收入构成11图52002年1月2006年6月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趋势对比12图62002年以来固定电话用户和无线市话用户增长趋势13图72004年以来我国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发展趋势14图82004年以来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增长趋势15图920022006年同期(16月)长途电话通话时长构成15图102004年以来移动短信业务量增长趋势16图1120022006年同期(16月)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ARPU比较17图122003年1月2006年6月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17图13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月用户增长对比图18图14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总用户增长对比图19图15中国移动预付卡用户和签约用户月增长趋势19图16中国联通GSM用户和CDMA用户月净增加数量对比20图172003年1季度2006年2季度我国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走势35表目录表12006年16月电信业务收入情况10表22006年16月全国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增长情况13表32006年上半年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比较15表4中国电信2005年12月2006年6月每月本地电话用户数20表52006年初以来手机广告事件回顾25表62006年初以来国内无线音乐主要事件回顾271通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1宏观经济环境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为电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收支水平实现较快增长,其中通信支出增长速度高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据全国5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9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422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0。在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通信支出增长103。12产业政策环境121继续实施“阳光绿色网络工程”活动规范信息服务市场互联网管理是今年我国政府电信监管的重点,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更是监管任务的重中之重。2006年2月,信息产业部公布“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方案。决定于2006年2月至年底,信息产业部联合各有关部门,从信息产品开发、网络运行管理以及信息服务提供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分阶段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继1季度颁布施行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开展了规范电信企业资费行为专项活动之后,2季度以来,信息产业部又正式启动了移动不良信息专项治理活动、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专项活动、以虚拟主机、主机托管为重点的全国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并开始调整和统一短消息类服务接入代码。移动不良信息专项治理活动正式启动2006年6月7日,信息产业部在其网站上宣布,移动不良信息专项治理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是“阳光绿色网络工程”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次专项治理活动将针对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问题,集中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建立健全专门投诉处理平台与监督报告制度;3)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倡导经营者提高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自律行为;4)针对社会反映移动不良信息问题较为严重的重点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专项治理;5)组织开展相关社会调查活动,接受社会监督;6)研究并建立完善移动信息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信息产业部部署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专项活动2006年5月23日,信产部发出关于开展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专项活动的通知(信部清2006314号),针对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资费和收费问题,决定从2006年6月开始到2006年12月底,用半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活动。此次专项活动的工作重点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级电信监管机构和基础电信企业切实强化对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管理和约束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业务审核流程,提升技术监管手段,从源头上杜绝移动信息服务资费和收费欺诈行为。此次专项活动将集中整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诱导或欺骗用户消费、强行订制并扣费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加大对移动信息服务企业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参与的短信业务的规范和查处力度,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信息产业部组织开展全国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专项治理行动2006年6月12日,信息产业部在其网站上宣布,信息产业部决定于今年6月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虚拟主机、主机托管为重点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专项治理。此项活动也是信息产业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此次专项治理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调查摸清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等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的经营主体情况;规范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等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经营行为,严格要求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切实遵守有关不得为未取得经营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网站提供接入服务的规定;利用已有网站备案管理系统,实现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管理平台功能,建立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等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管理信息库,强化网站及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属地化管理;指导、督促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使用代为备案客户端软件,加强网站ICP备案信息动态管理,提高网站备案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公布下一步互联网管理工作的重点6月28日,信息产业部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深入开展阳光绿色网络工程进行部署。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表示,下一步互联网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三方面内容一、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和“阳光绿色网络工程”。要着力解决电话用户实名制和统一SP代码等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活动周密组织、稳妥实施。二、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健全和完善互联网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法制建设,为加强互联网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各级、各类电信企业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体系;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对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引导和督促各类网站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五是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垃圾邮件举报受理中心”的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协助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三、加快技术能力建设,为强化互联网管理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安全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要密切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趋势,加快对即时通信、博客、移动互联网、对等联网(P2P)和搜索引擎等新技术新业务所引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要抓紧完善互联网备案体系,尽快实现资源共享;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并认真抓好电信行业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和灾难备份工作,增强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调整和统一短消息类服务接入代码,强化移动增值业务监管7月10日,信息产业部在其网站上发布关于调整和统一短消息类服务接入代码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信息产业部开始在全国调整和统一短消息服务接入代码,2007年10月31日零点,全国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将同时统一正式启用新的接入代码。通告规定,同一SP将在不同基础运营商网络上拥有以“106”开头的统一代码;同样,消费者也可以采用同一短信服务接入代码,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基础运营商网络上针对同一SP发送短信。此举改变了以往短信服务接入代码由基础运营商各自规划和分配的方式。此次调整和统一SP代码是信息产业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新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信产部加强对SP行业监管力度的重要步骤。对SP来说,服务接入代码统一,同一SP在每个基础运营商网络中都拥有同样的代码,这有利于SP统一推广业务,提高品牌的树立,也有利于社会和用户对SP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对于SP行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对用户来说,代码统一可简化移动网和固定网间短消息互通时的拨号,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方便用户的使用。此外,信息产业部向2005年度经营中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违规行为的102家跨地区增值电信企业发出年检整改通知书,这也是信产部加强对互联网和增值业务市场管理的重要行动。按照2005年度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年度检查工作安排,信息产业部重点对侵害消费者权益、提供不良信息服务、持证一年以上仍未开通业务、未备案擅自开通业务等问题进行了审查。对在2005年度业务经营中存在上述问题的102家跨地区增值电信企业,已列入第二批整改名单,依法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将依法将其相应经营许可收回注销。信产部网站在7月17日公布了2005年度跨地区增值电信企业年检第二批整改企业名单。122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有关管理工作,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7月13日发出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外国投资者与境内增值电信公司的违规合作行为进行规范。通知表示,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333号,以下简称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外国投资者严格遵守规定要求,履行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设立审批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审批等相关审批手续,依法进入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开展增值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但近来,也发现一些外国投资者通过域名授权、注册商标授权等形式,与境内增值电信公司一起规避规定要求,在我国境内非法经营增值电信业务。为此,通知强调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境内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申请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并申请相应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未依法在我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并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外国投资者不得在我国境内投资经营电信业务。境内电信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国投资者变相租借、转让、倒卖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也不得以任何形式为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境内非法经营电信业务提供资源、场地、设施等条件。境内电信公司在境外上市,必须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批准。通知要求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所使用的互联网域名、注册商标应为其(含公司股东)依法持有;场地和设施应当在经营许可证业务覆盖范围内设置,并与经营者所获准经营的增值电信业务相适应;完善和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措施。通知还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组织已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公司开展自查自纠,并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日常审批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域名、注册商标、服务器等设施的设置以及信息安全保障承诺等材料的审查。对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可依法撤消其相应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有关规定,所谓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具体包括9项业务电子邮件;语音信箱;在线信息库存储和检索;电子数据交换;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增值传真;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可视电话会议服务。上述电信增值业务的范围几乎涵盖了目前互联网上所有业务,这意味着,所有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都必须成立合资公司、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所有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展电信增值业务使用的互联网域名和注册商标都必须为其(含公司股东)依法持有。而此前,外资通过域名授权、商标授权乃至租用业务通道等在国内经营增值电信业务较为普遍;很多在海外上市的国内公司,也往往是采取国内注册公司持有ICP或者SP牌照,国外上市的公司持有域名和商标,然后双方以中国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上市公司将域名和商标租借给中国公司使用的形式开展业务。通知的出台,将规范外资进入国内增值电信市场的行为,国际互联网公司进入国内增值电信市场必须成立合资公司并取得相应电信经营牌照,国内互联网公司也必须把原本属于在国外上市公司的域名和商标所有权收回。通知的出台,对目前互联网公司提供增值电信业务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改变了国外投资者投资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法律结构。目前已有上海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微软与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MSN中国的运营)等5家外商投资企业,依法获得了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相关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8月7日说,中国欢迎符合条件的外国企业依法投资中国增值电信业务市场,愿意为外国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服务。12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公布实施互联网传播著作权保护力度加强2006年5月18日,国家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已经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在诸多方面澄清了互联网传播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困惑,与过去出台的司法解释、行政保护办法相比,新法规保护范围扩大,保护力度加强。条例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条例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条例明确要求,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2通信行业运行状况分析21电信业务收入情况从总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增势趋缓。全国电信实现业务收入31389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1季度和上年同期放缓09和03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09),电信业务收入继2005年1季度之后再次出现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这表明,我国电信市场已经较为成熟,过去粗放式经营方式不得不改变,运营商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和产品创新上面。表12006年16月电信业务收入情况时间1月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业务收入(亿元)501998541534320816261831389同比增长()107104116115113107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图12002年以来电信业务收入和GDP同比增长趋势比较05101520252002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3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4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5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6年13月16月电信业务收入中国GDP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国家统计局从结构来看,移动通信是促进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1,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达到465。数据通信收入同比增长率高达243,是电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23倍。固定本地电话和长途电话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82和097个百分点,而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98和085个百分点。在移动通信领域,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迅速,其业务收入占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206。图2电信各项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趋势8060402002040602003年112月2004年13月16月19月111月2005年13月16月19月111月2006年13月16月固定本地长途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寻呼电信业务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图32005年16月电信业务收入构成长途电话,1851卫星通信,002无线寻呼,011移动通信,4351数据通信,684固定本地,3101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图42006年16月电信业务收入构成无线寻呼,006卫星通信,002长途电话,1754固定本地,2819移动通信,4648数据通信,770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2用户发展情况221电话用户发展情况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电话用户47811万户,总数达到791672万户,按照目前增长速度,将很快突破8亿户。图52002年1月2006年6月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趋势对比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02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3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4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5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6年13月16月万户固话用户月均净增移动用户月均净增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移动电话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增长趋势分化加剧上半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增长稳中趋升,而固定电话用户增长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手机价格下降和移动运营商通过推出各种套餐持续降低手机话费,移动电话替代固定电话的趋势更加显著。截至6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合计达426371万户,比上年末新增32943万户,月均增加54905万户,高于1季度月均54217万户的增长速度。而上半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仅比上年末增长14868万户,累计达到365301万户,月均增加2478万户,明显低于1季度月均27783万户的增长速度。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移动电话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增长趋势明显分化移动电话用户月均增加呈持续上升走势,而固定电话用户月均增加呈直线下降趋势。图62002年以来固定电话用户和无线市话用户增长趋势01002003004005006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6年13月16月万户0100200300400500600万户固话用户月均净增无线市话用户月均净增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无线市话用户增速持续下降由于移动电话资费水平的持续下降,无线市话(即小灵通)的话费优势被持续削弱,自2005年2季度以来用户增长持续放缓。上半年,全国无线市话达到92051万户,比上年底增加6724万户,月均增加11206万户,比1季度1377万户的月均增速进一步下降。无线市话用户月均增加数占同期固定电话增加总数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1季度高峰点5848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522,无线市话对固定电话用户增加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表22006年16月全国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增长情况单位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用户数移动用户数期末累计达比上年末新增占移动用户总数的比重2005年12月3934281802006年1月3987997615651451912006年2月404072802719261992006年3月40969384365133552062006年4月4151928985188392162006年5月420823103074320642452006年6月42637110516734156247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移动分组数据用户高速增长在移动用户中,移动分组数据用户高速增长,占移动用户比重持续上升。截至6月底,全国移动分组数据用户新增34156万户,达到105167万户,移动分组数据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所占比重从去年底的180上升到247。222互联网接入用户发展情况上半年,全国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数持续迅速增加。截至6月底,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接入用户数比上年末净增2702万户,达到7593486万户。互联网接入用户增加的主要拉动力是宽带接入用户的持续快速增长。截至6月底,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比上年底新增7558万户,累计达到45061万户,在互联网接入用户中的比重达到5934,比上年末提高了813个百分点。而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互联网拨号用户6月底比上年末减少了4858万户,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比重降至4056,比上年末下降了813个百分点,互联网接入宽带化趋势非常明显。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中,XDSL接入方式继续占主导地位。截至6月底,全国XDSL用户累计达到32032万户,占宽带接入用户的比重由上年底的7028提高到今年6月底的7108。图72004年以来我国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发展趋势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04年2005年2月2005年4月2005年6月2005年8月2005年10月2005年12月2006年2月2006年4月2006年6月万户拨号用户专线用户宽带用户XDSL用户互联网接入用户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宽带接入方式成为主流和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我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宽带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人数增长速度更快。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宽带上网网民总数达到7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00万人,增长率为453,而宽带上网的计算机数也迅速增长到2815万台。我国真正迎来了“宽带时代”,未来“宽带商务”等必将成为互联网应用中的新热点。23业务开展情况231本地电话业务今年上半年,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出现负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20,而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331,对固定本地业务的替代效应持续增强。在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中,无线市话通话量所占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48上升到258,但增长率从去年同期的315迅速下降到20,对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的带动作用继续减弱。表32006年上半年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比较指标名称单位2006年上半年2005年上半年增长率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亿次354283614620其中传统固定电话亿次262792717833其中无线市话亿次9149896820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亿分钟7313454962331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图82004年以来固定本地与移动本地通话量增长趋势1001020304050602004年2005年2006年13月16月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32长途电话业务上半年,固定传统长途、移动长途、IP电话通话时长分别同比增长117、253和127。与去年同期相比,移动长途在长途通话中的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达到267,移动话音的竞争优势已从本地业务扩大到了长途领域。图920022006年同期(16月)长途电话通话时长构成25343796548564417261207526152963349543772782276349142564753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2年16月2003年16月2004年16月2005年16月2006年16月IP电话移动长途固定长途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33移动短信业务短信依然是移动数据业务的“杀手级”应用,短信业务量上半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月均发送量呈持续提高趋势。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16月份,全国累计发送短信20296亿条,同比增长458,比上年增速提高59个百分点,月均发送量也由上年的25388亿条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338266亿条。图102004年以来移动短信业务量增长趋势0501001502002503003504002004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5年13月16月19月112月2006年13月16月0102030405060708090月均移动短信业务量(亿条)同比增长()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34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ARPU发展趋势固定通信ARPU是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铁通三家公司的收入之和估算的,移动通信ARPU是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公司的收入之和估算的。尽管两者均呈下降趋势,但固定通信ARPU的下降幅度要大于移动通信,移动通信ARPU有企稳迹象,而固定通信ARPU未来可能继续下降。图1120022006年同期(16月)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ARPU比较6446747257998787137157684310014050607080901002002年16月2003年16月2004年16月2005年16月2006年16月元/月用户固定通信(ARPU移动通信ARPU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2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图122003年1月2006年6月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势201001020304050602003年13月15月17月19月111月2004年13月15月17月19月111月2005年13月15月17月19月111月2006年13月15月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上半年,全国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增速比1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我们估计今年电信业将结束过去持续两年的负增长,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25部分基础电信上市公司用户发展情况鉴于本报告撰写时,中国网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还没有公布上半年用户数据,只有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原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已经公布了上半年的用户数据,因此,本报告仅仅就这三家公布的用户数据作简要分析。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市场份额持续上升从月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趋势来看,16月,中国移动每月新增用户数量逐月攀升,而中国联通每月新增用户持续徘徊在低位。1月份,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各自新增用户4072百万和1307百万,7570的新增移动用户选择了中国移动。而到6月份,中国移动新增用户提高到4442百万,中国联通新增用户仅为1139百万,7959的新增移动用户选择了中国移动。绝大部分新增移动用户选择了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在新增移动用户市场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图13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月用户增长对比图0051152253354455J04A04S04O04N04D04J05F05M05A05M05J05J05A05S05O05N05D05J06F06M06A06M06J06百万户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占比数据来源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和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网站从总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趋势来看,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而中国联通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缓慢,中国移动在国内移动电话用户的市场份额持续提高。截至6月底,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电话总用户数分别达到273786百万和135086百万,中国移动在移动电话用户市场的份额达到6696,比2005年底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图14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总用户增长对比图050100150200250300J04A04S04O04N04D04J05F05M05A05M05J05J05A05S05O05N05D05J06F06M06A06M06J06百万户6300635064006450650065506600665067006750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占比数据来源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和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网站由于中国移动上半年通过推出各种套餐,全球通用户的话费价格下降较大,每月净增签约用户数量显著提高,尽管中国移动的用户主要增长仍然来自预付卡用户的持续迅速增长。截至6月30日,中国移动签约用户达到63465千户,16月累计净增1499千户,月均增加签约用户2498千户,而上年和今年1季度签约用户月均增加数量分别是1186千户和2056千户,月均签约用户增加数量明显处于上升通道。截至6月底,中国移动预付卡用户达到210321千户,16月累计净增24276千户,16月月均增加4046千户,而上年和今年1季度预付卡用户月均增加数量分别是3411千户和4005千户,月均预付卡用户增加数量也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图15中国移动预付卡用户和签约用户月增长趋势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APR04JUN04AUG04OCT04DEC04FEB05APR05JUN05AUG05OCT05DEC05FEB06APR06JUN06单位千户预付卡用户净增签约用户净增数据来源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网站上半年,联通公司CDMA用户每月增加的数量继续徘徊在较低水平,GSM用户每月增加的数量则相对保持在高位。截至6月底,中国联通GSM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00552百万户,16月累计净增548百万户,月均增加0913百万户,略高于上年月均09133百万户的增加速度。中国联通CDMA移动电话用户数6月底达到34534百万,16月累计净增1812百万户,月均增加0302百万户,略低于上年月均0409百万户的增加速度。图16中国联通GSM用户和CDMA用户月净增加数量对比002040608112JUL04SEP04NOV04JAN05MAR05MAY05JUL05SEP05NOV05JAN06MAR06MAY06百万户GSM用户CDMA用户线性GSM用户线性CDMA用户数据来源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网站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每月本地电话用户数增长趋缓由于移动话费的持续下降,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效应也同样作用于新增电话用户市场。与移动电话用户持续高速增长相比,固网运营商本地电话用户数月净增加数量趋于下降。截至6月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数达到21871百万户,16月累计净增862百万户,月均增加14366百万户,明显低于上年月均增加19533百万户的增长水平。表4中国电信2005年12月2006年6月每月本地电话用户数单位百万户本地电话用户数当月净增用户数当年累计净增用户数2005年12月21009NA23442006年1月211551461462006年2月213041492952006年3月215182145092006年4月216491316402006年5月217791307702006年6月21871092862含无线市话用户数数据来源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网站3透视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趋势今年以来,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发展趋势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企业战略转型成为所有基础电信运营商发展的主旋律;现有移动运营商为应对新的竞争格局在积极未雨绸缪;国际化步伐因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异。31从电信业到信息服务业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正走向深入从英国电信BT抛出“21世纪网络计划”后,全球电信运营商都掀起了网络转型的热潮。在我国,随着电信业总体增长速度的放缓,电话用户总体规模的增长也逐步放缓,电信市场步入了成熟期。同时电信的主要传统业务语音业务逐步走向了低值化和微利化,固网和移动网运营商几乎都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现象。各种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出现,如VOIP就对传统语音业务带了很大的冲击。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电信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2005年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王旭东部长提出电信业要树立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开辟电信业发展新的市场空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王晓初总经理也在2005年的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了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的战略目标,从而拉开了中国电信业转型的序幕。目前,转型已经成为各电信运营商的共识,成为电信业发展的主旋律。分析目前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共同点是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向“综合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在业务方面出现三大趋势业务内容从通信向信息转型,业务组合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转型,业务经营方式从卖功能向卖服务转型。增值业务成为各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今年以来,我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正逐步走向深入。固网运营商因为受到移动业务替代的巨大压力而对转型需求更加迫切。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相比,中国电信企业战略转型起步更早,转型战略也更为清晰,中国网通的战略转型还处于摸索阶段。311中国电信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业务中国电信于2004年年底对外提出“实施企业战略转型”的战略举措,2006年1月正式出台关于实施企业战略转型的指导意见,2005年8月份,中国电信制定了新的3年规划20062008年并顺利通过,转型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中国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指导思想是“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中国电信预计,要成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需要810年左右的时间,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未来23年为战略转型的关键期,56年内要基本实现战略转型,8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电信要成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具体指标上,非话音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到2007年比2004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达到35左右,未来56年要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最终发展方向是中国电信要成为电信全业务的提供者、互联网应用的聚合者、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领先者。中国电信近期转型的主要工作是首先要把现有固网话音及固网增值等成熟业务、最基本的业务做好,保证可靠的收入来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农村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开发市场的同时,重点推出三项业务,一是宽带业务,希望通过宽带上网,吸引用户使用固定电话。第二个是商务领航业务和ICT业务(系统集成业务),主要面对企业客户。ICT业务包括针对大客户推出的“一站式服务计划”、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系列等;商务领航业务主要针对商业客户推出的“三优计划(原商务常青)”、“信息计划(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针对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建立自己信息网的特点,中国电信希望依托电话网和各种软硬件设施,帮助他们建立综合信息应用平台。第三个是号码百事通业务,它以114业务平台为基础,充分挖掘和扩展现有码号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本地综合的生活信息咨询服务。中国电信准备将号码百事通业务建成国内最大的动态生活信息数据库,成为本地生活信息咨询总台。商务领航和号码百事通,被中国电信视为转型的两大切入点。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今年以来,中国电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两个转型业务品牌。312中国网通突出宽带战略努力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在经历了长时间艰难融合和成功上市之后,中国网通转型目标和战略也日渐清晰。中国网通今年明确提出了转型的目标,就是做“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在转型战略中突出强调宽带战略。中国网通2003年就提出了三大战略,宽带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奥运战略,三个战略是相辅相成。左迅生总裁这样解读网通的战略“奥运战略是因为我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借奥运的契机把我们的宽带推出去,所以我们提出要办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宽带奥运。国际化就是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也是以宽带为主走向国际,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宽带战略上,中国网通从如下5个方面来应对,努力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其一就是快速发展用户规模,依托庞大的用户群大力发展宽带业务,奠定产业发展的用户群体基础。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相对国际平均水平较低的宽带普及率促进了中国网通近几年宽带用户的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中国网通宽带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200万,并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其二就是建立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网络和业务平台。中国网通建成了覆盖国内通达国际的宽带网络,骨干网主路由节点间的传输容量均达到10GBPS或25GBPS;截至2005年底,IP网中继电路总带宽达到12718GBPS,国际出口带宽达3144G。业务及应用支撑平台方面日益完善,建成了开放的产业链基础服务平台,为内容、应用服务商提供完整的收费计费体系和内容分发调整体系、针对不同业务系统的统一业务管理部署平台。其三就是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中国网通集团已经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国的IDC、CDN、网络、计费、渠道体系,形成了开放式合作模式,同内容应用提供商形成了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目前已经在信息资讯、游戏娱乐、影视音乐、教育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多个领域合作了上百家内容应用提供商。其四就是打造良性产业发展环境。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合作,实现宽带产业的共赢和良性发展成为业界共识,中国网通将通过内容应用的开发和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多元化产品,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其五就是细分市场,积极创新。借助IPTV和电视上网,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也就是依托内容应用拉动市场发展。去年在哈尔滨网通进行了IPTV的实验,提供58个频道的节目和点播、时移电视、信息服务等业务,到2006年3月,用户数已经超过50000户。在河南开展了当地信息化教育,目前用户数超过80000户。此外,网通还建立了以视频互动为主的宽带门户网站宽带我世界。可选择摇控器操作、连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满足770岁所有客户群体需求。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网通推出了“宽带商务”业务与品牌,通过给企业客户提供一揽子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来承载企业信息化,助力企业腾飞。此外,网通还针对家庭客户大力推行“亲情1”业务,实现固化、宽带、小灵通的捆绑。结合市场与客户的需求,网通还在积极研究、发展和推进诸如电话导航、视频网络监控等各类新兴增值业务。5月26日,中国网通在北京成立宽带在线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的我国首家全视频门户网站“CNCMAX宽带我世界”也正式上线。这标志着中国网通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该公司定位为以丰富宽带内容、满足宽带用户的需求、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为己任,广泛与各领域内的领先者展开合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市场推广,并全权负责“CNCMAX宽带我世界”网站的建设规划、合作洽谈、推广和运营。“CNCMAX宽带我世界”网站将提供全视频、高接入速率的综合服务,借此全面突破现有的宽带内容模式,实现互联网的第三次跨越。用户只需点击WWWCNCMAXCN就可享受直播、影视、音乐、游戏、体育等13个内容应用栏目的全视频宽带大餐。据介绍,宽带在线有限公司将统一门户品牌,对各地现有的100多个门户网站进行逐步整合,使“CNCMAX宽带我世界”成为中国网通唯一对外提供内容服务的窗口;统一内容应用,对现有的内容应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各地原有用户享受更丰富、更优质、更专业的内容应用服务;统一业务管理,加大对各类业务产品的调度和包装力度,提升内容应用服务的整体竞争能力;统一网络资源,充分发挥集团整体网络资源优势,解决部分地区网络资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现实矛盾。他们还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资格认证,使公司的运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集约化。宽带在线公司的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发展成为我国提供宽带内容应用的旗帜性企业。313中国移动公司的定位从“移动通信专家”转变为“移动信息专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王建宙总裁在2006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移动实施“新跨越战略”的战略定位是做世界一流企业,成为移动信息专家。之后,中国移动的口号也由原来的“移动通信专家”的转变为“移动信息专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含义相差深远。“通信”接近“通话”,属于2G语音时代,“信息”更接近“数据”,代表着3G数据时代。改一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