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物流园区的发展背景11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根据物流的内在实质和活动特点,通常意义上的物流概念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这是美国物流协会从总结物流经济活动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所下的定义。物流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充分揭示出物流的核心内涵,即通过与企业及社会经济活动的紧密结合,物流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与运输和仓储有关的传统组织管理技术,而是可以创造更高经济价值的经济管理活动。现代条件下的物流是涵盖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创造增值价值的经济活动,物流既是一项管理技术,也是现代条件下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应更为宽泛和多角度、多侧面。对物流运作功能的理解物流是将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及产成品库存、销售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生产活动。对物流增值功能的理解物流是对企业的生产、销售组织管理及相关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及经营活动的资本升值活动。物流信息功能的理解物流是为企业经营计划制定、存量管理、产品跟踪、市场需求分析及产品流通运作等经营环节具有决策支持功能的信息服务活动。对物流价值功能的理解物流是通过降低企业运输及配送费用。实现零库存、优化资金流等途径,实现企业经营成本节约的创造增值价值的活动。对物流概念理解的不同,以及因物流在不同企业及不同经营活动环节的作用存在差异,表现为物流组织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如“准时制生产”、“零库存”、“供应链管理”等。随着物流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出现,其具体经营业态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12现代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21发展特点国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以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为代表。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逐步繁荣,出现了国内外市场上大批量工业制成品的销售需要,并要求尽可能地把运输同库存、仓储、包装和销售等相关作业协调进行,以便加速物资流通和降低运销成本。这一经济发展形势,为西方物流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进入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打击,发达国家企业纷纷将生产地设在国外原料产地,或者在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就近组装,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物流业地区范围的扩大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条件以及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如多式联运,为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国外物流业50年的发展进程看,国外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稳定的经济增长、发达的信息技术、宽松的法制环境和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和集团化。专业的管理队伍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手段,使物流服务不断向快速便捷。优质高效、成本低廉的目标迈进,物流设施与业务范围也随之迅速发展和扩大。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物流也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就这些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百分比而言,美国为10,日本为14,英国为106,法国为11L,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均居世界领先地位。122发展趋势从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看,物流业己进入成熟阶段,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延伸、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物流服务的内涵将继续拓展物流服务从最初只解决运输问题,逐步发展到将装卸。搬运、仓储、保管乃至报关。通关、保险、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保税等业务统一进来,把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标志、分拨、配送、销售、转让等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物流服务过程在继续延伸物流服务的过程经历了“港日一港日”、“门一门”和“生产车间一货架”等几个阶段,其过程在逐步延伸。从开始时期将产品从生产线终端送到消费者手中到后来协助生产企业以“即时供货(JIT)”和“零库存(ZI)”等手段加速资金与物资的周转利用,物流业的服务过程不断向前延伸。此外,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消费后的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也使物流服务过程向消费后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在不断壮大发达国家目前非常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所谓“第三方”指从事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物流企业与传统的运输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服务企业在货物的实际移动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来执行。发展第三方物流将支持物流运营的专业化、科学化,并使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者之间建立更紧密、有效的联系。1二23现代物流的核心一供应链一体化由于物流管理的作用是将分散的功能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以此构成物流的基本要义所在,因此物流理论形成伊始便被注入了系统的思想。同时,由于物流活动的各功能要素如运输、仓储。信息组织、服务质量等相互之间存在效益背反关系,因此必须从系统管理的角度着手,合理正确解决效益背反矛盾。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便是针对获得全系统物流效益最优化而出现的新管理思想。供应链是指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等一系列活动(既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物流活动本身)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物流链”,而不再是孤立的行为,物流活动受这一供应链决定和制约。例如效益观和库存观,供应链上各环节都有不同的利益和观念,各功能之间存在大生的冲突也难以避兔,但由于现代管理和现代技术可以提供总体的信息为各个链节共享,因此可大大扩展视野,使之能从总体上管理整个“链”,而不是如同过去那样只管理各链节之间的“接日”,或只管其中一部分链节。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把物流和企业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供应链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技术所在。供应链管理也称为一体化物流管理ONTEGRATEDLOGISTICS人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在物流上的广泛或全方位合作,以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13现代物流发展的推动因素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后工业化社会对通过资源、劳动生产率获取利益的能力和潜力得到极大挖掘后,对流通环节利益的获得既有动力,也是现实的途径。从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分析,其发展的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改变、企业物流能力的培养需要、物流新技术的应用和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等几个方面。131企业发展战略的改变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注重长期效益、规模效益和区域及全球战略,全球经济在现代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愈发注重一体化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当前,在经济发达国家和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企业除注重技术、产品、市场和客户开发能力的培植外,更为注重维持稳定而有效的供应链、使产品的服务更贴近用户、建立即时供应系统、实现零库存等物流战略的建立。物流战略己成为现代企业在通过加强资源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成本潜力被极大挖掘之后,充分挖掘“第三利润源”一物流利润和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导致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得到空前重视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注重长期发展战略和长期稳定利益的获得;跨区域、全国性、全球性销售网络逐步扩大;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三地分离或异地结合逐渐普遍;企业从事销售、储运、采购的人员越来越多;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管理的范围和难度越来越大。在我国实现“两个转变”和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在告别短缺而面临产品相对过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采取积极稳妥的财政金融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在这种经济转轨条件下,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生逢其时,将为我国工业、商业流通、交通运输、信息等构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基础的各类产业克服困难、解脱困境、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机遇和挑战。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化特征日益突出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形势,如何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强我国各行业的竞争能力,全面参与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和迎接国外优势企业的挑战,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因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向纵深层次发展和我国企业对物流认识的加深,物流业的发展问题也必将会得到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132企业物流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己不再是获得廉价的原材料、产品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的简单竞争,往往是企业面对市场和客户建立的快速响应系统与供应链优劣的竞争,即企业是在物流能力方面进行生存的较量,企业物流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能力物流能力通常是指开展物流运作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实施过程进行的能力;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物流能力可以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物流组织与操作能力和对顾客的适应能力以及服务效率与保证率;物流能力涵盖了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强调长期效益和良好的顾客服务以及各企业与各地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经济发展趋势下,物流能力己成为物流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最主要的手段。物流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物流己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能力、生产效率不大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企业以物流为核心构筑的供应链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现代物流服务实践说明,一个企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占有全部可涉及的物流资源;企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体现为企业对于其所面对的可控制与可利用的物流资源进行最大限度上的合理化开发与利用,而不是最大限度上的开发与利用;这种合理化表现为企业对于自身物流能力的客观评估与正确定位,对外部环境与市场需求、供给的深刻了解与合理预期,对企业自身发展方向与发展时机的准确把握;企业能够将可控制资源与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并在市场运作中以各类有效方法与措施使上述两种资源始终处于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动态平衡状态,使之成为推动和促进企业实现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原动133物流新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除来自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改变及企业物流能力的开发因素外,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现代交通运输、仓储管理等技术在物流管理与运作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现代物流活动的范围(地理意义上的空间范围和物流管理技术渗透的经济活动范围)被极大地拓展,使大量的。多变的与物的位移、储存、状态和性质相关的数据信息的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提高信息反应速度,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提高物流的控制管理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和系统效益,将是物流管理和运作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既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也使物流的发展因此而得到极大地推动。近年来,在物流技术发达国家中,物流信息技术己成为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领域,其应用包括依托计算机的物流战略计划模型、一体化的配送信息系统、在仓库管理中应用计算机采集和分析数据、无人拣选和无纸拣选、自动识别一条形码技术和分拣系统、仓储模拟、运输车辆线路安排和运输安排、道路数据库、交互式计划、颜色图形技术和车辆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几乎含盖了物流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促进了物流整体水平的提高,使物流管理技术的适应范围和服务领域得到拓展,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现代运输技术,包括高速公路、航空、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等,均在能力和效率方面成为物流管理和运作的重要支持手段,使物流活动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开展,从而促进了物流的快速发展。134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欧美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物流服务的外部化趋势,即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以及与物流的需求、供给相关的企业在物流运作上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这种分工与协作既可以是基于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运作,也可以是单纯意义上的物流单项环节的服务,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程度与物流服务供需双方面临的压力密切相关。在物流实际运作中,上述分工与协作可分为两个方面物流服务需求的推动物流服务需求的推动表现为从成本、服务及灵活性角度所反映的对外部物流服务的需求、减少物流设施投入或提高资产收益率、获得高水平的物流管理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物流服务供给的推动物流服务供给的推动表现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改进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方式的灵活性。1人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物流发展特点和趋势本身决定的,也是由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改变、企业物流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及网络等物流新技术的应用和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断走向深化的产物。自1998年以来,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全国被唤醒,工业、商业及物流企业运用物流技术的领域不断扩展,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出良好势头,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出现并开始大力发展的。141物流园区的产生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新兴物流集疏方式,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传统储运业向市场化及现代物流业方向的发展转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开始制定了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宏观政策,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也纷纷开始筹建物流园区。然而,对于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我们还缺乏经验,尚未有完善。有效的做法可以借鉴。此间分析研究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物流园区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为我国的物流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个企业在生产及销售环节尽力降低成本及费用支出,尤其是在定购原材料到向客户分发最终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节约成本的强烈要求带来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巨大机遇。随着物流产业的兴起,原来相互分割、缺乏合作的仓储、运输等传统企业逐渐走向联合,专业性的物流配送经营实体及园区一货物配送转运中心应运而生。伴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企业都逐渐意识到配送转运中心分散建设。各自为战带来的资源浪费,各级政府也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总体规划功能。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日本。德国等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物流园区在日本称为物流园区(DISTRIBUTIONPARK),在德国被称为货运村呼REIGHTVILLAGE人虽然名称不同,各国的定义表述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的建设目的、服务功能是基本相同的。142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情况由于物流园区在经济规模、地理分布、建设运作方式和政府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物流的开发效应和宣传效应,我国政府及企业在近23年中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推动地区、区域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大力的支持。目前基本形成了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局面,特别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更快。1421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园区发展以深圳、广州及周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城市(特别是东莞)最具有代表性。深圳将建立八大物流园区深圳市己通过政府规划明确了物流发展重点及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方向,为适应未来的深圳将由北向西、中、东部三个方向发展,形成辐射状的城市基本骨架的城市发展格局,深圳市己确定把物流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行特区的第二次创业。根据该市物流分布与城市功能结构的特点,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发展以集装箱、航空和日岸过境运输为主体,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构想。根据这一构想,深QL市物流业主要服务于两大类型,包括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共分为五种类别,即综合、港口、陆路日岸、航空、配送等,计划依托深圳及通往华南地区、香港的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八大物流园区机场宝安物流园区。占地二十至二十五公顷,包括航空物流、货物代理及配送;西部港区物流园区。占地四十公顷,以散杂货集散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南山物流园区。占地二十公顷,主要为消费性物流节点和配送服务中心;平湖物流园区。面积达到五十公顷,主要用于货物中转运输及铁路公路联运;龙华物流园区。占地四十公顷,主要功能为陆路日岸货运中转及集装箱接驳;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规模为五十到六十公顷,其功能为消费性物流节点和配送服务中心;龙岗物流园区。占地十公顷,主要为消费性物流节点和配送服务中心;盐田港区物流园区。面积为五十公顷,主要从事国际集装箱中转、拆拼和仓储加工。考虑到深圳的物流发展现状和特点,在规划的8大物流园区中,深圳市将优先发展机场宝安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龙华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盐田港区物流园区及西部港区物流园区,几乎是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物流园区建设。当然,由于对物流园区理解上的差异,深圳规划的8大园区其实在功能上是有较大不同的,是否都应称做物流园区,也有待于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重新的定位。同时,一个城市即便是经济规模较大和区域经济地位突出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否需要如此多的物流园区,也值得商榷。东莞常平物流园区东莞是珠江三角洲对外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2001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344亿美元,在我国城市中名列前茅。东莞以外贸经济为特色的国民经济结构,使得物流组织在时间、地域和网络等方面具有自身的要求和特点,对高效率、低成本组织国际物流组织的需求,使东芜构筑起强大的物流运作系统。与此同时,良好的涉外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使东美在与国内地区开展引进国外大型工业企业入驻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东莞也因此在9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转型中,顺利地从主要为香港进行出日加工转变为具有自主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IT产品的生产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三星、联想等知名企业均在东莞拥有生产基地,其产品在出口的同时,也大量销往内地的N产品生产商与配套企业,因此,国内物流的组织也具有较大的规模。产业发展和企业物流运作效率的需要,使为生产与销售服务的物流基础设施的需求突现出来,特别是发展物流园区的需求更为迫切。东莞境内的常平是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的交汇点,有“京九第一镇”美誉,从物流的角度衡量,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借助连接南北的铁路干线京九线和常平铁路枢纽,建设服务于东莞及周边地区、辐射京九沿线的物流园区,将有利于提高跨区域工业、商贸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运作效率。规划中的常平物流园区首期占地二十亩,位于东莞常平东站货场东端,规划为八大功能,包括粮油饲料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食品批发市场,专业建材市场,铁路货运站、公路货运站,仓储配送库及信息展示中心等。届时,常平将成为京九沿线省市与珠江三角地区之间物流与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1人工2上海市及华东地区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上海市区面积近20年得到大幅度扩展,从80年代初的450平方公里左右到90年代的700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500平方公里,中心区将达到600平方公里。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原先布置在城市市区边缘或城市郊区的仓库、货场、铁路车站、化工区、港区、重工业区、发(变)电站等产业布局,变得不再合理,成为“深陷在城市中心区”的隐患之地。同时,随着城市区面积的扩展和城际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区与新城区的边缘地区则很快形成了新的产业聚集中心。根据上海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确定的“客走内环、货走外环”原则,以及“三港二路”的发展规划与调整趋势,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与现代物流发展的经验,上海将在城市西北、西南两个物流的组织聚集地和通道上建设二个社会化、现代化的综合物流园区。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经济区域之一,也是重要的物流发生与运作组织枢纽。此地的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徐州等城市,均因物流量大或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而在区域物流的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些城市均在进行物流园区建设的规划论证或具体项目的建设。西南物流园区规划中的西南物流园区将位于闵行区,以上海市与南方各省市物流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沪杭高速公路、铁路和公路国道为依托,以上海市浦西地区西南方向物流及城市内物流主要服务对象,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西北物流园区规划中的西北物流园区拟建在普陀区靠城市外环线一带,以上海市与北方各省市及沿长江省市物流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沪宁铁路、沪宁嘉高速公路和公路国道为依托,以上海市浦西地区东北方向和城市内物流为主要服务对象,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占地3000亩的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是我国“十五”规划中全国47个综合交通货运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优势张华洪。军工路和宝山港三大港日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市总量的58以上;通过外环线宝山段、吴淑越江隧道连接外高桥,实现浦东浦西联运,年吞吐量将达到1000万标准箱;连接浦东国际空港和虹桥国际机场以及沪嘉、沪宁、沪杭、沪京高速公路;通过使蕴藻洪与黄浦江、长江融为一体,服务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显然,根据上海市物流(货运)的规律及仓储区、铁路货站布置,北方物流大于南方物流的特点,西北物流中心的规模与作用将大于西南物流中心。徐州香山现代物流园区徐州香山现代物流园区是徐州市政府2001年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由徐限责任公司承建,位于市东郊下淀地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紧靠台湾大中钢铁厂、金山桥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生产区。徐州储运公司在原有6万平方米仓库、二条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设施的基础上,拟建占地100余亩的现代化货运停车场一座。一万平方米的智能化高架仓库一幢和拥有200辆货运汽车的虚拟车队,并以此为龙头整合徐州市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届时一个拥有仓储、配送、停车和贸易区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将初露端倪。货运停车场是规划之中的香山现代物流园区的重点项目之一,拥有1000个车位的停车区、配备物流信息平台的交易大厅,以及具有餐饮、住宿、加油、维修、代办有关证件等服务功能的综合服务区。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预计日停车量为1000台次。1。43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1,431物流园区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物流园区的功能和服务特性决定了物流园区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为吸引物流、配送转运中心等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时还需考虑物流市场需求、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条件因素。以德国为例,在设置物流园区时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一是至少可以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两种方式;二是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布局与运输网络相适应;三是经济合理性,包括较低的地价、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等,为园区企业获得必要利益创造条件;四是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要求。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较大,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工业加工和流通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一般称之为物流团地),自1965年至今己建成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74公顷;荷兰的14个物流园区,平均占地448公顷;比利时的CARGOVI物流园区占地乃公顷。德国的一些物流园区的占地规模较大,如不莱梅的物流园区占地在100公顷以上。1432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物流园区的发展历史要比物流发展历史短许多,在西方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物流园区也属于近10年发展起来新事物,因此,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仍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建设的经营经验较少且并不成熟。L432且日本的经验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物流园区建设历史稍长,在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基本做法是重视规划物流园区的规模较大,影响的范围较广,政府重视通过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和配套的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边缘带、内环线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规划有利于未来具体配套设施建设的地块作为物流园区。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政府投资政策将规划的园区内土地分地块以生地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若资金不足,政府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良好的市政设施配套及投资环境政府对规划的物流园区,积极加快交通、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吸引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并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园区的地价和房产升值,使投资者得到回报。14322德国的经验德国政府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与日本存在一定区别,也是近几年国内较为推崇的园区发展经验。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公司化经营管理,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基本做法是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运输枢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布局、物流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性,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物流园区对地区经济有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为引导各州按统一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德国交通主管部门还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给予资助或提供贷款担保。德国政府扶持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对园区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认为园区建设并非为了单纯的追求盈利。因此,在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州及地方市政府扮演了主要投资人的角色。例如位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州府ERF图林根物流园区,其建设投资比例为市政府占425,州经济开发部占35S联邦铁路(DM占1470,行业协会占730。企业化经营管理德国政府扶持园区建设,并非不考虑园区效益与效率。一般认为,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比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有效率,因此德国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经历了由公益组织管理到企业管理两个阶段。负责管理物流园区的企业受投资人的共同委托,负责园区的生地购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园区建成后的地产出售、租赁、物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等。由于园区的投资人主要是政府或政府经济组织,所以园区经营企业的经营方针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主要侧重于平衡资金,实现管理和服务职能。仍以图林根物流园区为例,其管理企业由4人组成,企业的业务包括销售、宣传和物业管理三大块,管理公司还负责代表园区企业与政府交涉,负责兴建综合服务中心、维修保养厂、加油站、清洗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成员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维修服务等。园区内的道路、下水等市政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由市政公司负责,享受与普通市区同等水平公共服务并缴纳相关费用。入驻园区企业自主经营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仓储设施、堆场。转运站,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1人33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物流园区出现以后,对使用园区的企业乃至邻近城市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减轻了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小了物流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满足了仓库建设大型化发展趋势和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物流园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德国权威机构的研究,未来10年,即使在日本、德国这样运输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物流园区的建设仍将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业较为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己经开始了大量积极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随着这些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步伐必将大大加快。第二章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意义21安徽省及合肥市经济发展背景211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2111安徽省自然地理状况安徽省简称皖,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北部,南连江西,北接山东,东邻江、浙,西依豫、鄂,是中国长江经济带与京沪铁路贯穿的经济走廊交汇地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串东联西,交流南北”的作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安徽省国土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人日6278万人(2000年底),分别占全国的145和496,是我国近海内陆地区的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日密度较高的省份。现辖17个省辖市,省会合肥,蚌埠、淮南、铜陵、安庆、芜湖、马鞍山等为省内主要城市。安徽省南北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协调。境内地形多样、地貌复杂,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平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90,丘陵占2960,山地占2960,其他占1640。长江、淮河横贯全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区之一。安徽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铁、煤、铜、明矾、瓷石、蛇纹岩等储量较大。旅游资源遍及全省,名胜众多。南部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北部以历史文物古迹为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人文胜迹使安徽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省区之一。2112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安徽省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初步形成了由合肥、阜阳、蚌埠、芜湖等省内交通枢纽为中心、由若干个工业中心城市所组成的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家电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工农业生产、流通。科技和教育基地。2000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03824亿元,在全国列居第14位。综合经济2000年,安徽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824亿元,在全国排位14位;工业总产值达166144亿元,在全国排第15位;财政收入达到29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03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43亿元。十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和在全国的位次见表卜。表1L“八五”以来安徽省各项经济指标比较和排位项目1990年2000年平均增速排位(亿元)(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065433382412214工业总产值670316614415415财政收入5292904147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5280397216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0810C4316615注1当年价;2,工业为规模以上企业。经济结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层次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374038222438调整为为2000年的24L42673323;工农业总产值中工、农业比重又1990年的18调整为2000年的25L,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重又从1990年的1L调整到2000年的23。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对外经济与贸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改善,安徽省对外经济与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0年,安徽省外贸进出日总额已达335亿美元(其中出日ZI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L,比1990年增长353倍。在外贸总量规模扩大的同时,外贸出口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由过去的以初级产品。原材料为主的结构转变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为辅的结构。2000年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达4二亿美元,且利用外资方式呈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目前,安徽己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往来关系,安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港、澳、台及美、德、法日、韩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分布根据安徽省的行政区划,全省划分为17个省辖市。2000年,各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L、2。从表12中可以看出,由于受自然、资源、地理、交通、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沿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铁路干线的城市,如合肥。蚌埠、阜阳、铜陵、芜湖和安庆等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产业布局安徽省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及交通、历史条件,在全省逐渐形成了发展侧重不同产业的城市群。详见表卜。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安徽省工业行业较为齐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家电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全省现有工业企业37万余个,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7二亿元,比1990年增加403倍,在全国排第14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达GDP总值第一产第二产第三产农业总产工业总产固定资产投社会消费品零(亿元)业亿元业亿元业亿元值亿元值亿元资额亿元售总额亿元32473702157912986442969708148398951547485334952548182003221601663441。625214117747833656178881243969571134339472534159740562615655715861163708200584。045218642816187602371022126。017425867499126597411。244525577136103580891185118065656170964。01539252971188757121735126212567432392918813248635519225461734762159676692186342000622841050727239614763847061604380661206118622752102560733498407427587990410023458121737203920362761603920425245936122780429781867187886813118742422383529426999281资产投资额为基本建设投资表L3安徽省地区产业布局产业特性代表城市发展依托重点发展产业综合性合肥全省政经、文教中心,城冶金、化工。家电及城市市能量辐射周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等工矿城马鞍山、淮北、铜利用本地工业资源发展钢铁。煤炭等市陵等专业性黄山、毫州等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旅游、食品工业等城市区域性中蚌埠、芜湖。安庆区域内经济辐射交通、商贸等心城市等地区中滁州。阜阳等地文教。卫生、科技对周围农副产品基地和加心城市地区辐射工工业基地16614亿元,在全国的份额为2。在工业发展中,轻工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在全国列7位,是我国“轻工大省”。农业经济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21996亿元,比1990年增长229倍。农业增加值在全国排第8位,在全国的份额为5。在发展主导农产品的同时,农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迅猛发展。市场体系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已经形成,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趋显著。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金融服务等各类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秩序不断加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市场体系日趋成熟。212合肥市经济发展现状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淮河和长江之间、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省会,辖4区3县,拥有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开发区和新火车站综合开发实验区。行政区面积726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4382万。合肥市是全国科教基地,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全省主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合肥市交通发达、地处要冲,是我国南北交流的汇聚地,南经巢湖与长江黄金水道相通,与技术先进、经济发达的沪宁杭地区仅距数百公里,北有京沪铁路与津京唐经济区相连,是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地区,居中的地理位置优势,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使合肥在安徽乃至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肥市是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现己形成了机械、电子电器、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及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优势行业。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八五”以来,是合肥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全市国内生产总产值从582亿元增长到3247亿元,年均增长176,人均达到7410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7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6,38亿元,财政收入4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27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2倍、4,3倍和3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先后获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社会制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荣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上新台阶。主要国民经济指标比较见表L2。主要产业规模较大工业经济合肥市是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扣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工业经济从小到大,显著增强,目前初步形成以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及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228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3539亿元。工业结构由传统的冶金工业为主向目前的“投资导向”的重型化方向升级,轻重工业比重逐步调整,2000年产值比重达112。农业经济200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44亿元,农业现代化、商品化、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对外经贸改革开放促进了合肥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9L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2亿美元。外贸出口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格局,出口国别和地区达门多个。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27亿美元。中心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城市,我国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网结点上的一个中心城市,是南北经济的过度带,具有明显的省会优势、科教优势,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在全省属最好,全省80以上的文教机构、科研机构以及高科技产业都集中在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强,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明显。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合肥市通过积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使全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00年,三次产业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14Y、486和40,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287453260调整为2000年的114840,实现了产业格局由“L一三”向“三二一”的进一步演变。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比重由1990年的11714调整到2000年的I2226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轻钢铁和高新技术三大支柱产业日渐成熟。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八五”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工业经济中非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有经济,增速分别为1053和284。到2000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65家,其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类型经济分别占247、159和594,产值比重分别占163、23和844,国有工业企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城乡结构进程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是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合肥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快城镇发展,2000年城市化水平己达到326,达到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3070)。221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战略目标在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安徽省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为“十五”期间,继续全面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发展,继续大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力争“十五”末基本达到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确保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力争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综合省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安徽省“十五”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0以上,确保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力争国内22安徽省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