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6_第1页
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6_第2页
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6_第3页
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6_第4页
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旅游发展规划总论一、规划前言宁海县“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把宁海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社会规范有序、人民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型经济强县和宁波市副中心城市”。宁海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宁海县旅游业资源优势,促使全县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并将于2006年建成,届时交通格局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宁海与上海等地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因此,宁海县委、县政府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审势度势,决定对2000年完成的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修编。二、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跨四个五年计划共17个年度(20042020年),其中近期为2年(2005年),中为5年,远期为10年。(一)近期(2004、2005年)为近两年,是旅游业重点开发建设与加快发展阶段。(二)中期(2062010年)为“十一五”期间,是宁海县旅游业完善提高与巩固发展阶段。(三)远期(20112020年)今后三个五年计划之后,是宁海旅游业成熟发达阶段。三、规划范围本规划的区域范围以宁海县所管辖的行政区为界限,规划面积1931KM。四、规划思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环境规律,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以宁海县所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古镇观光旅游、海滨温泉山林滨水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特色专项旅游为开发主线,把宁海县建设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旅游地。五、规划原则(一)社会经济一体化原则本规划与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波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二)注重环境与保护原则在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和突出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原则突出宁海县当地的地脉和文脉,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宁海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培育独特的旅游品牌,树立自身的旅游形象。(四)体现以人为本规划理念既要考虑今后国内外游客合情合理的需求,设计、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与旅游活动;又要通过发展旅游业,使当地居民真正得到实惠,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达到小康社会生活水平。(五)增加旅游科技含量原则强调旅游业科技创新,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最新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设备和设施;在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经营与管理手段。(六)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原则对全县旅游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划分近、中、远期3个阶段,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既突出近期重点,进行详细规划,强调其可操作性,又体现其前瞻指导性,逐步实现规划目标。六、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二)行业管理办法、规定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2000年10月26日;2、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令第1号,1990年2月20日;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77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4、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6、宁海县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人民政府,2003年8月12日。第二章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一、旅游业发展背景(一)世界和中国旅游业发展背景旅游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公报显示,200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为69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为4760亿美元。全球国内旅游的规模更大,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收入远远超过国际旅游。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次数将达到16亿,年平均增长率为435,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1,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平均3的增长率。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在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为87亿,国内旅游收入为3442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为91672万,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174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为4882亿元人民币。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年接待国际游客人次数达到13亿,超过处于第2位的法国;到2020年,中国将有1亿人次的游客出境旅游,位居世界第4位。(二)浙江省、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背景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均GDP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也是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浙江省明确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方向,抓住加入世贸组织、扩大内需、文化大省建设、城市化推进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时机,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化动作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五年翻一番、十年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围绕五年翻一番、十年建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重点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即以杭州为中心,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并带动宁波、温州、金华三个旅游副中心建设;突出旅游产品和管理体制两大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市场化的产品体系和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打响名山名水、名人古镇、海天佛国、休闲胜地四大旅游品牌;建设浙东风情旅游线、浙西山水旅游线、浙北运河古镇旅游线、浙中南生态文化旅游线和滨海海洋旅游线等五大精品旅游线路。到2020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为27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00亿元,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次为480万人次,旅游创汇为43亿美元,旅游总收入相当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宁波市旅游业于1984年起步,“九五”期间,宁波市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由点到面、合力兴旅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构架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旅游开发布局也初成框架,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再到专题旅游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县市联动产业格局也基本确立。2000年1月3日,宁波市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宁波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全市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管理体制、支持政策、产业重点等许多问题,在体制和机制上提出了解决旅游业发展的实质性措施。2000年7月中旬,宁波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经济结构调整,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可持续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新观念、新思想。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宁波市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更猛。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7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接待入境游客2215万人次,旅游创汇99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4,比上年增长782,旅游业总收入为1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二、区域环境背景(一)区域位置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北连奉化县,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内陆16346平方公里,海域2444平方公里。(二)自然环境1、地质条件(1)地层宁海县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最为发育,其次为白垩纪系火山岩系,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也有出露。自老至新发育为侏罗系上统出露境内西部、西北部一带,南部、东部、东北部、西南部亦有零星分布。出露地层有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九里坪组、祝村组5个岩组,厚度1000米以上。白垩纪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火山岩夹层较多。出露馆头组、朝川组、塘上组3个岩组。第三系以基性陆相火山岩为主,中、下部间夹河湖相沉积砂砾岩、亚粘土泥岩层,局部产有褐煤层,呈透镜体产出。出露有铜岭祝组、道士桥组2个岩组。第四系地层发育良好,出露于滨海平原和山麓沟谷,厚度不等。有汤溪组、平湖组、杨梅岭组、大古塘组、鄞江桥组、山门街组6个岩组。(2)地质构造宁海县内地质构造表现是断块运动和造盆活动所形成的断裂构造和盆地构造,主体构造为北北东向和东西向2个构造体系。前者控制宁海白垩纪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使西、西南、西北部形成陡崖深谷。历史时期多次地震发生于南溪温泉一带,表明此断裂带至晚近期仍有活动。后者控制了晚三叠系、下侏罗的盆地沉积。境内断裂带发育于2组构造体系之中。此外,尚有北北西向、南北向断裂带。2、地貌条件(1)地貌的演变宁海地貌,于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已成雏形。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波及宁海。侏罗世燕山期强烈火山活动喷发和喷溢大量火山碎屑和岩浆,出现造山运动。晚侏罗世末期,火山活动渐趋平静,形成较为低平的火山湖盆和洼地,接受沉积。白垩纪燕山晚期,火山再度活跃,西北,西南地层开始抬升,并受新华夏构造即温州镇海断裂控制,形成西北部、西部和东部低山区。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境内出现区间性隆起,致使阶梯地形形成。经河流下切,地面日趋破碎,地形起伏加剧,形成各处丘陵区。第三纪早、中更新世,南部火山再次活跃,境内滨海地区复动荡性上升,山麓、谷口、河谷先后出现堆积、冲积、洪积和坡积层,形成以玄武岩为主,山麓下切为特征的低丘区。中部溪河改道,东南部仍沦为大海,原来起伏不平的地形逐渐为海相沉积物填平。经数次海面幅度起落,至第四纪,东南滨海平原和宁北平原基本形成。18世纪后,尤其在20世纪60、70年代,东南沿海在人工围垦促淤作用下,淤积明显加快,海岸线向东、东南推移7510公里,滨海平原有所扩大。(2)山地低山地海拔5001000米。西北部马岙、双湖、大里深圳,西部双峰、西溪、辛岭,南部王爱、麻山和东部东仓、胡陈,东北部大佳何等地属之。系天台山脉中段逶迤绵亘而成。面积16725平方公里。丘陵海拔50500米。东部古渡、茶院、毛屿、龙浦,东南部越溪、七市、官岭、旗门、西南部桑洲、白溪,中部城郊,西部黄坛和北部大蔡、香山、紫溪、凤潭、薛岙、峡山、建设等地属之。地形起伏,峦谷相间。面积98675平方公里。(3)平原海拔50米以下,展布于宁海北部和中部颜公河流域、西南白溪沿岸及东南沿海。地面平旷,间有台地,面积4806平方公里。宁北平原海拔30米以下。自中心城区向北趋低、伸展,属洪积平原。范围及于中心城区、城郊(部分)、回浦、竹口、山水、桥头胡街道、梅林街道等地。土质较好,为县内重要产粮区。岔路平原海拔50米以下。系白溪泛滥夹带泥砂砾石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等地形。自白溪谷向东北延展,范围及于岔路、前童、竹林诸地。土质疏松,多砾质砂泥,夏、秋间易遭洪灾。为县稻、麦主产区之一。长街力洋平原海拔10米以下。系东南沿海海积及人工围垦促淤形成。地势平缓,向东南扇形延展。范围及于岳井、伍山、长街、青珠、山头、前横等地,及龙浦、古渡、力洋、茶院、毛屿等地之一部分。土层深厚,土质较肥,为县内主要粮、棉、瓜果产区。此外,还有洪积、洪冲积的黄坛、水车、香山、西店、紫溪小平原及海积的一市区沿海小平原。(4)山脉宁海山体属于天台山脉中段,自华顶山、括苍山分别从西北、西南蜿蜒入境,走向大体自西向东,构成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4大干山,绵亘全县。西北干山起于宁海、奉化、新昌3县交界山第一尖,自西向东偏北沿宁海、奉化两县边界逶迤至薛岙泗姑屏山入海。自第一尖至泗姑屏山,全长36公里。中部干山从第一尖叉出,自西向东,经龙官、南溪岙,环黄坛,经中心城区,向东伸延,至大丹山入象山县境,全长83公里。西南干山起伏马岙望海岗,走向东南折东,横亘西南各地,止于城南龙头山,全长56公里。南部干山起自宁海、天台两县界山望海尖,向东南折东,沿白溪南岸蜿蜒,度力洋港,跨胡陈港,绵亘县境南部和东南部,至伍山兰头山尽,全长79公里。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包括当地的四季、日照、气温、降水、无霜期和结冰期。(1)四季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表现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始于3月第6候,终于6月第二候,历时75天。全季平均气温18,降水日40天。夏季始于6月第二候,终于9月第五候,历时105天。全季平均气温262,降水日531天。夏季多台风,当地有“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勿用算”等描述台风出现期的气候谚语。秋季始于9月第五候,终于11月第五候,历时62天,全季平均气温174,降水日22天。秋季天高气爽,晴朗回暖,俗称“十月小阳春”,偶尔可见朝南山坡上杜鹃在盛开。冬季始于11月第五候,终于次年3月第六候,历时123天。全季平均气温为69,降水日548天。过去该季常出现大雨、霜冻,近年因全球气候变暖,本地已很少下雪。(2)日照19571986年,宁海县平均太阳辐射量1043千卡/平方厘米,为全省中等略偏低水平。四季辐射量,以夏季最强,其中7、8月份占全年总量的251;冬季最弱,其中12、1月份占全年总量的11。年光合有效辐射量平均为522千卡/平方厘米。县气象站所在地,年平均日照188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7月份日照最多,为2363小时,2月份最少,为1123小时;8月份日照百分率最高,为57,6月份最低,为32。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数存在差异。(3)气温因地形差异,各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3166之间。大于或等于10的年平均活动积温在40695175之间,持续天数为237天左右。有2个低值区一个在茶山云峰庵,年均气温135,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40692,持续天数211天;二在榧坑,年平均气温143,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44588,持续天数222天。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46/100米。夏、秋两季垂直递减率平均049/100米,春季044/100米,冬季048/100米。气温年较差各地平均在222233,差幅11。气温日较差,县中部及宁北平原差幅84。全县11月、12月差幅最大,达94,6月差幅最小,为68。年平均最高气温208。以7月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18,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高温伏旱期,可出现连续数天35以上的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124。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为96,出现于1958年1月和1979年2月1日。(4)降水宁海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6553毫米,县内降水总趋势,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东南滨海平原,年平均降水量13801451毫米,降水日140153天;宁北平原和中部地区15201590毫米,降水日150169天;西北山区16001790毫米,降水日153177天。全县平均降水日1699天。历年降水中心多在西部山区马岙、双峰乡一带,平均降水量17537毫米,最多达22827毫米。县境东部以茶山为多降水中心,年降水量16225毫米。东北部象山港和东南部三门湾沿岸相对降水量较少,象山港沿岸年降水量1450毫米,三门湾沿岸为13007毫米。多与少降水区量差300毫米以上。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雨量16月逐月递增,79月年际变化大而不稳定,10月至次年2月为小雨期,仅占年雨量2。雨量集中在59月,平均雨量10793毫米,占全年67。全年基本可分为3个雨期。34月为春雨期,雨量23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42;56月为梅雨期,雨量4013毫米,占全年24。梅雨年际变化很大,梅期长雨多称“丰梅”,常伴随暴雨;梅期短雨少称“空梅”或“少梅”,常出现干旱酷热。9月份前后为秋雨期,雨量2248毫米,占全年136。年际降雪量943毫米。初雪最早为10月28日,终雪最迟至次年4月4日。(5)无霜期和结冰期全县无霜期年平均230天,占全年63。暗霜初日平均为11月9日,暗霜终日平均为次年4月3日,终霜年际变幅38天。结冰期年平均110天。年际变幅49天。4、水文条件水文条件包括河流、地下水和潮汐。(1)河流宁海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独立河流共14条。其中自西向东入港的有五市溪、紫溪、凫溪、白溪、清溪;自东向西入港的有汶溪、石门溪、虎溪;自北向南入港的有中堡溪、西仓溪、力洋溪、茶院溪、东岙溪;自南向北入港的有颜公河。凫溪旧称浮溪,源出第一尖东北山麓,流经马岙、双湖、大里、深圳、凤潭、梅林街道、紫溪7地。介于西北干山第一尖香岩山和中部干山火棍岭香山之间。流长28公里,沿途汇入大小支流47条,流域面积183平方公里,于梅林街道境内截流筑杨梅岭水库。水量充沛,常年通溪入港流量2亿立方米。颜公河古称淮河、北河,源出桃源河,今起于中心城区北大街东端与桃源北路交会处,以地下水道通蒲湖水。向北流经城郊、竹口、回浦、山水、梅林、桥头胡6地,于桥头胡村东入黄墩港。支流竹溪,古称回浦,源出帽峰山西南麓,向西流经竹口钱岙、储家、竹口、桥下潘春,于回浦李家东流入颜公河,为颜公河主要水源。该河介于中部干山白峤岭帽峰山和山河岭相间岭之间,流长175公里,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条,总蓄水容量1691万平方米。白溪旧称白渚溪,发源于天台县华顶山学堂岗北麓,入境后,流经双峰,白溪、王爱、岔路、前童、竹林、水车等7地,趋白峤港入海。介于中部干山火棍岭越溪山和南部干山王爱山岗状元峰之间,主流全长665公里,县内长549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65条,流域面积627平方公里,县内55539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69亿立方米,为县内主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开发价值最高之河流。清溪源出天台县苍山北麓,上游称游泳溪。经天台县下溪头沿王爱山岗南坡入宁海桑洲镇境,东流经上叶、坑口、桑洲、田洋芦下沙地等村出三门县,流向旗门港。处于县境内南部干山王爱山和状元峰之南。主流全长395公里,县内长12公里,流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县内5462平方公里,常年径流量389亿立方米。中堡溪属时令河,发源于宁海、象山交界之茅芦岗,流经东仓和尚坑、沙地下、国叶、张韩、大赖、东湖等村入胡陈,又经中堡溪、中堡、东张等村出戊己桥入胡陈港水库。介于茶山南麓和香花山之间,主流长14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沿途接纳王家坪水、牛料岗水、上郑坑、西洋水、寺后山水、岭下谢水6条支流和71条沟壑。(2)地下水宁海县地下水总量2216亿立方米,其中山区2141亿立方米,平原区0075亿立方米。松散岩类孔隙水分河谷平原冲积层孔隙潜水和山麓坡积、洪积残积层孔潜水。河谷平原冲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中堡溪、白溪、清溪、石门溪、汶溪、五市溪、东岙溪等沿溪中、下游河谷平原处。出露面积646平方公里,其中桥头胡街道、深圳两地244平方公里,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中心城区366平方公里,长街、力洋2镇36平方公里。山麓坡积、虹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紫溪、黄坛沿山坡地带,宁北平原及竹林、茶院、力洋、海头、东仓、七市、官岭等地。出露面积1088平方公里,其中象山港、深圳镇504平方公里,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中心城区49平方公里,长街、力洋2镇94平方公里。地下水贮存在泥砾层中,出水不大,可供生活用水。海相沉积孔隙水主要分布在长街镇、明港镇,以及毛屿、官岭、越溪、峡山、西店等滨海地区。出露面积1598平方公里,其中桥头胡街道、深圳2地194平方公里,一市镇20平方公里,长街、力洋、明港镇1204平方公里。海相沉积层透水性弱,其水味稍咸。层凝灰岩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梅林至冠庄一带及黄墩港西北沿岸、辛岭、前童之间山区,力洋至古渡一带丘陵,长街狮子山等地。出露1144平方公里,其中桥头胡街道、深圳2地102平方公里,黄坛、岔路、一市3区及中心城区564平方公里,长街、力洋2地478平方公里。层凝灰岩层出水量不大,水质较好。基岩裂隙水有玄武岩孔洞节理水和构造裂隙水。玄武岩空洞节理水,出露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桥头胡街道、力洋镇2地78平方公里,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中心城区22平方公里。构造裂隙水,出露面积最广,全县计133144平方公里。其中桥头胡街道、深圳2地37631平方公里,黄坛、岔路、一市3镇及中心城区71013平方公里,长街、力洋、明港3镇254平方公里。境内所有出露中温、低温、冷泉均属此水。(3)潮汐宁海海区潮汐运动基本能源是太平洋潮波,主要受琉球群岛传入台湾北部海域,进入长江口区的北股潮波控制,属正规半日潮。从港口到港内侧潮差逐渐增大,三门湾潮差46米,象山港内潮差34米,其中黄墩港口319米。三门湾内潮流流向属往复流。涨潮流入是北偏西和西北方向;落潮流出是东北向,转东和东南向。涨潮与落潮的流速明显不对称,除个别地段外,落潮流速普遍大于涨潮流速,其差值最大07米/秒。大潮时水浑浊,小潮时水较清。象山港除港口附近略带旋转流外,其余均属往复流。最大涨潮流发生在高潮前3小时左右,最大落潮约在低潮前3小时出现。港内潮流特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立方米;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37分和5小时22分;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米/秒,平均流速098米/秒。(三)历史文化1、建制沿革与境域变化宁海于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治设白峤。隋开皇九年(589)废,并入临海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治徒海游(今属三门县)。武德七年又并入章安县。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复建,治迁广度里(今中心城区)。唐神龙二年(706),以县东地域辽阔,析归象山县。民国29年(1940),划海游等17乡镇归新建的三门县。宁海建县后,历属临海郡、台州路、台州府。1949年宁海解放后,初属台州专区,后数易隶属于宁波专区或台州专区。1958年10月撤宁海,并入象山县,县治设力洋,后移原宁海城关。1961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制,属宁波专区,1983年7月改隶宁波市。县境四至为东至岳井隔洋堂村以东大塘港;南至满山岛南面海域;西至双峰望海尖;北至香山龙王堂岗。2、文化积淀与革命传统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宁海人民素以勤劳俭朴著称。“地迫山海,产悭食啬”,“比之他县为最劳”。自古以来,山区人民垒石为田,沿海则围涂垦殖。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宁海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人民生活较贫困,山区人民尤为艰苦。宁海历代名人崇尚气节,多耿直之士。南宋末年,枢密院编修郑霖、右丞相叶梦鼎、史学家胡三省、文学家舒岳祥等,均与权臣贾似道同朝。贾似道企图利用乡邻关系,曾多方引诱和拉拢他们,以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但他们皆不为贾似道所笼络,郑霖因此为贾似道所杀,叶梦鼎每与贾似道相抵触而归里不仕,胡三省、舒岳祥弃职回家,潜心于著述。明初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不为朱棣的威胁利诱所动,宁遭灭十族之祸而不肯为其草登极诏,至死大义凛然,其刚烈之气为国人所崇。现代“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坚贞不屈,就义于上海龙华。抗日战争初期,江苏海州护理专员兼保安司令孔墉,身先士卒,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诸暨中心县委书记、金萧支队第一大队长的朱学勉,在反扫荡中血染沙场。国画大师潘天寿为人厚道,品德高尚,为海内外艺术界所颂扬。方志学者干人俊,呕心沥血,广征博采,毕生修志1000多卷,为近代地方志史所罕见。宁海人民富有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光荣传统。元初杨镇龙揭竿而起,聚众12万,事及浙东3府7县,建立“大兴国”,震慑元王朝。元末陈性中父子率领民众奋起抗倭,智勇过人,尽歼入寇者。清初俞抒素聚众反抗清朝统治者,号称“白头翁”,威震一时。清咸丰年间,王延圆、赖余沈(今属三门县)起义,攻入宁海城,杀县令邹全节。清末秀才王锡桐痛恨天主教徒胡作非为,发动民众焚教堂,杀神甫,成为震惊中外的“宁海教案”。辛亥革命志士童保喧,以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身份指挥光复杭州。中国共产党于1926年在宁海建立支部,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28年,中共宁海县委组织亭旁(今属三门县)起义,成立区苏维埃,为省内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和第一个红色政权。此后,宁海共产党组织持续发展,革命斗争坚持不懈。至1948年于县西南区建立革命游击武装,为解放宁海创造了条件。(四)社会经济1、行政区划与人口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海境内的行政区域多有调整。1949年底全县设5区、29乡镇。1951年为1县属镇,7区,103乡。1956年,县属镇和区不变,乡并至37个。1958年宁海并入象山县后,原宁海辖区建13个人民公社,公社范围相当于原来的区。1961年7月复区,同年10月恢复宁海县建置。是年底,全县共1县属镇,9区,52公社。1983年,以社复乡,全县为1县属镇,7区,48乡。1984年1985年,先后有8乡改为建制。1986年,全县为1县属镇,7区,8区属镇,40乡;下辖4街道,892行政村,1348自然村。1987年1月,前童乡改为前童镇。1988年9月,黄坛乡改为黄坛镇。1989年12月,撤城郊乡并入城关镇。1990年11月,官岭乡改为一市镇。1992年45月,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将长街、力洋、一市、岔路、黄坛、深圳、桥头胡7区全部撤消,48乡(镇)扩并成13个镇、4个乡。2003年10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宁海县城关镇建制,设立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办事处。2、国民经济发展与三大产业特色(1)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之列,位居第82位。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195元,比上年增加1591元,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584亿元,增长186;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511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76亿元,增长229。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由1997年的173635192调整为142583275。2003年实现财政收入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4,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745亿元,增长271,地方级财政收入556亿元,增长337。全年财政支出8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农业宁海农业资源丰富,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海有鱼虾蟹贝藻之丰,有浙东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级及省级粮食、茶叶、柑桔、蛋鸭、水产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茶叶、竹笋、柑桔、枇杷、虾蟹、贝类、鱼类、土鸡、山羊、高山蔬菜等十大主导产品,万亩(头)以上的农产品基地有20个。海水养殖面积238万亩,位居全省第一;柑桔基地44万亩,枇杷基地6850亩,茶叶基地35万亩,年产名优茶360余吨;宁海土鸡年饲养量350万羽。望府茶、望海茶、宁海白枇杷、宁海土鸡、长街蛏子、“怡绿”牌脐橙、“怡野”牌羊尾笋等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名牌或优质农品称号。大佳何对虾、青蟹、泥蚶、西店牡蛎、长街泥螺以及大黄鱼、鲈鱼等水产品名闻遐迩,并出口国外,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47亿元。(3)工业工业经济是宁海的主导经济和强县经济。宁海工业经济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制品、模具制造、文教用品等行业和产品也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宁海经济开发区是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科技工业园区和新兴工业园区已成为新一轮投资热土。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外贸自营出口总额达38亿元,经济外向度达40。目前,全县共有工业企业4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6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5家。形成了机械电子、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塑料橡胶和金属制品、五金阀门、文体用品、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汽车配件十大类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格局,一批企业和一批产品脱颖而出,饮誉国内外市场,拥有双林集团、天明电子、金海化工、豹王电池、志清阀门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休牌童装、爱妻牌压力锅、大梁山牌啤酒、西林牌液压搬运车等省级以上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第三产业宁海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76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亿元。旅游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温泉旅游区、浙东大峡谷风旅游区、野鹤湫旅游区已对外营业,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200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84万人次,旅游收入448亿元。金融保险机构齐全,200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668亿元,贷款余额724亿元,各项财产保险承保额869亿元。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170公里,公路密度62公里/百平方米。825个行政村通公路,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4566辆。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5万户,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07部百人和404部百人。互联网注册用户16万户。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截止2003底,我县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0家,项目总投资67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突破167亿美元。全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692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42亿,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8亿,300余个品种的产品出口123个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三。进口总额045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累计设立境外企业9家。2003输出各类劳务派出62人次,劳务合作营业额237万美元。3、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宁海交通便捷,属宁波半小时交通圈,县城距宁波机场64公里,离北仑港80公里,同三线高速公路、甬临线、象西线、宁象线和规划中的沿海铁路纵贯县境,组成陆路交通主骨架,高速公路宁海段有三个出口,5000吨级强蛟码头投入使用,便捷的交通,将宁海与国内大中城市连接一片;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质等级为一级,城区建有自来水厂2个,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能满足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用水需要,西溪水库动工建设;由华东电网供电,输变电设备配套,电力供应充足可靠,浙江国华宁海电厂建设进展顺利,双峰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有序开展;现有14万门程控电话,可与全国各大城市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县内金融机构健全,国际、国内资金汇兑、结算方便快捷。200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其中20个重点实事工程投资166亿元。三、宁海县旅游业发展背景(一)旅游业发展宁海县旅游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代。有“中华游圣”美称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写下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其开卷第一篇就是从宁海写起的。1958年初春大雪后,南溪温泉被炭农们发现,经过60年代初开发后开始接待疗养人员。本省有杭州、舟山,外省有上海、广州等地,并陆续接待国际友人的访问,国内的中央领导有谭震林、李铁映、杨成武、严济慈、谭启龙、张劲夫、钱永昌、卢寿章、江华等人。1962年初冬和1964年,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先后到南溪温泉视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温泉浴室正式对外开放,洗浴人员年平均达10万人次。但具有现代意义的旅游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宁海县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两个阶段1、萌芽起始阶段(19601995年)南溪温泉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接待洗浴疗养人员,这可以作为宁海县旅游业发展萌芽起始的标志性事件,但当时还不是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主要功能是为领导人提供修养和接待服务。2、产业起步阶段(19962003年)1996年,浙东大峡谷旅游区的开发作为宁海旅游业起步的标志,对宁海旅游来说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载入宁海县旅游业发展史册。1998年10月,宁海县旅游局成立,标志着政府宏观管理旅游业的开始。2002年,宁海县举办首届徐霞客开游节,浙东大峡谷旅游区、温泉大酒店、野鹤湫旅游区的营业,徐霞客大道的建成,中共宁海县委、宁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宁海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宁海县旅游业的起步,2003年宁海县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以及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几个旅游区开发规划的编制,这些都显示出宁海县旅游业发展起步并走向正规化发展。(二)旅游业现状总体评价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宁海县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区(点)、宾馆和旅行社为主体的旅游业,但与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相比,宁海县旅游业应有的产业地位和作用都还未充分显露出来,在宁海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中,旅游业的总收入目前无法与农业(第一产业)和工业(第二产业)相提并论,2003年的宁海县旅游业总收入(448亿元)也仅相当于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002亿元)的447,旅游业增加值则仅有07亿元,只占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81。与临近及周边旅游业较发达的县(市)相比,宁海县旅游业开发起步的时间较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偏小,高素质企业少,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如以2003年为例,宁海县接待游客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这两项基本指标,只占到北部临近的奉化市的1/5强和2/5强。宁海县急需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加快旅游发展速度,加强旅游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建设、旅游人才引进与培养,加紧进行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迅速提升和扩展旅游业整体实力。第三章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一、旅游资源类型与数量本规划原则上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将宁海县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表31、2、3)。表31宁海县旅游资源各类型与实体统计表(单位个)主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小计亚类421171420基本类型10322227551单体2063161031714197表32宁海县各层次旅游资源数量统计宁海县系列国标类型数目占国标类型比例()主类87875亚类3120645基本类型155533420宁海旅游资源品种齐全,类型非常丰富。宁海旅游资源涵盖7大主类,20个亚类,涉及到53种基本类型,占全部155种基本类型的3420,资源丰度属于中等水平,形成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系。在各类资源构成中,尤其以建筑与设施和生物景观集聚度较高,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以人文景观为多,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基本特征。表33宁海县旅游资源单体类型体系表宁海县资源类型国标基类数基类占国标比例单体数占全县比例地文景观37102702201015水域景物景观1121818311574天气气象与特殊景观80000遗址12216676305建筑与设施492244901035228旅游商品771000017863人文活动167437514710合计155533420197100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宁海县旅游资源类型的总体拥有率虽然较高,但各主类在基本类型拥有率和资源单体拥有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基本类型拥有率的高低,8个主类的秩序依次为旅游商品类(8571)、人文活动类(4375)、建筑设施类(4286)、地文景观类(2702)、水域风光类(2000)、生物景观类(1818)、遗址遗迹类(1667)、气象类(0)。从单体拥有量来看,建筑设施类最高,拥有103个旅游单体,其单体总数占全县所有单体总数的5228;气象类最少,为缺项。表31的数据显示出宁海县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有140个,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有57个,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比例为2461,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上形成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并重且相互兼容的格局,显示出较好的资源匹配关系。宁海旅游资源具备多种旅游开发方向,可开发成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既可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又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能开发出丰富的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游客细分市场和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二、旅游资源质量分析本规划原则上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指标,将宁海县旅游资源质量由高级到低级分为5个等级,其中五级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和三级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和一级为“普通级旅游资源”,详见下表表34宁海县主要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估一览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实体(57个)人文旅游资源实体(140个)五级(1个)十里红妆(1个)四级(7个)浙东大峡谷、天河、宁海温泉(3个)黄坛四堂、江南民间艺术馆、宁海平调之耍牙、前童古镇(4个)三级(36个)雁苍山、梁皇山、龙宫峡谷、野鹤湫、海上千岛湖、桃花溪瀑布群、浙江第一樟(7个)王锡桐起义遗址、皇封庙、双峰森林公园、宁海温泉森林公园、宁海石窟群、孙氏宗祠、崇兴庙、慈云庵、黄坛厚诒堂、徐霞客卵石古道、茶院乡许家山山乡民居、黄坛古村、柔石故居、潘天寿故居、西岙村宋代石拱桥、戊己桥、白溪水库、“宁海白”枇杷、望府银毫茶、望海茶、宁海文具、大梁山啤酒、方孝孺、胡三省、元宵文化旅游节、徐霞客开篇游、漂海录、宁海平调、徐霞客开游节(29个)二级(56个)白龙潭生态旅游区、仙人峰、双山、叠垣列石、龙潭峡谷、殷家坑峡谷、龙潭瀑布群、九龙飞瀑、深圳黄杨树、下张连理树、榧坑榧树群、干坑枫香王、塘家古树丛、沈家岙古槠树丛、桑洲丛树、上明桥枫香丛、柳杉王、宁海第一柏、南方红豆杉(19个)梁皇古驿道、梅花村会议旧址、越溪巡检司城遗址、南宫庙、澄深寺、梁皇寺、跃龙山公园、双盘涂、九顷塘、魏家祠堂、胡氏宗祠、永丰庙、孝友堂、邬氏宗祠、王氏宗祠、深圳胡氏宗祠、葛安飞竹雕博物馆、尖峰塔、圣旨碑、职思其居、明经堂、群峰簪笏、宁海顾宅、孤山古院、石台山石刻、西岙村郑霖墓、章宗朴墓、万年桥、白峤三桥、胡陈港水库、白溪水库大坝、西店牡蛎、凫溪香鱼、宁海三雕、崔溥、葛洪、黄坛元宵行会(37个)一级(97个)油盐寺山、羊岩坑峡谷、流星钟声石、云台叠石、归云洞、火山口遗址、满山岛、石泄龙吟、双龙瀑布、银杏丛树、苦槠丛、古枫丛、民户田村古树、西岙村古树群、平林村古树群、叶岙古树群、下洋陈风水林、巨瘤樟、草湖美冠樟、横山洋红都、蒋介石下海处、宁海温泉大酒店、童氏大宗祠、广德寺、西岙村四大名宗祠堂、福泉禅寺、东南溪村陈氏宗祠、黄坛杨氏宗祠、箬岙村褚氏宗祠、箬岙村镇宁神祠、上张村张氏宗祠、东岙王村王氏宗祠、黄坛福安寺、应家山陈氏宗祠、罗冠岭玄潭殿、黄坛慈云寺、井山庙、宁海诚净寺、寿宁寺、山头村西山殿、柔石公园、傍山公园、模具城、西岙村古碾场、唐刺史俞公家山岛桑树、力洋罗汉松、樟树村樟树、抱子樟、姐妹樟、港头村古樟、浙东沙朴王、金家岙古槠、西门古银杏(28个)庙、尤氏宗祠、双枝庙、宁海屠家祠堂、显佑庙、孔庙泮池、民俗博物馆、前童民俗艺术馆、镇东塔、文峰塔、安华塔、飞凤阁、桶盘山摩崖石刻、致思亭、三幢九名堂、上堂屋、石镜精舍、力洋村上大份古民居、徐霞客大道、张明养故居、育英书院、王章墓、杨景思墓、镇东桥、缑北第一桥、归锦桥、黄公桥、里大陈古拱桥、镇宁桥、宏济桥、车岙港水库、力洋水库、西林水库、前童香干和豆腐、宁海脐橙、宁海土鸡、宁海高山蔬菜、大佳何对虾、长街泥蚶、长街蛏子、宁海青蟹、强蛟銮驾、杨镇龙、叶梦鼎(69个)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四、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宁海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详见下表表35宁海县主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一览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资源实体数量片区乡(镇)自然旅游资源(57个)人文旅游资源(140个)胡陈乡(6个)一级(2个)平林村古树群、归云洞三级(1个)戊己桥一级(3个)傍山公园、归锦桥、叶梦鼎长街镇(9个)一级(1个)西岙村古树群三级(2个)宁海石窟群、西岙村宋代石拱桥二级(1个)郑霖墓一级(5个)西岙村古碾场、西岙村四大名宗祠堂、车岙港水库、长街泥蚶、长街蛏子明港镇(3个)一级(1个)满山岛二级(1个)胡陈港水库一级(1个)山头村西山殿力洋镇(5个)三级(1个)桃花溪瀑布群一级(1个)力洋罗汉松一级(3个)力洋村上大份古民居、力洋水库、宁海土鸡东部(30个)茶院乡(7个)二级(1个)龙潭峡谷一级(1个)民户田村古树三级(1个)茶院山乡民居一级(4个)东南溪村陈氏宗祠、上张村张氏宗祠、镇宁桥、西林水库南部(37个)越溪乡(5个)二级(1个)双盘涂一级(1个)油盐寺山三级(1个)飘海录二级(2个)越溪巡检司城遗址、崔溥前童镇(22个)三级(2个)梁皇山、浙江第一樟二级(1个)沈家岙古槠树丛一级(1个)石泄龙吟四级(1个)前童古镇三级(1个)元宵文化旅游节、二级(7个)梁皇古驿道、南宫庙、梁皇寺、圣旨碑、职思其居、明经堂、群峰簪笏一级(9个)童氏大宗祠、福泉禅寺、上堂屋、石镜精舍、民俗博物馆、前童民俗艺术馆、致思亭、宏济桥、前童香干和豆腐一市镇(6个)一级(2个)双龙瀑布、下洋陈风水林四级(1个)“宁海白”枇杷一级(3个)箬岙村褚氏宗祠、箬岙村镇宁神祠、东岙王村王氏宗祠桑洲镇(4个)二级(1个)桑洲丛树一级(2个)羊岩坑峡谷、苦槠丛一级(1个)三幢九名堂深圳镇(17个)四级(1个)、宁海温泉三级(1个)龙宫峡谷二级(1个)黄杨树一级(1个)银杏丛树三级(3个)宁海温泉森林公园、望海茶、胡三省二级(4个)胡氏宗祠、永丰庙、孝友堂、尖峰塔一级(5个)唐刺史俞公家庙、双枝庙、张明养故居、育英书院、缑北第一桥、宁海温泉大酒店黄坛镇(21个)三级(1个)野鹤湫风景旅游区二级(3个)殷家坑峡谷、下张连理树、塘家古树丛一级(3个)流星钟声石、古枫丛、金家岙古槠四级(1个)黄坛四堂三级(3个)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