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概述111项目概况412项目背景及编制依据513研究的内容614研究的主要结论715结论与建议12第二章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142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42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123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37第三章交通分析及发展预测4131交通量调查4132XXX交通现状及XXX新区路网发展规划4233交通量发展预测43第四章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4941建设规模4942技术标准51第五章建设条件5851区域自然条件5852沿线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63第六章建设方案6561土地利用方案6562公共配套设施方案6663路网道路方案67第七章节能分析7471概述7472节约措施75第八章环境影响分析7681概述7682社会环境影响评价768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784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79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191投资估算8192资金筹措84第十章经济评价87101参数的选择与确定87102效益88103费用91104国民经济效益评价92第十一章实施方案95111施工计划95112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99第十二章招标方案101121招标工作依据101122招标工作原则102123组织形式102124保密纪律和廉政要求103125项目建设质量保证体系103第十三章土地利用105131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105132土地利用现状106133XXX土地利用发展规划107134项目建设用地111第十四章问题和建议113附表第一章概述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XXX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建设单位XXX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3、项目负责人XXX4、建设地点XXX城北XXX新区5、建设性质新建6、建设规模及内容(1)建设规模本项目开发总用地面积12002公顷,其中总建设用地面积7468公顷,绿化及水域面积2061公顷,道路用地面积2473公顷。完成道路建设9条共长9324米(其中主干道1条、次干道5条、支路3条)、给水管道12345米、电信管线12345米、燃气管道12345米、绿化166700平方米。(2)建设内容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土地平整、道路、绿化、市政配套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用地达到“六通一平”(通路、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平整土地)的建设条件,为挂牌上市并进行后期开发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土地开发完成后可提供出让具备“六通一平”建设条件的土地7298公顷(109469亩)。7、项目建设期限5年12项目背景及编制依据121项目背景XXX地处赣西边境,罗霄山脉中段。古为吴头楚尾,地处赣江水系二级支流禾水河的中游,为XXXXXX的辖县之一。县境东与XXX、XXX接壤,西与XXX县、XXX县交界,北连XXX县,南与XXX市为邻。改革开放30年来,依山傍水的XXX城发生了翻天覆天的变化。城区面积由最初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20余平方公里,人口由1万多人增加到40万人,城区的道路由最初的“狗肚一条肠,走来走去一条街”发展到“四纵六横一环”的城区道路网络。该县以打造XXX边界中心县城为目标,从夯实各项城市基础工程入手,竭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充分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广大市民的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新城区和改造老城区,使各项城市基础设施“串珠成链”。针对城区有新街无新区的现状,实行土地开发与配套建设同步进行,重点推进XXX新区建设,优先布局好学校、医院等公益性项目,整体开发新区,使县城向工业园区辐射、靠拢。当前,XXX新区的建设即将启动,它的建设对推进XXX建设和发展各产业,带动XXX周边地块的开发,确保交通流畅,树立XXX的城市新形象,保障XXX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146号令);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办法;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97版;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8、XXX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9、XXX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10、XXX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做出的XXX修建性详细规划;11、县政府、计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文件及指导意见;12、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13研究的内容本报告是在广泛收集项目影响区内相关最新资料,进一步深入分析新区规划的主要因素,结合拟建项目在县城中的重要性,依据县城经济发展和新城区建设的规划,研究认证了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性质、建设标准与规模等,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调查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农村现状和发展规划;2、分析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进行交通量预测;3、项目建设必要性;4、建设条件与环境;5、建设规模、技术标准;6、XXX新区规划方案研究,进行规划方案比选,实地踏勘;7、测算主要工程量,估算工程投资;8、经济评价、综合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9、根据资金筹措可能,研究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10、项目建设实施意见及招标方案;11、问题与建议。14研究的主要结论141XXX城市建设和开发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城市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城乡建设及城市规划成绩斐然。二十一世纪初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提出了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XXX位于XXX中西部XXX边境地区,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城市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年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将城市总体定位为工贸发达、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赣湘边境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对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特别对于原农村地区要求在体现其生态特征的同时,加快其城市化步伐。位于XXX城北部的XXX地段建设更趋紧迫。142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需要2009年XXX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外塑形象,内强功能”的要求做活经营城市文章,把重点工程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XXX形象的出发点,加快城市建设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全县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XXX新区位于城区的核心部位,区位、交通优越。目前新区内部为村民住宅,其中旧村区建筑非常破旧,以12层的砖瓦房为主,环境脏乱不堪,与周边建筑景观极不协调,环境较凌乱;区内道路不完善,居民出行不便;XXX新区内纵深有不少环境较佳地段,具有原生态特征,但缺乏保护,已有被破坏的危险;滨河地段水面小,河中鹅卵石突出,杂草孳生;区内公共设施不少,但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设施较缺乏。本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改善XXX新区以上不良现状,而且对城北片区的建设、埠前工业园的开发、东里片区的拓展有着辐射带动作用,同时XXX新区的建设对城区的发展起着窗口示范作用。143高效能运营土地资源的需要在城市建设上,XXX实行区域组团开发、项目封闭运行的运作模式,凸现县城区域性整体效果。同时放活土地经营主体,培育多级市场,提高开发效益,加快县城建设。XXX新区临XXX大道为公建集中区,大多为单位新建建筑,庭院内绿化不足,外围环境差。各单位独立式建设办公楼,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不够,存在办公面积过大,房屋空置现象。本项目XXX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按XXX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组团开发,注重环境,形成规模,提升XXX新区的城市形象。同时贯彻“城市运营”的理念,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先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生地转化成熟地后再公开出让,为城市建设获取较大化的建设资金,促进城市建设的合理有续进行。本建设项目是以XXX为中心的城北新区,针对城区有新街无新区的现状,实行土地开发与配套建设同步进行,优先布局好学校、医院等公益性项目,整体开发新区,使县城向工业园区辐射、靠拢,推进县城向北拓展,力争把城北新区建成为“一江两岸”的重要连接点,成为XXX城的区域性亮点,对保障XXX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十分重要的意义。144促进XXX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XXX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XXX城总体规划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不仅能为XXX中心城区规模进行扩张,而且能吸引众多客商到此落户,从而促进XXX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随着道路建设,使人流、车流、信息流畅通得到保证,形成一个行车速度快、经济、安全的交通运输网,不仅能满足区内发展的需求,而且能给国民经济带来能源的节约,运输费用的减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既可增加劳动力收入,拉动内需,刺激XXX建材业的发展,财政收入也将稳步提高,同时新区建成后可带来电力、供水、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拟建项目是必要的,投资拟建项目有良好的社会效益。145工程环境的影响本建设项目论述了项目周边环境特征,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土地利用等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减缓工程环境影响所采取的对策。经综合评价,本项目对地方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以及社区的发展均是利大于弊,对地方生态环境仅是在施工期有一定影响,新城区建设期和营运期间,将产生一定的粉尘、烟雾、汽车尾气和噪声污染。总的看来,本项目在建设期和营运期间污水总排放量、汽车尾气污染强度和汽车噪声值等,均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14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经初步估算,项目总投资23201万元。2、资金筹措资金来源为申请银行贷款3000万元,约占1293;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0201万元,约占8707。147工期安排本项目建设分为二期共5年,一期从2009年5月2012年5月,二期从2012年5月2014年5月。以XXX大道为分界,一期建设主要为XXX大道南侧,建设面积6472公顷,二期建设主要为XXX大道北侧,建设面积553公顷。表11实施计划表年限项目2009年5月前立项、审批、勘察设计、等工作,并开始征地拆迁2009年7月前开始拆迁、完成周边道路、村落整治工作2009年9月2012年5月完成XXX大道、复兴路(XXX大道禾河西路)段、禾河西路(XXX大道站前路)段、文轩路(XXX大道站前路)段、齐民路、吉祥路、及XXX大道以南全部土方工程、绿化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5月2014年5月完成禾河西路(XXX大道XXX大道)、文轩路(XXX大道北侧禾河西路)段、复兴路(XXX大道北侧禾河西路)段、聚贤路(XXX大道北侧禾河西路)、益民路、广场路、及XXX大道以北全部土方工程、绿化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148经济评价本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使周围地区的土地增值和居民、企事业单位出行方便,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完善路网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扩大就业、增加XXX人民收入。经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项目效益费用比17271,经济净现值2807360,经济内部收益率11158,项目投资回收期111年(含建设期),项目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较好。149节能评价结果经计算该项目竣工后,营运期20年内累计节约燃油约947万升,土地有效利用率提高25。15结论与建议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合理的,应尽快实施。并建议1、本阶段设计工程地质资料系参考邻近区域地质资料,建议尽快组织地质勘察,为下阶段工作做好准备。2、依据国内有关城市道路设计经验,建议市场管线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以避免反复开挖路面,造成投资浪费。3、按总体规划要求,道路周边待开发的土地应与道路征地同步进行,避免二次拆迁。4、与相关、相交道路的建设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使工程发挥更大地效益。5、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再城市建设,尤其在本项目地域内快速聚焦任期、提升周边土地较快升值中的应有科学作用;解决各地块内的用地性质和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之间的问题。第二章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2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11XXX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现状2111XXX概况XXX位于XXX中西部,赣江中游。从地势上看,属罗霄山脉中段,扼XXX、XXX两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境内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105国道和由东向西的319国道及“三南”公路,是连接北京、西南、华南、福建、港澳地区的天然纽带;上可溯赣江沟通闽粤,下可泛鄱阳湖与长江相联,顺抵长江下游发达省市,在XXX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四周东邻抚州市的崇仁县、乐安市及赣州市的宁都、兴国县,南连赣州市的赣县、南康市、上犹县,西接XXX省的桂东、炎陵、茶陵县,北与宜春市的丰城、樟树市及新余市、萍乡市接壤。自秦朝置郡以来,迄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XXX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位置,被世人誉为“风水宝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投资福地、发展高地”。XXX辖XXX区、XXX、XXX市和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两区一市十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万。XXX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XXX古称庐陵、XXX,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XXX。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千年古城XXX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窑XXX窑、千年古铜XXX商代青铜器、千年古书院白鹭洲书院、千年古刹青原山净居寺、千年古村渼陂和钓源、千年古墓XXX东吴大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这里人才辈出、名士荟萃,从唐宋至明清,XXX科举进士近3000名,状元20位,榜眼、探花32位,曾出现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历史盛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宋代大文豪杨万里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先后诞生在这里;元末明初,当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的祖籍也在XXX。XXX是星火燎原的革命圣地。XXX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摇篮XXX所在地。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锻造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XXX精神。在血与火的斗争岁月里,XXX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仅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5万余人,从XXX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达147名。XXX是“三色辉映”的旅游胜地。XXX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绿、古”交相辉映。XXX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属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XXX、三湾、东固为代表的革命遗址遍布全市,拥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址425处近千个点,其中国家级红色文保单位2处28个点,省级17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山青水秀,生态优美,现有武功山、青原山、玉笥山、白水仙等4个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庐陵文化久负盛名,文天祥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西阳宫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吸引许多国内外历史文化人士前来观光考察。XXX是环境优良的投资福地。XXX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这里位处香港、广东经XXX到中原的核心地带,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内地前沿,北与长江三角洲对接,南与华南经济圈呼应,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的“黄金走廊”。赣江水道及京九铁路、赣粤高速、XXX机场,构成了水、陆、空“三路并进”的立体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日益凸现。XXX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下矿藏50多种,探明矿石储量12亿吨;山林总面积2593万亩,是国内杉木、湿地松、毛竹、油茶等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水资源达215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157万千瓦,全省最大的水力发电厂XXX水电厂就在XXX;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XXX华能电厂也在这里。XXX有充裕的熟练劳力。全市现有普通中学308所,每年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人才23万余人,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中专和职校54所,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0余万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的劳动力。XXX有完备的涉外服务体系。已形成了由海关、检验检疫、市长直通电话、投资洽谈中心、外商投诉中心、办证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构成的“七位一体”投资服务体系。一个“创业环境最优、商务成本最低、投资回报最快、服务效率最高”的新XXX,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2112经济发展状况2007年,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建设新XXX”的战略部署,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全市经济呈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1)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601亿元,同比增长136,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13以上的增幅。分季度看,全年四个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30、134、136和136,经济呈现稳中加快的增长势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59元,可比增长1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44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7297亿元,同比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3559亿元,同比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44439633593调整为240042603340,第二产业占比提高29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分别为711和210,拉动经济增长97和28个百分点,经济引擎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的增长格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比上年上涨41。从八大类别看,呈现“四升四降”格局。食品类体格上涨较大,为114。其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分别上涨137、247和254。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和居住类涨幅较小,分别上涨10、11和16。衣着类下降21,医疗保健类下降0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5,娱乐教育类下降0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3。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员247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9万人。分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2365万人、5845万人和6571万人。城镇就业人员6336万人,新增加35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1146人,登记失业率31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958万人,下降54,年平均工资14895元,增长216。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占GDP的比重为10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532亿元,增长234,其中税收收入1550亿元,增长301,占一般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1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2)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403亿元,可比增长54。全市共有213个乡镇政府,乡村总户数9083万户,乡村总人口37612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116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8878万人,常年外出离乡的从业人员7626万人,其中出省从业的6238万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28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038公顷。实有耕地中水田面积2998万公顷,旱地面积254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2863万吨,比上年增加1388万吨,增产44;油料产量1231万吨,增产86;水果产量1152万吨,增长176;水产品产量1623万吨,增长97,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426万吨,特种产值占比由上年的245提高到263,提高了18个百分点;水果产量1152万吨,增长176;全市生猪出栏28630万头,增产104,生猪存栏17029万头,增长183;出笼家禽383453万羽,增产166;全年出售和自宰肉用牛3694万头,增长87;牛肉产量354万吨,较上年增长132;年末牛存栏8669万头,增长38。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380万千瓦,增长16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9168万千瓦,增长137。拥有柴油机2023万台,增长110;农用水泵1899万台,增长39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29779千公顷和25671千公顷;农村用电5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全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161亿元,增长379,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额1597亿元,增长141;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1347亿元,增长426。(3)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593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46。年末全市共有5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568亿元,同比增长339。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851,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按行业分,国有经济增长57,集体经济增长326,其他经济增长69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450,重工业增长763;按企业规模分,中型企业增长365,小型企业增长743。规模工业企业用电量1930亿度,增长354,其中非国有企业用电1826亿元,增长350。111月,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64,同比提高33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57亿元,增长665,产销率达到981;实现利税总额2803亿元,增长499。其中利润总额1363亿元,税金总额14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7和388。全市共有1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51亿元,增长704;实现工业总产值31177亿元,增长577;吸纳从业人员1684万人,增长25;实现利润总额1691亿元,增长540,税金总额1313万元,增长603。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城镇投资18313亿元,增长416;农村投资1597亿元,增长1410。全年施工项目847个,新增固定资产8945亿元,增长282。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3840亿元,比上年下降118。第一产业投资161亿元,增长379;第二产业投资11582亿元,增长913;第三产业投资6570亿元,下降28。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68亿元,比上年增长04。商品房施工面积47251万平方米,下降45,其中,住宅投资40169万平方米,下降74。商品房竣工面积10019万平方米,下降82。商品房销售面积19066万平方米,增长13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7449万平方米,增长100。商品房空置面积5274万平方米,下降154。(5)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64亿元,增长15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661亿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148亿元,增长178;餐饮业零售额1188亿元,增长147;其他行业零售额289亿元,增长4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总额4069793万元,增长152,其中零售额增长249,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1612444万元,增长292,其中零售额增长108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1152,化妆品零售额增长581,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1049,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18。(6)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179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出口16049万美元,增长538。全年新签外资项目数108个,实际引进外资项目108个。合同引资495亿元,实际进资289亿元,增长32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全市公路实现货物运输量2964万吨,增长03,货物周转量3001亿吨公里,增长97。发送旅客3376万人,下降226,客运周转量1915亿人公里,下降118;铁路XXX站全年发送旅客19821万人,增长97,到达旅客12668万人,增长65。发送货物1704万吨,增长20,货物到达23653吨,增长35。至2007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189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1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1922辆,比上年末增加8725辆,增长202,其中私人汽车17502辆。全年全市实现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278亿元,增长57。固定电话用户数为6770万部,下降152。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39万户,增长232。(8)旅游和金融业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7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2。全年旅游外汇收入16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0。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91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国内旅游收入4960亿元,同比增长226。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0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4210亿元,同比少增201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244亿元,比年初增加1795亿元,同比多增366亿元。(9)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61万人,在校生189万人,毕业生05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57万人,在校生128万人,毕业生023万人。普通中学招生945万人,在校生2854万人,毕业生927万人。职业教育招生108万人,在校生240万人,毕业生08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25万人,在校生3746万人,毕业生64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72万人。全年申请专利194件,比上年增加47个。(10)文化、卫生和体育全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艺术馆14个,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43所,其中医院44所,农村卫生院223所,卫生防疫站14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087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3807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9791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3316张。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全年举办各级运动会247次,216万人参加运动会,在省级比赛中68人获优秀以上荣誉。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数为5467万人,等级运动员的发展人数71人。(11)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75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64万人,出生率为1399;死亡人口285万人,死亡率为600;自然增长率为799。全市城镇化率为34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2929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4元,增长17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0,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3477平方米和3123平方米。年末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9万人,职业培训4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22万人。20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3652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02万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3891万城镇职工和4288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2528万城镇职工和351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全年征缴失业保险总额415759万元,养老保险金额52079万元,基本医疗保险金额19415万元,工伤保险金额1237万元。全市拥有各种福利收养单位242个,收养床位1836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5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15万人。(12)资源、环境全市拥有14个环境监测站,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35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面积11908平方公里。全年用于项目环保投资4076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8983,工业重复用水率405。全市设9个水质监测断面,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达到二类标准,5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水质整体状况优,水质质量比上年有所提高,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017;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二级标准,与2006年相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中心城区酸雨PH值56频率为939,PH年均值为409,比上年降低了019;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0分贝,达到4类标准,噪声值比上年下降了12分贝,交通噪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4分贝,达到2类标准,区域环境质量较好。噪声值比上年下降了14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环境质量也有所好转。全年中心城区平均降水量1387毫米。全市总用水量268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71亿立方米,城市环境用水011亿立方米,生产用水2516亿立方米,在生产用水中一、二、三产用水分别为1975、533、008亿立方米。2008年,市人民政府及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决战“两区”、跨越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依法理财思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5352亿元,增收1269亿元,增长311,比全省平均增幅高83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第四位,增幅和增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12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现状2121XXX社会经济状况XXX地处XXX中西部,在赣江水系二级支流禾水河的中游,为XXXXXX的辖县之一。地跨东径1135011429,北纬26472714,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东邻XXX、XXX,南连宁冈、XXX,西接XXX、茶陵,北毗XXX。总面积219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1。辖10个镇、13个乡、2个场,总人口48万。县城东北距省会南昌市318公里,东南距XXX区99公里,距XXX机场75公里,建设中的泉州南宁高速公路从城区西北穿越,交通便捷。是全国第四大将军县、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军事院校教学基地、全国生态农业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从南北两侧向中部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县有耕地面积295万公顷,可种早稻227万公顷,晚稻247万公顷,是省内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也是赣中南农业开发县之一;有水面24万公顷,可捕捞面积085万公顷;全县有林面积156万公顶,活立木蓄积量达32万立方米,是XXX林业重点县,红心杉、九陇松、小江木等优质木材驰名省内外。矿产资源已勘查探明各类矿藏20余种,其中铁矿石、石膏、瓷土、石灰石、混合稀士储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开发前景广阔。XXX山川秀丽,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城南有建于北宋的南塔;城东有曾令明代旅游家徐霞客“夙慕”已久的梅田洞和“峰夹波声远”的碧波崖;城西有抗元志土舍身保节的忠义潭;境南有“上耸绝崖,下俯重渊”的阿育塔;境西有唐宋宰相姚崇、朱僧儒、刘沆游览就读过的禾山。XXX不仅保留着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焕发革命光彩的纪念圣地。标志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三湾改编”和龙源口大捷等革命旧址,与革命圣地XXX融为一体,成为旅游、避暑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者兼备的胜地。2122经济发展状况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1)综合全县生产总值283938万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375万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8263万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92300万元,增长14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294,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上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25,下降02个百分点。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8409万元,增长27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20万元,增长228。(2)农业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3750万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827公顷,比上年增加187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1614公顷,减少4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454公顷,增加18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51000吨,比上年增加11832吨,增产49;油料产量16112吨,增产08;蔬菜产量66279吨,增产52;水果产量2118吨,减产28;茶叶产量12吨,与上年持平。全年肉类总产量25676吨,比上年减少46。其中猪肉产量减少45,年肉产量减少71。全年水产品产量14200吨,增长44。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027065千瓦,比上年增长156;农村用电量3818万千瓦时,增长10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840公顷。(3)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0066万元,比上年增长2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39万元,增长362,产品销售率9898,比上年提高758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483万元,增长679,亏损企业亏损额387万元,比上年增长974。全年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197万元,与上年持平。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81万元,上缴税金1264万元。(4)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442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其中,城镇投资139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2;农村投资25092万元,比上年下降31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213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商品房竣工面积7049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0;商品房销售面积5215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4。(5)国内贸易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41194万元,增长17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67万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76451万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84万元,增长151;其他行业零售额626万元,增长03。(6)对外经济对外开放获得新成效。全年出口总额12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1。实际利用外资1507万美元,引进内资52900万元。(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401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97;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3240万人公里,增长206。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55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569万元,增长224,电信业务总量完成2686万元,下降89。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54919户。其中县城固定电话用户12256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42663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106560户,新增用户27310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61479户,比上年末增加17729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34部/百人。(8)金融和保险业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120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98;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6228万元,增长116。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8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3523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460万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55万元。支付各类赔款1420万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854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160万元;财产险业务赔款95万元。(9)教育、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建或改建校舍184万平方米。认真落实了“二免一补”等各项扶助政策,发放“二免一补”资金15561万元。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9439人;初中在校生19533人;小学在校生39764人。全县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95人,初中专任教师1040人,小学专任教师2262人。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电影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全民健身等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80。卫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加快了县医院住院部大楼建设,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切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844。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694张;卫生技术人员894人,其中医生601人,护师、护士293人。(10)人口、人民生活年末全县总人口484021人,比上年增长20。全县人民口出生率1223,死亡率499,自然增长率78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100。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85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04,比上年增长32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079万元,增长247。2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2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亦有利于XXX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更多的吸纳沿海产业的转移,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正在实施。“十一五”期间,XXX人均GDP跨入10003000美元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阶段的更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加快,支撑经济加速增长的动力和机制更为稳固。加之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也将为XXX加速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无论从发展条件看,还是从发展环境看,都意味着XXX将进入黄金发展期。XXX已积累多年投入和发展能量,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软硬环境极大改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所处在的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资金、电力、运力供需矛盾较多;解决“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任务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环境有利于XXX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崛起是全省“十一五”时期最紧迫的任务。过去的五年,XXX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XXX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XXX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能否又快又好发展,对实现XXX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不断提高“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水平。主动对接国际经济,加快资本集聚、资源利用、市场开拓、技术引进的国际化进程。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快与沿海地区体制机制接轨、产业合理分工、基础设施互通、人才交流互动。提升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分工的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就业的贡献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XXX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222XXX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09年XXX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2;财政总收入确保增长1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3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总水平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到2010年,“三新”目标圆满实现,富民强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排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速稳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3,到2010年,达到607亿元,人均GDP达到1516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2,到2010年,达到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到2010年达到34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质量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03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500万,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旅游产业发展在XXX处于领先地位,旅游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452134。3、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一市三区”,两江三岸,山水环绕“的生态型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市、县、镇三级城镇体系。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13,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4、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公共卫生、城镇医疗和农村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完备;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70;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亿元GDP死亡率降低到06以下。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和71,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4600元,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降到48以下;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以上;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5部/百人,电视人口覆盖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39。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建设长足发展。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到2010年全市人口总数控制在490万人左右;耕地占补实现动态平衡,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85,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5。223XXX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发展生态经济,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41亿元,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93833。财政总收入达到256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84亿元,年均增长15。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2010年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5。2、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提升城市功能为目标,加速城镇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将禾川镇逐步建设成面向XXX两地的省级园林城市。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城市化水平达到35,城镇人口达到178万人,城镇面貌显著改观;城镇基础设施、科技文化教育、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等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3、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扩大城乡就业,改善人居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信息处理总结分析试题及答案
- 材料疲劳损伤累积分析模型重点基础知识点
- 医院门诊火灾应急预案(3篇)
- 列车发生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车站街道火灾应急预案(3篇)
- 经济危机影响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试题及答案
- 公园停车场火灾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社会影响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AI伦理与法律问题试题及答案
- 分居协议(模版)
- 2025届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5江苏中考:物理高频考点
- 日料店空间设计
-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员额人员招聘真题2024
- 2024年高级审计师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医用热敏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江西省安福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36名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许平洛济)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答案
- 2025年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7 A Day to Remember(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