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_第1页
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_第2页
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_第3页
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_第4页
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建设单位贵州茶花泉文化旅游传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评价单位重庆九天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一七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概述111项目背景及特点11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213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4131评价内容4132评价重点41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4第二章总则521项目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5211评价目的5212指导思想522编制依据5221法律法规及条例5222地方法规及相关文件6223技术性依据7224有关批复及文件资料723评价标准8231环境质量标准8232污染物排放标准1024评价等级划分及评价时段12241评价等级划分12242评价时段1525评价因子识别与筛选15251评价因子识别15252评价因子筛选1626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1727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17271评价范围17272环境保护目标1828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19281地方规划相符性分析19282区域环境功能相符性分析19第三章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131项目概况21311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21312建设项目内容2132施工期污染源分析34321废气源强分析35322噪声源强分析37323废水源强分析37324固体废物源强分析38325生态影响分析39326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汇总4133运营期污染源分析41331废气污染源分析41332废水污染源分析43333固体废物分析44334噪声污染源分析4534污染物汇总47第四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841自然环境概况4841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48412地形地貌地质48413气象气候特征49414水系水文50415自然资源51416动植物资源514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52431地表水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52432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及评价55433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及评价59434声环境现状监测及评价61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05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051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70512噪声影响分析72513废水影响分析7451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7451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75516施工监督管理方案755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652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652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852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852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81525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82526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野鸡河的影响8453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评价8454建设项目内部设施对本项目的影响分析845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5551生态影响因素分析8556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86第六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876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87611施工大气污染减缓措施87612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88613施工废水治理措施89614施工期固废处置措施89615生态影响减缓措施9062营期污染防治措施90621废水治理措施90622废气治理措施9262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9462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94625生态恢复措施95626项目建设运营对野鸡河及阳河影响的防治措施986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99631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措施99632污水处理池事故防范措施9964环境风险应急预案99641应急组织99642应急保护目标100643应急报警100644应急处置预案100645应急撤离101646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101647应急医疗救护组织101648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102649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1026410人员培训与演练10265排污口规范化设置102651污水排放口规范化设置102652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规范化整治10366环保投资及“三同时”103661环保投资估算103662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103第七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0571环境损益分析10572社会效益分析10573经济效益损益分析106731环保设施经济损益分析107732项目经济损益分析108第八章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10981环境管理109811环境管理机制109812施工期的环境管理110813运营期间的环境管理110814“三同时”要求11182污染物总量控制111821污染物总量控制目的111822总量控制原则111823总量控制计划11183环境监测制度建议112831监测机构112832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要求112833监测任务113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1991项目概况11992产业政策相符性11993选址符合性分析11994平面布局环境合理性12095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0951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0952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1953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2954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122955地下水影响评价结论12295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396总量指标可在区域内平衡12497本项目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但环境风险相对较小12498项目建设基本得到公众支持12499总结论125附表附表1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内容一览表附表2项目环保设施一览表附表3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一览表附表4项目环保投资估算一览表附表5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附件附件1环评工作委托书附件2县发展和改革局文件立项(玉发改发2017107号)附件3环境现状监测报告附件4项目评审会会议纪要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和保护目标分布图附图3项目选址与玉屏县总体规划的区位关系图附图4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图5项目与玉屏县阳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关系图附图6项目区水系图附图7项目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8项目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图附图9项目评价区植被类型现状图附图10项目于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区位图第一章概述11项目背景及特点随着国务院31号文件的出台,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以休闲运动、养生养老、自驾车和生态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未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十三五”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贵州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任务中把森林生态旅游列为发展壮大林业产业之一。规划提出“围绕旅游大省建设和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以全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和花卉苗木园区、基地为重点,加大发展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加快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全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森林公园,在重要景区和交通干道可视范围营造彩色森林,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康养、探险、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提升生态旅游产品品位,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玉屏县处于贵州省旅游发展规划的贵阳综合旅游区、凯里镇远综合旅游区至梵净山特色旅游区黄金旅游线上,是贵州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的黔东北森林旅游组团区,位于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贵湘旅游走廊和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南门坡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其开发价值从地域空间关系和旅游资源的组合上,都将成为铜仁市生态旅游业的重要节点。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对优化和提升玉屏县、铜仁市及贵州东部、东北部生态旅游网络具有良好的互补作用。拟建的玉屏县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城南郊和北郊。森林公园由南门坡景区与屏山景区组成,公园规划面积3242HM2。其中南门坡景区规划面积3011HM2,规划范围行政区域涉及平溪镇的平溪村和野鸡坪村;屏山景区规划面积231公顷,规划范围行政区域涉及平溪镇的红花村。主要建设内容为景区干道、旅游步道、蓄水池、停车场、供电设施及设备、村寨整治、雨水处理系统、公厕、垃圾箱、管理用房、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生物防火林带、森林防火通道、防火宣传牌等保护设施工程;森林公园大门、休闲亭、儿童游乐园、民族生态园、森林康疗中心及专题园等景点工程;以及更新改造、森林抚育、游步道绿化、景区景点绿化美化等植被与森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750816万元。工程预计施工24个月。1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文件的有关规定,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应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玉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审批。为此,贵州茶花泉文化旅游传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特委托我公司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即组织有关人员踏勘现场,收集资料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随后进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经监测、调查、类比以及数据分析计算,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具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见图121。图1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13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131评价内容工程施工期主要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景观及大气、声环境造成影响;运营期主要为汽车尾气、噪声,固体废物及水污染。因此,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内容包括生态及景观施工期占地、直接影响的植被、施工期水土流失以及施工期对其他生态环境及景观的影响。声环境施工期机械噪声影响。固体废弃物施工期产生的施工废弃物及运营期游客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影响。水环境施工期废、污水,运营期游客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影响。环境空气施工场地扬尘、施工机械废气;运营期道路扬尘及汽车尾气对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132评价重点结合建设项目性质,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工程分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景观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1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项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布局及环境规划的要求;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项目的建设对周边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不会引起周边环境功能区划性质的改变;项目建设不存在制约因素;项目的建设对提高改善玉屏自治县旅游休闲条件、促进玉屏自治县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废渣均能实现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公众支持率高;排放总量指标经当地环保部门落实;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均较小;建设单位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第二章总则21项目评价目的及指导思想211评价目的通过工程分析,掌握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为环境影响预测、防治对策和总量控制提供基础资料。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了解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污染源状况。应用适合的预测模式,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可能给受纳环境造成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其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情况、环保投资、运行费用等进行环境损益分析。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为项目的工程设计、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为环保管理部门审批和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以便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行性,并为其执行“三同时”制度和建成后的环境管理、环境监控提供科学的依据。212指导思想根据本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特点,依据国家和贵州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分析工程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并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评价中贯彻“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及条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2015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2008年6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2016年1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1997年3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人大,2016年11月7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2016年7月2日通过,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起施行;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11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原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8月;12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保部令第35号,2015年9月1日;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5月1日;1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科技部,2001年12月。222地方法规及相关文件1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3月26日;2贵州省水功能区划,2015年2月10日;3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2012年11月29日;4贵州省文物管理条例,2005年1月1日;5贵州省林地管理条例,2004年1月1日;6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1月1日;7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年5月6日;8贵州省环境保护厅黔环通2015269号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管理目录2015本的通知,2015年12月29日;9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黔府发200637号),贵州省人民政府,2006月10月20日;10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539号);1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全面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1619号);12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13贵州乡村旅游规划(2006);14贵州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8年8月4);15铜仁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16玉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6);1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222号);18贵州省“十三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黔府函2016327号);19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水功能区划有关问题的批复(黔府函201530号);20玉屏自治县2013203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23技术性依据(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国家环保部;(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国家环保部;(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原国家环保总局;(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国家环保部;(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国家环保部;(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国家环保部;(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原国家环保总局;(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9)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2011年3月9日。224有关批复及文件资料(1)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3月)(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3)建设项目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3评价标准231环境质量标准本项目评价区域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分述如下。环境空气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为二类区,主要功能为居住、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垃圾收集点产生的H2S、NH3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详见表231。表2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摘录)浓度限值(MG/NM3)序号污染物名称小时平均24小时平均年平均标准来源1SO20500150062PM25/007500353PM10/0150074NO202000800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类区标准5H2S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0016NH3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02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地表水环境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阳河及其支流野鸡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质量标准。详见表232。表23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摘录)单位MG/L(PH除外)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1PH692溶解氧53高锰酸钾指数64化学需氧量205五日生化需氧量46氨氮107总磷108总氮1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9SS30参照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三级地下水环境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类质量标准。详见表233。表23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单位MG/L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1PH值(无量纲)65852氨氮023高锰酸盐指数304总硬度以CACO3,计4505溶解性总固体10006氯化物2507硫酸盐2508锰019铁0310总大肠菌群(个/L)30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划为1、2、4A类区,主要功能为旅游、居住;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1类、2类、4A类功能区限值标准,详见表234。表23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摘录)等效声级LEQDB标准执行范围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昼间夜间居住区1类5545旅游区2类6050市政道路红线外35M内4A类7055232污染物排放标准空气污染物大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二级标准,见表235;食堂油烟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有关标准,见表236;垃圾中转站废气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237。表23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二级标准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污染物名称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排气筒高度M二级监控点浓度MG/M3颗粒物1201535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表236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摘录)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基准灶头数1,33,6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20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607585表23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序号控制项目标准值1氨/MG/M3152硫化氢/MG/M30063臭气浓度无量纲20水污染物本项目产生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三级标准后汇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玉屏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阳河。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标准限值见表238。表22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值(单位MG/L,PH值除外)序号污染物名称标准限值标准来源1PH692COD5003BOD53004SS4005NH3N6动植物油10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三级标准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见表239。表239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摘录)噪声限值LAEQDB昼间夜间7055运营期场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1类、2类、4A类功能区限值标准。具体标准及执行区域见表2310。表131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摘录)单位DBA时段厂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标准执行范围昼间夜间1类区居住区55452类区旅游区60504A类区市政道路红线35M内705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固体废物执行固体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2013年修改单。24评价等级划分及评价时段241评价等级划分地面水环境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废水产生量约25590T/D(9340350T/A),主要污染物是SS、COD、NH3N,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产生的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玉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入阳河。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的河流评价分级的判据,项目污水排放量为25590T/D(9340350T/A)。则本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三级。详见241。表24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表(摘录)一级二级三级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D)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大、中复杂小大、中中等小1000200简单中、小环境空气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规定,在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根据本项目的特点,计算H2S及NH3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定义PI为01IIC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值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O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经过估值模式计算后,本项目主要污染物选取垃圾收集点的H2S及NH3,H2S及NH3密闭系统收集经除臭处理后经3M高排气筒排放,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均小于10(详见5222废气正常情况下影响预测结果分析及评价)。项目所在地属于简单地形,根据以上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来判断,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详见表242。表242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声环境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水泵、风机等,其噪声源强为65100DB(A),设备均安装于室内,数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对处在适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1类、2类标准地区的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为二级。详见表243。表243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表等级分类等级划分基本原则一级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二级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三级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区范围为3242KM2,影响面积范围在20KM2200KM2之间,用地现状为玉屏县南郊和北郊,涉及玉屏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由于所在地为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施工期间对项目建设区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项目建成后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生态环境。本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注重提出适当的生态补偿要求和措施。详见表244。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70式中,PHJ第J点的监测值;PHSD水质标准中规定的下限;PHSU水质标准中规定的上限;评价结果各断面单项水质参数的评价结果见上表432。从表432可以看出,阳河及其支流野鸡河各监测断面的各监测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各因子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区域地表水水质较好。432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及评价监测布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三级评价项目应设置24个监测点”、“至少在约0、180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SDJPHPPJ07SUJPJ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因此,本项目监测共布设3个大气环境监测点,具体点位详见表433及附图四。表433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监测点监测点名称方位备注G1茶叶榜南门坡场区东北侧边界外100M主导风上风向G2野鸡坪南门坡场区西侧边界外100M主导风下风向敏感点G3红花坪屏山场区内加密点(2)监测项目常规因子SO2、NO2、PM10、PM25,共计4个项目。采样时观测并记录当时的天气状况、风向、风速、气温等条件。(3)监测频率常规因子SO2、NO2、PM10、PM25连续监测7天。其中,SO2、NO2每日至少有18小时采样时间获取日均值,每小时至少有45MIN采样时间获取1小时平均值;PM10、PM25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获取日均值。(4)监测和分析方法监测和分析按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和环境空气质量手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执行,获取小时浓度和24小时平均浓度。分析方法见表434。表434环境空气监测方法一览表项目名称分析方法PM10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PM25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NO2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4792009SO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5)监测结果统计各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见表435。表435各测点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数据单位MG/M3监测点位监测项目采样时间频次201706082017060920170610201706112017061220170613201706142003000007L0007L00080008000500040009800900001300140012001200140010001214001500002200230021002300250021002120002100001700190015001700200180015SO224小时平均值001400180016001700200170015200300001200130008000700100080007800900001400190017001200180015001314001500002200290026002200260025002320002100001800250021001800200190019NO224小时平均值0016002100190016001700190019PM1024小时平均值0042003300450036003900470040G1茶叶榜PM2524小时平均值0025001800330020022003100272003000007L000900080007L0007L0007L000880090000100007L00150014001100140011140015000024002100240023002000230021200021000020001400180017001400180016SO224小时平均值0018001500190018001500190017200300001300080010012001000900068009000020001300170017001500130015140015000030002300250026002400220025200021000024001800200022001800170020NO224小时平均值0022001600180021001700160019PM1024小时平均值0036004300470040003800450041G2野鸡坪PM2524小时平均值00300032003400250028003100272003000007L0007L000800050007L00090004800900001300110014001200150015001214001500002300200240021002300240022200021000015001400170014001800190016SO224小时平均值00130015001800150018001900162003000012001500090006000600090011800900001900200170013001500150016140015000027003002600220023002400262000210000230023002001700190018002NO224小时平均值0021002200180019001800170019PM1024小时平均值0039004500480042004400370047G3红花坪PM2524小时平均值002800300330024002200190027注未检出用检出限“L”表示。(5)环境空气现状评价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其代数式如下SIJIJICS,式中SI,J单项评价因子I在第J取样点的标准指数;CI,J某评价因子I在第J取样点的实测浓度,MG/L;CSII因子的评价标准,MG/L。根据污染物单因子指数计算结果,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论证其是否满足功能规划的要求,为工程实施后对环境空气影响预测提供依据。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分析结果见表436。表436环境空气现状监测评价指数一览表监测点名称监测时间SO2NO2PM10PM25小时浓度标准指数001005001006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指数009013011014022031012022G1超标率0000小时浓度标准指数002005001006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指数010013011015024031017023G2超标率0000小时浓度标准指数001005001006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指数009013011015025032013022G3超标率0000小时浓度050020评价标准MG/M324小时浓度0150080150075由表438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大气各监测点SO2、NH3、PM10、PM25最大标准指数小于1,表明监测24小时平均浓度值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较好。433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及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规定项目属于类项目,附近有散户取用地下水,属于较敏感项目,低于三级评价评价标准。但本项目区内分布有分散式饮用水泉点,为了解泉点水质情况,本评价对区内两处泉点进行检测。1、监测点位根据项目评价区域地下水情况,在项目周边共布置2个地下水监测出露点,监测点情况及位置详见表437,附图2。表437地下水环境监测点设置编号名称监测点位置备注Q1地下水出露点1项目南门坡地块内东北部村民饮用水Q2地下水出露点2项目南门坡地块内西部村民饮用水2、监测因子K、NA、CA、MG2、CO32、HCO3、CL、SO42、PH值、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铁、锰共18项。3、监测频次连续采样2天,每天采样1次。4、水质监测结果和评价方法地下水监测结果见表438。评价方法同地表水,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5检测评价结论从表438可以看出,两处检测的泉点的各监测因子中除了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他指标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总体评价检测泉点的水质达不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级标准。总大肠菌群超标原因是由于泉点裸露于地表,受地面农业污染源影响所致。环评要求区内泉点作为饮用水时需经过严格消毒并通过检测达标后方可饮用。表438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汇总表单位MG/L断面时间PH值氨氮(MG/L)高锰酸盐指数(MG/L)总硬度(以CACO3计)(MG/L)溶解性总固体(MG/L)氯化物(MG/L)硫酸盐(MG/L)锰(MG/L)铁(MG/L)总大肠菌群(个/L)2017687090025L0424322891885000012L000082L18002017697110025L0404422190862000012L000082L1700二日均值7100012504144225918740000060000411750标准指数00700601409702200400300000058333Q1超标倍数000000000582332017687150025L04442178147111000012L000082L9402017697130025L04643186148116000012L000082L940二日均值7140012504543182148114000006000041940标准指数00900601509401800600500000031333Q2超标倍数00000000031233评价标准(限值)658502345100025025001033434声环境现状监测及评价监测布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规定“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包括厂界和敏感目标。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因此,在建设项目两个地块场界东、南、西、北面处各布设一声环境监测点,共计8个(N1N8)。噪声监测布点见下表439。表439噪声监测布置点位编号监测点位置备注N1南门坡地块场地东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敏感点N2南门坡地块场地南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敏感点N3南门坡地块场地西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敏感点N4南门坡地块场地北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敏感点N5屏山地块场地东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敏感点N6屏山地块场地南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敏感点N7屏山地块场地西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N8屏山地块场地北侧边界外1M处环境背景噪声监测因子昼、夜连续等效A声级LEQ。(3)监测频率监测2天,每天昼间(6002200)、夜间(2200600)各1次。每次监测时间为10MIN。(4)监测及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等要求执行,采用积分平均声级计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测量仪器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5)监测结果噪声监测等效A声级值统计结果见表4310。表4310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表单位DB(A)检测结果检测点位检测日期测试编号检测时间LEQDBA主要声源170276N1101昼间104345620170608170276N1102夜间2207402170276N1201昼间1306456N1南门坡地块场地东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1202夜间2201398环境噪声170276N2101昼间110647320170608170276N2102夜间2215411170276N2201昼间1310497N2南门坡地块场地南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2202夜间2202425环境噪声170276N3101昼间112948520170608170276N3102夜间2234424170276N3201昼间1333483N3南门坡地块场地西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3202夜间2226401环境噪声170276N4101昼间115543720170608170276N4102夜间2240386170276N4201昼间1337443N4南门坡地块场地北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4202夜间2230376环境噪声170276N5101昼间123752120170608170276N5102夜间2258457170276N5201昼间1354567N5屏山地块场地东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5202夜间2251438环境噪声170276N6101昼间125846320170608170276N6102夜间2319394170276N6201昼间1402478N6屏山地块场地南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6202夜间2257439环境噪声170276N7101昼间120447220170608170276N7102夜间2322416170276N7201昼间1425514N7屏山地块场地西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7202夜间2314467环境噪声170276N8101昼间132048920170608170276N8102夜间2330420170276N8201昼间1430452N8屏山地块场地北侧边界外1M处20170609170276N8202夜间2322400环境噪声(6)评价标准评价范围内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2类功能区;居民点执行1类标准;其余位置执行2类标准)限值标准。(7)评价结果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结果见表4311。表4311环境噪声评价结果一览表单位DBA点位编号测点位置昼间噪声夜间噪声执行标准(昼/夜)超标情况达标情况N1南门坡地块东侧45645639840260/500/0达标/达标N2南门坡地块南侧47349741142560/500/0达标/达标N3南门坡地块西侧48348540142460/500/0达标/达标N4南门坡地块北侧43744337638660/500/0达标/达标N5屏山地块东侧52156743845760/500/0达标/达标N6屏山地块南侧46347839443960/500/0达标/达标N7屏山地块西侧47257441646760/500/0达标/达标N8屏山地块北侧45248940042060/500/0达标/达标由表4311可知,项目所在地昼间、夜间均达标,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2类功能区限值标准,因此,项目所在地环境噪声现状较好。435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4351基础信息获取过程玉屏县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地面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调查的形式,调查掌握项目区(项目外扩500M范围内)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农民等的访问调查,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近几年各种因素的变化、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设想等。同时,利用1/5万地形图和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影像图和解译后取得的评价区植被现状组成、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程度、土壤与地质等的第一手资料,解译得出项目评价区植被现状、土壤侵蚀、土地利用数据。4352植被现状1、调查方法评价区域植被分布现状采用资料收集的方式。(1)基础资料收集收集评价范围及邻近地区现有生物多样性、植被、土壤、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资料,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实地考察的重点区域和考察路线。(2)野外实地调查野外实地调查包括植物、植被、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调查。植物种类调查采用路线调查法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重点区域(拟建设区域)以及植被现状良好的区域进行重点调查。2、植被类型分布特点(1)森林树种根据贵州省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等资料,评价区目前已认识的森林树种,有56科,170种。松、杉、柏等为主要用材林;油茶、油桐等为主要经济林。松遍布全县;杉主要产于舞阳河以南;柏主要产于舞阳河沿岸及其以北;油茶主要产于朱家场、麻音塘、兴隆、长岭等乡;油桐主要产于县境南部。珍惜树种银杏树、杜仲、厚朴、清檀、楠木。在项目评价区有分布。(2)中草药材经普查,本县有主要中草药材165个品种,分属于4类79科。(3)野生果蔬野蔬类主要有旅苔、鱼腥草俗名折耳根、莽菜俗名地地菜、水芹菜、马齿览、胡葱、篙菜等。野生食用菌有极树菌、麻标菌、奶浆菌、石灰菌、蜂窝菌、伞菌、阳雀菌、剥皮菌、火炭菌、冻菌、地耳、木耳等。野果类主要有刺梨、金樱子俗名糖糖罐、称猴桃、山植、苦李、野批把、野杨梅、龙爪、胡颓子俗名牛奶奶、锥栗子、火棘俗名红子、救军粮、八月瓜、野香瓜、大米泡、三月泡、乌泡、秧鸡泡、龙船泡、油茶泡等。野生饲料类主要有茅草、巴茅草、马鞭草、野麻、竹节菜、水芹菜、野黄花、野览菜、剪刀菜、蒲公英、水葫芦、鸡屎藤、浮萍、野胡萝卜、阳雀菜、红米菜、斑鸿案、鱼腥草、半边莲、辣萝、糯米藤、葛藤叶等。(4)观赏植物主要有桂花、菊花、兰花、荷花、蔷薇、海棠、芍药、牡丹、玉兰、山茶、杜鹃、月季、芙蓉、玫瑰、茉莉、紫荆、木莲、牵牛花、鸡冠花、风仙花、迎春花、太阳花、美人蕉、万年青、夹竹桃、夜来香、一串红、竹叶青、十样锦、吊兰、君子兰、仙人球、榴花、四季青、银杏等。评价区植被现状见表4312和附图9。表4312评价区植被现状表植被类型图斑数面积(公顷)所占比例()南门坡地块水域61109137水稻油麦一年两熟水田作物组合285691700玉米油、薯一年两熟旱地作物组合748025988栓皮栎、麻栎林群系101720212果木林植被2210026白茅、芒、野古草草丛2184531040马尾松林群系36309483809茅栗、白栎、槲栎灌丛56191482357未利用地3349043建设用地425590688合计2788124310000屏山地块水域61619907水稻油麦一年两熟水田作物组合9574322玉米油、薯一年两熟旱地作物组合2118811054栓皮栎、麻栎林群系6737413果木林植被2089050白茅、芒、野古草草丛6642360马尾松林群系1628451594茅栗、白栎、槲栎灌丛61571880未利用地5379212建设用地2075114208合计971784810000由上表可知,项目评价区以马尾松林群系为主,其次为茅栗、白栎、槲栎灌丛群系。4353动物资源动物主要有豺狗、野猫、水獭、黄鼠狼、媚子、刺猜、松鼠、灌、野兔、野猪、野羊、拱猪、田鼠、香璋、鹿子、狐狸、白面狸、野鸡、蛇类(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等)、青蛙、蟾蜍、螺类等常见动物及鲤科、鳅科、鲶科等鱼类。珍稀动物穿山甲、水獭、红腹锦鸡、大鲵娃娃鱼、猫头鹰等在评价区有发现。4354土壤类型及分布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区及附近区域土壤主要有黄壤、红壤、石灰土、水稻土等。黄壤项目区内的黄壤地质都比较粘重,土层较厚,一般在07M以上,表土黄棕色,向下颜色逐渐变淡,土壤呈微酸性,PH值566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高。石灰土项目区内的石灰土为砂质,土层厚度在06M左右,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颜色为黄色,土壤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