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辅导笔记【极品中的极品】_第1页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辅导笔记【极品中的极品】_第2页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辅导笔记【极品中的极品】_第3页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辅导笔记【极品中的极品】_第4页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辅导笔记【极品中的极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笔记(极品中的极品)本资料适合全国大学中文系文学类考研,不管参考书如何,因为精华不变,任何指定书目重点本书均可适应,并可夺得高分。目录中国古代文学学习大纲1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大纲31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稿48先秦文学49概说49第一章尚书和周易49第一节尚书49第二节易经49练习题49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49第一节诗三百49第二节屈原和他的诗50练习题50第三章叙事文50第一节左氏春秋50第二节战国策51练习题51第四章说理文51第一节论语和孟子51第二节老子和庄子52第三节墨子53第四节韩非子53练习题53秦汉文学53概说53第一章汉赋54第一节汉赋的概况54第二节汉大赋的产生与写作54第三节汉赋的文学史地位54练习题54第二章汉代散文54第一节诸子散文54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54第三节汉书55第四节文章的演变56练习题56第三章汉乐府诗56第一节关于汉乐府56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56第三节汉乐府诗歌的影响56练习题56第四章汉代的五言诗56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56第二节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56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的影响57练习题57魏晋南北朝文学57概论57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57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7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57第二章建安文学57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57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57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57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57第三章正始文学58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58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58第三节嵇康58第四章西晋文学58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58第二节傅玄与张华58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58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58第五章东晋文学59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59第二节陶渊明59第六章刘宋文学59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59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59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59第七章齐梁陈文学59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59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59第八章北朝文学60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60第二节庾信与王褒60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60第九章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60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60第二节北朝民歌60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60第一节志怪小说60第二节志人小说60练习题60隋唐五代文学61概论61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61第一节初唐前期诗歌61第二节初唐后期诗歌61第二章盛唐诗歌62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62第二节王昌龄与李颀62第三节孟浩然与王维62第四节高适与岑参63第三章李白与杜甫63第一节李白63第二节杜甫63第四章中唐诗坛64第一节大历诗坛64第二节韩孟诗派64第三节元白与新乐府64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64第五章韩柳与散文的发展65第一节韩柳的古文革新主张65第二节韩愈的散文65第三节柳宗元的散文65第六章唐代传奇与俗讲变文65第一节唐传奇65第二节俗讲与变文66第七章晚唐诗坛66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66第二节李商隐66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66第八章唐五代词67第一节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67第二节温庭筠与花间词人67第三节李煜和南唐词人67宋代文学67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67第一节宋初文坛67第二节北宋诗文革新67第三节欧阳修的诗文创作成就68第四节苏舜钦与梅尧臣68第五节曾巩与王安石68第二章北宋初期和中期的词68第一节宋初词坛概况。68第二节宋仁宗时期,歌词创作的复兴。68第三节柳永68第四节晏殊和欧阳修68第五节张先和其他词人69第三章苏轼69第一节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性格69第二节苏轼的文学主张69第三节苏轼的诗文创作成就。69第四节苏轼对词的革新69第五节苏洵和苏辙69第四章苏轼之后的北宋诗词69第一节苏轼对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影响。69第二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69第三节张耒和晁补之70第四节晏几道、秦观等词人70第五节周邦彦70第五章南宋前期文学70第一节李清照70第二节张元干与其他爱国词人70第三节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人71第四节杨万里与范成大71第五节朱熹的文学成就71第六章爱国诗人陆游71第一节陆游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经历71第二节陆游的文学成就71第三节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71第四节陆游诗歌的影响71第七章辛弃疾71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71第二节辛词的成就71第三节辛词的影响与辛派词人72第八章南宋后期的文学72第一节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72第二节姜夔、吴文英与其他词人72第三节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诗人72第九章辽金文学73第一节辽代文学简说73第二节金代文学简说73第三节元好问73第四节西厢记诸宫调73第十章宋元话本小说73第一节“说话”与“话本”73第二节小说话本73第三节讲史话本73第四节宋元话本小说的历史地位73元代文学73概论73第一章元杂剧的发展线索及其他74第一节元杂剧的发展线索74第二节元杂剧繁荣的原因74第三节元杂剧剧本的特点74第四节元杂剧剧本的保存情况74第二章关汉卿74第一节儒者的情怀74第二节当行的作品74第三章白朴及初期其他作家74第一节白朴74第二节赵氏孤儿74第三节李逵负荆74第四节灰栏记与魔合罗74第四章马致远75第一节马致远与关汉卿的比较75第二节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75第三节马致远剧作的曲词风格75第五章王实甫与元中后期杂剧75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75第二节郑光祖75第六章元散曲75第一节散曲的特点与形式75第二节叹世归隐之作评析75第三节男女风情之作评析76第四节张可久76第七章南戏76第一节关于南戏产生的时间、地点等76第二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76第三节“四大南戏”76第四节琵琶记77明代文学77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77第二章三国演义77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77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77第三章水浒传78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78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78第四章西游记78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78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78第五章金瓶梅79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79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79第六章汤显祖与牡丹亭79一、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79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79三、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80第七章明代短篇小说80一、短篇文言小说80二、白话短篇小说80第八章晚明小品80清代文学81第一章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演进81第一节政治与文学81第二节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81第三节走向近代化81练习题81第二章清代戏曲81第一节长生殿81第二节桃花扇81第三节花、雅之争81练习题81第三章中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82第一节体制与创作特点82第二节才子佳人小说82第三节李渔的小说82练习题82第四章聊斋志异82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82第二节丰富的内容82第三节艺术特色82练习题82第五章儒林外史82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基础83第二节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83第三节讽刺艺术和情节结构83练习题83第六章红楼梦83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83第二节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83第三节艺术的高峰83练习题83第七章传统文体的新发展84第一节诗学四派84第二节词的演进84第三节桐城派84练习题84第八章古代文学的转型84第一节龚自珍84第二节诗界革命84第三节新文体84第四节小说观念的转变与谴责小说85练习题85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要点含答案85第一编先秦文学8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85第二章诗经86第三章先秦散文88第四章屈原和楚辞90第二编秦汉文学92第一章秦汉散文92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94第三章汉代辞赋95第四章汉代诗歌97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99第一章建安风骨99第二章正始之音100第三章两晋诗坛101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103第五章南北朝诗歌104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106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108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09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110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112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112第二章盛唐诗歌114第三章李白117第四章杜甫118第五章大历诗坛120第六章中唐诗歌122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125第八章唐代散文127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130第十章唐五代词131第五编宋代文学134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134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34第三章苏轼134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135第五章北宋词与南宋词136第六编辽金元文学138第一章辽金文学138第二章前期元杂剧138第三章关汉卿140第四章后期元杂剧及其它140第五章元代的散曲141第六章元代的诗文141第七章宋元话本与南戏142第七编明代文学142第一章明代诗歌142第二章明代散文143第三章三国演义143第四章水浒传144第五章西游记144第六章金瓶梅145第七章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146第八章明代拟话本小说146第九章汤显祖148第八编清代文学149第一章清代诗歌149第二章清代词149第三章清代散文与骈文150第四章清代小说150第五章聊斋志异150第六章儒林外史15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提要151第一编先秦部分151第二编两汉部分152第三编魏晋南北朝152第四编隋唐五代153第五编宋元部分155第六编明清部分157第七编近代部分15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详稿158先秦部分158两汉部分161魏晋南北朝部分164隋唐五代部分168宋元部分172明清近代部分177中国文学知识一览179中国古代文学体裁1841、诗歌1842、赋1853、词1854、曲1855、散文1856、戏剧1867、小说1868、古代文论186中国古代文学流派188【建安风骨】188【正始体】188【太康体】188【元嘉体】189【齐梁体】189【宫体】189【徐庾体】189【玉台体】189【上官体】189【元和体】189【长庆体】189【香奁体】189【元“右“体】189【台阁体】189【韩孟诗派】189【边塞诗派】189【田园诗派】190【花间诗派】190【南唐诗派】190【江西诗派】190【唐宋派】190【吴江派】190【临川派】190【公安派】190【竟陵派】190【苏州派】191【复社】191【浙西词派】191【桐城派】191【阳湖派】191【常州词派】191【同光体】191中国古代文学应试串讲191【填空选择题】197【简答论述题】200【阅读理解题】203古代文学提要与练习205第一编先秦文学205第二编秦汉文学212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216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223第五编宋代文学231第六编元代文学236第七编明代文学239第八篇清代文学243第八篇近代文学247中国古代文学模拟题(8套有答案)250结束263中国古代文学学习大纲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要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2)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两者密切联系,互相推动,教学中以文学作品为核心。二者的课时比例大约为三比七。(3)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4)本课程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要求识记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所属流派,识记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识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5)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6)背诵提纲中加的篇目。3、课程教学改革(1)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学生们的独立思考。(2)推行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一些次要章节列为自学内容。(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大纲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2、中国文学的演进。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思考题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简析文学发展过程中几种因素的互动。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2、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第一章中国神话第一节神话的产生与分类神话的定义神话的产生神话的意义神话的分类。第二节神话的民族精神与思维特征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勇敢的反抗精神物我交融的思维特征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浓烈的情感体验思考题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第三节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不同语言风格。讲授篇目一、诗经关雎1、关于关雎的主题;2、关于抒情主人公。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二、诗经伯兮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思考题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三、诗经采薇1、采薇与诗经的戍边诗。2、采薇的内容分析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中间两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最后一章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3、采薇的艺术兴与赋的结合;概括与具体描写结合;写景的翻进一层。4、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的关系。思考题(1)采薇中的“兴”与“赋”有何关系(2)从姜斋诗话对“昔我往矣”一章的评价,分析其艺术特点。第三章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讲授篇目一、离骚1、离骚的解题与创作时代。2、离骚的思想。司马迁的评价;忠君爱国;美政理想。3、离骚所创造的诗人自我形象。形象的三个基本层面高士形象、文人形象、政治家形象;形象的具体分析。4、离骚的艺术。从象征手法上看;从抒情体制上看;从笔法句式上看。思考题(1)简析离骚“香草美人”对比兴手法的发展。(2)谈谈你对离骚抒情结构的理解。(3)离骚的语言特点。二、山鬼(机动)1、山鬼与屈原其他作品。九歌与楚地民歌;九章与屈原思想生平。2、山鬼形象与主题。关于山鬼形象主题的几种争论;人神恋歌。3、山鬼内容与艺术。结构与层次;人物与心理;抒情与写景;衬托与渲染。4、楚辞的流变。思考题简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与主题。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讲授篇目烛之武退秦师1、事件发生的有关背景材料。2、文章的结构。短文结构的完整性;短文结构的起伏性。3、记言的艺术。烛之武追述人生时平静中所饱含的勃郁不平之气;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艺术技巧从论说角度、论说层次、论说语气三方面分析。思考题从烛之武退秦师看左传的辞令艺术。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第五章先秦哲理散文(诸子散文)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士的产生;诸侯养士之风的盛行社会的急剧变革与百家争鸣第二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基本分类按照学派分,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按照散文体制分,主要有语录体、韵文、对话体、寓言体、专题论文。第三节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专题论文讲授篇目一、论语侍坐章1、论语简介。2、侍坐章的文学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泼的语言形式;诗化的人生境界。思考题(1)侍坐章的人物与语言。(2)从侍坐章看论语的文学色彩。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1、孟子简介。2、孟子的论辩艺术。严谨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论辩技巧;独到的语言艺术;奔泻的文章气势。思考题孟子的论辩技巧。三、庄子逍遥游1、庄子简介。2、逍遥游的哲理与艺术。荒唐之言语言的挥洒与谨严;鲲鹏展翅意象的幻化与真实;逍遥自由寓意的哲理与诗性。思考题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袁珂中国神话选注、余冠英诗经选注、朱熹诗集传、金开诚楚辞选注、朱熹楚辞集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牛鸿恩战国策选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朱熹四书集注第二编秦汉文学概说一、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的形成二、秦汉文学概述第一章秦汉说理散文第一节汉代散文概述第二节汉代政论(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讲授篇目李斯谏逐客书1、背景与中心思想。2、艺术分析。严谨的结构;构思的巧妙;对照的手法;奔迸的气势。思考题谏逐客书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产生与发展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赋的渊源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形成期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第三节抒情小赋抒情小赋的形成抒情小赋的特点第三章两汉诗歌第一节汉诗概况楚歌汉乐府与乐府诗汉代文人诗讲授篇目一、汉乐府战城南1、解题。鼓吹曲辞饶歌;战城南主题。2、艺术分析。完整缜密的结构;苍凉悲壮的气氛;想象衬托的手法;怨而不怒的风格。思考题(1)分析“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2)以此诗为例谈乐府诗的气氛渲染。(3)阅读杜甫的悲陈陶,试说明此诗对杜诗的影响。二、汉乐府焦仲卿妻(机动)1、解题。诗歌的来源;乐府诗的几种不同内容。2、诗歌分析。结构矛盾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主题反封建礼教说、反封建家长说、歌颂爱情说、婆媳矛盾说;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分析;语言民歌的修辞手法赋比兴的扩展。思考题(1)长篇叙事诗的叙事艺术与魏晋小说的关系。(2)长篇叙事诗的结构艺术。第二节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讲授篇目一、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1、主题知音难遇的主题与汉末中下层文人的心态。2、艺术悬想寓情的手法;直率自然的美质;句平意远的韵味。思考题西北有高楼浅近自然与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1、解题。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2、艺术。拟人化景物为情思;写人化清冷为妩媚;结构化双起为单承;叠字化叙述为描摹。思考题情景交融的艺术。第四章两汉史传文学第一节史传文学的产生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第二节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史记的体例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史记的风格史记的地位和影响讲授篇目项羽本纪(4课时)1、史学价值。2、文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思考题(1)联系高祖本纪谈谈史记的互见法。(2)史传文学的人物塑造。第三节班固与汉书汉书的体例汉书的特点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王伯祥史记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二、文学发展历程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思考题简析魏晋文学的自觉。第一章建安与正始诗歌第一节蔡琰与建安七子蔡琰的悲愤诗建安七子的名称、创作及其地位第二节“三曹”与建安文学三曹与建安文学集团的关系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讲授篇目一、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1、组诗的内容。2、艺术分析。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思考题(1)诗人自我境界的显现。(2)以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为例简析曹操“气韵沉雄”的特点。二、曹丕燕歌行1、解题。燕歌行与“秋风”、“别日”二曲的关系。2、内容与层次。3、艺术分析。秋风萧瑟写景;泪下沾衣抒情;短歌微吟节奏。思考题(1)曹丕诗歌的“文士气”。(2)比较曹丕与曹操诗歌风格。三、曹植白马篇1、解题。2、层次与内容。3、艺术分析。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铺陈的手法。思考题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第三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竹林七贤正始之音的基本特点正始之音的时代原因。讲授篇目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1、咏怀诗生成的原因。2、咏怀诗的基本内容。3、“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与艺术串讲分析。思考题“夜中不能寐”抒情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陶渊明与两晋诗歌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诗歌发展阶段太康诗风的基本特点讲授篇目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1、解题。2、层次与内容。3、对比的艺术。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第二节刘琨与永嘉诗歌太康诗风的变化刘琨诗歌游仙诗第三节陶渊明与东晋诗人王羲之与兰亭诗孙绰、许询与玄言诗陶渊明与东晋诗歌终结讲授篇目陶渊明归园田居(选二)、饮酒(结庐在人境)1、“少无适俗韵”讲析。2、“种豆南山下”讲析。3、“结庐在人境”讲析。4、陶诗艺术风格。第一,自然取景、写心、写意;第二,平淡情淡、语淡、结构淡;第三,玄远质而绮、癯而腴;第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思考题陶诗情、景、理的统一。第三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风的转变第二节谢灵运与山水诗山水诗的发展阶段谢灵运与山水诗形成鲍照的乐府诗讲授篇目一、谢灵运登池上楼1、解题。2、层次与内容。3、艺术分析。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思考题(1)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2)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二、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解题。2、“对案不能食”的讲析。3、鲍照与七言歌行体。思考题(1)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2)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第三节注重声律美与齐梁诗坛格局的变化沈约、谢朓与永明体诗坛格局的变化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解题。2、层次与内容。3、艺术分析。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4、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思考题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第四节齐梁诗人集团萧子良文学集团与“竟陵八友”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宫体诗第五节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北魏诗歌西魏与北周文坛庾信诗歌前后期的变化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南朝民歌基本概况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方民族风习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况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北朝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讲授篇目西洲曲与敕勒歌1、解题。2、西洲曲讲析。3、敕勒歌讲析。4、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选取生活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整体情韵不同。思考题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第五章魏晋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魏晋文风的变化“以气质为体”“以情为文,以文被质”“通脱”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魏晋赋及其特点南北朝赋及其特点讲授篇目一、曹植洛神赋(机动)1、赋的创作时间。2、凄艳的爱情传说。3、赋的内容与主题。4、赋的表现艺术。鲜明生动的形象;刻画细腻的情感;华美绮丽的语言;铺张渲染的描写。5、与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简要比较。思考题洛神赋对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关于“序言”。2、结构与层次。3、情感的挣扎与超越。4、议论、叙事与抒情、哲理的交融。思考题(1)情感的挣扎与超越。(2)简析赋所表达情感的深微特点。第三节南朝美文的衍化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概念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两个基本系统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搜神记与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色讲授篇目世说新语(过江诸人)1、故事产生背景。2、“复巢完卵”的士人心态;魏晋风度的潜在变化。思考题以上述故事为例比较搜神记与世说新语形象塑造的不同。阅读篇目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蒹葭、丰年、生民、湘君、湘夫人、秦誓、晋公子重耳出亡、冯谖客孟尝君、陌上桑、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鱼我所欲也章、劝学章、公输章、过秦论(上)、陈涉世家、报任少卿书、苏武传、蒿里、悲愤诗、赠白马王彪、名都篇、七哀诗、泰山梁甫行、吁嗟篇、情诗、悼亡诗、咏史(弱冠弄柔翰)、临行与故游夜别、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寄王琳、杂诗(忆我少壮时)、咏荆轲、读山海经、玉阶怨、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拟咏怀、登楼赋、小园赋、别赋、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出师表、求自试表、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搜神记(三王墓)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逯钦立陶渊明集、郝立权陆士衡诗注、徐陵玉台新咏、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刘琦、梁国辅搜神记搜神后记译注。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二、唐诗繁荣的原因三、唐诗的发展进程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3)唐诗发展分哪几个阶段第一章初唐诗歌第一节初唐四杰四杰生平及创作四杰的贡献讲授篇目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2、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思考题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第二节陈子昂陈子昂的诗论及创作讲授篇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写作背景2、感情特点3、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思考题(1)诗中的感情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的关系。(2)为什么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第三节张若虚讲授篇目春江花月夜1、层次内容。2、感情特点。3、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4、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5、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思考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感伤情绪(2)分析该诗的艺术成就。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生平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辋川集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孟浩然的生平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讲授篇目一、王维山居秋暝1、内容。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3、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思考题体会该诗诗画乐结合的艺术境界。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感情特点。2、分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巨大的影响。思考题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该诗感情上有什么特点三、孟浩然过故人庄(机动)1、内容及感情。2、淡而有味的特点。思考题体会孟诗淡而有味的特点。第二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高适的生平及边塞诗创作岑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的艺术创造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七绝的特点讲授篇目一、高适燕歌行(机动)1、写作背景。2、思想意义。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4、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题(1)该诗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2)分析该诗的思想性。(3)诗中写景的作用。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诗中的奇情壮彩。2、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3、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树开”、“风掣红旗冻不翻”。4、语言及音韵特点。思考题(1)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2)以此诗为例,分析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三、王昌龄出塞1、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2、理解此诗言少意多,内蕴丰富的特点。3、议论的作用。思考题理解后两句议论的意义。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李白的乐府诗歌李白的歌行讲授篇目一、蜀道难1、关于主题的各种说法。2、层次内容。3、喷发式的抒情方式4、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5、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手法。6、语言特点。思考题(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2)试分析该诗的章法结构。二、将进酒1、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2、纵横跌宕的结构。3、雄奇狂放的风格。4、夸张手法。思考题(1)如何评价纵酒行乐的消极思想(2)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借饯别以抒发其深广的忧愤。2、感情的复杂多变。3、直起直落的抒情方式思考题如何理解诗中复杂多变的感情第三节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讲授篇目一、李白早发白帝城1、绝处逢生的欢快之情。2、俊逸爽朗的风格二、李白望庐山瀑布水1、瀑布的神采2、诗人的主观色彩。思考题分析李白此诗的主观性。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色多样化的风格结构特点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第四章杜甫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的生平杜诗的诗史性质杜诗的叙事技巧讲授篇目一、兵车行1、写作背景。2、诗歌内容。3、记事与记言结合。4、语言特点。思考题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二、杜甫石壕吏1、内容。2、叙事中饱含深情。3、笔法洗炼。思考题体会杜甫爱国与忧民之间的矛盾心情。第二节杜甫的律诗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以律诗写时事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讲授篇目一、杜甫春望1、情景与时事交融的手法。2、诗人自身形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思考题分析此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杜甫“生平第一快诗”。2、分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考题该诗怎样表现其欣喜若狂的心情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萧散自然第五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第一节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韩愈的生平韩诗的特点李贺的生平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一、韩愈山石1、内容。2、散文化特征。思考题谈谈此诗散文化的表现。三、李凭箜篌引1、描写音乐的名篇之一。2、艺术特色。思考题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分析该诗与他们在音乐描写方面的不同之处。第二节刘禹锡与柳宗元刘、柳的政治遭遇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柳诗的冷峭简淡第六章白居易元白诗派第一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第三节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讲授篇目长恨歌1、创作背景。2、层次内容。3、主题辩析。4、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加工5、完整曲折的情节。6、传神的人物描写7、浓郁的抒情气氛8、章法和语言特点思考题(1)阅读陈鸿长恨歌传,比较该诗与它的不同之处。(2)李杨爱情是具有政治性的历史事件,诗人如何把握这一历史题材(3)分析该诗叙事与抒情的关系。第七章唐散文与唐传奇第一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韩、柳的开拓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讲授篇目韩愈张中丞传后序1、创作背景。2、思想主题。3、议论与叙事的结合。4、英雄形象的刻画。5、气势充沛、饱含感情。思考题(1)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2)理解韩文多变的特点。第四节唐传奇传奇的含义唐传奇的发展过程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第八章晚唐诗歌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杜牧的诗歌创作讲授篇目山行1、色彩鲜明的画面。2、“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哲理内涵。3、凝炼的语言。思考题理解诗中丰富的内涵。第二节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李商隐对唐诗发展的贡献讲授篇目无题1、精纯深挚的爱情悲歌。2、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五六两句“从对面写起”的笔法。思考题以此为例,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第九章晚唐五代词第一节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花间集及花间词风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讲授篇目温庭筠菩萨蛮1、感情内容。2、艺术特征。思考题以该词为例,分析花间词风。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讲授篇目李煜虞美人1、强烈悲怆的亡国之痛2、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考题帝王的亡国之痛,为什么会引起普通人的共鸣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二、宋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成就第一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讲授篇目一、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1、清秋怀人之情。2、境界开阔高远。3、风格。思考题该词境界有何特点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1、上下片的内容。2、以乐景写哀情。3、暗用典故。第二节柳永词的新变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市民情调与俚俗语言铺叙与白描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讲授篇目雨霖铃1、内容的新变。2、情景交融、点染结合的手法。3、铺叙手法。4、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语言形式。思考题谈谈对该词雅俗的理解。第二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一节欧阳修的诗文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欧阳修散文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平易纡徐的文风欧阳修的诗歌第二节王安石的诗文早期诗风的特点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简洁峻切的散文第三章苏轼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明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讲授篇目前赤壁赋1、创作背景2、层次内容。3、复杂的心情。4、主客问答的意义。5、写景、抒情、议论的统一。6、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2)结合欧阳修的秋声赋,谈谈文赋的特点。第三节苏轼的诗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讲授篇目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在绘画基础上的诗意联想2、分析“春江水暖鸭先知”。思考题谈谈题画诗与所题之画的关系。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遗貌取神的手法2、分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思考题分析该诗遗貌取神手法的意义。第四节苏轼的词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的手法苏词风格的多样性讲授篇目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感情内容。2、时而合说、时而分写的手法。3、白描手法。思考题该词上片一般理解为梦前所思,你赞同吗为什么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主题。2、以生活小事包含人生哲理思考题体会词人的乐观达的精神。三、念奴娇(大江东去)1、借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2、“借宾(周瑜)定主(苏轼)”写法。3、豪放词的代表作。思考题分析该词的豪放风格。第四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丰富的人文意象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山谷体的内涵晚年诗返朴归真第二节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杜甫典范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江西诗派的形成江西诗派的演变第五章周邦彦与北宋中后期词坛第一节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讲授篇目临江仙(梦后楼台)1、忆旧怀人的怅惘。2、对前人诗句的借用点化。3、分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4、结构特点。思考题分析该词的结构特点。第二节秦观伤心之的伤心词情韵兼胜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讲授篇目鹊桥仙(纤云弄巧)1、传统题材的突破2、以议论入词3、对神话题材的巧妙把握思考题比较同类诗词,看秦观该词的新意。第三节贺铸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讲授篇目青玉案(凌波不过)1、美人过后的怅惘。2、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思考题分析结尾几句比喻的新警独到之处。第四节周邦彦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词作艺术的规范化讲授篇目六丑(正单衣试酒,1学时)1、借咏物来抒怀。2、体物工巧。3、铺叙手法。思考题结合该词,谈谈周邦彦词的艺术特征。第六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入蜀前后的变化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抗敌复国主题隐逸情趣爱情诗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七言诗的高度成就讲授篇目一、书愤1、思想感情。2、对比手法。3、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陆游示儿1、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2、永远的遗恨。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陆游的爱国情怀。第三节杨万里和范成大诚斋体的艺术特征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讲授篇目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05学时)1、闲适之情。2、体现诚斋体的特色。思考题举例说明诚斋体的特点。第七章辛弃疾与南宋词坛第一节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前后期的创作讲授篇目声声慢(1学时)1、创作背景2、感情内涵。3、借秋景以渲染愁情。4、十四个叠字的运用。5、音韵悲切。思考题该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就愁情和风格而言,与前期词作有什么不同第二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创作主张和审美理想第三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乡材中风景人物的剪影第四节辛词的艺术成就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讲授篇目一、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感情内容。2、结构大开大合,层层转折。3、豪放而不失蕴藉之致。4、大量用典。思考题清人谭献说该词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请谈谈对此的理解。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创作背景。2、怀古与伤今的结合。3、大量用典的意义。4、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思考题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苏、辛的代表作,谈谈对此的理解。第五节姜夔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别有寄托的咏物词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讲授篇目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1、黍离之悲,今昔之感。2、借景抒情。3、对比手法。4、大量化用前人词句。思考题分析该词的主要艺术手法。卢照邻长安古意、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鹿柴、竹里馆、王昌龄从军行、闺怨、高适营州歌、岑参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行路难、长干行、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峨嵋山月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月夜、羌村三首、新安吏、新婚别、秋兴八首、登岳阳楼、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刘禹锡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轻肥、上阳白发人、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杜牧过华清宫、泊秦淮、李商隐锦瑟、贾生、夜雨寄北、隋宫、嫦娥、韩愈进学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白行简李娃传、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无名氏菩萨蛮(枕前发尽)、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执勤)、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李清照如梦梦(昨夜雨疏风骤)、永遇乐(落日熔金)、陆游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祝英台近(宝钗分)、清平乐(茅檐低小)、姜夔燕雁无心、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欧阳修画眉鸟、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北陂杏花、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新城道中、题西林壁、黄庭坚寄黄几复、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雨中望岳阳楼君山、范成大催租行、州桥、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初入淮河、陆游五月十一日梦从大驾亲征、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梦断香消四十年)、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轼喜雨亭记、方山子传、后赤壁赋、答谢民师书、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三)、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余恕诚唐诗风貌、中国社科院唐诗选、唐宋词选、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张友鹤唐宋传奇选。钱钟书宋诗选注、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王水照苏轼选集、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元代的社会概况与文学二、元杂剧的繁荣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第一节说话艺术第二节小说话本第三节诸宫调第二章关汉卿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人格构成的二重性杂剧分类及其代表作社会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历史剧第二节窦娥冤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悲剧艺术特色第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尽快入戏曲词的动作性巧妙设置悬念张弛有致的情节节奏本色当行的语言。讲授篇目窦娥冤(第三折)1、三桩誓愿的作用。2、窦娥的主要性格特征(1)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2)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思考题(1)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实现有何作用(2)窦娥冤中窦娥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结合作品细节给予说明。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王实甫的生平西厢记对杂剧文本体制的新创(5本20折)主题的改造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戏剧冲突点铁成金的人物语言艺术了解西厢记在写情文学的深刻影响讲授篇目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1、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2、心理描写的作用。思考题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景物与心理描写有何作用思考题(1)西厢记故事演变的几个重要阶段。(2)简述莺莺、张生、红娘形象的特点及其蕴涵的思想内涵。第四章其他作家作品第一节白朴元曲四大家白朴及其梧桐雨第二节马致远马致远的生平及其汉宫秋神仙道化剧及其主要叙事技巧。第三节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大都作家群河北作家群山东作家群山西作家群第四节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及其倩女离婚第五节南戏的兴起和琵琶记琵琶记的主要情节关目及其悲剧蕴涵蔡伯喈与传统文人的软弱性格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双线结构第五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兴起的原因散曲的体制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显豁酣畅)第二节元代散曲的创作元前期散曲作家的基本概况马致远的秋思。元后期散曲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哀婉蕴藉的主流情调讲授篇目一、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结句含义点醒题旨无论兴亡,受苦难者是百姓,立意高远,胜于一般怀古之作。2、语言特点。思考题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二、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1、解题。2、代言体的作用。思考题哨遍高祖还乡中代言体形式的作用何在第九章元代诗文(自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故事流变过程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志演义主要版本第二节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三国志演义的多重主旨三国志演义的悲剧意蕴第三节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实与虚的关系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军事文学的特点(精彩的战争描写)特征化的人物塑造(三绝)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历史演义的繁荣起来讲授篇目群英会蒋干中计1、周瑜、蒋干、曹操三人性格比较。2、反间计。思考题群英会反间计的实施经过了哪几个步骤试作说明。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水浒故事流传的几个关键阶段水浒传的繁、简本第二节水浒传的主题忠义的悲剧忠义思想的复杂内涵第三节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同中见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勾锁、百川归海的叙事结构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社会影响文学地位其他英雄传奇小说讲授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林冲形象分析。2、景物描写的作用。思考题(1)林冲有哪些主要性格特征“风雪山神庙”一节是如何表现的试举例说明。(2)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第三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一节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西游故事的嬗变及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作者问题西游记的版本情况第二节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戏笔中存至理“游戏中暗藏密谛”的隐喻、象征性第三节神幻世界和奇幻美与诙谐性极幻与极真的辨证统一三位一体的人物塑造方法多色调、多侧面地刻画形象诙谐特点及对三教的游戏态度第四节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的影响思考题(1)怎么理解西游记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