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_第1页
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_第2页
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_第3页
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_第4页
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I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总论111项目基本情况112项目业主介绍213编制依据214研究结论4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2项目概况及建设的必要性621项目概况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3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1631垃圾量预测1632建设内容204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2341建设选址2342建设条件295垃圾收运系统方案设计3151设计原则31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II52垃圾收运模式简介3153垃圾收运方案设计346垃圾收运系统工程设计3561垃圾收集点3562垃圾收集站3663转运站387总图运输和公用辅助工程4871总图布置4872公用辅助工程538环境影响分析6481项目环境现状6482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6483运行期主要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668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79消防及节水节能措施6891消防措施6892节能措施6893节水措施6810劳动安全及卫生70101劳动安全及卫生70102主要危害因素分析70103防范措施70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III11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72111组织机构72112劳动定员7212项目实施进度74121项目实施74122建设工期74123项目实施进度74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75131投资估算75132资金筹措7714成本分析79141垃圾收运系统燃料及辅料费用79142工资及福利费79143折旧费及摊销费79144日常维护费和设备大修费80145管理及其他费用81146成本费用测算结果8115工程效益82151环境效益82152经济效益82153社会效益8216结论与建议84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IV161结论84162建议85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总论11项目基本情况111项目名称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112项目业主重庆市黔江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113建设地点重庆市黔江区冯家镇、邻鄂镇、小南海镇、金溪镇、石会镇、阿蓬江(两河)镇。114项目性质新建115服务范围黔江区冯家镇、邻鄂镇、小南海镇、金溪镇、石会镇、黑溪镇、阿蓬江(两河)镇等8个场镇,涉及(场镇)人口33257人(2006年统计)。116建设内容黔江区冯家镇、邻鄂镇、小南海镇、金溪镇、石家镇、石会镇、黑溪镇、阿蓬江(两河)镇等8个场镇的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系统建设,包括垃圾收集转运车辆及配套设施、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环卫停车场、相关附属建构筑物的土建工程、电气、自控、给排水、消防、环保等工程,以及室外综合管网、绿化、护坡等。117建设周期9个月118工程投资近期(2009年)工程投资19887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3987万元,其他费用3025万元,预备费221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63万元。119资金筹措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占60,其他由地方政府财政解决。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12项目业主介绍重庆市黔江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是区属国有重点企业,于2003年7月组建成立,注册资本金1亿元,目前集团资产总额为三亿两千多万元。集团现有的66名职工,中级技术职称员工14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员工7人。下设2个全资子公司和1个合股公司。为适应集团发展需要,共有9个内设机构。集团成立以来,始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赋予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储备、旧城改造、新城及正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职能职责开展各项工作,并尤其将新城及正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团成立至今,先后完成土地开发整理投资480615万元,实施完成国家、市和区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2个,整理土地面积40882亩,实现新增耕地8558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不仅实现了区内耕地占补平衡,而且也为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出了贡献。13编制依据13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32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及法规性文件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2场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3环境卫生设施与设备图形符号设施图例(CJ28391)4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标准(CJJ1491)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5城市垃圾压缩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1991)6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建设部建城199721号)7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试行19968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2004)9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2004)10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1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5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1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1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19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2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2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2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24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92001)2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TJ/T1697)3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3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3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34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133技术文件1黔江区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5)2重庆市黔江区统计年鉴(2004年);3建设方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14研究结论1目前,黔江区境内各场镇生活垃圾都没有经无害化处理,垃圾资源化程度低,成为场镇和黔江区一大污染源,对阿蓬江等河流水质及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建设设计合理、满足场镇生活垃圾收运需求的垃圾收运系统是黔江区场镇建设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2根据对场镇生活垃圾产量的预测及收运系统的设计,本项目共计新建垃圾压缩转运站6座,分别位于冯家镇、小南海镇、邻鄂镇、金溪镇、石会镇及阿蓬江镇。按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黔江区近远期年限的划分,近期至2009年,远期至2019年。本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实施满足2009年垃圾收运系统要求,第二期实施满足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2019年垃圾收运系统,清运规模2009年395T/D、2019年576T/D。收运系统建设期为9个月。3通过方案比较,并结合重庆市黔江区各场镇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的垃圾收运系统采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配合固定式垃圾压缩转运站进行垃圾收集、压缩、运输的方式;同时结合收运方式,在设置有垃圾转运站的场镇垃圾收运模式以流动车收集方式为主。4项目近期(2009年)工程投资19887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3987万元,其他费用3025万元,预备费221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63万元。工程资金来源考虑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占60,其他由地方政府财政解决。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单位数值一主要技术指标1转运垃圾能力T/D2009年395T/D,2019年576T/D2建设用地总面积M211853(含进场道路)3厂房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M25127(含收集站)4场内道路,洗、停车场面积M231955进场道路M234806绿化面积M226547购置设备套6二经济指标(2009)1项目总投资万元198872工程费用万元139873其他费用万元30254预备费万元2212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2项目概况及建设的必要性21项目概况211自然、社会现状概况1黔江区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边缘,东北、北与湖北省咸丰、利川市交界,西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相邻,东南、南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连,地理位置地处东经1082810846,北纬29042942。全区辖3个街道、15个镇、12个乡。区域东西最大距离3333KM,南北最大距离7029KM,总面积2397KM2。(1)地形地貌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东西南走向。从东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岭、麒麟盖、八面山、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岭谷相间地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丘陵面积约占10,其中5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拔19385M,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M,相对高差达16185M,一般为5001000M,层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东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全区海拔1400M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404,10001400M地区占1718,5001000M地区占5929,500700M地区占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1445,500M以下地区占504。(2)气象条件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属于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并有垂直气候和局部小气候。多年平均降雨120011389MM,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日照时间11666小时,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3)水文条件阿蓬江流域径流补给源均为降水包括降雪。以地表径流为主,地下径流次之。流域洪水由暴雨所形成,暴雨出现时间410月,其中6、7两月出现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年最大洪峰流量多发生在这两个月。本流域属山区河流,河床坡度较大,河谷较狭窄,汇流迅速,因此洪水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4)经济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可喜变化。2007年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效培植了卷烟、电矿、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工业园区步入实质性开发。2007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327,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增长36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拉动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全区社会消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20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实现可支配收入9800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增长229。2冯家镇冯家镇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脉中段,地处黔江区中部,东邻蓬东乡,南接濯水镇,西与水田乡接壤,北和正阳镇相连,距黔江主城18KM。境内有阿蓬江和沿溪河两条河流。全镇有集镇道路45KM,国道319线、渝怀铁路及建设中的渝湘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06年冯家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828745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5661万元。冯家镇是黔江区的重点镇,规划以发展医药、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镇区及周边基本无不良地质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已具备;通过319国道直接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3邻鄂镇邻鄂镇位于黔江区东南边陲,地处渝鄂边区交界处,东与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接壤,西临蓬东乡、正阳镇,北临舟白镇,南接五里乡。全镇平均海拔1050M,高山气候明显,森林资源较为丰富。邻鄂镇主导产业为煤矿开采、烤烟种植和中药材种植,2006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291万元,财政总收入47128万元。镇区及周边基本无不良地质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已具备;通过县道和319国道可与黔江区城区相连,交通方便。4小南海镇小南海镇位于黔江区的东北部,东与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乡相交,西临八面山,北与杉岭乡和石会镇接壤,南接中唐乡,距黔江主城区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28KM。小南海镇地处八面山山脉、二仙岩山脉和鸡公山山脉的结合部,境内地势起伏较大,东西北高、南方较低,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80以上。最高海拔1380M,平均海拔860M。小南海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年平均温度164,年平均降雨量1380MM。镇区内河流众多,由于多处于发源地,汇流面积小,流量不大,属季节涨枯河流。镇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包括小南海风景区、八面山、桥梁民族风情村等,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6001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就超过了1500万元。小南海镇镇区用地条件良好,镇区及周边基本无不良地质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已具备;目前有县道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5金溪镇金溪镇位于黔江区西南部,东邻城南街道办事处、水田乡,南邻太极乡,西接白土乡和沙坝乡。辖区内高山耸立,沟谷纵横,东西北部较高、南部偏低,最高海拔1123M,最低452M。水资源主要有金溪河与平溪河。金溪镇主导产业为畜牧和烤烟,特色产业为经果,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实行5916万元,财政收入实现78余万元。镇区及周边基本无不良地质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已具备;通过县道和319国道可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6石会镇石会镇位于黔江区西部,与城西办事处、沙坝乡、黑溪镇及彭水县郁山镇接壤。镇区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第三隆起带的西南端鄂西、川东褶皱带,最高海拔1400M,最低378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明,雨量充足,年平均温度154,年平均降雨量1300MM。全镇境内有国道19KM。石会镇是黔江区北部片区重点镇,规划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为主。镇区及周边基本无不良地质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已具备;目前有202省道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7阿蓬江镇阿蓬江镇位于黔江区南部边陲,坐落在阿蓬江、细沙河交汇处,东邻金洞乡、南接酉阳黑水镇、西接水市乡和鹅池镇,北接濯水镇。辖区地形成两盖(麒麟盖、彭家盖)夹一江(阿蓬江)的南北走势,丘陵、平坝交错分布其中,最高海拔1400M,最低海拔378M;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山区立体气候明显。全镇境内有国道235KM、县道229KM。阿蓬江镇是黔江区的中心镇,规划以发展旅游业和商贸为主。阿蓬江镇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主导的乡镇,目前旅游业也具备了一定规模,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达到了11378万元。镇区及周边基本无不良地质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条件已具备;目前有319国道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8石家镇石家镇位于黔江区西南部,东靠水市乡,南接鹅池镇,北连新华乡,西接彭水县。辖区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脉呈北东至南西走向,与河流基本平行,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最高海拔1140M,最低海拔670M。石家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2006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473万元。9黑溪镇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黑溪镇位于黔江区西北部,南靠石会镇,北接白石乡,东连小南海镇,西接彭水乡郁山镇。辖区内高山耸立,沟谷纵横,东、西、北部较高,南部偏低,最高海拔1254M、最低320M。黑溪镇主要产业以桑蚕养殖、生猪养殖、高淀粉红薯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5669万元,财政收入实现80万元。212黔江区垃圾处理场概况2003年黔江区启动了区内垃圾处理场工程,重庆市发改委以渝计委投2003502号文对黔江区黔城垃圾处理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4年开工建设黔江区黔城垃圾处理场,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黔城垃圾处理场规划服务范围为黔江区中心城区和重点镇,处理规模200T/D,服务年限至2019年。但由于区内经济发展偏向中心城区,重点镇发展相对缓慢,以及场镇居民垃圾清理收集意识薄弱等因素,垃圾处理场处理能力远未达到饱和。根据垃圾处理场近两年的运行结果来看,目前垃圾处理量在140T/D左右,垃圾主要来源于中心城区,重点镇垃圾数量比例很小,处理能力尚有60T/D的富余。213场镇垃圾收运现状目前,黔江区各场镇生活垃圾均采用混合收集,居民生活垃圾经袋装收集后倒入垃圾收集点(垃圾桶等),由乡镇环卫工人通过手推式垃圾运输车或直卸式垃圾运输车运入简易垃圾堆放场。各场镇不到半数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可以得到及时清运,垃圾收运率约40左右,但垃圾清运车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载状态且不符合收运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过程中的密闭要求,对沿路环境影响大。本收运系统中涉及的8个场镇的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运率如表21所示。表21黔江区各场镇生活垃圾收运量序号场镇名称垃圾产生量(T/D)收运效率()垃圾收运量(T/D)1冯家镇17640702邻鄂镇9740393小南海镇6740274金溪镇2940125石家镇3640146石会镇5040207黑溪镇4040168阿蓬江镇824033小计39940160黔江区各场镇垃圾堆放点均为无渗滤液导排、防渗措施及无填埋气导排、收集措施的简易填埋点,极易滋生蚊蝇、产生臭味且影响范围广,同时垃圾在雨水冲刷下直接进入附近水体,垃圾中污染物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垃圾堆放对周围的农田和土壤会造成严重污染。因此简易垃圾填埋场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的二次污染源。根据调查统计,目前黔江区各场镇场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过程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设备落后,投入不足目前黔江区各场镇没有一座满足环卫标准的垃圾收集站,环卫基础设施缺乏,垃圾清运车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载状态,无法进行正常的维修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保养,设施损坏严重,以至收集效率低下;2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收集车辆均无密闭措施,运输过程中垃圾洒落现象严重,对沿路环境影响极大;各垃圾收集点均直接暴露在外,造成污水横流,蚊蝇孳生,环境条件恶劣,严重影响场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渗沥液渗入地下可能污染地下水及河水,对环境可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3环卫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力物力匮乏场镇生活垃圾主要由各场镇环卫部门组织人力负责清运,但人员投入少,设施简陋,缺乏环卫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由于缺乏管理,拾荒者随意进出垃圾堆放场点,违规用火,垃圾长期缓慢燃烧,黑烟冲天,既污染了大气环境,对周围的居民也产生了诸多不便,可见,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以上存在的问题对黔江区黔江段各乡镇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极为不利,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同时在大局上影响了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的需要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于2003年开始蓄水,2009年全面建成。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流速缓、滞流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在相同的排污负荷条件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增加,水环境污染加重。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4广泛关注。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7年12月又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修编规划进行了批复。规划把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范围划分为三峡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地区。黔江区属于三峡库区影响区,也是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次级支流乌江的中下游集雨区,其场镇污染治理的建设对库区水质安全非常重要。目前黔江区各场镇均采用无渗滤液导排、防渗措施的简易填埋方式或直接堆放方式,垃圾中大量的有害物质在雨水、河水浸泡下直接排入场镇周边水系,并最终汇入乌江和长江。随着场镇化进程的加快,如果不进行有效污染治理,污染物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乌江及三峡库区的水质。因此,场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是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的需要。222是满足黔江区黔城垃圾处理场处理能力的需要黔江区黔城垃圾处理场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服务范围为黔江区中心城区和重点镇,处理规模200T/D,服务年限至2019年。但由于区内经济发展偏向中心城区,重点镇发展相对缓慢,以及场镇居民垃圾清理收集意识薄弱等因素,垃圾处理场处理能力远未达到饱和,目前垃圾处理量在140T/D左右,垃圾主要来源于中心城区,处理能力尚有60T/D的富余。黔江区各场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可满足黔城垃圾处理场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市政设施,解决垃圾处置问题。223是黔江区场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需要加快场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5化水平不断提高,黔江区内场镇人口迅速扩大,对场镇环保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如果场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场镇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将进一步加重。目前黔江区各场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简陋,无完善的垃圾清运设施,垃圾乱堆乱放,导致蚊蝇孳生、污水横流、恶臭熏人,垃圾收运系统的不完善,不仅对垃圾堆放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将是阿蓬江等水体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为了改善黔江区场镇环境质量,黔江区各场镇场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224是黔江区旅游开发的需要阿蓬江、小南海都是黔江区重要的旅游风景区,由于长期以来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有效改善场镇环境,促进旅游发展。综上所述,为了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同时也为了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改善黔江区场镇环境质量,黔江区场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63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31垃圾量预测311场镇人口及城镇化现状本项目服务范围为冯家镇、邻鄂镇、小南海镇、金溪镇、石家镇、石会镇、黑溪镇、阿蓬江(两河)镇等8个场镇,根据黔江区统计年鉴、乡镇发展规划及各镇提供资料,黔江区各场镇垃圾收运系统涉及场镇现状人口详见表31。表31黔江区涉及场镇人口现状(2006年)编号乡镇名称场镇人口(人)场镇化水平备注1冯家镇9760502邻鄂镇5400453小南海镇3697484金溪镇1600365石家镇2000396石会镇2800427黑溪镇1200378阿蓬江镇680041小计33257312场镇现状生活垃圾产生量黔江区各乡镇气化率较低,大部分居民仍采用煤炭作为燃料;流域内垃圾为混类收集,部分建筑垃圾也混入生活垃圾中,造成垃圾产量偏高,由于流域中各乡镇生活习惯、气候、能源结构基本相同,各乡镇居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7民生活水平相差不多,因而可以认为流域内各乡镇人均日产垃圾产量相当,参考市内外资料,结合黔江区实际情况,我们确定2009年黔江区人均垃圾日产生量为12KG。各镇垃圾产生量如表32。表32各场镇现状生活垃圾产生量序号场镇名称场镇人口(人)垃圾定额(KG/CAPD)垃圾量(T/D)1冯家鄂镇810012973小南海镇554612674金溪镇240012295石家镇300012366石会镇420012507黑溪镇180012228阿蓬江镇68001282小计33257/399313场镇生活垃圾成分根据黔江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提供的统计资料,黔江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以动植物类有机物和灰砾类等无机物为主,可回收物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8,垃圾成分见表33,垃圾基本性质见表34。本项目所包括场镇垃圾与城区垃圾成分略有差别,但区别不大。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8表33生活垃圾组成成分表序号生活垃圾成分所占百分比()1动植物类452灰砾石类353纸类74金属类15塑料类66玻璃类27织物类28其他类2总计100表34生活垃圾基本性质表理化性质变化范围平均值含水量()4050425容重(KG/M3)520580550热值(KJ/KG)358054004800314场镇生活垃圾产量预测人均垃圾产量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场镇垃圾产生量计算指标,其大小与场镇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场镇化进程及人口规模,能源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生活垃圾的产量预测以乡镇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生活垃圾产量预测以2006年垃圾产量和人均垃圾产量为基准,采用人均日产垃圾量与人口增长乘积的方法来预测规划目标年的垃圾产生量。根据黔江区城乡总体规划及各乡镇提供的资料,目前各场镇人口见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9表35。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并且其增长量除受人口增长影响外还受居民燃料结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垃圾产量会随之提高,同时,随着天然气工程的实施,生活垃圾的产量将随之降低;由于流域中各乡镇生活习惯、气候、能源结构基本相同,各乡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差不多,因而可以认为流域内各乡镇人均日产垃圾产量相当,因此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当地实际综合考虑确定黔江区内人均垃圾日产量2019年为100KG。根据各场镇规划人口,各场镇预测垃圾产生量如表35所示。表35黔江区各场镇生活垃圾产量预测表2009年2019年序号场镇名称场镇人口(万人)垃圾定额KG/CAPD垃圾产生量(T/D)场镇人口(万人)垃圾定额KG/CAPD垃圾产生量(T/D)1冯家镇161041219327816102782邻鄂镇89101210712150101223小南海镇61001273887310894金溪镇26401232336010345石家镇33001240450010456石会镇46201255630010637黑溪镇19801224252010258阿蓬江镇748012901224010122小计3658343957589576315场镇生活垃圾清运量根据预测的垃圾产量以及城镇规划确定的场镇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目标,确定本垃圾收运系统垃圾清运量,见表36。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表36各场镇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2009年2019年序号场镇名称垃圾产量T/D垃圾收集率()垃圾清运量T/D垃圾产量T/D垃圾收集率()垃圾清运量T/D1冯家镇193901742781002782邻鄂镇10790961221001223小南海镇73906689100894金溪镇32902934100345石家镇40903645100456石会镇55905063100637黑溪镇24902125100258阿蓬江镇909081122100122小计43939557657632建设内容根据预测可知,收运系统共涉及8个镇,2009年垃圾产生量439T/D、转运量395T/D,到2019年垃圾产生量576T/D、转运量576T/D。321垃圾收运方案设计本项目服务范围8个场镇分散在黔城垃圾处理场5个方向,加之黔江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8个场镇之间鲜有道路直接连通,所有场镇垃圾集中转运不现实,因此根据道路连通情况,确定以下垃圾转运方案,如表37,不进行其他方案比选。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1表37垃圾收运方案序号转运站位置收集范围总运距1冯家镇冯家镇12KM2邻鄂镇邻鄂镇18KM3小南海镇小南海镇30KM4金溪镇石家镇、金溪镇40KM5石会镇黑溪镇、石会镇27KM6阿蓬江镇阿蓬江镇45KM322工程建设规模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黔江区冯家镇、邻鄂镇、小南海镇、金溪镇、石家镇、石会镇、黑溪镇、阿蓬江(两河)镇等8个场镇的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系统建设,包括垃圾收集转运车辆及配套设施、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环卫停车场、相关附属建构筑物的土建工程、电气、自控、给排水、消防、环保等工程,以及室外综合管网、绿化、护坡等。表38垃圾转运站主要建设内容统计建筑面积(M2)用地面积(M2)序号名称2009年2019年2009年2019年备注1垃圾收集站10531543105315432009年32座2019年51座2冯家镇转运站72217932009年116T/D2019年185T/D3邻鄂镇转运站65213502009年64T/D2019年86T/D4小南海镇转运站65012202009年44T/D2019年63T/D5金溪镇转运站65512502009年43T/D2019年56T/D6石会镇转运站67013102009年48T/D2019年63T/D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序号名称建筑面积(M2)用地面积(M2)备注2009年2019年2009年2019年7阿蓬江镇转运站72514502009年81T/D2019年122T/D8进场道路总计3480合计5127561712906133962009年395T/D2019年576T/D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34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41建设选址411项目选址的原则环境卫生设施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以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2应满足城镇环境保护和景观要求,并应减少其运行时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对城镇的影响;转运站宜位于城镇规划建成区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及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并符合城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3统筹考虑服务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环卫收运设施,有利于服务范围内生活垃圾的统一运输与调度和系统资源的统一平衡;方便群众和管理,为市民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4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多且交通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流集中的地区。5应具备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412转运站厂址比选根据上述选址原则,确定各垃圾转运站的位置,见表41。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4表41垃圾转运站位置垃圾转运站名称位置服务乡镇备注冯家镇转运站白虎口冯家镇冯家镇北4KM处邻鄂镇转运站艾坪村邻鄂镇邻鄂镇西35KM小南海镇转运站小南海镇小南海镇小南海镇东南01KM金溪镇转运站长春石家镇、金溪镇金溪镇北25KM石会镇转运站胜地黑溪镇、石会镇石会镇东南15KM阿蓬江镇转运站新滩阿蓬江镇阿蓬江镇北4KM1冯家镇转运站冯家镇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脉中段,地处黔江区中部,距黔江主城18KM,通过319国道直接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冯家镇垃圾转运站有两个厂址方案白虎口厂址和大涵洞厂址。两个厂址方案的具体比较见表42。表42冯家镇垃圾转运站厂址比选序号比较项目方案1白虎口方案2大涵洞1用地性质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2地形地貌缓坡地沟状地貌3交通条件现有镇区北侧4KM,距319国道200M,改建进场道路210M。现有镇区北侧15KM,距319国道20M,新建进场道路20M。4转运距离12KM145KM5周围环境周围无住户;荒草地4户居民,需拆迁;荒草地,少量林木6水电供应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5由表中对比可以看出,两个方案厂址均符合用地规划,水电供应也相同,白虎口厂址较大涵洞厂址距离远,场镇垃圾收集清运距离较远,但白虎口厂址用地条件好,林木损毁数量少,周围也无住户拆迁,且远离319国道,对国道视觉景观影响小。因此,本报告推荐白虎口厂址为冯家镇垃圾转运站厂址。2邻鄂镇转运站邻鄂镇位于黔江区东南边陲,全镇平均海拔1050M,高山气候明显,通过县道和319国道可与黔江区城区相连,交通方便。邻鄂镇垃圾转运站有两个厂址方案松林厂址和艾坪村厂址。两个厂址方案的具体比较见表43。表43邻鄂镇垃圾转运站厂址比选序号比较项目方案1松林方案2艾坪村1用地性质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2地形地貌缓坡地缓坡地3转运距离145KM18KM4交通条件现有镇区西侧7KM,距县道20M。现有镇区西侧35KM,距县道30M。5周围环境6户居民,需拆迁;林草地2户居民,需拆迁;荒草地6水电供应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由于邻鄂镇地形起伏,可供选址有限,最终提出的两个方案厂址建设条件相差不大,本报告认为艾坪村厂址在搬迁数量、林地占用面积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推荐艾坪村厂址为邻鄂镇垃圾转运站厂址。垃圾转运站修建在道路侧,对景观有一定影响,需对厂址布置完善的景观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6来掩映垃圾处理站,同时垃圾转运站出口尽量不朝向主干道。3小南海镇转运站小南海镇位于黔江区的东北部,距黔江主城区28KM,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镇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有县道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小南海镇垃圾转运站有3个厂址方案徐家嘴厂址、陈家湾厂址和镇区入口处厂址。3个厂址方案的具体比较见表44。表44小南海镇垃圾转运站厂址比选序号比较项目方案1徐家嘴方案2陈家湾方案3镇区入口1用地性质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政府储备地)2地形地貌坪坝,位于河边防洪条件差坪坝缓坡地3转运距离28KM29KM30KM4交通条件现有镇区东侧2KM距县道20M。现有镇区东侧1KM距县道30M。现有镇区东侧03KM距县道20M。5周围环境周围住户众多,拆迁数量大;林草地1户居民,需拆迁;但距南海小学较近;荒草地无居民;荒草地6水电供应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水、电力就近接入小南海镇同样由于地形复杂,可供选址有限,最终提出3个厂址方案,均位于进镇道路两侧,由于小南海镇以旅游产业为主,道路侧修建垃圾转运站将极大影响游客心情,因此,需对厂址布置完善的景观来掩映垃圾处理站,同时垃圾转运站出口尽量不朝向主干道。3个方案中,徐家嘴处由于地势低洼,工程土石方量较大,且周边环境复杂、拆迁数量大,因此最先被排除;方案2虽距场镇较远,但距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7离南海小学过近,特别是儿童对于臭气比较敏感,因此垃圾转运站建于此处,将极大的影响小学的正常作息。因此,相对而言,方案3厂址附近无敏感点,建设不会引起环保纠纷,工程建设条件便利,因此推荐镇区入口厂址为小南海镇垃圾转运站厂址。4金溪镇转运站金溪镇位于黔江区西南部,辖区内高山耸立,沟谷纵横。通过县道和319国道可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金溪镇垃圾转运站有2个厂址方案长春厂址和大箐厂址。两个厂址方案的具体比较见表45。表45金溪镇垃圾转运站厂址比选序号比较项目方案1长春方案2大箐1用地性质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2地形地貌坪坝缓坡地3转运距离40KM39KM4交通条件现有镇区东北侧25KM,距县道50M。现有镇区东北侧35KM,距县道20M。5周围环境1户居民,需拆迁;林草地8户居民,需拆迁;林地6水电供应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由表中对比可以看出,两个方案厂址均符合用地规划,水电供应也相同,长春厂址较大箐厂址建设条件好、拆迁户数少、苗木补偿少,且远离主干道,对视觉景观影响小。因此,本报告推荐长春厂址为金溪镇垃圾转运站厂址。5石会镇转运站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8石会镇位于黔江区西部,是黔江区北部片区重点镇,规划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为主,目前有202省道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石会镇垃圾转运站有2个厂址方案关后厂址和龙凤厂址。两个厂址方案的具体比较见表46。表46石会镇垃圾转运站厂址比选序号比较项目方案1关后方案2龙凤1用地性质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2地形地貌坪坝坪坝3转运距离40KM39KM4交通条件现有镇区东南侧15KM,距县道60M。现有镇区4KM,距县道40M。5周围环境无居民;林草地5户居民,需拆迁;林草地6水电供应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同小南海镇相似,石会镇周围景点数量较多,旅游道路侧修建垃圾转运站将影响游客心情,因此,需对厂址布置完善的景观来掩映垃圾处理站,同时垃圾转运站出口尽量不朝向主干道。由表中对比可以看出,整体上两个厂址方案建设条件相差不大,只关后厂址没有拆迁工作,这点优于龙凤厂址,因此,综合考虑后本报告推荐关后厂址为石会镇垃圾转运站厂址。6阿蓬江镇转运站阿蓬江镇位于黔江区南部边陲,坐落在阿蓬江、细沙河交汇处,辖区丘陵、平坝交错分布其中,目前有319国道与黔江城区相连,交通方便。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9阿蓬江镇垃圾转运站有2个厂址方案盖坪厂址和新滩厂址。两个厂址方案的具体比较见表47。表47阿蓬江镇垃圾转运站厂址比选序号比较项目方案1盖坪方案2新滩1用地性质规划市政用地规划市政用地2地形地貌缓坡地缓坡地3转运距离40KM45KM4交通条件现有镇区北侧1KM,距319国道30M。现有镇区北侧4KM,距319国道80M。5周围环境8户居民,需拆迁;林草地无居民;林草地6水电供应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电力就近接入,打井取水阿蓬江镇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大镇,因此旅游道路侧修建垃圾转运站,需对厂址布置完善的景观来掩映垃圾处理站,同时垃圾转运站出口尽量不朝向主干道。由表中对比可以看出,两个方案厂址均符合用地规划,水电供应也相同,但新滩厂址较盖坪厂址拆迁户数少,且远离主干道,对视觉景观影响小。因此,本报告推荐新滩为阿彭江镇垃圾转运站厂址。42建设条件421施工条件由上述厂址比选分析可知,本收运系统的垃圾转运站均建设位于各场镇集镇附近,交通方便,有利于原材料的运输;垃圾转运站大多离现状场镇有一定距离,场地相对较宽,有利于建筑垃圾和建筑材料的堆放,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0也有利于施工组织的顺利实施。不过,由于区域面积较大,实施分部较广,位置较分散,将增加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搬运,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麻烦。此外,施工用水需要从场镇中埋管接入,或就近打井取水,会增加一定的施工费用。422项目实施条件本收运系统是实施黔江区黔城垃圾处理工程,推进黔江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配套项目,受到重庆市和黔江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项目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现建设条件已基本具备,并在逐项落实中。根据前面介绍可知,黔江区黔城垃圾处理场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处理规模200T/D,服务年限至2019年。目前垃圾处理量在140T/D左右,处理能力尚有60T/D的富余,完全可接纳本收运系统的垃圾。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15垃圾收运系统方案设计51设计原则1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应符合城镇发展要求,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或规定,满足卫生环境和城市景观环境要求。2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及标准;3场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设计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做到布局合理,为市民创造一个清洁舒适、优美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4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原则。5新建垃圾收运系统要与现有收运系统有机结合,在尽量利用现有收集设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先进的垃圾收运系统的作用。52垃圾收运模式简介场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通常包括三个环节收集站前运输转运;收集是指将源头产生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收集点或集装点;站前运输是指利用清运车辆将垃圾收集点的生活垃圾运输至各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是在转运站将垃圾转载至大容量运输工具上,运往垃圾处理场的过程。根据黔江各场镇特点,推荐以下拟选方案源头垃圾直接运输收运模式;流动车收集收运模式;小型压缩收集站收运模式;收集点压缩转运站收运模式。上述几种收运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场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2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应用较多的收运模式,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和场镇化发展特点。521源头垃圾直接运输收运模式该收运方式主要适合于垃圾产量较大且相对集中的大型企事业单位或商贸集市产生的垃圾,而对居民区、小型企事业单位或商贸集市产生的垃圾由于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小,某一产生源的垃圾不够装满一车,采用该运输方式会造成运输车辆运力的极大浪费,从而增加收运成本。522流动车收集收运模式该模式的垃圾收运过程如下采用后装压缩式垃圾车定时定点将门点、街道、居民或社区的垃圾运送至垃圾填埋场或转运站。这种方式是目前最清洁、最先进、最环保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水平。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沿途收集需严格的定时定点,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对居民倾倒垃圾时间同样有严格的要求,目前居民要适应这种形式十分困难。收运成本较高。由于是定时定点收集,在同等条件下要求收集车辆比其他模式要多,投资规模较大,运行成本同样比其他模式高。介于目前的具体情况,这种方式虽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但投资规模和运行成本都较大,因此这种模式对经济实力不雄厚的城市仍不十分现实。523小型压缩收集站收运模式通过人力或手推车将街道、居民社区的垃圾运送至小型压缩式收集站,并将垃圾倒入置于收集站内带压缩头集装箱的投料口中,由站内的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3压缩装置将垃圾压入集装箱,当集装箱装满垃圾后,由站内的升降装置将集装箱提起,放于垃圾运输车底盘上,由运输车直接将垃圾运至垃圾填埋场。其流程如图51。图51小型压缩收集站收运模式小型压缩收集站目前在重庆主城区已有成功的应用;但如果采用这种收运方式,每个场镇至少一个压缩式收集站进行计算,本收运系统至少需要建设8座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小型压缩收集站的收运模式一次性投资和垃圾收运成本均较高,对目前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场镇来说,采用该收运模式难度也较大。524收集点压缩转运站收运模式通过人力或手推车将街道、居民社区的垃圾运送至收集点,将垃圾倒入垃圾收集点内的小型收集箱内,收集箱装满后,由钩臂车将收集箱运输到附近的垃圾固定式压缩转运站,垃圾压缩后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运至垃圾处理场。其流程如图52。图52收集点压缩转运站收运模式该收运方式是前两个收运模式的结合,即可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改运输车人力肩挑或推车源头垃圾固定式小型压缩垃圾收集点垃圾处理处置场车厢可卸式垃圾车车厢可卸式垃圾车人力肩挑或推车源头垃圾收集点(配收集箱)垃圾处理处置场压缩转运站黔江区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4善垃圾收集点周边环境,投资和运行成本又低,管理简便,对居民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不会造成较大的冲击,易于被居民所接受,比较适合垃圾产生量不大但较分散的小场镇垃圾的收运特点。因此,收集点压缩转运站收运模式是一种投资规模相对较低,运行成本相对较小的模式,具有技术可行、经济适用、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该收运方式所需车辆数少,种类简单,运行成本低,环卫部门管理方便;该收运方式还可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为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新型垃圾收运方式。本工程推荐主要采用该收运模式。53垃圾收运方案设计本项目服务范围8个场镇分散在黔城垃圾处理场5个方向,加之黔江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8个场镇之间鲜有道路直接连通,所有场镇垃圾集中转运不现实,因此根据道路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