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C)A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B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D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E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规律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B)A、药物在体代谢过程的科学B、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C、药物影响机体生化代谢过程的科学D、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科学E、药物对机体功能和形态影响的科学3、药物是(D)A、一种化学物质B、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C、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D、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E、以上都不是多项选择题4药物是指(AE)A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作用的物质B具有滋补、营养、保健作用的物质C可使机体产生新的生理功能的物质D没有毒性的物质E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用量的物质5药物学是研究(BCE)A新药的临床研究和生产B机体对药物的处置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D药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E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6、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BC)A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规律B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C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D药物的生物转化规律E药物排泄的规律(二)名词解释1、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用量的物质。1、药物学药物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2、药物效力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4、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规律的科学。(三)填空题1、药物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2、药物治疗中,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3、药物治疗中,护士在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应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4、根据对药物管理的不同,可将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四)问答题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意些什么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意执行医嘱前,应了解病人的病情及诊断、既往史,明确用药的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事项执行医嘱时务必做到七核对,即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床号、药物、用量、用法,尤其要关注药物应用注意事项。执行医嘱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用药后各种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药物作用是指(D)A药物产生的新的生理作用B药物的治疗作用C药物的选择作用D药物与组织细胞靶位的始初反应E药物引起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2下列药物作用中属于局部作用的是(B)A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作用B口服氢氧化铝中和胃酸作用C口服地西泮的镇静催眠作用D肌注阿托品松驰胃肠平滑肌作用E皮下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3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AA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D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4根据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影响的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B)A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B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C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D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E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5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CA治疗作用与预防作用B原发作用与继发反应C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D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E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6药物的副作用是(E)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B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良反应C与药物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D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不良反应E治疗量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7治疗量时产生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AA副作用B毒性反应C变态反应D继发反应E后遗效应8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B)A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高B药物作用选择性低C药物的毒性大D药物脂溶性高E药物在体内消除慢9药物副作用发生于(C)A极量B大于治疗量C治疗量D中毒量E半数致死量10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D)A与药物剂量过大有关B与用药时间过长有关C由抗原抗体结合后引起D可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E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11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时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瞳孔散大、视力模糊等,属于(A)A副作用B毒性反应C继发反应D变态反应E后遗效应12注射庆大霉素后出现永久性耳聋,属于(C)A特异质反应B变态反应C毒性反应D副作用E后遗效应13广谱抗菌药物控制病情后又引起肠道感染,属于(D)A副作用B后遗效应C特异质反应D继发反应E变态反应1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时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属于(B)A毒性反应B后遗效应C变态反应D继发反应E副作用15红细胞内缺乏G6PD者,使用伯氨喹后出现溶血性贫血,属于(E)A继发反应B变态反应C毒性反应D后遗效应E特异质反应16对药物敏感性高,最易造成胎儿畸形的时期是(A)A妊娠早期3个月内B妊娠中期3个月内C妊娠晚期3个月内D妊娠中、晚期E分娩期17后遗效应发生于(E)A治疗量B极量C最低有效浓度以上D最小中毒浓度以下E阈浓度以下18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与(D)A药物剂量大小有关B药物毒性大小有关C病人年龄大小有关D病人体质有关E遗传因素有关19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是BA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C可以预知D首次用药不发生变态反应E药物固有作用的表现20对某药有过敏史者(C)A再次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B再次用药时应减少剂量C禁止使用该药D再次用药时需进行过敏试验E过敏反应发生已久,可不必考虑21反复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A)A耐受性B耐药性C精神依赖性D身体依赖性E个体差异性22产生耐受性后,意昧着(E)A药物易引起变态反应B药物易引起副作用C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D机体对大剂量药物失去反应的能力E必须增大剂量以维持应有疗效23反复多次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B)A耐受性B耐药性C精神依赖性D身体依赖性E个体差异性24反复多次用药后,停止给药时可产生戒断症状,称为(C)A耐药性B个体差异性C身体依赖性D精神依赖性E耐受性25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能产生BA麻醉作用的药物B身体依赖性的药物C精神依赖性的药物D耐受性的药物E耐药性的药物26精神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能引起DA耐受性的药物B身体依赖性的药物C精神分裂症的药物D精神依赖性的药物E耐药性的药物27药物的常用量是指(C)A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B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C大于最小有效量但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D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之间的剂量E半数有效量与半数致死量之间的剂量28药物的极量是指(E)A每次服用量B每天服用量C整个疗程服用量D单位时间内的服用量E药典规定的最大治疗量29ED50是指(D)A极量的1/2B最小致死量的1/2C最小中毒量的1/2D引起50动物出现效应的剂量E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30LD50是指(C)A引起一半寄生虫死亡的剂量B引起一半细菌死亡的剂量C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D引起一半病人死亡的剂量E致死量的一半31药物的LD50越大,说明(E)A药物作用强度越低B药物的安全性越高C药物治疗指数越高D药物疗效越高E药物毒性越小32衡量甲药毒性比乙药大的依据是CA甲药的ED50比乙药大B甲药的LD50比乙药大C甲药的LD50比乙药小D甲药的ED50比乙药小E甲药的LD50/ED50比乙药大33A药的LD50比B药大,说明(E)AA药的效能比B药大BA药的效价强度比B药大CA药的治疗指数比B药高DA药的安全性比B药高EA药的毒性比B药小34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A)A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B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C95有效量/5致死量D治疗剂量/致死剂量E治愈率/死亡率35可靠安全系数是指(C)ALD10/ED90BED95/LD5CLD1/ED99DLD99/ED99EED90/LD1036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是(D)A极量B半数有效量C半数致死量D治疗指数E最小中毒量37判断A药比B药安全的依据是(C)AA药的LD50比B药大BB药的LD50比A药大CA药的LD50/ED50比B药大DB药的LD50/ED50比A药大EA药的治疗量/中毒量比B药大38药物的效价强度是指(A)A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的剂量B引起毒性反应时所需的剂量C产生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D产生最大效应所需的剂量E产生最大效应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39药物的效能是指(E)A产生最大效应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B产生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剂量之比C引起毒性反应时所需的剂量D产生最大效应时所需的剂量E最大效应,再增加剂量疗效不再提高4010MG吗啡的镇痛效果与100MG哌替啶相同,说明(C)A吗啡的效能比哌替啶强10倍B哌替啶的效能比吗啡强10倍C吗啡的效价强度比哌替啶强10倍D哌替啶的效价强度比吗啡强10倍E吗啡的安全性比哌替啶强10倍41以下关于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受体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B受体在细胞内有特定的分布部位C受体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配体D受体的数目是恒定不变的E药物通过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决定于内在活性42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A)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3受体兴奋药的特点是(C)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4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E)A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B与受体无亲和力,但有内在活性C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D与受体既无亲和力,又无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45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兴奋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取决于(B)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C药物的脂溶性D药物剂量的大小E药物的作用强度46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拮抗药浓度的增大,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C)A向右移动,最大效应增高B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不变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E向左移动,最大效应不变47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拮抗药浓度的增大,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B)A向右移动,最大效应增高B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C向右移动,最大效应不变D向左移动,最大效应降低E向左移动,最大效应不变48部分激动药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产生(C)A兴奋作用B兴奋作用增强C阻断作用D阻断作用增强E作用无明显变49可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右移,并使最大效应降低的药物是(E)A激动药B拮抗药C部分激动药D竞争性拮抗药E非竞争性拮抗药50可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的药物是(D)A拮抗药B激动药C部分激动药D竞争性拮抗药E非竞争性拮抗药多项选择题51口服阿托品缓解胃肠绞痛是属于BEA局部作用B吸收作用C对因治疗D兴奋作用E对症治疗5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重要意义在于(ACD)A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B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强C药物分类的基础D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少E选择性高的药物效价强度高53与药物剂量或药物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是(BD)A副作用B特异质反应C继发反应D过敏反应E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54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有(ABC)A副作用B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D变态反应E特异质反应55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是(ABDE)A发生于过敏性体质病人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C反应与药物的作用相同D多发生于开始用药710天后E同类药物间可有交叉过敏反应56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有(BCE)A发生在特异质病人B治疗剂量下产生,与防治作用同时发生C可以预知D选择性高的药物副作用多E大多是可逆的功能性变化,危害性小5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AEA药物固有作用的表现B可造成机体严重损害C剂量过大时出现D不可预知E随用药目的不同可与防治作用相互转化58药物副作用的特点是(BCD)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B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引起C治疗量下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D不严重,但难以避免E与病人的体质有关59发生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ABCDE)A药物剂量过大B用药时间过长C药物浓度过高D注射速度过快E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60临床用药的剂量(ACD)A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极量B绝对不能超过极量C必要时可以超过极量D一般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E不必考虑极量61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CDE)A与相应受体亲和力强但内在活性低B与相应受体无亲和力但内在活性高C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D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E可激活相应的受体62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ABDE)A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B内在活性较弱C无内在活性D单独应用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E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63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有(ABE)A能与激动药竞争同一受体B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C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左移D降低激动药的最大效能E缺乏内在活性64量反应的特点是(CD)A药理效应表现为全或无B药理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C药理效应可用具体数量表示D药理效应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E必须用多个动物,以阳性率表示65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可根据(ACD)ALD50/ED50BPA2/PD2CLD1/ED99D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EED5与LD95之间的距离(二)名词解释1兴奋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增强的作用称兴奋作用。2抑制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减弱的作用称抑制作用。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适当剂量的药物仅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其他组织器官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的现象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4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称局部作用。5吸收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6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称直接作用。7间接作用药物作用于某部位,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的调节引起其他部位产生作用,称间接作用。8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9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作用称不良反应。10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作用。11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用药时间过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严重危害机体的作用称毒性反应。12后遗反应当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称为后遗效应。13继发反应由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称继发反应。14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机体的病理免疫反应称变态反应。15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者对某些药物特异的反应称特异质反应。16耐受性连续使用后机体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药物作用减弱的现象称耐受性。17耐药性连续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药物作用减弱甚至失效的现象称耐药性。18药物依赖性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特殊的精神或身体状态,主观上产生继续用药的欲望,这种现象称药物依赖性。19精神依赖性连续使用精神药品后产生特殊的精神状态,促使用药者有周期性定期用药的强烈欲望,停止给药可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称为精神依赖性。20身体依赖性反复使用麻醉药品后不仅产生精神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戒断症状,这种现象称身体依赖性。21极量药典规定的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22效能即最大效应,增大剂量效应不能再提高称为效能。23效价强度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称效价强度。24量反应药物效应能用数或量来表示的反应称量反应。25质反应药物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的反应称质反应。26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效应时的剂量称半数有效量。27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称半数致死量。2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用LD50/ED50表示。治疗指数越大,表明用药越安全。29可靠安全系数可靠安全系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用LD1/ED99或用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表示,比治疗指数更可靠。30受体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亲和力。31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诱发效应的能力称内在活性。32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称受体激动药。33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内在活性较弱的药物称部分激动药。34拮抗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活性的药物称受体拮抗药。35药源性疾病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称药源性疾病。36向上调节当受体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后,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和效应力增强的现象称受体向上调节。37向下调节当受体激动药浓度过高作用过强或长期激动受体时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及效应力减弱的现象称受体向下调节。(三)填空题1根据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兴奋作用、抑制作用。2药物作用选择性的特点是相对的;其主要意义有药物分类的基础、临床选药的依据。3根据用药目的不同,药物作用可分为治疗作用、不良反应。4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有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等。5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6药物依赖性可分为精神依赖性、身体依赖性等二种。7引起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速度过快、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等。8半数致死量是衡量药物毒性大小的指标。半数致死量越大,说明药物药物毒性越小。9治疗指数是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治疗指数越大,说明用药越安全。10衡量用药安全性的指标有LD50/ED50、LD1/ED99、LD5与ED95的距离。其中以LD1/ED99、LD5与ED95的距离来衡量用药安全性为更可靠。11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产生效应,必须具备亲和力、内在活性条件。12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弱的激动作用;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13在受体激动药浓度低于正常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情况下受体可发生向上调节。受体向上调节要可表现为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或内在活性增强。14在受体激动药浓度过高或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情况下受体可发生向下调节。受体向下调节要可表现为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或内在活性减弱。15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竞争性拮抗药浓度增加,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向右移动、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16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随着非竞争性拮抗药浓度增加,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向右移动、最大效应降低。(四)问答题1药物治疗疾病时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类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类包括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与连续用药有关类包括耐受性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2试述药物作用的可能机制。药物作用机制可能有通过受体产生作用,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改变酶的活性,影响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影响核酸代谢或免疫功能。3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比较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部分激动药的特点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当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当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4什么叫副作用副作用有何特点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特点有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有关,随治疗目的不同,可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都是可恢复的功能性变化,危害性小,可预知,因此可采取相应措施来对抗。5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能产生防治作用,可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又可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应合理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6如何比较药物作用的强度药物作用强度可从效能和效价强度来比较。效能是指药物的最大效应,达到最大效应后再增大剂量效应不能再提高。效价强度是指产生一定强度效应时所需剂量大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高。效能与效价强度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一致。效能的实际意义。较大的。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大多数脂溶性药物跨膜转运是通过(B)A易化扩散B简单扩散C膜孔滤过D主动转运E胞饮2被动转运的特点是(A)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B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C需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E有饱和限速现象3下列关于主动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A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B需特异性载体C不消耗能量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E有饱和限速现象4某弱酸药物的PKA34,在PH74的血浆中其解离度为(D)A90B99C999D9999E105以下何种情况药物易通过简单扩散转运EA解离型药物在酸性环境中B解离型药物在碱性环境中C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D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E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6下列关于药物解离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B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小,易吸收C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D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E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大,难吸收7下列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A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B需消耗能量C需特异性载体D有饱和限速现象E有竞争性抑制现象8下列给药途径中,没有吸收过程的是(E)A口服给药B肌内注射给药C皮下注射给药D呼吸道吸入给药E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9下列因素中与药物吸收多少无关的是(C)A药物制型B给药途径C给药次数D药物剂量E局部组织血流量10阿司匹林与碳酸氢钠同服时(B)A阿司匹林解离型增多,吸收增多B阿司匹林解离型增多,吸收减少C阿司匹林非解离型增多,吸收增多D阿司匹林非解离型增多,吸收减少E对阿司匹林吸收没有影响11首关消除常发生于(E)A舌下含服给药B直肠给药C肌内注射给药D呼吸道吸入给药E口服给药12肌注给药吸收最快的是AA水溶液B油溶液C混悬液D胶状液E乳浊液1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E)A加快药物的转运B加快药物的代谢C加快药物的排泄D增强药物的作用E使药物活性暂时消失14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药物的作用CA起效慢,维持时间短B起效快,维持时间长C起效慢,维持时间长D起效快,维持时间短E起效快,对作用时间无影响15对药物分布过程没有影响的是DA药物的脂溶性B药物分子大小C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D药物的剂量大小E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16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必须具有(B)A药物水溶性强B药物脂溶性强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药物分子大E药物极性大17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BA肺B肝C肾D肠壁E骨骼肌18药物生物转化是指AA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过程C使有活性药物变成无活性的代谢物过程D使无活性药物转变成有活性的代谢物过程E药物的解毒过程19肝药酶的特点是(E)A专一性高,变异性小,活性可变B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不变C专一性低,变异性小,活性不变D专一性高,变异性大,活性可变E专一性低,变异性大,活性可变20下列药物中,具有药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是(D)A保泰松B氯霉素C异烟肼D苯巴比妥E西咪替丁21关于药酶诱导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EA有增强肝药酶活性作用B有促进肝药酶合成作用C可加快本身的代谢D可加快其他药物的代谢E可延长其他药物的血浆半衰期22苯妥英钠与氯霉素合用其血浓度较单独使用明显增高,其原因是氯霉素可(C)A促进苯妥英钠吸收B减少苯妥英钠排泄C抑制肝药酶,减少苯妥英钠代谢D抑制苯妥英钠自血液向组织转移E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23机体排泄药物的主要途径是DA呼吸道B肠道C胆道D肾脏E汗腺和唾液腺24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B)A脂溶性高,重吸收少,排泄快B脂溶性高,重吸收多,排泄慢C脂溶性低,重吸收少,排泄快D脂溶性低,重吸收多,排泄慢E脂溶性低,重吸收多,排泄快25尿液PH值对弱酸性药物排泄的影响是CAPH降低,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BPH增高,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PH增高,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DPH降低,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PH增高,解离度变小,重吸收减少,排泄加速26药物的肝肠循环主要影响BA药物作用快慢B药物作用持续时间C药物作用强弱D药物吸收多少E药物分布快慢27青霉素与丙磺舒合用可增强青霉素抗菌作用,其原因是(D)A丙磺舒与青霉素抗菌作用机理相似B丙磺舒可延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C丙磺舒有促进青霉素的吸收作用D丙磺舒有竞争性抑制青霉素经肾上管分泌作用E丙磺舒有抑制肝药酶活性,减少青霉素的分解作用28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A有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B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D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E以上均不是29一次给药后经几个血浆半衰期药物已基本消除A1B23C4DE30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取决于A药物消除速度B药物剂量C药物吸收速度D给药途径E以上均不是31某催眠药T1/2为2小时,给予100MG药物后入睡,当病人体内剩下125MG时清醒过来,这位病人睡了多少时间A2小时B4小时C6小时D8小时E10小时32接上例如给予200MG药物,则病人的睡眠可延长多少时间A10小时B8小时C6小时D4小时E2小时33恒量、间隔一个半衰期给药,经过几个血浆半衰期体内药物达稳态浓度DA1B2C3D45E834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A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B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C药物从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的药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和速度35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E)A随血药浓度而变化B随药物剂量而变化C随给药途径而变化D随给药次数而变化E固定不变36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A)A随血药浓度而变化B随药物剂量而变化C随给药途径而变化D随给药次数而变化E固定不变37下列关于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定时定量给药必须经45个半衰期才可达到稳态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表示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表示药物吸收的量与消除的量相等增加剂量可加快稳态血药浓度的到达增加剂量可升高血药稳态浓度38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A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C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的消除D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E药物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过程39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D)A、血浆消除半衰期随血药浓度的高低而增减B、血浆消除半衰期随给药剂量大小而增减C、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数量是恒定的D、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比例是恒定的E、体内药物浓度过高时,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40剂量相等的两种药物,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D)A稳态血药浓度低B血浆蛋白结合率低C生物利用度低D体内药物浓度高E达到稳态浓度所需药物剂量大多项选择题41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A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C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的消除D药物经肾脏排泄过程E药物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过程42被动转运的特点有()A顺浓度梯度转运B不消耗能量C有竞争性抑制现象D有饱和限速现象E膜两侧药物浓度相等时,药物转运即停止43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因素有()A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B药物的极性C药物的脂溶性D体液PH值E药物分子大小44苯巴比妥中毒时静滴碳酸氢钠的目的有()A抑制胃肠道吸收苯巴比妥B促进苯巴比妥自脑组织向血液转移C促进苯巴比妥在肝脏内代谢D促进苯巴比妥从肾脏排泄E对抗苯巴比妥的作用45易化扩散的特点有()A顺浓度差转运B需载体帮助C需消耗能量D有选择性E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46下列关于弱碱性药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酸性胃液中解离型多,易吸收B在碱性小肠中解离型少,易吸收C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型多,易重吸收D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型少,易重吸收E口服给药主要在小肠内吸收47口服给药时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A药物的崩解度和溶解度B胃肠道内PH值C胃肠道运动D胃肠道内容物E药物的首关消除48直肠给药与口服相比,其优点有()A无首关消除现象B药物吸收较口服快、完全、规则C适用于昏迷、惊厥病人D适用于对胃剌激性强的药物E不产生肝肠循环4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不易被代谢B不易被排泄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D药物作用增强E药物毒性增加50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少B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C组织器官血流量D药物作用的强弱E某些特殊的屏障51关于药物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肝微粒体酶是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药物经代谢后活性均降低或消失部分药物不经过代谢直接被排出体外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药物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52药物经代谢后可引起(ACDE)A药物活性减弱或消失B药物脂溶性增高C药物极性增大D药物化学结构发生变化E药物活性增强53药物经肾排泄多少取决于(ABCDE)A肾小球滤过功能B肾小管分泌功能C药物脂溶性D药物的极性A、尿液PH值54影响药物在肾小管中重吸收的因素是DEA药物的制剂B药物的剂量C药物作用的性质D药物的脂溶性E尿液的PH值55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特点有(BCE)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数量恒定不变药物血浆半衰期恒定不变C停药后经4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完了D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比例随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E恒量、间隔一个半衰期给药经45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浓度56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ACDE)体内药物浓度过高,以最大速度消除药物恒量、间隔一个半衰期给药经45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浓度血药浓度降低到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可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数量消除血浆半衰期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增减57、表观分布容积(VD)的临床意义有(CE)可代表体内某些特定组织器官体积可代表体内某些特定部位体液量的容积可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特征可反映药物在体内代谢的特征可根据VD计算体内达到某一浓度所需给药剂量58药物血浆半衰期可以AEA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B反映药物吸收的速度C反映机体排泄药物的能力D反映机体对药物代谢的能力E作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之一59生物利用度的临床意义有(ABCD)A是衡量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B是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的重要指标C可反映药物被机体吸收的速度D可反映药物被机体吸收的程度E可反映药物被机体消除的速度二名词解释1药物从给药部位跨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2药物随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到各种组织体液中去的过程称药物的分布。3药物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称为药物的代谢。4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到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5药物口服吸收后首先进入肝脏并在肝内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的现象称为首关消除。6能增强药酶的活性或促进药酶合成,从而使本身或其他药物代谢加快疗效降低的药物称药酶诱导剂。7能降低药酶的活性或抑制药酶合成,从而使其他药物代谢减慢疗效增强的药物称药酶抑制剂。8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又被肠壁重吸收入体循环的过程称肝肠循环。9根据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描绘的曲线称药物浓度时间曲线。10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比例消除药物的方式称一级动力学消除。11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数量消除药物的方式称零级动力学消除。12血管外给药后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称为生物利用度。13假设药物在体内是均匀分布的,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根据血药浓度计算出药物分布的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14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血浆半衰期。15连续恒速给药或以一个T1/2为间隔时间恒量给药,经45个T1/2后,血药浓度可维持地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坪值)。(三)填空题1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四个环节。2被动转运的方式有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大多数脂溶性药物经简单扩散方式转运。3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影响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崩解度和溶解度、胃肠液PH值、胃肠蠕动功能、胃肠内容物、首关消除等。4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局部血流量、药物的剂型等。5血浆中的药物往往以游离型和结合型二种形式存在。6结合型药物具有药物活性暂时失去、分子增大可影响药物的分布、不能被代谢、不能被排泄等特点。7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组织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特殊屏障等。8药物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因其存在有与药物代谢关系密切的肝微粒体酶。9药物代谢的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经代谢后,大多数药物的活性都降低或消失。10机体主要经肾脏排泄药物,其次是胆道、乳腺、汗腺、唾液腺等。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排泄。11肾脏以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二种方式排泄药物,但排泄到肾小管中的药物又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其重吸收多少与药物脂溶性、药物解离度、尿液PH值有关。12临床用药时,血药浓度应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MEC)与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13生物利用度的临床意义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结药效的影响、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14血浆半衰期的临床意义有可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根据血浆半衰期可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根据血浆半衰期可估计停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完了的时间。15连续恒速给药或间隔一个T1/2恒量给药,经4后可达到稳态浓度。稳态浓度的高低决定于每次剂量。达到稳态浓度时表明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四问答题1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崩解度和溶解度、胃肠液PH值、胃肠蠕动功能、胃肠内容物、首关消除。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哪些特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3试述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吸收程度可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吸收速度可用最在血药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评估。其临床意义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结药效的影响、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4什么叫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其临床意义有可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根据血浆半衰期可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根据血浆半衰期可估计停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完了的时间。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肌注后吸收最快的是AA水溶液B油溶液C混悬液D胶状液E乳浊液2危重病人最好采用(B)A直肠给药B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C肌内注射给药D皮下注射给药E口服给药3剌激性强渗透压高的药物通常采用(C)A口服给药B肌内注射给药C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D皮下注射给药E吸入给药4混悬液或油溶液禁止(E)A口服给药B肌内注射给药C直肠给药D皮下注射给药E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5对胃剌激性强的药物宜(C)A临睡前服B饭前服C饭后服D随时服E空腹时服6挥发性药物常采用(D)A口服给药B肌内注射给药C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D吸入给药E皮下注射给药7下列关于药物剂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A、缓释制剂按一级动力学释放药物,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B、控释制剂按一级动力学释放药物,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C、靶向制剂将药物浓集于作用部位,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D、控释制剂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E、不同制型的药物含量相同,药物作用强度可不等8关于小儿用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E)A小儿剂量常按体重计算B肝功能发育不全,代谢药物能力低C肾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药物能力差D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E小儿体液含量比例大,对影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性低9对同一药物来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B不同个体剂量相同,但作用强度可不同C小儿体重越重,剂量越大D成年人年龄越大,剂量越大E对女性病人的作用可能与男性病人有别10每天用药次数主要决定于(A)A药物消除速度B药物毒性大小C药物吸收快慢D药物分布速度E药物作用强弱任意选择题11为保证静脉注射液安全有效,应用药物前应注意检查(ABCDE)A药物有效期B有无变色C是否澄明D有无异物E药物配伍禁忌12A药与B药作用相互拮抗,它们可能是(ABE)两药作用相反,合用后作用相互抵消两药发生化学反应,作用相互抵消与血浆蛋白结合方面有竞争性抑制现象在主动转运方面有竞争性抑制现象两药竞争同一受体13下列哪些情况下可考虑直肠给药(ACD)A对胃剌激性强的药物B延长药物作用时间C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D小儿科病人E病情危重病人14影响药吸收的因素有(ABCDE)A胃肠道内容物B胃排空速度C肠蠕动速度D胃肠道PH值E合用其他药物15药物在体外发生相互作用的常见原因有(ABCD)A药液PH值改变导致药物产生沉淀B溶剂被稀释,导致药物结晶析出C药物在溶液中稳定性降低产生盐析D药物发生化学反应E提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16注射给药的优点是ACDEA显效快B安全性大C吸收完全,剂量准确D不受消化液影响E适用于昏迷频繁呕吐等病人17联合用药可能出现(ABCDE)A药物疗效增强B药物疗效降低C不良反应增多增强D不良反应减少减弱E延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18舌下给药的优点有(AD)A可避免首关消除B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C可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D药物吸收快E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二)名词解释1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后使原有作用增强称为协同作用。2拮抗作用联合用药后使原有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三)填空题1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临床上联合用药的目的有增强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延缓病原菌耐药性产生。2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都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因此对临床用药的影响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控释制剂还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3缓释制剂按一级动力学方式释放药物,控释制剂按零级动力学方式释放药物。4口服给药的优点有简便、安全、经济;缺点有显效慢、易受胃肠内容物干扰、有些药物有首关消除现象。口服难吸收的药物、胃肠道剌激性强的药物、昏迷病人、危重病人、频繁呕吐病人等情况下不宜口服给药。5注射给药的优点有剂量准确、药物吸收快而完全、可避免胃肠液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无首关消除等。6药剂学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多发生在体外(注射器或输液瓶内)、多发生液体制剂。7药效学相互作用表现有生理性拮抗或协同作用、受体水平的拮抗或协同作用、敏感化现象。(四)问答题1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各有何优缺点口服给药优点有简便、安全、经济。缺点有显效慢、易受胃肠内容物干扰、有些药物有首关消除现象。口服难吸收的药物、胃肠道剌激性强的药物、昏迷病人、危重病人、频繁呕吐病人不宜口服给药。注射给药优点有剂量准确、;药物吸收快而完全;可避免胃肠液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无首关消除。缺点有操作麻烦、药物价格较贵、有一定危险性。2何谓联合用药其目的有哪些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或短时间内先后使用均称为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能出现药物疗效增强或减弱,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增多增强或减少减弱。联合用药目的有增强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延缓病原菌耐药性产生。3试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论述药物的相互作用。药动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影响药物的吸收过程、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影响药物的代谢、以及影响药物排泄过程,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产生生理性拮抗或协同作用、对受体的激动或阻断作用、改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第二章作用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第一节概述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末梢释放NA的神经是C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运动神经2突触间隙乙酰胆碱消除的方式是AA被ACHE灭活B被COMT灭活C被MAO灭活D被磷酸二酯酶灭活E被神经末梢重摄取3M受体兴奋时可引起CA支气管扩张B腺体分泌减少C胃肠道平滑肌收缩D骨骼肌收缩E血管收缩、血压升高4受体兴奋时可引起(E)A心脏兴奋,皮肤黏膜内脏血管收缩B骨骼肌血管扩张,膀胱逼尿肌收缩C骨骼肌收缩,植物神经节兴奋D胃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E支气管平滑肌松驰,冠状血管扩张5N2受体兴奋时可引起(A)A骨骼肌收缩B血管扩张,血压下降C心脏抑制,心输出量减少D胃肠蠕动增强E腺体分泌增加6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消除主要是(E)A在单胺氧化酶作用下被代谢B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作用下被代谢C在酪氨酸羟化酶作用下被代谢D在多巴脱羧酶作用下被代谢E被神经末梢重摄取,重新贮存到囊泡内7下列效应器中存在有N1受体的是(B)A骨骼肌B肾上腺髓质C支气管平滑肌D汗腺唾液腺E皮肤黏膜血管平滑肌8M受体主要分布在(D)A交感神经节B副交感神经节C运动神经支配的效应器D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E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9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A在胆碱酯酶作用下水解失活B神经末梢释放的ACH大部分被神经末梢重摄取C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内合成D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ECA2有促进神经末梢释放ACH作用10受体兴奋时可出现AA瞳孔散大,对视力无影响B瞳孔散大,调节麻痹C瞳孔散大,调节痉挛D瞳孔缩小,调节痉挛E瞳孔缩小,调节麻痹11属于M受体激动药的是CA东莨菪碱B肾上腺素C毛果芸香碱D麻黄碱E新斯的明多项选择题12属于胆碱能神经的是ABCE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B运动神经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132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