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单元(教师)_第1页
6单元(教师)_第2页
6单元(教师)_第3页
6单元(教师)_第4页
6单元(教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6.三 峡 设计: 余璘 审批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教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

2、料翻译全文。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用行楷抄写课文。教学方式:活动式、研讨激发式。教学内容、过程:第一课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三峡风光图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二、作者及作品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

3、注中最著名的一篇。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qu zhng x xing s yn zh阙 嶂 曦 襄 溯 巘 属 引四、学生自学、教师巡导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轻声跟读。2自读课文,标注难解字词。.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作特别提示。重点词语: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阳光)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绝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良多趣味(很)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重点句

4、子: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五、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疏通文意。六、巩固提升:归纳知识点:1、 通假字:2、 多义词:3、 重点词语 虽乘(虽:连词,即使也) 略(副词,丝毫,一点儿)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 至于(介词,到了,一直到)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奔:飞奔的马) 素湍(素:白色的;湍:急流) 回清倒影(回清:动实短语,回旋着清波。倒影:倒映着影子)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哀转久绝(转:婉转;绝:消失)4、 朗

5、读停顿 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二课时一、 复习引入:二、学生自学、教师精导 (理解课文思路)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学生齐读第1段,体会雄壮美。.第2段写夏之水的特点。“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水的迅疾。学生齐读第2段,感受奔放美。.第3段主要写三峡春冬之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山

7、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学生齐读第3段,感受清悠美。.第4段写三峡秋之水。“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凄婉美。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8、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高、峻、险雄壮美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疾奔放美;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清 清幽美;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 凄婉美。)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

9、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

10、,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 1、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 27.短文两篇设计:易晓丽 审批答谢中书书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三、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

11、,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二、预习检测: 1、作者及文体常识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12、,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沉 鳞 竞跃( ) 三、自学题目出示,教师巡导1、 初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注解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

13、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 ),再俯瞰( ),再平视(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第三部分:以感叹总括前文。 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拓展延伸1、体会作者是怎

14、样写景的 (美在何处?):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15、,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展示所收集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五、巩固提升1、解释加点的词俱备( )沉鳞( )竞跃( )复( )夕日欲颓(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C、照以海滨之月。 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学习小结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

16、,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17、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二、预习检测1、点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2、翻译加点字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但(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三、自学题目出示,教师巡导1、 结合工具书注解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词语提示:欣然:

18、高兴地 遂:于是 盖:原来是相与:一起 但:只是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2.翻译下列句子:(1).实是欲界之仙都。(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七、巩固提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20、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第二层,写景,写了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找初文中的比喻句、反问句。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

2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和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意思是_,成语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八、课后反思28、观 潮 设计:陈玲 审批:教学目的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2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

23、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检查预习。(1)注音雷霆( ) 杨诚斋( ) 艨艟( )( ) 倏( )尔 如履( )平地 一舸( )无迹 善泅( ) 罗绮( ) 僦( )赁(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方其远出海门 ( ) A.当时 B才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A.城市 B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 ) A.忽然 B迅速 皆披发文身( ) A.画着文彩 B.花纹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 A.江岸 B江的干流 珠翠罗绮溢目( ) A.映眼 B满眼四、学生自学、教师巡导(一)、初步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力求

24、准确。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3、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五、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第

25、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揭示目标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三、学生自学、教师巡导:1指名朗读第一段。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

26、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一场

27、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5齐读第三段。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7朗读第四段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五、总结全文。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

28、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六、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2、翻译下列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七、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八、课后反思:29湖心亭看雪 设计人:陈纯静 审批人:学习目标: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9、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1、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学习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一、导语、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张

30、岱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文章体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体裁游记。2、给加黑字注音崇祯(chn

31、g zhn) 毳(cu)衣 雾凇(sng) 沆(hng) 砀(dng) 铺毡(zhn) 喃喃(nn) 更(gng)定 更(gng)有此人 强(qing)饮3、朗读课文。三、学生自学、教师巡导。(一)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读一读: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1)解释字词:更(gng)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

32、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衣:细毛皮衣。 沆(hng)砀(dng):冰花一片弥漫。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ng):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2)译文章。3、理解文章内容。1)、记叙要素: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概括内容: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

33、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湖心亭奇遇) 3)、时间早、天寒,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4)、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B、“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略)五、边练边清、巩固提高。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 A、顾之,客请

34、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六、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一、 目标揭示、学法指导。二、 学生自学、教师巡导。1、写出作者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在写雪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

35、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5、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

3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6、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

37、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7、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8、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略) 教师总结:本文是张

38、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四、边练边清、巩固提高。1、赏析拓展: 见课后习题。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文章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 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2、背诵默写课文。3、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五、反思:30诗四首 设计 张红缨 审批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

39、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难点:熟读背诵这四首诗,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 一、归园田居(其三)1、导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看看。2、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3、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4、自学讨论你能用生动

40、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点拨明确: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并非因田园劳作之乐,而是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

41、中失去自我,宁愿做一个农夫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堕落官场。“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5、试背这首诗。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 劳作的辛苦与执著 自己的田园之乐6、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二、使至塞上1、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导入王维,字摩诘,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

42、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2、 齐读诗歌,自学讨论(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征蓬”二句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

43、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二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圆”二字,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3、小结所行: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

44、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所感: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就象“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所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诗人的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所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将官在燕然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是诗歌却在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三、巩固提升1给加粗的字注音。 荒秽( ) 草木长( ) 燕然( ) 属国 ( ) 征蓬( ) 汉塞 ( ) 萧关(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或词)。带月荷锄归 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

45、上 大漠孤烟直 3课文常识填空。“晨兴理荒秽, ”出自 ,作者是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朝)诗人 。4下列诗句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分别说说诗句的意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5根据提示默写。 ,带月荷锄归。征蓬出汉塞, 。6选出不是写塞外风光的诗句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7读使至塞上,答题。(1)诗中表明诗人身份的一个字是: ,而表明“至塞上”目的的一个短语又是: 。(使 问边)(2)诗中与“塞上”相照应的词语有: (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3)诗人在诗中以“ ”和“ ”自比,流露出诗人飘泊天涯的的悲壮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征蓬 归雁)(4)诗中表明前线战事正紧的诗句是: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5)写出诗中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一联。 第二课时学习任务: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一、渡荆门送别1、导入送别,是古今诗人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