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_第1页
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_第2页
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_第3页
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_第4页
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5/21/2012 4:26:18 AM一、上古被动式的起源 (一)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有两类: 被动句和被动式: 1.被动句:话题(包括隐含的)与谓语中心动词有“受事动作”的论元关系的句子。 2.被动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二)被动式的起源 1.王力: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2.杨五铭(郭沫若、于省吾、唐兰、杨树达等前辈在金文考释中提到):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3.潘允中:关于被动式起源时限,应该断自西周初期。4.唐钰明:先秦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应上溯至商代

2、。商代被动式为数不多、形式单一,“于”字式是最早出现的形式。 甲骨文被动式用例:丙寅,亘贞:王(左奚右戉)多屯,若于上下?贞:王(左奚右戉)多屯,若于下乙?(甲骨文合集808)译文:王杀伐多屯,会被天地诸神所保佑吗?王杀伐多屯,会被下乙所保佑吗?贞:王(左奚右戉)多屯,不左?若于下上?贞:王(左奚右戉)多屯,不若?左于下上?(殷墟文字丙编523)译文:王杀伐多屯,得不到辅佐吗?会被天地诸神所保佑吗?王杀伐多屯,得不到保佑吗?会被天地诸神所辅佐吗?不若于示?(殷墟文字乙编8400)译文:(王)不被祖宗神灵所保佑吗?甲骨文中的被动式都是“于”字式,“于”字何以能率先成为被动式的第一个形式标志?这与

3、“于”在甲骨文中已虚化为活跃的介词密切相关。 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形式标志如“为”“见”等,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只有虚化之后,它们才能成为被动式的形式标志,而在甲骨文乃至西周金文中,它们均未虚化,因此,“为字式、见字式等均未在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出现。 二、先秦被动式的发展 (一)西周金文以及典籍中的被动式 1.普查西周金文以及尚书、诗经、周易等早期典籍,所见均为“于”字式。2.例证列举: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尚书金縢)于省吾:即新为三王所命也。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诗经大雅崧高)此谓申伯之德为四方所闻。 困于酒食。(周易困九二)即为酒食所困。 (二)春秋战国之交的被

4、动式:1.春秋战国之交除“于”字式外,新出现“为”字式、“见”字式以及“为于”式,被动式逐步发展。2.“于”字式之后产生“为”字式和“见”字式的原因:“为”字和“见”字的虚化为此提供了可能;“于”字式作为被动结构在表达施受关系上有所不足,不能满足语音日益精密的需要。主要不足:“于”字用途广泛,既可引介施动者,也可引介受动者,因而仅凭“于”字往往还不能判断某句是否被动式,还要进一步考察前面的动词是否具有被动意念的外动词,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意念来判断。如: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b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战国策赵策四)(王力第486页引为被动式?)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

5、,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朝人”意为“使他人朝见(自己)”,“朝于人”意为“(自己)朝见他人”。即使“于”字前面是具有被动意念的外动词,这种句式也不一定是被动式,还得进一步考察“于”字所引介的是否施动者,特别是所引介的是处所名词之时。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庄子山水)(王力第486页引为被动式?)要正确分辨“于”字引介处所的这两种不同情况,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看能否采用后起的更为完善的被动式来予以转换。如“逐于鲁”换位“为鲁所逐”;其它则不能

6、转换。 3.通常情况下,“为”字式、“见”字式所起的作用是和“于”字式相辅相成,使先秦被动表示法更富于表现力。其产生标志着先秦被动式已突破形式单一的局面,开始走向丰富多彩。4.综合型被动式的萌芽。在这一时期仅见一例,是由“于”字式和“为”字式相结合的“为于”式:如,暴王桀纣幽厉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墨子法仪)这种句式整个先秦均不多见,战国后期还有两例。这种句式未获发展,是由于“为”字本身可以直接引介施动者,再借用“于”字没多大必要。(三)战国后期被动式1.综合型被动式纷纷出现,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见于式,如: 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耶?(韩非子难二)为所式一般认为汉代才出现,

7、(王力汉语史稿第490页),其实在战国末期已经萌芽了,如: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四) 战国后期出现了“见于”式、“为所”式、“被”字式等多种形式,被动式有了较大发展。秦汉以后,“为所”式与“被”字式逐步取得优势,成为古汉语表被动的主要形式。 先秦汉语被动式小结: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层次分明,呈现着由单一到多样的趋势,“于”字式最早出现,最占优势,其后是“为”字式和“见”字式,最后是各种综合型的被动式以及“被”字式。 三、汉魏六朝的被动式(一)东汉之后,“为所”式取代“于”字式而成为汉代居第一位的被动式。(二) “为所”式在汉魏六朝

8、发展出一系列变式: 1.省略式:“为所” “为所”式最早见于史记,是“为所”式广泛应用之后的产物,如: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史记李将军列传) 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为所执耳!”(后汉书袁绍传) 2.加强式:“为之所”、“为所见”、“为之所见” “为之所”式最早产生,战国末期已萌芽,随后在西汉、东汉和六朝均有所见,如: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集惜誓) “为所见”这种句式是在“为所”和“为见”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如,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论衡自纪) 好犯他妇者,众恶不可计,今身亦后身,现世为人所见憎嫉。(竺佛

9、念译出曜经无放逸品第四) “为之所见”,如: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三国志裴注引魏武故事) (三)汉魏六朝被动式的概貌 1.经定量分析表明:“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在六朝相继衰落,而“被”字句则从六朝开始加快步伐,并在唐代取代了“为所”式。 2.王力认为“被”字句在汉代已普遍应用。(汉语史稿第491页)而事实上“被”字句在两汉进展缓慢,一直到六朝才加快步伐并在口语中成为仅次于“为所”式的常见被动式。 四、唐至清的“被”字句(一)唐代的被动式:1.“被”字句在唐代口语中已取代了“为”字句。2.“被”字句与“为”字句的区别: 被”字句比“为”字句更有利于表达被动语

10、义。“为”字句表达被动语义虽然优于“于”字句和“见”字句,但“为”字本身丰富的内涵(可作介词、助词、实义动词)使其比较容易发生歧义。 相比之下,“被”字句表达语义不会出现歧义性,因为“被”字本源是“蒙受”意义。“被”字来源于蒙受意义,使它有利于表达被动语义,这就是“被”字句之所以能取代“为”字句的原因。(二)“被”字句动词带宾语是唐以后的普遍现象。例如:1.宾语与主语是并列关系 我出家被他问著佛法,便即杜口无言。(镇州临济慧照禅诗语录)2.隶属性宾语 马被刺脚。(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3.复指性宾语 杨奉言侯成盗其马,被侯成杀了杨奉。(三国志平话)(三)“被”字句与处置式结合,开始于宋代。“被”

11、字句首先与“将”字式结合,后与“把”字式结合。1.隶属性 他哥哥不伏,被敬瑭挥起手内铁鞭一打,将当门两齿一齐打落了。(新编五代史平话) 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红楼梦)2.复指性 且说那朱温出涧,取登州路去。方入城,被一人向前将朱温扯住。(新编五代史平话) 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怪把他变做虎精。(西游记)(四)“被”字句动词前后成分复杂化,是元明清时期特色。1.状语复杂化唐代之前,偶尔出现由单音词构成的状语。唐代之后,由复音词或词组构成的状语逐渐常见,如 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白居易诗惜花)元明清时期,状语进一步复杂化,常常超出一个词组的范围,如 那大王被鲁智深就势劈头巾带角儿揪住。(水浒传)2.补语的复杂化先秦出现处所补语,汉晋又有所谓被动式与使成式的结合(即动词带结果补语的特殊形式)。其后,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时间补语等纷纷在“被”字句中出现。如,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白居易诗) 雀儿被禁数日。(敦煌变文集)大约宋代开始,出现了以助词“得”为标志的补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