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 文本解读_第1页
三峡之秋 文本解读_第2页
三峡之秋 文本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峡之秋文本解读通河县第六小学 郭爱平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我尝试着思考这些问题,这篇文章的魂在哪里?作者到底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学习领悟到什么东西? 在很多次的进入文本以后,一个困惑萦绕于心:这篇文章和一般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区别在哪里?我如何选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教学?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总觉得有着很大的不同,只是一下子不容易捕捉到这个不同到底藏在哪里。我尝试着拿小学阶段其它的经典的写景状物的文本比如桂林山水来比较,也尝试着把黄山奇石这个文本拿来比照。似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写作。但是,桂林山水和黄山奇石都很注重外形的描摹,不独这两篇,很多写景的文章

2、都特别注重对景物进行外形的细致描摹,而在三峡之秋里,你几乎看不到作者对于三峡的雄伟壮观进行熏染,你看不到对于各种形态各异的山峰的譬喻。 仔细研读,字里行间忽然跳出来一个词“光”。显然这篇文章和其它的同类文章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的观察角度迥异于常人,他在观“光”而不是在观“景”。 很显然这篇文章和很多传统文人的写景诗文也不一样,从唐诗中的景物描写到现代很多文人的景物描写的文章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文人路子在里面,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往往是为了抒发彼时彼地业已存在的情绪,在描写长江的唐诗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写长江的景物的语句都有所托有所指,譬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3、际流”就意在孤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意在“怅惘”;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比畅快。 但是三峡之秋这篇文章和这些文章很不一样,显然不是文人感时伤怀的套路,从文字里你也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纯粹用景物说话。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干净,纯粹的景语:透明、明净、明丽、热烈、朦胧、清冽三峡的美景就这样穿行在作者构筑的语词的丛林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之意不在情、不在思、不在愁、不在怨,纯然在乎山水之间的享受也。 与其说这是一篇文字,不如说这是一幅山水画,作者仅仅忠实地还原再现美景,不带半点主观的感受,或者巧妙的隐藏了自己的感受。我

4、们仿佛看到作者手持照相机在追逐三峡神奇曼妙的光影流动。在狭窄幽深的三峡,光线的变化带来的景物的变化是那么强烈,以至于强烈的吸引着、牵扯着摄像机的镜头。在三峡神奇的自然景观面前,作者的心灵似乎是一条澄澈的小溪,不需要拨开浮在面上的水草也不用担心污泥的遮盖。(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

5、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5)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没错,这篇文章呈现给你的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光与影协调搭配的图片。你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带一双眼睛循着文字去感受扑面而来的自然的美。 我思考的又一个问题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寥寥几个字作为文章的收束意义何在?仅仅是一般的研究作文结构的专家所谓的“豹尾”吗?如果是“豹

6、尾”那么这么收束的力度在哪里?它和前文的关系在哪里?如果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是不是有“狗尾续貂”的嫌疑? 其实,经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已经可以找到那个让我先前觉得有什么地方和别的文章不一样的东西了。这个东西就藏在最后一段的文字里,藏在短短的两个字“中秋”里。 而传统的写中秋的文章更是无外乎赏月思乡、念旧怀人,譬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无一幸免的落入这个窠臼。 然而,中秋是不是一定要怀人呢?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中秋呢?文章最后一句“这一天,正是中秋。”看似简单然而妙绝,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所有的人在自然界的神奇面前遁形,单单让自然界出现在镜头里,这样的镜头干净得让你心动神移。 基于对这篇文章的这样认识,我觉得这篇课文的主体思路就是要和学生一起感受镜头摇曳里的光与影,感受同样的物在不同时间里由于光线的变化而产生的奇妙的变化,感受不同时段里独特的光影特点。朗读、诵读贯穿在感悟中,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诵读来还原画面,用画面来帮助对语言的理解。重点指导诵读“江面变化”的语句。指导写作,模仿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个一百字左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