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前言 1.1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1.2 编制目的广州市简称穗,是广东省省会,现辖十区二市,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和从化市、增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2004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37.67万人。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
2、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3 编制依据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
3、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7、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1.4 规划期和范围1.4.1 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1.4.2 规划范围为广州市辖行政区范围,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2.1 地质灾害现状2.1.1 广州市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
4、杂,局部断裂构造较发育,雨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全市已发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软土地基沉降及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19922004年6月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106人死亡,失踪10人,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8亿多元。广州市有4个区(市)12个镇47个村(段)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存在潜在隐患,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附表1)。2.1.2 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花都区、从化市及增城市的中低山丘陵
5、区,共有110处,均为小型崩塌、滑坡,人为诱发占74.5%,自然因素诱发占25.5%,因崩塌、滑坡造成28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2.1.3 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花都区梯面镇从化市鳌头镇一带丘陵地貌区,共有7处,虽然数量不多,但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极大,仅1995年以来,因泥石流造成78人死亡,失踪10人,4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2.1.4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增城市隐伏岩溶区及广州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地面塌陷56处,塌陷坑1000多个,塌陷影响范围20平方公里,导致528间房屋开裂,60间房屋
6、全毁,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2.1.5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广州市区过于集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建筑场地,沉降范围小,仅造成局部房屋开裂、倾斜、地面出现裂缝等。已发地面沉降13处,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2.1.6 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2.1.7 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2.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2.2.1 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基础上,
7、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2.2.2区(市)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2.2.3 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2.2.4 初步建立区(市)、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2.2.5 已开展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项,已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个区(市)(花都区、从化市),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2处(国道105良口段沿线滑坡工程治理、从化良口湖光山庄工程勘察),实施搬迁工程1处(从化市鳌头镇月光埔中堂村)。2.2.6 2003年底已关闭采石场1103个,复绿面积共500
8、7万平方米(2005年底实际复绿面积17688万平方米)。 2.2.7 2004年12月,广州市市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的广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列入国土资源部2005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项目周期三年,自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总经费预算3204万元。该项目将结合广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地质方法、技术和手段,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基本情况,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综合地质数据管理服务糸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糸统的基础地质信息和相关数据。项目中设置了“广州市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研究”专题。 2.3存在问题2.3.1目前地质
9、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到位。2.3.2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3.3基础调查工作滞后。2.3.4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2.3.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2.3.6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3.1 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广州市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和专业预警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
10、定、健康发展服务。3.2规划原则3.2.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3.2.2坚持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3.2.3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究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山区、平原和不同灾种防治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3.2.4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3.2.5 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3.2.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根据灾情等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治理的原则;3.2.7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11、。3.3 规划目标3.3.1 总体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展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规划,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整合到用地预审业务中,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及重点建设工程服务;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对重点地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预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达
12、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旅游区和生产单位等)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一般情况下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不发生人员伤亡,特殊情况下减少人员伤亡。3.3.2 近期目标: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加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执行力度,结合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做好重点工程(白云新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广州段、亚运场馆工程建设、金沙洲安居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基础调查工作,研究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监测与治理方案,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
13、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示范区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点)建设,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重点防治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争取达到人员不伤亡、财产损失低。3.3.3 中期目标:到2015年,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高预报预警水平,为各级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继续开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完成全部灾害点的防治方案;继续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3.3.4 远期目标:按照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现代化专业监测、预报
14、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完成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完善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实现总体目标。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4.1 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强度、分布状况、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发生频率、地形地质条件、气候降水条件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将广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10个、中易发区5个、低易发区10个和不易发区3个(附表2)。4.2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花都区梯面镇,国道G105线从化良口吕田镇,省道S355线增城高滩段等低山丘陵地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包括广花盆地,从化市良口镇石岭
15、村、吕田镇联丰村以及增城市派潭镇等隐伏岩溶地区;软土地基沉降高易发区,集中在南沙区万顷沙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1701.6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2.89%。近期将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普查,城市环境地质专项调查,调整并尽量明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范围。4.3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崩塌、滑坡中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温泉镇和花都区北兴镇等丘陵地区;软土地基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包括白云区棠溪金沙洲、荔湾区如意坊芳村区增?、番禺区韦涌屏山、黄埔区南岗番禺区东涌南沙区新垦等三角洲冲积平原。中易发区总面积1489.5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0.04%。4.4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崩塌、滑
16、坡低易发区,包括从化市、增城市、萝岗区、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大岗潭洲、南沙区黄阁镇等丘陵地区;软土地基沉降低易发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及增城市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低易发区总面积3980.3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53.54%。4.5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包括从化市街口太平、海珠区南石头北山、番禺区新造镇钟村部分地段,总面积263.01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3.54%。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5.1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与方法本次规划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分析预测区内地质灾
17、害潜在的危害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分区防治规划。为城市规划、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5.2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工作部署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全市地质灾害按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进行总体部署。重点防治区中细分为崩塌、滑坡为主,岩溶塌陷为主,采空塌陷为主,软土地基沉降为主四个防治亚区。次重点防治区细分为崩塌、滑坡为主,岩溶塌陷为主,软土地基沉降为主三个防治亚区(附表3)。5.2.1重点防治区面积共16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2%。5.2.1.1 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1)分布于花都北部的梯面镇,从化市西部鳌头镇的北
18、西边、东北部良口镇至吕田镇的国道G105沿线,增城市北部派潭镇的省道S355沿线。本区共发现已发与潜在地质灾害点53处,面积为494.0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30%。针对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地质灾害防治首先建立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同时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结合,形成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并制定汛期巡回检查制度;有选择性地对45处灾害点进行治理。5.2.1.2 以岩溶塌陷为主的重点防治区(A2)位于白云区北部的江高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及花都区南部的花山镇、花东镇、芙蓉镇、花桥镇、雅瑶镇等地。面积为813.4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面积49.3 %。该区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开发利用和抽排地下
19、水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采取预防为主,严格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加强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岩溶塌陷预警、预报。5.2.1.3 以采空塌陷为主的重点防治区(A3)分布于白云区中部嘉禾一带的城乡结合部,面积约5.8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面积0.4%。该区主要问题是因矿区采空及老窿坑的存在引起地面变形或塌陷。防治工作主要是开展煤矿采空区专项地质环境调查与采空塌陷的地质环境监测。5.2.1.4 以软土地基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4)主要分布于南沙区西南部的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北部、番禺区西部钟村街、荔湾区中西部海龙至石围塘街、白云区西南角金沙
20、街至棠景街及萝岗区南部的夏港街。面积333.8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面积20.3%。该区主要表现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其次对本区软土开展专门的调查研究。5.2.2 次重点防治区:面积200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0%。5.2.2.1 以滑坡、崩塌为主的次重点防治区(B1)分布于从化市北西部的鳌头镇、温泉镇及萝岗区中南部的联和街、萝岗街、永和街及东区街等,面积为838.3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的41.7%。本区灾害以小型为主,诱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已发灾害点13处。其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强人工边坡诱发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
21、;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对区内12处灾害点进行治理与搬迁。5.2.2.2 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主的次重点防治区(B2)分布于花都区西部的赤坭镇、炭步镇,从化市中西部的鳌头镇中堂至旗杆高禾塘、中部的良口镇石岭、东北部的吕田镇,增城市北部派潭镇的高滩及灵山地区。合计面积281.4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的14.0%。目前,本区已发现岩溶塌陷点36处,诱因大都是开采石场抽取地下水所致。因此,该区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采石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同时加强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5.2.2.3 以软土地基沉降为主的次重点防治区(B3)分布于天河区、
22、海珠区、黄埔区、荔湾区等大片城区、番禺区中南部及南沙区的龙穴岛。面积889.0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的44.3%。该区以防治软土地基沉降为重点,加强重要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加强区内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动态监测。5.2.3一般防治区(C)面积3778.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8%。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本区主要的灾害是石场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即水土流失、潜在的泥石流、崩塌等。据调查,本区潜在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隐患治理点共有111处。本区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严重,但应加强城镇建设过程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管理。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23、6.1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目前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的基础上,通过分期对各区、县级市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结合广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包括开展广州市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评价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开展城市表层水土地球化学、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污染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开展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性评价等),进一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使地质灾害防治范围合理、目标明确,为城市规划、国土开发利用、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6.1.1 近期:完成南沙区、萝岗区、白云区及番禺区的风险区划,面积共2442.96平方公里。6.1.2
24、 中期:完成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及黄埔区的风险区划,面积共4991.54平方公里。6.2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6.2.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2007年底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对调查发现的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群测群防系统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区(县级市)级监测网(一级网),镇级监测网(二级网)和村组或企事业单位监测网(三级网)三级构成。6.2.2专业监测网络建设6.2.2.1 2007年底,完成组建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监测队伍;6.2.2.2对一些危害严重、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灾害隐
25、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站网,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自动监测和监测数据适时传输,选取12处地面塌陷区、2处活动性断裂、2处大型滑坡和3处采空区为专业监测点(表4)。6.2.3到2007年底,在全市建成以市、区(县级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每年汛期前组织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6.3 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建设6.3.1 2006年底前,建成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动态查询。6.3.2 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自由查询系
26、统;6.3.2 2015年底前,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市民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6.4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设根据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重要隐患点的危害程度,到2015年底,分别在广花盆地、从化市良口镇至吕田镇G105国道两旁中低山区及白云区嘉禾采空塌陷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6.5 地质灾害治理6.5.1 根据广州市地质灾害规划原则与目标,到2020年底,全市主要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大部分滑坡、崩塌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灾害的防治按广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6.5.2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地质灾害点共78个,其中,
27、近期29个,中期32个,远期17个(附表5)。6.5.3 采取生物治理措施的地质灾害点共56个(包括44处采石场),其中,近期47个,中期5个,远期4个(附表6)。6.5.4 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地质灾害点共22个,近期11个,中期11个(附表7)。6.6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程6.6.1 2008年前通过与广州市气象局的合作,建成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地质灾害数据适时查询和有关数据交换。6.6.2 通过多种媒体(电视、网站、广播等)为全市广大公众提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初步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并通过系统运行不断地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6.7
28、 贯彻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无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按照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工程,在申请用地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
29、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6.8地质灾害专项研究近期开展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和白云区嘉禾一带采空塌陷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中期开展南沙区软土地基沉降专项调查研究工作。第七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7.1投资估算依据本次投资主要依据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施工招标标底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广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等标准进行估算。7.2投资估算方法与估算水平年7.2.1本规划中的防治措施包括非工程措施与
30、工程治理措施两大类,工程治理措施投资估算主要依据定额标准,参考三峡库区同类型工程实际耗用经费分别估算单个工程的工程治理费用。非工程措施经费估算按定额标准执行。7.2.2价格水平年定为2004年。7.3规划投资估算本规划总投资30630.7万元(附表8),其中近期投资16513.80万元、中期投资8826.6万元、远期投资5290.30万元。7.4资金来源7.4.1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应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出资,分别列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7.4.2区、市(县级)人民政府针对辖区地质灾害防
31、治工作应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地质灾害巡查、监测、调查和防治。7.5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7.5.1本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大量减少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使受19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威胁的8400人的人身安全、30950万元的经济财产及近万亩农田得到保护。7.5.2本规划实施后,可以推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迈进,防止和控制地质灾害对中心城区、中心镇、重要基础设施和交通干线的威胁和破坏,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作用。7.5.3本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全面提高广州市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从“开发
32、型”向“节约型”转变。随着第一批关闭338个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的完成和第二批关闭116个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的推进,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得到恢复与改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广州作出贡献。第八章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措施8.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人员和经费,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
33、指导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预防、应急、治理及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建设、水利、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8.2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和备案制度,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矿山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监督和检查,严格采矿许可证登记、发证的审批和开采秩序的监管,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不合理的经济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