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0_第1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0_第2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0_第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0_第4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入: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文同墨竹,文与可墨竹图,郑板桥墨竹图,解题:文与可(10181079),墨

2、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文与可(10181078),名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今四川盐亭县)人,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竹,首创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

3、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筼筜(yn d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4、苏轼也有诗道:“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tu)龙,料得清平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由于苏轼和文与可互相题咏,遂使筼筜谷名声大噪,历久不衰。正如明人陈棐在洋县怀古中写道:“当日文公剌,曾招苏子游。一时留藻丽,千古慕风流!”清人童颜舒在其洋县古迹二十八绝中也写道:“梓潼贤守据风流,山起楼台水泛舟。一自二苏题咏后,人间愈觉重洋州。”,偃竹,倾斜的竹子。,写 作 背 景,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

5、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古人非常喜欢竹子,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竹称为“岁寒四君子”之一。,郑板桥题竹石图诗云:“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海南

6、岛东坡书院,东坡笠屐图,作者 简 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苏轼 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

7、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的局势也感到不安。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过多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过的书房生活,对社会国家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反对急进措施。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

8、上的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对,但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 因此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轼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 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 他因大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 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 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9、 ),wi,y,告诉,告诫,cu,sho,yn,tu,pn,chu,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竟然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

10、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鹰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1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比一比看谁记忆力好?,其它重点掌握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

12、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给与,馈赠。,兼词,之于。,话柄。,许可,答应。,证实。,代词,如此的,这样的。,动词,对某某说。,副词,就。,从前。,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 与可没与陈州 2、 少纵即逝矣 1、 初不自贵重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3、 废卷而哭失声 4、 吾将以为袜 5、 发函得诗 6、 而读书者与之 7、 以书遗余曰,通“殁”,死亡,通“稍”,稍微,古:以为贵重 ;今,价值高,许,古:这样;今,也许,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古:把当作;今,认为,古:打开;今:发送,古:赞成;今:给,古:赠送;今:遗失,指出下列词类活

13、用的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 余因而实之(3) 与可厌之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 初不自贵重,形容词做动词 ,老,养老,形容词做动词 ,实,证实,形容词做动词 ,厌,厌恶,名词作状语,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意动用法 ,贵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为”的意义和用法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动词,描画,勾勒。),(动词,写作),(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动词,认为),(以之为,把当作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1、乃见其

14、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乃” “其”的意义和用法,副词,却 竟然,就是 就,代词,代“画家”,代词,他(文与可)的,代词,自己,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代词,代“画家”,“然” “以”“之”的意义和用法,1、 然 自视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2、 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 3、 之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的样子,这样,然而,把,把,把当作,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节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代词,指与可之言,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1、识其所以然

15、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轮扁,斫轮者也 11、岂复有竹乎: 12、世岂有万尺竹哉?,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岂乎?:哪里呢?,岂哉?:哪里呢?,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句式,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理清思路,概括段意,全 文 结 构,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二段 追忆

16、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他们感情深厚、亲密无间,第二小节,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有关的哪三件事?从中体现了文与可的什么性格?,、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画布当袜子。,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全 文 结 构,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17、 的美学观点,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 ;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本文反映了苏轼散文的什么特点?,这篇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 和说理。情的抒发较为含蓄,叙事描写语言明快、活泼、幽默,

18、对诗、赋、文及典故的引用自然、贴切,如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诙谐、睿智与达观,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随物赋形”“文 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感悟与思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19、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

20、富有中华民族美学 思想的内涵。,“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练习三翻译答案 1.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2.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3.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4.我认为是深知道理的人的认识,难道不是吗?,练习四答案要点 总:抓住动人的细节,用极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描绘人物动作和情感。 1.喷饭句:形象的说明了两人之间思想的一致和情感的默契,表现了苏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魅力,写往昔二人从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2.曝画句:借助动作含蓄的两人真挚、深

21、厚的情谊。,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袜材当

22、萃于子矣。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译: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东坡肉的由来,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

23、学、艺术天才。 苏轼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膳食、烹饪亦颇有研究,可谓知味善尝,既会吃,又会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饪学家和美食家。以其别号东坡命名的菜点很多,如“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茶”等,还流传有不少的趣闻轶事,其中尤以名肴“东坡肉”的传说最为广泛。据传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但是,苏轼并没有消沉,在“东坡雪堂”,他经常与友人一起吟诗唱酬,煮肉喝酒,好不惬意。,一日,苏轼家里来了客人,因黄州物产丰富,粮多猪多,肉价便宜,苏轼又喜食猪肉,所以,他马上烹制猪肉招待客人。苏轼把猪肉下锅,着水放调料后,以微火慢慢煨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 两人对

24、弈,兴致甚浓,直至局终,苏轼才恍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伸筷夹起一块,送进口中,便觉醇香可口,糯而不腻。客人品尝后,也赞不绝口。苏轼由此得到了启发,尔后如法炮制,同样味美,自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苏轼还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进行总结,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

25、。因为,“慢著火,少著水”能使汤质稠浓,味道自然醇厚绵长。菜因人传,黄州人民怀念和敬仰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并将他所创的这种香美软烂的佳肴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世厨师还在东坡肉中增添了两种原料,即冬(东)笋、菠(坡)菜,使其更加寓意深长。 后来,苏轼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东坡肉的由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度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当通判(公元1069年),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公元1088年时,西湖久无整治日见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西湖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苏东坡认为

26、“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别的饭馆一见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