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字底”的写法和应用金林西_第1页
“木字底”的写法和应用金林西_第2页
“木字底”的写法和应用金林西_第3页
“木字底”的写法和应用金林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木字底”的写法和应用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 金林西教学内容:毛笔书法中级教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汉字的构成中,合体字占有绝对地位。而在合体字中,除左右结构的汉字外,上下结构的汉字无疑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木字底”就是上下结构中的其中一课。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是由独体字演变过来的,在变形的过程中又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木字底”也不例外。本课将以颜真卿勤礼碑为范本,对“木字底”的一些相关特征以及在具体字中的应用作详细的分析。二、学情分析1、小学阶段的学生练习书法时,指力,腕力均有所欠缺。2、小学阶段的学生耐心有限,容易坐不住。3、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有限,需要引导。三、教学目标分析1、初

2、步掌握独体字“木”和“木字底”的写法,以及由“木”字变形到“木字底”时笔画和形体所发生的变化。2、初步掌握“木字底”在具体字中的应用(“集”字和“梁”字的写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双姿”,掌握基本的运笔规律。四、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木字底”在“集”字和“梁”字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木字底”在不同字中往往有不同的变化,如在“杲”字中“木”是不变的,而在“集”、“梁”字中一般都要变形,如果掌握“变”与“不变”是和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的。五、学具准备毛笔、墨汁、手工毛边纸、墨盘、毛毡六、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使用几张人物和周围物体的关系说明汉字中的几个基本

3、结构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出示图片)点明今天要学的是上下结构中的“木字底”。出示两张上下结构的基本类型图,使学生对于上下结构中的不同类型有较为形象的认识。师:同学们能说出图形中伞和人,以及牛和人的关系吗?(引发想象)生:伞是遮着人的,而又是骑在牛上的。师:说的很好。伞是遮着人的,而牛是驮着人的,这就好比是汉字中的上下结构,有的上边的部首罩着下边,有的下边的部首托着上边。同学们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生:举手自由回答。师:是的。像这样上下结构的字是非常多的,比如“务”字就是上面罩着下面,又比如“集”字就是下面托着上面。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上下结构中的“木字底”,正如牛驮着人

4、那幅图一样。(二)、独体字“木”向“木字底”的转变。师:投影仪示范独体字“木”,问:“木”字有什么特点?生:举手回答。师:说的很好。示范“木字底”,问“木字底”和独体字“木”有什么异同?生:“木字底”中将一撇一捺变成了两点。师:是的,并且是呼应的两点。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生:“木”字的横变长了。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么除了笔画竖钩没有发生变化外,两者之间还有一点是相同的,哪位同学能够发现并告诉我?生:“木”字和“木字底”下面的轮廓都是半圆形的。师:真不错,这个是两字的外部轮廓,我们在对比两个字的时候,轮廓是很要紧的。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站起来,拿起笔,将“木”和“木字底”分别写出来,看看你

5、们写的符不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学生练习。教室随堂指导。作业点评:1、学生自评。2、教师点评。(三)、“木字底”在具体字中的应用。1、“集”、“梁”两字的写法。师:出示原碑“集”、“梁”两字,并将两个字分别分解成上下两部分。教师简要讲解两个字上半部分的特征。 “集”上半部分:“单人旁”明显要粗于旁边的几个笔画。那边右边有四条横,我们知道并列的短横是比较难写的,在写的过程中四条横和“单人旁”的竖要虚接或者断开,第四条横略长,四条横都要有收笔。四条横的位置要比竖的收笔略高。“梁”字上半部分:三点水”左边的轮廓是一条弧线(第二个点往左边移出来一点就可以了),右边“刃”字都是短的笔画,其中“横折钩”要断

6、成两笔写。师:下面我们重点来讲讲 “集”、“梁”两字的上半部分和“木字底”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我们知道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一样,为了使整个字变得紧凑,字中的各个部分往往存在着穿插关系。那么哪位同学能找出两字穿插的地方呢?生:观察、思考。师:刚才有学生提到四条横要比“单人旁”的竖要高一点,为什么要这样?生:为了让下面的“木字底”的竖钩伸上来,形成穿插关系。师:对了,那么在“梁”字中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生:“三点水”和“刃”组成了左右结构,中间刚好留了一个空隙。师:是的。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他们是怎样穿插的。(出示图片),古代没有钉子,但是建筑物却非常牢固,那是因为它们的各个零部件都是相互“卡位”卡在那里的

7、。汉字也一样,字型为什么会稳定,“卡位”很要紧。笔画的“穿插关系”其实就是零部件的“卡位”。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字穿插得紧不紧凑呢?生:思考。可以在中间作一条线,看是否切到了上下的笔画。师:很好。(示范)2、“木”字底撇捺的变与不变。师:我们前面讲到“木”字转变到“木字底”的时候,撇和捺是变成了两个点,那么所有的字都一定要这样变的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生:不是所有的都要变的。师:是的,(出示图片“杲”、“采”等字)。但是“集“、“梁”字一般情况下是要变的。那么变和不变我们应该怎样掌握呢?生:思考。师:我们仔细观察“集”、“梁”和“杲”、“采”等字,看看能不能得出一些规律来?生:思考。举手回答

8、。师:小结。变和不变主要是看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如果上半部分是组合结构,那么往往“木字底”要变,如果上半部分是独体字,那么“木字底”一般不变。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都是一般情况下,因为古代经典法帖里,字中笔画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一概论之。对于变与不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领会。下面请同学们练习“集”字和“梁”字,要尽量和上面所说的特点相符合。(四)、学生练习,教师随堂指导。(五)、作业讲解。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肯定好的,纠正不足。七、板书设计木 集 梁 字体分解八、创新设计:1、本课运用了文字图像法:将文字图案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加他们的感官刺激。2、本课运用了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