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发展指导意见版_第1页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发展指导意见版_第2页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发展指导意见版_第3页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发展指导意见版_第4页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发展指导意见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网络发展指导意见(2016 版)2016年2月精心整理目录第一早.、八、-刖言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 基础网一、有线接入网二、IP 网三、传输网四、核心网五、基础设施六、节能减排第三章 业务网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一章前言2016年是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同时信息通信业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战略机遇。2016年江苏公司将继续围绕有效益规模发展主题,努力实现收入增长和市场份额双提升、 经营发展和转型创新双

2、丰收。2016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信息通信业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这都为网络的发展带来 新的机遇与挑战。I I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电信网络发展工作应继续按照“新三者”战略和“一 去两化”要求,重点关注以下网络发展趋势:固定网向高速光网时代的演进、4G网加 速建设为未来5G网络的发展奠定基础、SDN/NFV技术逐步开始从数据中心走向广域 网、物联网全球生态系统的加速构建以及工业互联网引领的全球新产业变革等。精心整理江苏电信网络发展工作应继续围绕“规模发展、转型升级、变革创新、提质增效”,以三百兆建设工作为中心,用互联网

3、思维促进基础网络升级转型,构建集约 开放业务平台,为公司的经营、发展、转型奠定网络基础和竞争优势,支撑公司的 可持续发展。2016年各专业网络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总结如下:、基础网有线接入网:响应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和中国电信“百年电信,百兆中国”的战略目标,落实“互联网 +”行动计划,完善全光网络建设、全 力发展业务、积极推进网络转型。2016年持续保持光网全覆盖,优先保证政企覆盖,农村和城市随市场需求进行 加厚覆盖。聚焦“完善光网建设、网络提速升级、铜缆用户迁改”三项重点工作;排查需求、摸清家底,按照业务发展的需求安排光网项目,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结合 高带宽业务发展方向,注重

4、有线接入网络技术演进方向研究。IP网:助推“百年电信、百兆中国”宽带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端到端运营能力;加强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水平;注重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快推进网 络的互联网化转型。以IDC为中心建网,基于流量流向进一步优化 IDC网络架构, 提升IDC业务灵活调度能力;坚持业务发展和网络演进双驱动,提前布局规划,做 好与接入网、传输等专业的衔接,有序推进 IP网络的升级换代,支持百兆宽带、4K 高清视频业务普及。传输网:核心网:持续实施PSTN交换机退网,调整软交换网络定位,逐步形成以IMS为主的核心网络架构。维持现有移动网络架构不变,提高移动核心网的资源利用率; 加大LTE核心

5、网建设力度,提升高速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在集团统一部署下进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行VoLTEIMS网络建设,不考虑VoLTE与CDM之间的切换。信令监测系统进行功能 优化和适当扩容,推进各系统改造以满足全网信令信息共享需求。电源空调:2016年江苏电信电源空调建设应在确保网络和业务安全可靠运行前 提下,进一步优化电源空调系统的配置标准,降低投资、提高效率、实现系统节能 降耗、提质增效;在新建及改造扩容项目中,加大推广节能技术的试点及应用。通信局所及营业厅:加强传统交换设备退网和机房合理规划整合,有效盘活使 用机房资源;对建筑结构安全、消防、安防等存在严重隐患的老旧机楼,分批合理 改造,消除隐患;

6、全省IDC业务发展及规划需结合业务需求,按不同地市类别划分 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经营管理和支撑用房满足呼叫坐席需求;营业网点投资主要用 于核心商圈房屋购置或新建。管道:贯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注重管道质量把控,采取合 适的建设方案,有效控制管道投资。道路管道结合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建设,合理规 划管道建设规模及管群容量,积极推进道路管道共建共享工作;小区管道严格执行 驻地网共建共享流程,采用开发商建设模式。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耗总量;积极落实供电系统的配置优化;深入推进能耗 划小工作;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降本增效;低效益产品退 市等;老旧高耗能设备退网;推进能耗管理

7、、电费管理、动环监控等系统集约化管 理;强化移动网络、IDC等重点能耗单元的节能降耗工作。二、业务网江苏公司业务网络坚持“一去两化新三者”战略,以集约与开放为重点,持续 推进业务网络向集约化、互联网化演进,深入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定制化、开 源化”技术,逐步形成以云资源池为核心的基础资源布局,打造集约、云化、自动、 开放的业务网体系架构。通过与智能管道和 IT支撑系统的有效联动,加强对互联网 精心整理新兴业务及后向经营商业模式的管理支撑,丰富多层次能力开放体系,全力支撑业 务的发展。第二章基础网一、有线接入网(一)建设思路与目标1. 建设思路完善光网覆盖,由规模推进转向精确化建设;推进网络提

8、速升级,支撑超百兆 及4K业务规模发展;支撑全光改造,协同退铜及 PSTN交换机退网工作,实现网络 转型;继续推广政企融合网关、2+1/2+0终端的规模化应用。2. 建设目标2016年持续保持光网全覆盖,优先保证政企覆盖,保持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100%农村和城市随市场需求加厚覆盖。2016年全省各类区域新建光端口 260万个,全省FTTH用户净增400万,FTTH 末级分光器端口实装率不低于 60%全省实现30%以上网格全光改造。(二)不同场景的建设策略应综合考虑不同建设区域的用户密度、业务需求、竞争形势、宽带渗透率、现 有资源等因素,选取合理的接入方式和最优的建设方案,满足“差异化”用户需求

9、, 节省建设成本。城镇小区:梳理目前FTTH覆盖盲点,完善FTTH覆盖;新建小区与开发商同步 建设,推进共建共享。农村改造区域:各类网格按照市场需求、竞争情况、项目投资效益评估高低的 排序安排建设;支撑好市场发展,增加覆盖厚度,缩短用户皮线长度,方便装维。政企用户:优先满足商务楼宇、校园、专业市场光网建设;商务楼宇、专业市 场要求光纤建设到楼层,便于商户快速开通。精心整理(三)接入设备建设原则1.0LT节点部署OLT节点的部署应继续遵循“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控制新建OLT节点数量, 新增节点主要部署在新开发区域和少数偏远接入网机房。2.10GEPOr部署新建住宅FTTH建设优先采用10GE

10、PO进行部署;改造区域做好流量监测预警,PON口流量超过70%勺区域及时开展提速升级工作,在原EPON1盖区域优选10GEPON 提速升级,10GEPON O优先设置在现有节点机房。10GEPON O选择对称型。3.宽、窄带接入设备严控LAN设备采购,窄带与DSL设备零采购;结合全光改造工作,加快传统宽 窄带设备的缩容退网;依托资源能力与价值实时分析系统,推动接入网设备调配工 作。加强终端管理,合理控制FTTH终端采净比。按照业务需求精确配置终端,普通 用户使用2+1/2+0终端,高端用户可使用4+1终端。按照集团的部署推进悦 me网关的使用。推进终端用户自购或成本支出,缓解投资压力,释放资产

11、管理风险。(四)接入光缆建设原则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优先,重点保障”的原则,在全面推进FTTH建设,支撑普遍“宽带提速”的基础上,优先保障重点竞争区域、重点客户的业务 需求。坚持“垂直分层、水平分区”原则,保障光缆网的安全性,并便于后期维护 管理。精心整理接入光缆网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能够满足当前业务发展需求,更要为 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应统筹家庭客户、政企客户与基站接入的需 求,避免重复建设。接入主干光缆应以“环型/树型+公共纤”的环型拓扑结构为主,以能够提供第 二路由保护。住宅FTTH用户的接入光缆应采用传统铜缆网的树型拓扑结构。对于订单响应的接入光缆应考虑周

12、边的接入需求,在合适位置作适当预留,避 免重复建设,提高用户响应速度。针对FTTH装维过程中皮线光缆入户难、不美观的问题,积极推广使用隐形光缆, 提升用户感知。(五) FTTH提速升级原则1. 提速升级原则(1) 遵循“网络技术演进方向和业务发展方向相结合、初期投资和综合成本相结合、整体规划和按需实施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现有FTTH网络平滑提速升级。(2) 新增FTTH覆盖区域优先采用10GEPO建设,原GPO覆盖区域内零星的覆 盖需求可采用GPOI建设;改造区域做好流量监测预警, PONH流量超过70%勺区域 及时开展提速升级工作。严肿 、.丄.2$/十新丿” 严/ / j I(

13、3) 实施提速升级的FTTH网络要至少满足未来5年的业务发展需要,避免重 复建设。2. 提速升级方案FTTH提速升级时应综合考虑户均成本、工程实施及维护难度、网络演进等情况, 根据ODN链路衰耗测算模型,结合现网资源合理选择方案。(1) 新建区域优先采用对称型10GEPO方式建设。精心整理(2)原有覆盖区域原EPON覆盖区域建议优选对称型10GEPO提速升级;原GPO覆盖区域近期建议优选降分光比方式提速升级, 待后期10GGPO相关产 品产业链成熟,高带宽用户需求明显提升,再考虑采用10GGPO共纤承载方案。具体FTTH提速方案及相关工作要求参考省公司即将下发的关于印发FTTH提速升级指导意见

14、的通知。(六)全力推进全光改造工作1. 全光改造原则及目标(1)遵循“效益优先、市场引领;精准运营、创新机制;紧密协同、分步实施” 的原则,三年内实现所有小区、自然村铜缆用户全迁改、铜缆全退网、传统设备全 下电。(3)2016年实现30%上网格全光改造,力争达 40%2. 全光改造策略(1)以价值提升为目的,全面进行 ADSL用户有价值迁改。(2)ADSL用户的无价值迁改与铜缆窄带迁改、退铜、退网同步实施。(3)优先安排铜缆实占率低、大对数电缆、当期投入和收益相当、单语音占比 低客户价值高的区域进行铜缆用户全迁改。3. 造价控制在全光改造的过程中应重视迁改、退铜的造价控制,退铜费用不超过处置收

15、益 的25%原则上杜绝采用“以大改小”的方式进行全光改造。二、IP 网(一)ChinaNet2016年江苏Chinanet保持新老平面共存的网络架构(老平面:南京 C1C4无 锡D1D4新平面:南京C5/C6),城域网、IDC的省内流量全部由老平面承载;新平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面带宽配置要求为:承载全省城域网省际流量的比例不小于82%承载全省IDC省际流量的比例不小于86%城域网、IDC新增带宽全部采用100GE链路开通到新平面 C5/C6设备上,老平面原则上不再扩容。为解决IDC突发需求,在每套老平面设备上预留 12个100GE端口,以应对新 平面容量不足的情况;根据 C5/C6设备建设及省际

16、链路开通情况,逐步将流量从老 平面迁移到新平面。老平面设备引入UCMR不等价多路径)技术降低网络复杂性和建设成本。积极 响应工信部对各运营商互联互通的要求,根据流量情况适当扩容与其他运营商之间 的互联带宽。(二)CN2保持跨省上联的组网模式不变,加强与传输网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网络健 壮性,增强对关键业务的可靠承载能力。根据业务发展和流量需求,按需新增/扩容设备,提升业务承载能力。2016年对全省过保的GSR12系列PE设备和延伸交换机进行替换和业务迁移。PE 设备采用原址新增替换方式解决。延伸交换机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解决:方式一,原 址新增替换;方式二,设备下线,原有业务通过MSTP入PE设

17、备。为保证网络的高质量和高安全,CN2采用适度轻载设计。软交换/IMS、3G和政 企客户流量的链路利用率不超过 50% LTE业务的主用承载网络为传输专线,CN2为 备份网络,在承载LTE流量承载时按80%用率设计网络。(三)城域网1.网络架构已建设二平面或双边缘的各本地网保持现有的承载网络架构,充分利用二平面 和双边缘设备的能力,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IPTV、LTE回传等自有业务的承载质量。同时应根据设备利用率情况,适度控制二平面扩容规模。淮安、连云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港、宿迁继续保持单边缘的网络结构,采用性能较好的MSE设备承载综合业务,合理控制设备负载,保证业务承载质量和稳定性。2

18、. 核心路由器考虑业务割接、路由策略调整、流量穿透等因素,城域网核心维持双核心架构, 通过调配低密板卡、新增高密板卡控制集群规模,单集群设备线卡框数量原则上不 宜超过7个。全省加大400G平台部署力度,严格控制低密板卡采购数量;全省形成阶梯状布 局,在满足业务发展的同时有利于低密资源的调配。2016年省内宁、苏、锡、常、通、扬、镇、泰、徐、盐10地市核心路由器引入400G平台,淮、连、宿3地市核 心路由器暂维持100G平台。持续扩大网络容量,全省城域网出口规模部署100GE链路,城域网出口上联链路引入UCMP简化链路调配复杂度,做好既有投资保护。3. 业务控制层新增BRAS/S股备应综合考虑传

19、输资源条件、宽带用户数量和业务发展等因素, 相对集中设置,原则上不新增局点。新增设备全部采用MSE设备。根据业务发展预测和接入网建设需求,适当扩容业务控制层设备的上下行带宽, 以10GE端口为主。完成10G平台设备退网,适当控制20G/40G平台设备扩容规模, 提升100G平台MSES备的承载业务量。业务控制层设备建设原则如下:(1) 单台BRAS承载宽带拨号、iTV用户并发总数控制在35000以内;地市内 BRAS并发总数低于10000的设备比例不超过10%(2) 单台一平面SR承载专线用户总数控制在2000以内。(3) 单台二平面/双边缘SR承载iTV、语音用户并发数控制在35000以内。

20、精心整理(4) 业务控制层上行带宽利用率超过 60%下行带宽利用率超过70祠考虑进 行带宽扩容。4.接入汇聚层对于接入层OLT和DLSAMt联方式的选择,应在满足近期业务发展需求的基础 上,兼顾网络长期演进、设备投资保护和综合建设成本等因素,主要原则如下。(1) 城域网接入汇聚层逐步引入虚拟化技术,提升业务承载可靠性和资源利用率。覆盖公众用户数4万及以上,万兆链路需求多且引入汇聚交换机后收敛比大于 50%勺节点,可引入DCS(数据中心级交换机)虚拟化;若以 GE链路为主的同局点 有多台S9306 S9312等型号的HJS(传统汇聚交换机)交换机,覆盖用户数 3万公 众用户以下,带宽利用率较高,

21、同时安全性要求高时,可采用HJSV堆叠技术。(2) OLT和DSLAM优先通过HJSW或DCSWT聚后上联业务控制层设备。每台HJSW 下挂OLT应控制在8台以内,承载用户数不超过 3万线;当下挂OLT数量超过8台或者用户数超过3万线时,优先考虑引入DCS,对于二虚一场景的DCSWF挂OLT控 制在32台以内,当虚拟汇聚交换机下挂 OLT数量超过16台或者SVLAh资源不足的场 景,可再启用一虚多,每台虚拟设备下挂 OLT数量控制在8台以内。为充分利用DCSV单槽容量,HJSV可下挂于DCS;随着大量OLT设备以万兆链 路直接上联DCS,HJSWM接退网后全网调配。综合考虑机房配套、传输资源、

22、业务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DCSV的部署局点。(3) OLT上联HJSV或DCS,应采用不同物理路由的10GE或 N*GEffl绑链路接 入HJSV或DCS,启用链路聚合和LACP单通保护。虚拟交换机聚合端口选择跨框 + 跨板卡配置。(4) 现网已直连业务控制层的 OLT设备,可保持直连方式,采用不同物理路由双归属至不同的BRAS/SR/MSE(5) OLT单方向带宽需求超过4G的链路进行10G改造。(四)IDC网络2016年重点面向IDC业务的流量流向,优化IDC网络架构和流量疏导路径。当前出口流量超过200G的大型IDCCR(宁、苏、锡、常、扬、通、镇、徐 8地 市)均直连Chinanet骨

23、干网。在Chinanet骨干网资源到位后即进行路由调整,IDC 流量优先通过Chinanet骨干网直达链路疏导。考虑到 Chinanet骨干网工程周期较 长,可适当增加IDCCR至本地城域网CR之间的互联链路,通过城域网CR至 Chinanet 骨干网的链路疏导IDC流量。泰、淮、盐、连、宿5地市暂仍由城域网CR兼作IDCCR通过城域网CR至 Chi nan et 骨干网的链路疏导IDC流量。全省大型IDC机房,可申请直连Chinanet骨干网。网络架构优化后,省际、省内IDC访问流量均优先通过Chinanet骨干网进行疏 导,网络进一步扁平化,提升用户体验。省 IDC汇聚的空闲资源作为全省I

24、DC机动 资源,满足突发业务需求。IDCCF规模部署400G平台核心路由器,以新增高密板卡为主。新增直连Chi nan et 骨干网的链路全部采用100GE链路。(五)网络安全2016年继续坚持 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原则,开展网络安全建设工 作。根据工信部、集团公司和省通信管理局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和要求,结合自身安 全运营需求,完善现有网络安全系统功能和性能,并积极探索研究安全新技术,进 一步完善和丰富网络安全手段,建立新一代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同时根据实际需求 开展相应的整合工作。精心整理各地市分公司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安全系统,为公司和客户提供网络安全相 关的服务及产品。新增的网络安

25、全需求,原则上需上报省公司,由省公司统一部署, 不允许各地市分公司自行建设。IDC/ISP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系统作为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考核内容,相关指导意见如下:1. 覆盖范围应100熾盖IDC业务,满足内容审计功能需求及“三同步”规范要求。2. 部署原则(1)CU全省集中建设部署1套;(2)EU部署在IDC机房/地市核心机房,监控地市IDC出口链路,后续可作为 IDC出口带宽配套与带宽扩容同步进行;(3)EU覆盖链路可采用串接方式,也可根据省内业务和运维部门需求采用并接方式;若选择并接方式,应提前上报省公司并做好沟通工作,确保完全满足工信部/省管局内容审计要求。(六)下一代互联网1.IP城域网

26、以公网双栈技术为基础实现城域网内IPv6的覆盖,按需扩大过渡技术部署范围, 释放的IPv4公网地址主要用于政企专线和IDC应用,新增宽带用户的地址需求原则 上通过过渡技术解决。结合地址缺口对过渡技术的目标部署规模进行测算,当城域网内部署CGN/AFTR的BRASS备数量累计在目标部署规模的 50%及以下时,2016年可沿用分布式 CGN/AFT备份方案,后期平滑过渡到集中式备份方案;否则,应适度控制分布式 CGN/AFTR勺采购节奏,通过集中式CGN/AFTRr份方式解决地址缺口问题。 各本地网可利旧本地的1对增值业务网关,同时承担集中式CGN/AFT备份及aWIFI专用BRAS 的功能,宽带

27、用户与aWIFI用户采用不同的CGN/AFT板卡承载。2.IDC完成省内全部三星级及以上IDC出口路由器的升级改造;对已经实现出口路由 器升级改造的IDC,结合业务发展需求,逐步完成IDC内接入交换机的升级改造,提 升IPv6业务支持能力,扩大IPv6覆盖范围。(七)DPI系统固定宽带网DPI采集设备部署在各城域网出口上行链路,利用策略路由将各本 地网城域网出口核心路由器上行的 HTTP及DNS域名解析消息汇聚到1条IP链路中, 实现集中的DPI采集和分析。2016年根据城域网出口带宽规划,同步调整 DPI监控链路:无锡、南通、泰州、 常州调整为监控100GE链路;扬州、徐州、盐城调整为监控4

28、0G链路,40G设备利旧。 调整后DPI系统空闲的10G设备作为全省机动资源,满足前后端提出的流量监测需 求。2016年广泛开展大数据、WIFI广告等后向业务运营,进一步提升系统收益;做 好系统监控可视化程序部署,提升系统稳定性。根据集团要求建设的省级 DPI数据汇聚分析平台,实现省内 HTTPGE消息记录 和AAA消息记录的汇聚和转发,以及城域网和IDC应用流量流向分析数据的汇聚和分析,支撑省内和集团的大数据运营工作。(八)新技术试点应用2016年省公司将统筹组织以下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工作,各地市应做好相应的配 合工作:(1)IPTV业务承载方面:测试 MSEt PPP0E/IP0E混合部署模

29、式;在网络、流 程、资源系统变更等方面评估和测试二平面用户向一平面迁移的可行性;测试二平 面承载OTT用户时,对NAT多屏切换等场景的支持性等。(2)SDN/NFN方面:基于SDN的广域流量调度、vDG vBRAS城域网基础能力 云等。三、传输网(一)光缆网1. 长途干线光缆网(1)总体原则省内长途光缆网的目标架构为:城际光缆双路由(架空 +直埋或管道)。根据省 内光缆网资源利用情况和运行质量,结合考虑近几年业务需求,根据光缆网滚动规 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程建设,向光缆网目标架构演进。目前,我省长途光缆网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状结构,光缆资源整体较为 充足。但早期建设的直埋和架空光缆在

30、网时间较长,光纤传输质量下降,因此建设 的重点是老龄光缆的退网更替,同时为达到整体网络目标架构,新建部分段落路由, 并对局部段落光缆进行优化建设。考虑新建光缆时,应充分分析业务需求、现有光缆的利用情况、质量和剩余寿 命、以及高速率DWD技术对光纤的指标要求等因素,提高对新建光缆的衰耗要求, 提升光缆网对高速传输系统的支持能力。应加强一干、二干、本地网光缆的统一规 划,提高传输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建设方案选择时,充分论证多种途径下的建设难 度、工程和维护成本、路由稳定性等,通过军民共建、高等级公路配套管道租赁、 与其他运营商共建共享、资源置换等方式,缩短工程周期,降低工程造价。原则上省干光缆不与本

31、地网中继层光缆同缆建设。对于规划期内需建设的干线 段落,如有随路建设管道的机会,可与本地网共同建设。精心整理(2)光缆容量选择新建光缆的芯数既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 DWD技术的优势。新建光 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 36芯、48芯、64芯、72芯或96芯。对敷设成本较 高、限制条件较多的特殊地段,如大江、大河等,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光缆芯数。(3)光纤选型对于10Gb/s及以上速率的DWD系统,G.652D光纤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现阶 段如需补网或新建长途光缆应优先选用低损耗 G.652D光纤。另外,补网还应考虑与 现有光缆纤芯的匹配。(4)路由与敷设方式光缆路由的选择对于后期光缆

32、的维护至关重要,为降低维护成本,避免不必要 的浪费,光缆路由的选择应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和论证,注重杆路路由和城市中管 道路由的合理选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避免多条干线光缆敷设在同一座桥梁、 隧道等关键地段。为保证网络的安全,不同方向的进城光缆宜采用不同的进城路由。 新建光缆的敷设应主要采用管道为主的方式。2. 本地中继光缆网(1)总体原则随着FTTH的逐步推进,本地光缆网的目标结构在 OLT水平层面上下,分为中继 光缆和接入光缆两个层面。其中中继层分为核心层、区域汇聚层和接入汇聚层。本地光缆网建设应采用分区分片规划思路,明确核心层节点、区域汇聚节点、 接入汇聚节点及各节点区域的覆盖范围,网

33、络收敛范围明确、架构清晰,便于后期 管理及维护。同时,应结合业务预测与网络扩展能力,适当超越业务发展,规划光 缆路由,制定建设目标网络计划,减少底层网络的变化对上层的影响,提高网络安 全性和稳定性。本地中继光缆网应做好与接入光缆网的衔接,满足上层业务网的多 路由、大容量传送要求,提升容量,完善结构,提升安全性。精心整理核心层:市区核心机楼与各县/区业务的重要机楼,通过点对点直连光缆形成的 网状网结构,并保证至少物理双路由。区域汇聚层:核心节点下挂区域汇聚节点覆盖、收容几个区域汇聚区,各区域汇聚以双挂方式连接至核心层节点的光缆网结构。接入汇聚层:连接直连BRAS/SR勺OLT汇聚交换机等接入汇聚

34、设备和业务控制 层节点通过环形结构实现区域汇聚点的双挂。对于政企客户集中、用纤量较大的城 市接入汇聚点,在通过环网结构实现对区域汇聚点双挂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利用独 享纤芯实现光纤直连。对于农村区域的偏远接入汇聚层节点,如果纳入光缆环难度 过大,可考虑暂以支链方式下挂于环路节点,待接入第二路由条件成熟时,再纳入 光缆环。在每个区域内选取两个区域汇聚点,覆盖整个区域汇聚区,杜绝跨区覆盖 现象,对只有一个区域汇聚节点的,需要考虑新建。(2) 光缆容量选择新建光缆的芯数选择需考虑长远业务发展,根据光缆层次、波分部署情况和建设区域统筹考虑。核心层光缆考虑 96芯至288芯,区域汇聚层城市区域考虑 48芯

35、 至96芯,农村区域考虑24芯至48芯。接入汇聚层城市区域考虑 48芯至96芯,农 村区域考虑24芯至48芯。在业务发展迅速、管道资源紧张的区域,或前期光缆未 覆盖的重要区域,光缆芯数在保持一定投资效益的前提下,建议布放大芯数光缆。此外,在管道资源紧张的区域可以考虑试点应用微管微缆及纺织子管等技术。(3) 光纤选型本地中继层光缆应优先选择G.652D光纤。(4) 敷设方式城区光缆敷设方式尽量结合各方面可用的资源统一考虑,应以管道方式敷设为 主。至各郊县的本地网核心光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管道敷设,在不 具备管道敷设条件时,可采用架空方式敷设。精心整理精心整理(二)传输系统1. 长途W

36、D系统长途WD系统建设主要满足IP电路需求,应加强传输与IP网络规划的协同,统筹研究传输和IP网络结构和技术演进。传输网在满足IP网容量和安全需求的基 础上,还需结合现网资源、自身技术演进等因素,对IP网络的节点和链路局向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两网的结构、能力匹配和综合成本最优。省内长途WD系统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加强不同网络层级间的协同,加强省干同一干的协同,加强本地网同省干 的协同,打破传统的网络界限,做到整体性能和投资最优。(2)充分利用电交叉支线路分离等技术,将支路侧中小颗粒业务交叉到群路侧 40G/100G波道进行传送,以提高波道使用效率。(3)对于100G速率业务,需综合分

37、析建设成本、槽位利用率、功耗、备件等 因素,选择支线路合一还是支线路分离的方式。在槽位利用率要求不高、机房空间 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支线路合一方式。(4)合理安排省内长途波分系统与长长中继的波道资源,减少跨系统穿通波道业务板件配置,降低电路开通成本。同时通过40GOT调拨方式实现40G板卡零采购。(5)通过与IP专业协同,优化电路上联局向,减少长长中继转接业务量。(6)网络建设预留不超过20%勺冗余电路,满足突发业务的需求。(7)采用板卡分担、业务分担等方式提高业务的安全性;对重要业务,采用不同平面、不同系统、不同路由等方式进行业务分担,最大程度地提供安全保障。2. 本地WD系统应结合

38、业务需求预测、现有光缆、管道的资源状况、网络的维护调度和运行效 率要求,充分论证传输和IP设备的综合建设成本,制定本地 WDM网络目标结构,分 精心整理 步实施,逐步到位。波分建设需考虑一定的冗余波道,以应对突发业务需求,具体 的冗余数量各本地网根据往年突发业务量进行估算。(1)节点设置本地WD系统应首先覆盖业务控制层节点;对是否覆盖接入汇聚层节点则需综 合接入层光缆建设成本、波分系统建设成本、业务需求、传输距离等多方面因素充 分论证。原则上,接入汇聚层节点至业务控制层节点间距离超过15km时需部署WDM系统;接入汇聚层至OLT设备采用裸纤承载。(2)波分新建原则对于在2016年末波道利用率仍

39、然低于70%勺系统,原则上仅考虑扩容。100GOTU 的单位bit成本已优于10GOTU在新建核心层、汇聚层波分时可考虑引入100G波分 技术。对于波道利用率较低的40G波分系统,可升级现有40G波分系统为40G/100G 混传系统。(3)保护方式波分保护方式需根据业务类型及对应网络层次合理选取OLP呆护、OP保护及SNCP呆护,不应以增加波分设备投资为代价进行过度保护。OLP保护运用OLP单板的双发选收功能对线路光纤进行保护, 要求相邻站点间的 光缆具备双路由,主要适用于链型组网。OLP保护通过配置价格很低的 OLP板卡,在线路故障时能够满足系统50ms的倒换要求;但OLP保护对光缆路由要求

40、高,且只能 通过检测通道光功率实现保护。OP保护运用OP单板的双发选收功能对光通道进行保护,主要适用于环型组网。 OP保护通过配置价格很低的OP板卡,在光通道故障时能够满足系统 50ms的倒换要 求;但OP保护波道利用率降低,且只能通过检测通道光功率实现保护;并且占用较 多槽位资源。精心整理SNCP呆护运用电层交叉的双发选收对线路板及线路光纤进行保护,可用于链型、环型及mesh组网。SNCF保护能够对通道光功率及通道质量进行检测, 满足系统50ms 的倒换要求,可靠性高;但 SNCF保护需增加40%上的投资,且波道利用率降低。对于城域网BRAS/SRt联出口核心、IDC上联城域网出口核心、IP

41、TV(POP点) 上联、B设备上联、汇聚交换机等上联电路,业务层已考虑保护策略,不得采用SNCP 保护,具备条件的可考虑 OP或OLP保护。对于城域网出口核心上联 ChinaNet、出口 核心互联、IDC核心上联ChinaNet/省IDC汇聚等安全要求等级高的电路,建议采用 系统双平面分担、板卡分担、OP/OLP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规避断纤、断电、设备 故障的风险,慎用SNCP保护。(4)光电交叉光交叉(ROADM提供波长级别业务的调度能力。光交叉的优点是不需光电转换, 调度容量大;能够减少连纤数量,可实现光网络波长自由上下。缺点是初期投资大, 且传输距离受限;存在光层波长冲突,波道规划复杂,

42、资源利用率低。新建本地波分建议使用 ROAD技术,可简化直通波道连纤,有效减少系统跳接 工作量,加快业务开通响应速度。环网结构下可选择ROADI技术替代OP保护,以节约槽位资源。电交叉提供单个ODU颗粒的交叉能力。电交叉的优点是业务调度灵活;能够消 除波长冲突及光层距离限制。缺点是受限于电处理瓶颈,交叉容量小;需要光电转 换,成本高,功耗大。引入OTNt交叉时,应加强交叉设备应用场景分析及波道规划,合理配置使用 OTN交叉容量,优化交叉调度能力。对于带宽需求和连接方向相对稳定的波长级业务 不建议接入交叉矩阵,子波长级业务接入交叉矩阵。对于业务流向不确定,后期可 能需要调整的电路(如政企电路),

43、建议引入电交叉。3. 政企业务承载精心整理政企业务的中继层承载应优先选用IPRAN 500M以上业务可直接通过波分承载 方式。禁止中继层SDH/MST新建和规模化扩容项目,对明确刚性管道需求,在充分挖 潜现网资源的基础上进行 SDH/MST建设的必要性论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保护投 资。对于政企业务末端接入,需综合评估客户需求、网络安全性、建设成本等因素, 灵活选择 MSTP MSAP IPRAN MS-OTf等多种方式和技术。四、核心网核心网包含PSTN固网软交换、IMS网络、CDMAI路域、CDM分组域以及LTE 核心网。核心网的发展日益呈现融合化、IP化及扁平化的特点。(一)核心网网络优

44、化目前IMS用户总数占固网用户总量的比列接近 60%为优化话务路由、减少话务 迂回,2016年逐步将网间及网内话务调整至IMS汇接。IMS与固网软交换、综合关 口局、CDMAfe路域实现双向SIP互通。(二)固定核心网固定核心网包括PSTN固网软交换及IMS网络。2016年底固定核心网初步形成 以IMS为核心的简洁网络结构,PSTN交换机基本全面退网(保留部分专用汇接局、 专用端局)。固网新放装用户及 TDM退网用户由IMS承接,随着光改推进,软交换 用户也逐步迁移至IMS,最终从 三网共存”向以IMS为核心”演进1. PSTN2016年PSTN退网工作继续以用户迁移为基础,通过市场引领,加大

45、光改力度及 跨地市资源调配,实现TDM端局全退网(保留少量政企及军网专用端局)。2016年逐步将汇接局智能业务触发功能、 政企类专线接入等向固网软交换、IMS 迁移。2016年年底前将本地网内固网话务及网间话务汇接从独立汇接局调整至 IMSo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2017年南京、苏州、无锡保留1对汇接局作为专用PRI接入使用,其余地市汇接局 全部退网。2016年实施SHLR缩容归并,2017年底前全省保留2对SHLR固网LSTP随着 TDM交换机的退网而退网,本地网内信令疏通采用直联方式, 跨本地网的信令由C网 LSTP进行转接,2017年底前实现固网LSTP全退网。2. 固网软交换省内固网软交换

46、网络结构保持稳定(5对SS各本地网双TG结构),2016年启 用固网软交换SSP功能,完成固网软交换用户的iVPN、同振、201等业务触发;2016 年实施对固网软交换的部分老旧交换机、防火墙及计费服务器等设备的替换。3.IMS网络2016年IMS网络按需扩容,网络架构保持南京、苏州两个大区不变,部分核心 网网元按需裂化,满足FTTH用户接入、PSTN用户退网及政企大客户接入需求。全省 新建2对省集中I-BAC用于政企客户IP方式上行接入。用户接入量小于50个2( IP 方式按话务量折算成2M)接入省集中I-BAC,对于需求量大于50个2M的接入,如 呼叫中心,由本地网自行投资建设I-BAC,

47、不接入省集中I-BAC。(三)支撑系统2016年对IMS信令监测及综合信令分析系统适当扩容,满足业务增长需求。五、基础设施(一)电源空调1. 总体思路IDC业务向大规模、集中化转变,突出重点发展区域;严格按照集团等级或客户 需求建设,针对不同客户实现差异化配置;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持续关注绿色节 能,高效运营。精心整理老旧核心机楼因业务繁多、工程交替,较为复杂,应着手对核心机楼长远规划; 按季度有计划的对超期服役设备进行更新;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机房专用 空调进行更新替换,有效缓解建设、运维投资压力。在核心机楼推动PUE控制措施,对局部能耗损耗大的区域加大推广节能技术的改造及新技术的试点

48、工作,如中 央空调能源管理(群控节能)技术,微功耗散热机柜,动态ups微模块等。2. 电源建设原则(1)关注主设备演进、升级、退网带来的功耗变化随着主专业设备的演进、升级,近年来新投运的主专业设备集成度变高,单机 架处理能力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单机架功耗的增加。为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可靠、 安全,必须密切关注主专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情况,特别是功耗的变化。对新建及扩 容的供电系统合理计算其带载功耗、合理配置容量,对现有的供电系统及时关注带 载变化。对于主专业设备有退网情况的,应及时关注其配套的供电系统带载变化,对于 释放出的电源容量,应做合理安排,或考虑缩容、退网。(2)“空间、电力、制冷”等多因素

49、的协同规划在核心机楼、IDC机楼规划中,应着重考虑“空间、电力、制冷”等多因素的协 同规划,在需求明确、配套系统容量准确核算的前提下,各专业一体化协同规划, 从源头上避免配套系统容量出现“短板”的情况,并达到机楼平面优化,机房空间 利用率提升的目的。(3)针对超年限的电源设备的改造对于使用时间较长,已过使用年限的电源设备,需进行统计和安全供电评估,找出关键问题和主要隐患,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工作重点在蓄电池、UPS开关电源、低压配电等方面。对于使用时间较长、故障率较高的设备,可进行更新淘汰(重点筛查A、B类机房蓄电池超期服役情况);对可利旧设备需根据评估结果、业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务的重要程度

50、和隐患的危险程度,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设备改造利旧工作重点,积 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整改措施,力求改造工作及时、有效,对超期服役的 设备应选用节能型产品替换。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根据省经信委【2015】769号文要求,对于高耗能配 电变压器要加速淘汰。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S9 ( 1997年前投运)及以下型号高 耗能配电变压器淘汰任务,同时,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运行时间不到20年、但运行经济性差的S9系列配电变压器;扩大高效配电变压器应用比例,更新替换后的变压器 要求全部达到能耗标准要求,即不低于能效 2级;重点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 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项目。(4) 加强节能新技术应

51、用,优化系统本着提高电源系统的安全性、配置的合理性及电源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和运维成本的原则,需对江苏公司现有电源系统进行优化,重点采取以下发展 思路:提高电源设备转换效率:对通信电源设备以及运行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根据统 计调查结果,对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效率不高的电源设备进行更新或做冷备份处 理;对电源设备供电负荷率进行合理调整;对富余的各电源系统模块建档,由全省 进行统一调拨,充分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提倡高新技术:进一步抓好电源设备的节能设计,加大对节能新技 术的应用,通过采用电源节能新技术、新设备,以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和运维成本的 目的。以光伏电源为例,随着光伏电源产品

52、价格的走低以及试点工作的推进,结合 试点运行情况,可考虑规模化推广。(5) 江苏电信IDC机房建设指导意见及供电系统优化配置标准精心整理贯彻落实江苏电信IDC机房建设指导意见,以达到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规划 更合理、成本更节约、更绿色节能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于按客户需求定制的数 据中心机房,实行“高配高价、低价低配”的原则,以达到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目 的。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通信机楼供电系统配置标准(暂行)和数据中心供电系统配 置标准(暂行),高度重视供电系统的配置优化工作,在确保网络和业务安全可靠 运行前提下,积极有效地推进优化通信机房和数据中心配套电源系统的配置优化工 作,减少冗余设备,从而降低

53、建设投资,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实现系统节能降耗, 促进企业提质增效。(6)完善动环监控平台建设,加大集中监控力度加强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维护管理是保障远端电源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 加快新建机楼以及新建电源设备动力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原有监控系统配置, 加强对A、B类机房蓄电池组的监控,并加强巡检力度,对在网运行的通信电源设备 及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观察设备运行参数和运行历史曲线数据,通过上述措施,及 时发现设备故障隐患,杜绝设备故障的发生。(7)针对安全隐患进行相关改造对有条件的局点,积极采用分散供电方式为设备供电,可采取分段、分层供电 方式,避免单系统负载过大,负载过于集中。针对现有各机

54、楼存在的问题及不规范方式进行相应改造,如单点故障隐患,个 别机房电源设备电缆较乱,个别电源线路由标示不全等。3. 空调建设原则(1)优化气流组织,提升制冷效率精心整理对于空调气流组织不合理的机房,需优化气流组织,采用冷风通道封闭技术、 精确送风技术、风管改造项目,逐步解决机房局部过热问题,并有效提升了空调的 制冷效率,进而降低能耗。(2)更新改造老旧设备部分已过使用年限的空调设备,需进行更新及改造,需进行统计和安全供电评 估,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对现有通信机房部分低能效、高故障率、超期服役等 老旧空调设备进行更换,对可利旧设备需根据评估结果、业务的重要程度和隐患的 危险程度,提出设备改造利旧

55、要求。对于有条件的机房在替换老旧空调时可考虑结 合新风或换热技术,采用新风或热交换空调一体机进行替换改造。(3)完善空调设备监控系统及能耗监测系统对个别重点隐患部位进行改造,采取多种方式杜绝或减小安全隐患。需完善空 调设备的监控,将机房空调设备全部纳入监控系统,特别是水浸、温度等重点指标。 对于有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机房,需对所有空调完成接入并在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中 能够独立显示统计。(4)因地制宜地选用空调节能技术由于机房处于运营阶段,限制条件较多,因此,应根据所处地区气候环境特点 和现有机房条件,合理评估与选用空调与通风系统节能改造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 节能技术。节能措施重点考虑自然冷源利用、

56、优化气流组织、提高空调效率三个方 面。(二)管道贯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采取合适的建设方案,有效控制管 道投资。注重管道隐蔽工程质量把控,在保证管道质量前提下,改进管材选用,降 低工程造价,控制建设成本。精心整理道路管道应配合市政道路建设计划建设,结合传输及光缆建设需求,合理规划 管道建设规模及管群容量。主要采用“同沟不同井”的方式推进管道共建;在电信 管道资源薄弱区域,当新建管道困难时,争取他网运营商的管道资源,实现管道共 享。严格控制管群容量:主干道路不宜超过 3孔,其余道路不超过2孔,停止多孔 管的使用;在保证管道安全性的情况下,对于 6孔以下的管道,原则上只建手孔, 减少

57、人孔的数量。小区管道建设严格执行驻地网共建共享流程,在界定的红线区域内管道,由开 发商出资建设,运营商共享。根据小区规模、用户预测结果确定管孔规模,应控制 在2孔以下,以1孔为主。(三)通信局所及营业厅核心机楼及一般机楼:今年全省不再新建机楼,加强传统交换设备退网和机房 合理规划整合,有效盘活使用机房资源。对建筑结构安全、消防、安防等存在严重 隐患的老旧机楼,分批合理改造,消除隐患。IDC专业机楼:全省IDC业务发展及规划按照以下三类地区细分:一类地区:南 京、苏州、无锡。集中部署大型机房,定位于 BAT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二类地区: 常州、扬州、南通。根据业务及客户需求,适当建设中等规模机房,主要面向小米、 新浪、网易等中互联网企业。三类地区:镇江、徐州、泰州等地市。可根据业务需、.二:加. -. : I求建设中小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