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天接水碧云间(文艺评论)_第1页
阳天接水碧云间(文艺评论)_第2页
阳天接水碧云间(文艺评论)_第3页
阳天接水碧云间(文艺评论)_第4页
阳天接水碧云间(文艺评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阳天接水碧云间 谈樵夫作品的艺术特色 湖北省谷城一中 袁资友 樵夫搞写作,全凭从业余时间里“抠”灵感;但他抠出来的东西,丝毫不露“业余”的破绽。“热爱是成功的老师”,他正是凭着对文学这“愚人的事业”的挚爱,而成为一名省级优秀作家的。 读樵夫的作品,首先给人一种“清”气,一种雨后空气清新的感觉。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他这种“清”的风格在作品中潜移默化,如中国功夫中之为“气”的东西,让人神感而不可见,无处不在。以遥远的汉堤为例,草长莺飞,游子重回故里,登上那令作家魂牵梦萦、浑厚如土城汉江大堤,不管是一望碧波的蚂蚁草,还是湛蓝的蛾子花,一下子就把人从遥远的思乡怀古的“亲”情中拉回到了不用追忆的现实。

2、躺在她宽大的胸膛上,充耳盈目的是故乡厚待游子的一片片清绿和爽洁,虽然儿时打雪仗的伙伴、割牛草的难友都不在眼前,但那“斗牛”的场面,那“嘿哟”的汉江船工号子仍是眼前一道活跃的风景。特别是当作家仿佛听到一个女人洪亮的声音从村中隐隐传来:“.回来吃饭”,那是母亲呼唤他的乳名,这陡然给散文增了精神,这真是一种圣境!村戏一篇,令人想起鲁迅先生的社戏。普及“样板戏”那几年,我们村上的沙家滨也是能登大雅之堂的,但在我的文稿中,写不出半字。而樵夫先生笔下,安家洲的演员们“粉了脸,着了戏服,走步圆场,有招有势。从腊月三十开轴到开工才压台”。足见那戏的水平!村戏,生在乡下,长在乡下,经樵夫讲来,不仅不觉得灰扑扑地

3、呛鼻,反觉那沙家滨的二胡声如二泉映月一样清纯可口、甘绵有味。瓜园守瓜而不思“先尝为快”。胡子大伯说:“吃吧,吃吧,多着呢!母亲总是拦着说:“队上的,不能贪占。”清淡的语言要比对着话筒哇哇大叫而背地里却公饱私囊的那种人更加令人肃然起敬。校园中的那座水塔下有个门,冬温夏凉。一条登板,我和好友夏读三伏;而今历史人文变迁,唯心塔独存,勾绪回史。这篇散文清新的语言本身,在“知了”喧闹的季节就能给人一种凉爽。作品的“清”,反映在文学上是轻快流畅,反映在内容上是思想境界中那种正直朴实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淡雅超脱。 读樵夫的小说让人闻到一种湿漉漉的“土气”。这土,不是蓬头垢面尘土,而是乡音乡情中提炼出来的一

4、股来自大自然的泥土的芳香。一方面,作品的笔触深植于大地之中,对亲身的经历作了一些可贵的文学探索和精神升华。作者把“上山下乡”前后这段经历看成是一笔不可多的财富而非失落。从作品反映的题材上看,樵夫先生小时曾当过牧童、猪倌、瓜农,干过多种农差,是那种最辛苦的一类。靠个人奋斗,才步入今天的成功。尤其珍贵的是当作家听着河东的娃子们远远地唱着:“河巴佬,砍柴刀”刺耳的歌子还得进山砍柴,弄不好还会在摆渡时连人带柴被挤进江中下“饺子”,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打柴挑夫不只是为了烧火做饭,同时还为了能换上两块钱,买点学习用品,买点红薯干或“时新”的黄挂包什么的。“樵夫”之号,由此而来。另一方面,樵

5、夫的作品大都是离乡不离土,与所见所闻息息相关。比如写身边人事变幻的有:人选问题、加急电报、特困户、圈和叉、圆瓶儿扁瓶儿、圈套和铁哥穆三等;写耳闻目染的故事和传闻的有:换亲、贵重的礼品、土根、狗、眼光、二百五和设计师等;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在探讨人与自然、人的本性、人的生死和人与金钱方面,都有独到的思考。如:老小一篇,写的是两个意见不合的人红尘争究不休,人到黄昏时才大彻大悟。换一个位置、换一种思维,其实一切都何必当初。小说钓,明的是钓鱼,实则黯事。在大千世界里,象“煮熟的鸭子又飞了”的事还少吗?小说灵魂里的老王头十分清楚“这次算是彻底的没救了”,嘴里说不要子女们为他再瞎花钱,而半夜梦中惊醒却疾呼“

6、你们怎么拨了我的吊针呢?”另一篇殉,写天根生病住进了医院,六叔便坐在堂门坎上等他。想着“哪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道理?天根得的是癌症;六叔再也不“前三百年后五百年地坐茶馆神吹”了;后来六叔象打嗑睡地“闭上了眼睛”先天根而去了。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自然奥秘的思考。在市场经济面前,象土根、一元钱汇款和眼光这样的人和事,也许不为人注意,但经作家一点,我们就不能不思考了。 丰富的生活经历,渊博的社会知识,深刻的人生反思,构成了樵夫系列小说的基本特征:读来不陌生,想来别有见地。读樵夫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驾驭语言的“老气”。在洒匠三爷中,其老道的语言艺术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读来既不感到

7、与普通话相悖,又能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作者借三爷的口说孙子:“考上什么大、什么专的,才叫本事”。写桂会说话,叫“嘴上的功夫到家”。此外,其它作品中,这一特色也不断得到了加强。如换亲中的“大麦没黄小麦黄”指兄长未婚而妹欲嫁;刁民中的“汗珠儿八瓣地忙和”喻辛苦;钓中的“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言功败垂成;殉中的“前三百年后五百年地神吹”;瓶儿中的“非喝得天昏地暗鸡子认不得鸭子不可”;二百五中的“十里八村的抠门儿”来比喻吝啬等等,都是应用地方语言特色的范例。如果仅把土话俚语朝文学作品里放而不能够加以改造为我所用,那顶多是一种劣质的录音机(含有浊音)的作为;而樵夫先生能博采众家之长,利用自己语言功

8、底深厚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改造了土语方言,并能与古汉语相结合,使不少的土话焕发了新的生命。“竖起耳朵听”被作家改造成了“仄起耳朵静了神去听个明白”,一字之差,神功十足且成了文学化了的语言。“滑稽”一词被加工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简单的一个赔小气,在樵夫笔下是“连连告饶叔长爷短地赔不是”,人物神态立刻跃然纸上。写打柴劳累后的情景,他文文地用上了“贪歇”二字。这些改造使用语言的尝试,如果没有“老”练的章法和对文学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岂可臻于如此之巨的果实? 纵观樵夫已发表的小说和散文,与阅历有关的作品已具自己的风格,即散文于清新纯净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一种依恋、和谐的依存关系,不管是思乡怀古,还是咏山水

9、赋现实,总能透出一种人情美来。其小说以刻画人物性格见长,而人物性格在事件冲突和矛盾纠葛中之所以能够逐步丰满起来,其中被改造的方言和土语、古语的活用则处于功不可没的地位。作者在汲取鲁迅和陕西作家的语言艺术精华方面已是驾轻就熟。作为一个业务部门的领导人,忙中偷闲已属不易,而能砺精图治在语言王国里独辟蹊径,更为难得。 当然,除了本文提到的一些代表作之外,樵夫作品也还存在着少量的小疵。如散文给小蝌蚪放生、师心和作家的一贯笔法就不协调。而小说换亲、加急电报在结束时都有点“蛇尾”。一直等到明天的标题欠精炼,而且英文里有篇小说和它有点殊途同归。综上所述,樵夫在刻画人物、安排情节、内心描写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作品是成功的,完全没必要对自己不熟悉的传闻或世象型的题材“试它一烙铁”。利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和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