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现状_第1页
慢性病防治现状_第2页
慢性病防治现状_第3页
慢性病防治现状_第4页
慢性病防治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慢 性 病 防 控 现 状,黑龙江省CDC慢病所,慢性病防控现状,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 中国非传染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 现阶段我国慢病干预策略,2,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3,只有20的慢性病死亡发生在高收入国家,而其余80都发生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所在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传染病、母亲和围产期疾病、营养不良疾病 慢性病 伤害,4,威胁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WHO. 2011.,2010年我国全死因死亡人数为799.88万,其中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约为664万(83%),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约为600万(76,一、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 心脑血管病,年平均

2、,2008-04-19,数据: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据悉,我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中65%以上为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 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卫生部. 2013.1,2011年我省城乡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8,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a vital investment. WHO. 2005,慢性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3、 45%的慢性病患者死于70岁以前(过早死亡,死亡率(1/10万,5,148.7,149.4,140.6,156.3,158.1,165.9,恶性肿瘤年平均增长 速度1.62,248.5,256.6,240.8,259.9,271.7,286.0,一、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 心脑血管病,年平均,增长速度2.64,10.2,10.6,10.5,10.9,11.0,11.6,糖尿病年平均增长速,度2.35,92.1,92.6,81.3,83.1,85.5,慢性阻塞性肺病年平 85.1 均增长速度-1.99,0,30,60,120 90,210 180 150,240,300 270,2004

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图1,2004-2010年中国四种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标化死亡率(1/10万,6种主要慢性病的标化死亡率增长趋势 6,0,20,60 4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一、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 140 冠心病 120 脑卒中 100 糖尿病 80 肺癌,肝癌,乳腺癌,这类疾病的持续上升 表明除老龄化外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因素 造成的健康风险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中起重要作用,一、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表2,2004、2008年中国与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国

5、家NCD死因构成比较,国家 中国 低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中高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全球,2004年 79.8 56.0 74.7 77.7 84.5 62.4,2008年 82.5 49.9 67.6 74.7 84.1 65.0,变化 2.7 -6.1 -7.0 -3.0 -0.4 2.6,根据2010年和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计算 8,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占比(,9,中国 72.0,全球(2004年) 47.0,预测全球2020年 60.0,0.0 非传染病疾病负担,一、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趋势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图4,中国

6、非传染性疾病疾病负担占比与全球水平比较,13,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当前的疾病负担反映了过去的危险因素暴露水平; 而未来的疾病负担则取决于当前的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二、中国非传染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中国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吸烟:18岁69岁男性现在吸烟率为54.0%。 不合理膳食:18岁以上居民30天内饮酒率为28.8%。红肉类摄入过多比例为27.4%;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为49.1克;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平均为10.6克。 少体力活动:83.8 %的成人从不参加锻炼。 - 肥胖:12.6% 的成人肥胖 高血压:30.7%的成人患有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5.7%。 糖尿病:9.7%的成人患

7、有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1%。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11.3%,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3,14,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二、中国非传染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表3,2004-2010年中国18-69岁年龄标化行为危险因素流行趋势 变化,危险因素 吸烟率(%) 男性 女性 男性戒烟率(%) 男性戒烟成功率(%) 有害饮酒率(%) 经常锻炼率(%)* 从不锻炼率(,2004年 30.9 58.7 3.0 12.9 7.5 3.1,2007年 30.4 58.2 2.6 11.3 7.9 3.6,2010年 28.3 54.0 2.7 13.8 9.9 2.8 11.9 8

8、3.8,幅度 -2.6 -4.7 -0.3 0.9 2.4 -0.3,年平均增长速 度 -1.5 -1.4 -1.7 1.1 4.7 -1.7,来自2004、2007和2010年我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 11,势,12,表4,中国与全球非传染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比较,国家,15岁及以上年龄标准化吸烟率(,成人每人每年消耗 酒精(升,15岁以上居民标准 化缺乏锻炼率(,男,女,合计,男性排序,合计,排序,合计,排序,中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印度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48.8 37.8 50.2 24.9 27.2 18.7 19.4 18.8,2.1 10.3 4.8 4.3 2.3 1

9、2.9 16.9 16.1,25.4 24.1 27.5 14.6 14.8 15.8 18.1 17.5,14 37 11 77 92 106 99 105,5.56 7.79 14.81 1.54 2.69 9.70 13.24 10.21,99 74 14 153 141 52 21 41,31.0 60.2 15.6 40.5 63.3 37.9,71(15) 12 110 47 9 55,二、中国非传染病危险因素流行趋 2010年缺乏锻炼率 为83%,世界排序 在第15位,数据来自2010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报告 表明我国慢性非传染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等流行依然严峻,二

10、、中国非传染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表6,2004-2010年中国18-69岁年龄标化的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危险因素,2004年,2007年,2010年,变化,幅度,年平均增 长速度,高血压率(%) 20.5,25.1,30.7,10.2,7.0,超重率(%) 肥胖率(,24.3 7.5,27.7 8.1,31.0 12.6,6.7 5.1,4.1 9.0,来自2004、2007和2010年我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 生物危险因素的持续上升,表明目前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病防控 14 措施没有发挥作用,平均增长速度10,二、中国非传染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中国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5克的比例占80.9%

11、; 每日食用油摄入量超过25克的比例占83.4%;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400克的比例为52.8,揭示我国居民不健康的饮食比例很高,环境带来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因在中国可避免的环境因 素导致死亡约占总死亡的1/4到1/3,75%的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目前我国 空气污染、室内甲醛等装修污染及二手烟污染严重,联大通过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政治宣言,2011 年9 月19 日-20 日,第66届联大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来自13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卫生部部长陈竺率领由外交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12、中心等有关人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政治宣言,呼吁联合国所有会员国采取集体行动,加强合作,使不断趋升的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 宣言说,非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带来的负担和威胁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有损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威胁到国际商定发展目标的实现。各国政府在应对非传染性疾病挑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承担首要责任,社会所有部门都必须努力参与进来,拿出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对策,会议通过了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政治宣言,宣言呼吁各国采取多部门、面向全民的干预措施,减少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缺乏锻炼和酗酒等

13、因素的影响,创造并促进健康的环境。 宣言还认为,各国应在加强立法、培训卫生人员、发展适当的保健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促进国家和国际投资,加强国家监督和监测系统等,凝聚共识,积极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挑战,陈竺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中国拥有约1/5的世界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全球百名左右,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超过13% ,这使中国成为“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在积极应对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等传染病威胁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中国人民健康的头号威胁, 目前慢病患者超过2.6亿,占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已刻不容缓,三、现阶段我国慢性病干预策略

14、,陈竺说,要重视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造支持性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部门合作和协调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陈竺说,在中国第十二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将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列为核心指标,实现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治是关键措施之一。我们将致力于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道路,WHO欧洲区慢性病防控策略,综合防控,如能控制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至少可以预防80%的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以及超过40%的恶性肿瘤,2008-04-19,应对:资金投入增1倍,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

15、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我国第一个慢性病国家级综合防治规划,即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其核心目标是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到2015年,50%以上地级城市均建有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中央财政加大对慢性病防控的投入力度,2012年医改重大专项慢性病防控项目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较2011年增长了近1倍。 卫生部表示,今后将加紧设立慢性病国家重大专项,开展慢性病重大问题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2008-04-19,卫生城市至少要创建一个慢病示范区,陈竺部长今年5月在爱国卫生60周年启动会上谈到,在将来创卫的过程中,卫生城市至少要创建一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这样就把慢性病

16、防治的有关工作结合进去。 把慢性病防治工作跟创卫结合,既是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为爱国卫生运动在新时期的不断深化、发展、扩大内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应对慢性病危机的五个优先行动,28,聚焦3个危险因素,3个危险因素吸烟、不合理膳食、少体力活动 导致 4类主要的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肿瘤、2型糖尿病、肺部疾患 导致 50%的全球死亡,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针对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五项优先干预措施 应对慢性病危机五项优先干预措施 控烟 减盐 改善膳食和增加身体活动 减少有害饮酒 推广基本药物和技术(实现用于慢病的价廉高质药品广覆盖至关重要,联大峰会准备,联大峰会准备,联大峰会准

17、备,联大峰会准备,中国防控策略-六个转变(1998年,从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 从高层向基层转变 从城市向城乡并举转变 从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 从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提出,慢性病防控策略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从疾病,到危险因素 从治疗,到预防 从技术,到政策 从卫生,到多部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慢病高危人群干预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医改 慢病示范区创建,2008-04-19,已开展的工作,体系建设 全人群干预 高危人群干预 患者管理 出台技术指南,慢病防控体系建设 慢病信息系统建设 健康城市 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8、 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行动 癌症早诊早治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 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管理 患者自我管理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2008-04-19,体系建设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 卫生部,中国CDC,国家癌症中心、心血管病中心,省卫生厅(局,省CDC,地市卫生局 县区卫生局,省级各类专病防治办公室 地市CDC 县区CDC,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行政管理,技术协调,技

19、术指导,属地综合医院和 慢病专科医院 属地综合医院和 慢病专科医院 属地综合医院和 慢病专科医院,2008-04-19,27,27,慢性病监测 和预防控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012/6/14,疾病预防控制 等公共卫生服 务、一般常见 病及多发病的 初级诊疗服务 、慢性病管理 和康复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危重急症 和疑难病症 的诊疗 医学教育和科研 医院,慢性病防控体系,形成合力 慢性病防控,2008-04-19,医生,患者,传统的医患关系,疾病控制人员 责任医生和护士 专家 28,新型的“慢病防治团队” 患者 家属,建立慢性病防治团队,2008-04-19,制定个 性化治 疗方案,确诊,

20、评价,自我管 理教育,病情稳定,门诊或 住院发 现异常,慢性病 前期 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 /自愿筛 查 慢性病疑似 登记,登记 随访 干预 指标控制不佳, 急症、并发症 等复杂情况,患者管 理效果 评估 定期随访、 监测、自我 管理支持教 育,健 康 人 群,总结,计划 质控 督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 医院,疾控中心,防治结合模式探索 以社区为平台,实现慢性病防控有效运转,37,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单纯依靠个人行动和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的选择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所有人联合起来促使整个社会发生改变,使个体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件容易、有趣、流行的事情,那问题就好办了。 (美国CDC国家慢性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主任Marks, 2001,38,个体干预 + 环境支持,政策、环境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