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文言虚词专项试_第1页
个文言虚词专项试_第2页
个文言虚词专项试_第3页
个文言虚词专项试_第4页
个文言虚词专项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个文言虚词专项试 作者: 日期: 2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7、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9、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 10、君子疾夫舍之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12、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13、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2、。(项脊轩志) 1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16、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1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

3、战)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3 8、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9、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 1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1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尿(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5、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

4、几乎。(庄暴见孟子)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陆游示儿)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4 五、解释下列语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1、今者项庄拨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其声呜呜然。(赤壁赋) 8、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论毅力) 9、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0、授之书而习

6、其句读者。(师说) 1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两章) 1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6、汝其勿悲!(与妻书) 六、解释下列语句中“且”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呤留别) 4、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 6、且勇者不必死节 (报任安

7、书)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9、磐石方且厚。(孔雀东南飞) 10、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若”字的用法和意义。 5 1、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其自视也亦若此也。(逍遥游) 4、若入前为寿 ,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7、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8、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八、解释下列语句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4、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6、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7、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师说)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九、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先是,太

9、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段太尉逸事状) 3、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6、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7、王子晞为尚书。(段太尉逸事状)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9、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6 1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15、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7、为击破沛

10、公军。(鸿门宴) 18、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19、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21、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2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十、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8、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10、或师焉,或否焉,小

11、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1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十一、解释下列语句中“也”字的用法和意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7 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 6、苟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7、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8、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 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0、是鸟也,海运则将

12、徙于南冥。(逍遥游) 十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鸿门宴)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6、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7、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8、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1、樊哙侧其盾以撞。(赤壁赋) 1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岳阳楼记) 15、是以区区不敢废远。(陈情表) 16、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 1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18、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19、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1、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22、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24、秋以为期(诗经?氓) 2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8 十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因”字的用法和意义。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2、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高祖

14、因之以成帝业。(过秦论)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5、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6、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10、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十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室西连于中闺。(项脊轩志) 7、移

15、其民于河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1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1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1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十五、解释下列语句中“与”字的用法和意义。 1、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论语) 9 2、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6、)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8、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则”字的用法和意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8、学而不思则

17、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十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者”字的用法和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5、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6、邠人偷嗜暴恶者。(段太尉逸事状) 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10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18、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解释下列语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5、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6、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8、其孰能讥之乎?(游

19、褒禅山记) 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0、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1、师道之不存也久矣。(师说)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1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15、何陋之有?(陋室铭)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17、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9、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 11 一、“而” 1、2、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0、3、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6、7、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8、9、1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12、13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4、1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16、17、表示目的关系. 18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19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0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而:启下,表转折。) 二、 “何” 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21、“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3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5用作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6、7、8、9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0、11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2、13“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4、15【奈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1、2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3、4表示反问语气,作“吗”“

22、呢”讲。 5、6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7用于感叹句,表感叹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8、9、10、11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四、“乃” 1、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3、4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5、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12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五、 “其” 1、2第三

23、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3、4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5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 6、7、8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10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9、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3、14、15、16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

24、还是”“可要”等。 六、 “且” 1、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3、4副词,暂且、姑且。 5、6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7、8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9、10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一面,一面(连接两个动词) 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 1、2、3动词,像、好像。 4、5、6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7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8、9【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八、“所” 1、2名词,处所,地方。 3、4、5代词,用在动词前

25、,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 6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 7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13 8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9、10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九、 “为” 1、2、3、4、5动词,当“做”讲,是“为”字的基本意义,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灵活翻译。6动词,以为,认为. 7、8、9、10 判断词,是。 11、12、13介词,当“被”讲,有时与“所”连用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14、15介词,介绍目的或原因。为了,

26、因为。 16、17、18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19、20、21介词,对、向、跟。 2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十、“焉” 1、2、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4、5、6、7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 8、9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10、11、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十一、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7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8、9、10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

27、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 十二、 “以” 1、2动词,以为、认为。 3、4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5、6、7、8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9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至”“而”“才”。 10、1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12、13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14、15介词,因为、由于。 16、17、18介词,表示工具。拿、用。 19、20、21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22、23、2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2514 介词,相当于“在”,大多数是表示时间, 十三、 “因” 1动词,依靠、凭借、利用。 2动词,沿袭。 3、4介词,依靠、凭借、利用。 5、6介词,就着、趁着、趁此。 7介词,通过、经由。 8介词,因为、由于。 9、10、11副词,因而、于是、就, 十四、 “于” 1、2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译为“在”“到”。 3、4、5、6介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