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低碳城市的发展与规划_第1页
浅析低碳城市的发展与规划_第2页
浅析低碳城市的发展与规划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低碳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摘要: 对国内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已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并进行了一些尝试,然而发展低碳城市的高度热情背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关键词:低碳城市 ; 发展 ; 规划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气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城市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然而, 城市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dustry,UK,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

3、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 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 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法案。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已有保定、上海、贵阳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 过于零散, 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架, 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 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 争相打造低碳“名片”,

4、缺乏系统性的安排。然而, 低碳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而是需要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 经济结构的优化, 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 城市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发展路径。因此, 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 总结提炼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发展模式, 将为我国城市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 为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一、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目前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 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以及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的探讨。 2008 年1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

5、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在中国正式起步。气候组织于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 通过实施该项目, 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 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 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如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 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 该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在新城中, 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 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 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 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 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人们

6、的出行方式。再如保定市, 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 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 随着人们对低碳发展的认同, 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或示范区的理念, 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方式。表1 列示了目前国内典型城市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的发展愿景和已经采取的行动措施或制定的规划。尽管众多的地区开始低碳发展的尝试, 而发展程度却参差不齐, 发展模式也各式不一, 大到国家级、省级的低碳示范区, 小到低碳乡村、低碳社区, 部分地区打造

7、综合型的低碳规划, 部分地区则重点致力于新能源、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城市或地区的低碳发展经验及其推广价值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 但无论如何, 它们在低碳城市的探索中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二、降低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2006年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的5.5%,但是能源消耗却占15%。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建筑业的高能耗贯穿于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具体表现为:规划布局不合理,因基础调入的改扩建造成大量建筑非质量问题被拆除;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产生

8、大量的能源浪费;当前绝大部分住宅建筑都以毛坯房形式交付,而后进行二次装修,这种类似小农经济的模式造成严重的能耗浪费,产生大量的装修垃圾;大部分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优先控制成本,但很少顾及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新能源、新材料利用率依然较低,大量使用取暖和制冷设备,消耗大量能源;建筑质量差,很多建筑寿命只有20多年,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与浪费。 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1.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

9、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2.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

10、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3.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点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

11、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4.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

12、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结束语: 城市是由社区、工商企业和园区、公共建筑等基本单元构成的。各个单元又是由人流、物质流、交通流、信息流和能源流等要素联系起来。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面临着挑战。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参与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物节能的研究、低碳产业体系及低碳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宜采用紧凑、组团式、混合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使低碳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