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学概论ppt课件_第1页
运动疗法学概论ppt课件_第2页
运动疗法学概论ppt课件_第3页
运动疗法学概论ppt课件_第4页
运动疗法学概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疗法学概论,康复治疗学,Rehabilitation Therapeutics 也称“康复技能学” 康复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的一门康复医学应用学科,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全面康复 主观能动,康复治疗的基本途径,改善 通过训练和其他措施改善生理功能。 代偿 通过各种矫形器和辅助具,使减弱的功能得到放大或增强。 替代 通过某些器具,替代丧失的生理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分类,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治疗 传统治疗 康复工程,6,物理疗法: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

2、患的方法,PT(physical therapy),分为运动疗法和理疗。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部分,运动疗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Therapeutic exercise. 指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采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维持或扩大关

3、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或肌耐力 抑制肌肉张力,缓解其紧张度 改善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及神经肌肉功能 改善转移及站立行走能力 改善平衡协调功能 增强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改善心肺功能 预防各种并发症(如压疮、痉挛、挛缩、骨质疏松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技术分类,常规运动疗法(肌力和肌耐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步行训练、心肺功能训练等) 神经生理学疗法(NPT):主要针对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Bobath疗法,Brunnstrom 疗法,PNF疗法、Rood疗法等。 运动再学习法(MRP,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

4、,技术分类,其他。另有一些运动疗法技术也比较常用,比如: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牵引疗法、按摩疗法、麦肯基疗法等,可根据具体条件应用,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应用范围,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颅脑外伤、脑肿瘤术后、脑瘫、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等。 骨科疾病:骨折和脱位、截肢与假肢、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置换等。 内脏器官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压、胸腔疾病术后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应用范围,体育外伤功能障碍 烧伤 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2,禁忌证,疾

5、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情不稳定者 有明确急性炎症存在,如体温超过38度,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全身情况不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 休克、神志不清或有明显精神症状、不合作者。 运动治疗过程中有严重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在者。 运动器官损伤未做处理者,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3,禁忌证,身体衰弱,难以承受训练者 患者有深静脉血栓,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4,训练设备,PT床、PT凳子、踩车、直立床、阶梯、平衡杠、沙袋、哑铃、巴氏球、训练垫、悬吊、跑步机、辅助具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5,肌力训练,基本概念,肌力:肌肉主动随意收缩

6、后产生的力量称为肌力 肌耐力:肌肉持续收缩和反复收缩的能力称为肌耐力 肌肉协调能力:肌肉或肌群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的完成某一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协调能力,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7,影响肌力的因素,肌肉横截面积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度 收缩速度 肌肉的初长度 肌腱和结缔组织的完整性 肌肉收缩的类型 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 个体状况 其他力学因素,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8,肌力训练原则,阻力原则 超负荷原则 反复训练原则 训练适量原则,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9,超量恢复,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0

7、,练习,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原有功能形态水平,形态功能变化,超量恢复原理,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1,适应证,防治肌萎缩 增强肌力和耐力 协助矫治骨关节畸形 增强脊柱稳定性以防治颈椎病和腰痛 增强关节周围肌力以提高关节稳定性 增强腹肌、膈肌和盆底肌肌力,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2,禁忌证,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系统性疾病生命体征不稳 接近运动区域的局部感染如疖、痈、蜂窝织炎等 局部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损伤未稳定愈合 非感染性炎症症状显著,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3,训练方法,电刺激运动 助力运动 主动训练

8、 抗阻训练 等速训练,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4,方法选择,肌力01级 电刺激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助力训练 肌力2级 免荷训练 助力训练 肌力3级 肌力4级,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5,注意事项,选择适当运动 科学设计方案 注意无痛训练 强调主动参与 注意心血管反应,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6,关节活动训练,基本概念,关节活动训练(range of motion training)是指采用主动或者被动运动的途径,预防和改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技术 患者的主动和被动运动 治疗师的牵引和手法治疗,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

9、治疗学系,28,基本原理,通过缓慢和持续的牵张动作,逐步分解粘连和延长挛缩的胶原结缔组织 弹性延长 塑性延长,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29,主要方法,主动运动 主动助力运动 被动运动,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0,适应证,被动运动 不能主动活动的患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 为避免关节挛缩等并发症需进行被动训练者 主动关节活动导致明显疼痛时 主动和助力运动 能够主动收缩肌肉的关节活动受限者 肌力较弱(低于3级)者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 身体某一部分制动时,对其他关节进行主动活动,以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并为新的活动做准备,2021/2/1,南京医科大

10、学康复治疗学系,31,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 骨关节肿瘤 全身情况极差 病情不稳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2,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的患者 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为最大限度 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3,主动助力运动,适用于肌力1-2级的患者 包括器械训练、悬吊训练和滑轮训练等 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训练中应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并做最大努力;任何时间均只给予完成动作的最小助理,以免助力替代主动用力 关节的各方

11、向依次进行运动 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4,被动运动,适用于肌力3级以下的患者 关节可动范围运动 关节功能牵引 持续性被动运动(CPM) 牵张训练 关节松动术,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5,注意事项,尽早在不引起病情、疼痛加重的情况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活动范围应尽可能接近正常最大范围 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训练应包括身体的各个关节 固定关节的近端,被动活动远端;运动时动作要缓慢、均匀;每次各方向活动进行3-5遍 从远端关节向近端关节依次训练 取舒适体位,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 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

12、能忍受的范围内训练,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生组织损伤 在运动关节时,应给予该关节一定的牵拉力,以减轻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保护关节 对于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6,有氧训练,基本概念,有氧训练:是采用中等强度、大肌群、动力性、周期性运动,持续一定时间,以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运动能力和全身耐力的训练方式 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康复、各种功能障碍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全身活动能力训练以及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8,治疗机制,基本机制是训练导致的适应性改变 心肺系统和骨骼肌组织的适应 心脏每搏量增加,心

13、输出量增大,动静脉氧差增加,VO2max提高;心室壁增厚,心腔扩大,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射血分数提高,每搏量增多 骨骼肌毛细血管数目增多,毛细血管/肌纤维数目比增加,每个肌细胞内肌红蛋白数量、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大,每个线粒体内氧化呼吸酶增多,活性提高,无氧阈提高,机体做功能力增强,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39,治疗作用,提高ADL能力 防治合并症 改善能量代谢 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调节情感,减少心理应激,改善睡眠 延缓衰老,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0,运动处方,由康复医生进行必要的临床检查和功能评定后,根据病情、性别、平时运动爱好及运动

14、耐力,以处方形式确定合适的运动训练方式,规定适宜的运动量并注明训练注意事项 基本内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治疗量(强度、时间、频率)、注意事项,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1,注意事项,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用规法的方法确定运动强度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个别对待 及时调整 防止运动过量和损伤,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2,牵张训练,基本概念,牵张训练:是通过反复的牵伸动作,使病理性缩短的软组织(肌腱、肌肉、韧带、关节囊等)逐步延长的训练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肌痉挛、肌腱、韧带或关节囊挛缩、痉挛性疼痛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

15、,44,治疗作用,调节肌张力 缓解疼痛 延长韧带和肌腱,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5,适应证,由于痉挛、挛缩、粘连、瘢痕组织形成所致肌肉、结缔组织、皮肤等缩短,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影响日常功能活动或生活自理的痉挛或挛缩,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6,禁忌证,新近骨折、血肿或其他组织创伤、牵张时出现剧痛 牵张组织和周围区域的急性炎症或感染 依靠挛缩代偿性增加关节稳定性的情况,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 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一个月 严重的骨质疏松,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7,训练方法,基本方法 被动牵张 手法被动牵张 机械被动牵张 主动抑制 自我

16、牵张 髂胫束牵张、股内收肌群牵张、股四头肌牵张、腘绳肌牵张、小腿三头肌和跟腱牵张、肩关节牵张,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8,训练方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49,训练方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0,注意事项,牵张前要选择适当的牵张方法、取舒适体位,可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身训练 牵张力量要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间,然后逐渐放松力量,休息片刻后再重复 牵张后,可应用冷疗减少牵张所致的微小损伤性肌痛,冷疗时仍应将关节处于展长位;同时在获得进展的活动度内进行主动训练或功能活动,并发展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 避

17、免过度牵张、突然暴力,以防止肌腱或韧带损伤 牵张中应该无显著疼痛,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1,呼吸训练,基本概念,呼吸训练:是通过特定的呼吸运动和治疗技术,重建正常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肺通气,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肺功能,最终实现肺功能康复的治疗方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3,训练机制,减轻通气异常,改善气体交换 增加呼吸肌力量和耐力 优化腹式呼吸模式 心理安抚作用,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4,训练目标,改善通气和换气 提高咳嗽的效能 保持气道通畅 改善呼吸肌的肌力、耐力和协调性 保持或改善胸廓和胸椎的活动度 矫正异常或

18、无效的呼吸模式 减压和放松 预防术后肺部的并发症 教导患者如何处理呼吸困难 改善患者日常活动、工作或休闲活动的整体功能状态,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5,训练方法,呼吸控制训练 缩唇呼吸训练 舌咽呼吸训练 呼吸抗阻训练 局部呼吸,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6,注意事项,不能用力呼气,呼气应该是放松的或被动的 不要做过度的延长呼气以免造成下一个吸气过程时喘气,其呼吸模式和规律被打乱,继而减低其呼吸效率 患者不要在一开始吸气时就使用辅助呼吸肌和上胸腔。呼吸时尽量保持上胸廓不动、 一次训练只需做3-4次的深呼吸,避免造成过度通气,2021/2/1,南京医科大学

19、康复治疗学系,57,平衡和协调训练,平衡训练原则,从静态平衡(I级平衡)训练开始,过渡到自动动态平衡(II级平衡),再过渡到他动动态平衡(III级平衡) 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 逐步提高身体重心 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 从睁眼训练逐步过渡到闭眼训练。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59,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站、坐的支撑面积 体位 由比较稳定至不稳定的体位顺序为 前臂支撑俯卧位、前臂支撑俯卧跪位、前倾跪位、跪坐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扶平衡杠站、独立站、单腿站等)。 状态:选择静态或动态训

20、练,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0,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移动方式 附加的运动模式或动作 对平衡干扰的预知性 干扰的力量:应考虑干扰力量的大小、速度、方向及作用位置,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1,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感官刺激的传入途径: 有视觉、前庭、本体感受器、触觉等。不同的传入途径可改变平衡训练的难度。 感觉刺激传入: 可以是一致的、削弱的或矛盾的。 运动对策: 有踝对策、髋对策、跨步对策、保护性抓握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2,协调训练的原则,系统、有序地进行,如卧位熟练后再到坐位训练 从容易做的动作开始,从单纯的动作到复杂的动

21、作 大范围的运动比小范围容易,快速运动比缓慢容易 先睁眼后闭眼 先从障碍轻的一侧开始 次数:一个动作连续做3或4次 休息:一个动作完成后,休息的时间应不短于完成动作所花费的时间,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3,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各种疾病引起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均为适应证 禁忌证 合并严重认知障碍 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及配合训练 骨折、关节脱位未愈合者 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 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4,训练方法,坐位平衡训练 站位平衡训练 利用设备的动态平衡训练 针对运动系统疾病的平衡训练 策略水平的平衡训练 增强前庭功能的平

22、衡训练 协调训练,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5,注意事项,平衡训练前,要求患者学会放松 加强安全措施 注意加强损害水平的康复治疗 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训练应进行改良 平衡训练首先保持头和躯干的稳定 动态平衡训练时,施加的外力不应过强 若训练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训练 协调训练避免出现错误的运动模式,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6,步行训练,步态分解示意图,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8,改善步行障碍实施方法,提高步行能力 增强步行耐力 维持步行能力,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69,步态训练方法,

23、训练目标:安全有效地独立行走 目标分类:治疗性步行、社区步行,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0,训练原则,有的放矢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全面康复 主观能动,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1,步行前训练,保持适当体位 维持增加ROM 诱发随意运动 坐位平衡练习 坐站转换训练 站位平衡练习 维持健侧肌力 加强患侧支撑,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2,辅助步行训练,抑制上肢联合反应 控制双肩步行训练 控制骨盆步行训练 诱发摆动相训练 左右横向迈步训练 前进后退步行训练,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3,步行辅助具的选择,手杖 四角拐

24、肘杖 腋杖 助行器,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4,手杖,用途:增加步行稳定性;增加安全性 适应证:下肢支撑能力超过95%体重,可独立步行,但稳定度不够 优点:轻便、 缺点: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5,四角拐,用途:增加步行稳定性;支撑部分体重 适应证:下肢支撑能力超过80%95%体重,不用拐难以步行 优点:稳定性较好,不易滑动 缺点:灵活性较差,不平坦的地面使用困难,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6,肘拐,用途:支撑部分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 适应证:两下肢支撑能力超过80%95%体重,不用拐难以步行,腕关

25、节控制能力欠佳 优点:腕关节负荷较小,站立时拐可以套在手上进行手的活动 缺点:灵活性较差。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7,2021/2/1,78,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腋拐,用途: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 适应证:两下肢支撑能力50% 80%体重;或一侧下肢支撑力正常,另一侧可以没有支撑力,作触地式步行 优点: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不平坦地面 缺点:灵活性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欠佳,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79,助行器,用途: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 适应证:同腋杖 优点:可用于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最好

26、 缺点:灵活性最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不平坦的地面稳定性欠佳,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0,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循序渐进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注意无痛锻炼 适当动员 注意心血管反应 注意长期训练和全身性锻炼,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1,转移训练,基本概念,转移训练:指提高患者体位转换能力的锻炼方法 床上转移、床-椅转移、坐-站转移、轮椅-坐便转移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3,训练方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4,牵引技术,基本概念,牵引疗法是将外力施加于患者身体一定部位,通过牵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27、的治疗方法 牵引疗法可用于脊柱和肢体,其中不同关节的牵引术需按不同关节的结构和生理需要分别设计和实施 脊柱牵引包括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牵引和用于颈椎病的颈椎牵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6,牵引的作用机制,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髓核不同程度地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解除肌肉痉挛 促进炎症消退 解除脊柱小关节负载,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7,牵引分类,根据治疗部位可分为:腰椎(骨盆)牵引、颈椎牵引 根据牵引力的来源可分为:自身体重牵引、手法牵引、动力牵引 根据牵引时患者的体位可分为:仰卧位牵引、俯卧位牵引、坐位牵引、半卧位牵引 根据牵引时患者身体

28、的方向可分为:水平位牵引、斜位牵引、垂直位牵引 根据牵引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时间牵引、短时间牵引 根据牵引的连续性可分为:持续牵引、间歇牵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8,腰椎牵引,腰椎牵引通过对腰椎施加牵引力,使紧张、痉挛的腰部肌肉松弛,腰椎体间距增大,椎间盘内压降低,缓解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使疼痛得以消除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等疾患的有效疗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89,腰椎牵引的作用,预防、松解神经根粘连 缓解肌肉痉挛,纠正前屈、侧弯等继发性腰椎畸形 增加椎体间距,降低椎间盘内压 增加后纵韧带张力,促进椎间盘还纳 增加

29、椎管容积 增加侧隐窝的面积 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紊乱,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0,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NDT),是指通过肢体的各种刺激来提高神经肌肉功能、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一类康复治疗方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2,Bobath技术,Bobath concept 患者与治疗师结为一体,明确主要问题点的假设验证工作 个体化的评定内容和主要问题均因人而异 从个人与环境和任务如何相关的角度出发 质的评定 仅获得数值的量的评定难以与治疗相结合,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

30、系,93,Bobath技术,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4,Bobath技术,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5,请用纯真的心境,将你的患者象宝物一样爱护 Being in pure mind with your patients who are honorable existence than jewellery,Brunnstrom技术,基本观点是: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运动模式的变化,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异常的运动模式是恢复的必然阶段 强调知觉的重要性 Brunnstrom技术由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两部分组成,2021/2/1,南京医科大学

31、康复治疗学系,96,联合反应,联合反应是脑损伤患者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患者身体某一部分用力时,可以诱发患侧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 这是脊髓水平的异常的运动反应模式,出现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它伴随着痉挛的出现而出现,是肌张力改变的一种姿势反应,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7,Brunnstrom分期,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98,中枢性瘫痪,痉挛、僵直、联合运动,联带运动的完成,分离运动出现,Brunnstrom上肢功能评价表,Brunnstrom下肢功能评价表,Rood技术,是一种对皮肤上有控制的感觉刺激,能使肌张力正常化并

32、诱发出所需要的肌肉的反应活动及正常运动 由美国治疗师Margaret Roo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皮肤感觉促进技术,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1,Rood技术,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2,利用适当的感觉刺激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正常化 促进 感觉刺激 反射 或 作用 抑制 1.感觉刺激要适当 2.有目的地完成动作 3.注意感觉运动的反应,治疗用具,刷子:各种硬度的刷子。单使用电动刷时要注意转数,转数超过360转/秒时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振动器:振动频率不要太高,否则神经纤维无反应(a纤维450Hz以下,纤维250H

33、z以下才有应答) 冰:诱发时用-12-17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抑制时无特殊限制 橡胶物品:可使用符合肌力的各种弹性的橡胶,如自行车胎、带状生橡胶、可改变负荷的橡胶等以诱发肌肉的共同收缩 压舌板:抑制舌紧张 音乐刺激;对音乐的反应各不同 沙袋:有利于固定体位、诱发动作的引出,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3,PNF技术,定义: P(proprioceptive):本体感觉,提供躯体运动和体位信息的感觉 N(neuromuscular):神经肌肉 F(facilitation):促进,易化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一种治疗观念,即利用全身的感觉器来帮助患者达到有效的运

34、动功能,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4,PNF模式,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5,体育运动中常见PNF模式,四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比较,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6,运动再学习疗法,运动再学习方案,运动学习是反复练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最终表现为技能型运动方式,获得的能力相对持久,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8,运动再学习方案,运动再学习方案(MRP)是20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Janef H. Carr等提出,其理论基础是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 该方法认为,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依靠脑的可塑性,

35、重新获得运动能力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注重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训练方面,运动再学习方案显示出一定的潜力,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09,运动再学习方案,上肢功能 口面部功能 床边坐起 坐位平衡 站起和坐下 站立平衡 行走,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0,运动再学习方案的四个阶段,课题分析 观察 比较 分析 练习丧失的成分 说明和明确练习的目标 练习+视听觉反馈+手法指导 练习课题 说明和明确练习的目标 口头指示 练习+视听觉反馈+手法指导 再次评估 增加动作的复杂性 课题向日常生活转移 在各种环境下的训练机会 坚持

36、练习 设定自我管理下的练习 创造学习环境 家属和治疗人员的积极参与,运动再学习方案,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在脑卒中早期阶段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来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2,运动疗法学新进展,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 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4,康复机器人,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5,康复机器人,

37、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6,康复机器人临床应用,长期、稳定地重复训练,结束对“一对一”治疗的依赖 精确、客观地测定训练与运动参数 提供实时反馈并记录 远程训练等,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7,康复机器人发展,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8,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强 制 性 运 动 疗 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或CIT),又称强制性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活动,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入选

38、对象必须符合基本的运动标准 患侧腕关节伸展达到20以上,每个手指伸展达到10以上;没有感觉和认知功能的缺损;治疗方法是每天6小时,每周训练5天,同时使用手套和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连续进行两周强化训练,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19,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 在Taub的研究中,猴子的一侧上肢去感觉神经传入 不限制猴子的健侧肢体的时候,并不会使用患侧肢体 限制了猴子的健侧肢体,结果发现健侧肢体限制2周后猴子竟然开始使用它的患侧肢体,克服了患侧肢体的“习得性废用” 强制性运动的概念也便由此而来,2021/2/1,南京医科大学

39、康复治疗学系,120,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其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大脑功能重塑的基础上,CIMT通过限制健侧肢体的运动,同时集中对患侧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加难度以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 CIMT可通过克服患肢的“习得性废用(learned nonuse)”,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21,作用机制,CIMT限制了健侧肢体的活动,从而逆转了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所形成的的“习得性废用” 持续的反复的使用患侧上肢而使对侧大脑半球皮质支配上肢的区域扩大,同时同侧皮质出现新的募集,导致功能依赖性重组,2021

40、/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22,标准条件,中风时间超过37个月以上 年龄18岁以上 患侧腕关节伸展20,拇指和其他4指中任何两个手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且动作1分钟内可重复3次 患侧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屈曲和外展90、肩关节外旋45,肘关伸展45 无严重的认知问题,例如:失语症、注意力障碍、视觉障碍、记忆力或沟通上的问题,2021/2/1,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123,标准条件,无严重药物不能控制的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皆能在药物稳定控制下 穿上吊带或夹板后能维持一定的平衡,有基本的安全保证 坐、站以及如厕的转位能够自己独立动作,能维持静态站姿(可以手扶东西)至少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