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章宏观经济(hónɡɡuānjīnɡjì)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节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第七节供给管理的政策本章重点(zhòngdiǎn)与习题精品资料(1)充分就业(2)价格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zēngzhǎng)(4)国际收支平衡一、宏观经济政策(zhèngcè)的目标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P501精品资料(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广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bàochou)参加生产的状态。狭义上通常指劳动要素的充分就业。失业者: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并正在(zhèngzài)寻找工作的人是失业者。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公布,2014年1—8月我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精品资料凯恩斯将失业(shīyè)分为三种:1.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不足,工种转换困难(kùnnɑn)所引致的失业。劳动者寻找发挥自己特长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3.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2.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的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只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注意:充分就业并非百分之百的就业。失业的类型Ⅰ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精品资料结构(jiégòu)性失业:指经济结构(jiégòu)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shīyè)的类型Ⅱ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工种、知识、年龄、性别、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精品资料

奥肯定(kěndìng)律:GDP变化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为总统(zǒngtǒng)经济顾问委员会分析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奥肯定律教材P502精品资料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作用(zuòyòng)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失业(shīyè)的类型Ⅲ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的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上世纪80年代初,是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政策顾问,

1979~1990年,还是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经济顾问。教材P502精品资料美国(měiɡuó)1960-2005年的失业率108642019701975196019651980198519902005失业率19952000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失业率自然(zìrán)失业率5.5%1960-2005年,美国估算的自然失业率为5.5%,不同国家的自然失业率为4%-6%,发展中国家更高一些。精品资料(二)价格(jiàgé)稳定宏观经济政策(zhèngcè)的目标价格稳定是指整体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就是避免通货膨胀。

说明: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固定不变。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有:

①消费物价指数(CPI)注:前一章已介绍CPI、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③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精品资料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shípǐn)价格上涨14.3%。

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2.6%。消费(xiāofèi)物价水平精品资料(三)经济持续均衡(jūnhéng)增长宏观经济政策(zhèngcè)的目标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GDP或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衡量。精品资料第19章,讨论(tǎolùn)经济增长经济(jīngjì)增长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

GDP构成: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

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

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精品资料(四)国际(guójì)收支平衡国际收支(ɡuójìshōuzhī)平衡:也称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ɡuójìshōuzhī)差额为0。既无国际收支(ɡuójìshōuzhī)赤字,又无国际收支(ɡuójìshōuzhī)盈余。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国内的就业、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如果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赤字,赤字将由外汇储备或通过对外举债偿还,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第18章,讨论开放经济的短期经济模型精品资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mùbiāo)之间的关系: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基础;物价稳定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guójì)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guójì)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但短期中,这几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短期中,人们要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进行权衡取舍。精品资料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shǐyòng)时机经济出现不稳定增长(经济过热或经济萧条)出现通货膨胀(tōnghuòpéngzhàng)或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偏离了预期状态时精品资料例:学生(xuésheng)干部的烦恼当学生干部难,当一个好的学生干部更难。这不是学生干部的能力问题,而是一个目标冲突的问题。只要院校的目标与广大学生的预期不一致,学生干部的苦恼就来了:受益的一方不会因此而夸你,受损的一方却会因此而怨你。同样,政府也是受气包: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基本上是不相容的。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而进行的国企减员增效必然会损害工人的即得利益;而要扩大就业政府就必须顶住国际压力创造出大量的出口顺差。微观经济的目标就是一个:最大化。而宏观经济的目标却是四个,所以这门学科注定是一门充满了争议的学科。对待(duìdài)宏观经济和学生干部,希望大家理解万岁!精品资料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zuòyòng)和影响IS与LM相交所决定的均衡(jūnhéng)收入,是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国民收入,但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对调节。影响?国民收入y,→就业消费c利率r投资i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人力政策收入政策精品资料货币市场(shìchǎng)(L=m)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产品(chǎnpǐn)市场(i=s)产量y总需求

利率r货币政策

收入y财政政策的机制:

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AD,总需求又影响国民收入y财政政策

国民收入y影响货币市场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精品资料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的两个方向:(一)财政政策

1.定义: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移动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左移动精品资料财政政策改变(gǎibiàn)IS曲线位置,yorLMEE'●IS'IS●y1从而(cóngér)改变国民收入y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移动减税t、增加政府购买g给私人投资津贴r1扩张性财政政策:利率r上升,产出y增加。精品资料2.货币政策的两个(liǎnɡɡè)方向:

(二)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1.定义:是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①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移动②紧缩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左移动精品资料货币政策改变LM曲线(qūxiàn)位置,从而改变国民收入yyorLMLM'EE'●IS●y1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qūxiàn)向右移动r1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实际利率,刺激私人投资,使生产和就业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r下降,产出y增加。精品资料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

r对消费的影响

c对投资的影响

i对GDP的影响

y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上升增加减少增加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升增加增加增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下降增加增加增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注:要结合上述图形的分析理解本表精品资料一、财政(cáizhèng)的构成与财政(cáizhèng)政策工具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fāngmiàn)构成。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部分。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精品资料西方国家财政(cáizhèng)的构成国家财政政府收入政府支出税收公债政府购买G转移支付Tr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短期债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比例(bǐlì)税ty定量税t5年<t≤40年3月≤t≤1年1年<t≤5年精品资料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是国家为了(wèile)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政府(zhèngfǔ)的收入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2008~2012年)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基本税率17%;石油液化气、天然气、化肥、农药、农机等税率13%。

营业税: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业税率3%;金融保险业税率5%;服务业税率5%。企业所得税:一般企业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税率20%;高新技术企业税率15%。精品资料2008年,中国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不包括关税(guānshu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17.0%。中国(zhōnɡɡuó)税收精品资料公债(gōngzhài)为了弥补(míbǔ)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内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影响:1)增加财政收入2)对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作用,影响货币需求,从而调节总需求。精品资料政府(zhèngfǔ)支出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用品、政府雇员(gùyuán)报酬、公共项目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买。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社会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2008年末,2334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精品资料精品资料二、自动稳定(wěndìng)与斟酌使用1.自动(zìdòng)稳定器(内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预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内在稳定器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精品资料自动(zìdòng)稳定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zhìdù)得到发挥: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二是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失业人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会相对增加一些,起到抑制经济萧条的作用。

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

在经济萧条时期,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太多。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反之,在经济繁荣(经济过热)时期,个人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自动增加,

‥‥精品资料2.斟酌使用(shǐyòng)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也称相机(xiàngjī)抉择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

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精品资料例:抗体(kàngtǐ)与药物现代人越来越娇贵了,当身染小恙时就一定要去看看(kànkàn)医生,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抵抗力越来越没有信心。事实上每个人体内都有抗体,当有病毒进入时它们能自动地繁殖对入侵者进行消灭,只有在病毒量特别大时,才有必要借助外来药物的力量。财政体系也是如此,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应该针对巨大的外来冲击,国民收入的轻微波动完全可以由自动稳定器平衡掉。讳疾忌医不是一件好事,过于依赖药物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是药三分毒”。精品资料三、功能(gōngnéng)财政和预算盈余预算盈余: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余额(yúé)。预算平衡: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差额。实际预算盈余:

分别表示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用y表示国民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Budgetsurplus

实际预算盈余精品资料2.功能(gōngnéng)财政的思想①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收支平衡。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财政政策原则。②周期性平衡预算: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如5年)中保持平衡。某年赤字(chìzì)、某年盈余,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

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否定了原有的平衡预算观点)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财政的积极政策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精品资料功能(gōngnéng)财政的中心思想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时,政府有责任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实现(shíxiàn)充分就业。即使原来存在预算赤字,政府也要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即使原先存在预算盈余,政府也要继续实施紧缩性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应根据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需要有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单纯为财政收支平衡影响政府财政政策。财政预算可盈可亏(赤字)精品资料两者区别(qūbié):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以追求政府收支平衡为目标。功能财政思想认为(rènwéi)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才是最终目标。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功能财政的思想精品资料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方向BS变动(biàndòng),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市场)

经济趋向繁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如投资增加→y↑→BS↑)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如投资减少→y↓→BS↓)扩张性财政政策趋向增加赤字或减少盈余;(如政府购买↑→BS↓)紧缩性财政政策趋向增加盈余或减少赤字。(如政府购买↓→BS↑)二是财政政策的变动(政府政策)实际预算盈余BS为:精品资料充分就业预算(yùsuàn)盈余BS*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guómínshōurù)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

用y和y﹡分别表示实际收入和充分就业的收入,

实际预算盈余BS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P465精品资料1.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准确判断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是扩张的还是紧缩的。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yíngyú)减少了或者预算赤字增加了,就说明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2.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问题。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作用:

BS的变动,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故不能用BS来判断财政政策方向要用

来判断财政政策方向精品资料五、赤字(chìzì)与公债①向中央银行(zhōnɡyānɡyínxínɡ)借债。→中央银行(zhōnɡyānɡyínxínɡ)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发高能货币→引发通货膨胀。例如:美国政府债务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有:1.政府借债

2.出售政府资产②向国内公众举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政府借债又可分为两类:预算赤字的累积称为政府债务。精品资料美国政府债务(zhàiwù)政府(zhèngfǔ)债务占GDP的百分比17901810183018501870189019101930195019701990RevolutionaryWar2010CivilWarWorldWarIWorldWarII020406080100120在美国历史中,政府债务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独立战争内战二战一战南北战争(1775—1783)1861-1865精品资料六、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收入、支出变化使IS曲线移动,产生(chǎnshēng)对国民收入变动△y的影响效果。财政政策效果与“挤出效应”精品资料财政政策效果(xiàoguǒ)与“挤出效应”(一)假定政府增加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yòuyí)到IS′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假定利率不变,则IS右移(yòuyí)的距离是EE″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从y0增加到y3即增加政府购买支出△g,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的水平的提高。IS′E″y3yy0EISr0r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假定利率r不变):精品资料财政政策效果(xiàoguǒ)与“挤出效应”(二)由IS-LM模型,政府支出g增加,IS右移,国民收入y增加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xūqiú)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存在“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增加到y1,y1y3就是“挤出效应”。E′LMy1r1IS′E″yy3y0EISr0r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问题财政政策效果挤出效应●●P534第15题(选择题)答案:C挤出效应发生于?精品资料财政政策效果(xiàoguǒ)的IS-LM图形分析(一)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效果(二)LM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注意:讨论财政政策效果,

以货币政策不变为前提条件。精品资料(一)IS曲线斜率的大小(dàxiǎo)影响财政政策效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若不考虑挤出效应,由简单国民收入(shōurù)决定理论,其收入(shōurù)都增加到y3,即均衡点应从E→E″但考虑货币市场以后,利率r↑,存在挤出效应。IS平坦(d大,斜率的绝对值小),挤出效应y1y3较大,财政政策效果小。IS陡峭(d小,斜率的绝对值大),挤出效应y2y3较小,财政政策效果大。E′EE′LME″IS′ISEy0y1y3IS′E″ISy3y2y0r0r0LM原因:i=e-dr,

r↑

,d越大,私人投资↓多,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d大d小精品资料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政府增加(zēngjiā)同样大的一笔购买支出,LMryoIS1IS2IS3IS4y1y2y3y4IS曲线从IS1移动到IS2,收入(shōurù)增量为y1y2IS曲线从IS3移动到IS4,收入增量为y3y4(二)LM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LM越陡峭,h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LM曲线斜率越小,h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好;h大h小●●精品资料凯恩斯主义的极端(jíduān)情况royr0r0royy0y1y1y0ISISIS′IS′LMLMLM′LM′凯恩斯极端(jíduān)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IS曲线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完全有效。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IS为垂线、LM为水平线的情况,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IS垂直,即d→0LM水平,即h→精品资料ryy0LMISr1OLM′IS曲线(qūxiàn)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r0E0E1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货币政策能够改变利率,但对增加收入仍没有作用(zuòyòng),货币政策完全无效。IS垂直,d→0,i=e-dr不改变私人投资

经济萧条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商业行情研究表明信贷成本对投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对收入增加也没有作用。精品资料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xiāofèi)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资源充分利用,经济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政府支出增加,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引起物价水平P上涨。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m减少(jiǎnshǎo)。利率上升,挤出私人(企业)投资。三、进一步分析挤出效应1.充分就业经济中的挤出效应精品资料如果政府支出(zhīchū)增加,引起物价水平P上涨。→在3年左右的合同期内,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投资、产量增加。长期中货币幻觉消失,工人要求涨工资。→企业劳动成本增加,投资、产量下降。货币幻觉与挤出(jǐchū)效应“挤出私人投资”

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会存在一些“挤出效应”,但一般不会完全的“挤出”,增加政府支出,能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2.非充分就业经济的“挤出”精品资料(1)支出乘数的大小。β越大,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k。k越大(很敏感),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lìlǜ)变动的敏感程度h。h越小(不敏感),挤出效应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lìlǜ)变动的敏感程度d。d越大(很敏感),挤出效应越大。影响挤出(jǐchū)效应的因素:

注:西方学者认为β和k较稳定,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h、d的大小。精品资料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效果

(扩张性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利率r上升)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①IS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②LM曲线斜率的大小影响财政政策效果二、凯恩斯主义极端IS为垂线、LM为水平线时,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货币政策完全(wánquán)无效。三、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4个因素:β,k,h,d。总结精品资料例题(lìtí):P483习题135.假设一经济有如下关系:c=100+0.8yd(消费)i=50(投资)g=200(政府购买支出)tr=62.5(政府转移支付)单位都是10亿美元t=0.25(税率)①求均衡收入;

②求预算盈余BS;

③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④若充分就业收入y*=1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⑤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20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多少?⑥用本题(běntí)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恒量财政政策的方向?精品资料P483习题(xítí)13答案①y=c+i+g=100+0.8yd+50+200其中(qízhōng):yd=y-t+tr=y-0.25y+62.5y=100+0.8(y-0.25y+62.5)+250

解得:y=1000②=0.25×1000-200-62.5=-12.5(赤字)③y=c+i+g=100+0.8yd+100+200y=100+0.8(y-0.25y+62.5)+100+200解得y=1125=0.25×1125-200-62.5=18.75(盈余)由预算赤字变成了预算盈余,是因为私人(企业)投资增加,带动产出y增加,导致出现盈余。(经济本身的变动,不是财政紧缩的结果。)精品资料④=0.25×1200-200-62.5=37.5无论投资(50或100)为多少,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均为37.5⑤=0.25×1200-250-62.5=-12.5⑥预算盈余BS的变化并不能看出财政政策的方向。在③中投资由50上升为100,收入增加,BS由赤字-12.5变为盈余18.75,但是政府的G、TR没有变,是经济本身的变动,不是财政紧缩的结果。BS*中,充分就业的收入是一个稳定的量。只有当G、TR变化,即财政政策变化时才会引起(yǐnqǐ)BS*的变化。

在④→⑤中,盈余变成赤字,完全是由政府购买G从200上升到250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形成。所以要用BS*而不是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精品资料一、商业银行(shānɡyèyínxínɡ)和中央银行①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xīshōu)存款。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发放贷款和投资业务。③中间业务是指代客户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第三节货币政策1.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资产负债XX银行准备金

$10.00贷款

$90.00存款

$100.00总资产

$100.00总负债

$100.00精品资料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dāngjú),实施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中央银行(zhōnɡyānɡyínxínɡ)的三个职能:

1.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

2.作为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法定存款准备金。

3.作为国家的银行:

第一,代理国库(财政的“管家”)

;第二,提供政府所需资金;第三,代表国家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第四,执行货币政策;第五,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活动。2.中央银行精品资料二、存款(cúnkuǎn)创造和货币供给流通(liútōng)中的现金准备金①法定准备金②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居民和企业持有现金和存款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为企业提供贷款银行体系(一国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存款精品资料存款创造和货币(huòbì)供给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zhīfù)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法定准备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②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指通货(现金:硬币和纸币)和活期存款的总和。法定准备金:银行存款中,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精品资料1.银行存款创造(chuàngzào)举例(jǔlì):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客户将其一切货币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客户(公司甲)将100万元存入A银行。精品资料银行A银行B银行C100万20万80万64万16万12.8万51.2万银行的存款(cúnkuǎn)创造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原始(yuánshǐ)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rd=20%两个假设:第一,商业银行只有法定准备金,无超额准备金;

第二,银行的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以支票形式支付(无现金漏出)存款贷款公司乙公司甲公司丙公司丁80万64万51.2万存款存款存款精品资料各银行(yínháng)的存款总和:各银行(yínháng)的贷款总和:各银行的准备金总和:500×20%=100(万美元)是存款总和比例的20%,法定准备金:银行存款中,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精品资料存款人(1)

银行存款(2)

银行贷款(3)=(2)×0.8

存款准备金(4)=(2)×0.2甲乙丙…合计1008064…500806451.2…400201612.8…100银行存款的多倍派生(pàishēng)存款原始(yuánshǐ)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rd=20%无现金漏出时,准备金总数量上等于原始存款各银行存款总额各银行贷款总额精品资料存款总和(D)原始(yuánshǐ)存款(R)法定准备金率(rd)从以上(yǐshàng)例子可知,各银行的存款总和是:三者关系:精品资料

简单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yuánshǐ)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yuánshǐ)货币的倍。如果这笔原始存款R来自于中央银行增加一笔原始的货币(huòbì)供给,中央银行新增的这笔原始货币(huòbì)供给流入居民或企业手中,使活期存款总额扩大数倍。活期存款总和D为:2.简单货币创造乘数精品资料有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chuàngzào)乘数: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fǎdìng)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有超额准备金的情况:银行的实际贷款可能会低于其贷款能力。

例如,银行在某一时期可能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厂商因预期利润率偏低不愿借款‥‥P470例如原始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超额准备金率为5%活期存款总和D为:3.有超额准备金的货币创造乘数精品资料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xiànjīn)漏出的货币创造乘数: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xiànjīn)漏出的情况:

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完全存入银行,而是抽取一定比例的现金rc

例如:现金占存款的比率rc=5%4.有超额准备金和现金漏出的货币创造乘数例如:原始存款100万元法定准备率为20%,超额准备金率为5%

现金漏出比例5%活期存款总和:精品资料5.货币创造乘数基础(jīchǔ)货币以上的分析,我们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gōngjǐ),而实际上通货(现金:硬币和纸币)也是货币供给(gōngjǐ)。存款扩张的基础:

基础货币: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居民、企业)持有的通货(现金)。

它会派生出货币,是一种高能量、活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精品资料用H表示(biǎoshì)基础货币,基础货币(huòbì)与货币(huòbì)供给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用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数量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数量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数量基础货币=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用M表示货币供给:H=Cu+Rd+Re

M=Cu+D

说明:这里是把活期存款D和通货Cu看成是货币供给,是严格意义的狭义货币供给M1

精品资料货币创造(chuàngzào)乘数货币创造(chuàngzào)乘数:式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

rd为法定准备金率,

re为超额准备金率。

货币创造乘数:一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货币供给,即货币创造乘数。精品资料货币创造(chuàngzào)乘数:与简单货币(huòbì)创造乘数比较无现金漏出rc=0无超额准备金re=0货币创造公式:精品资料第16章,P483习题(xítí)14答案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在关?一单位的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货币供给即货币乘数。式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rd为法定准备金率,re为超额准备金率。上式表明(biǎomíng):货币创造乘数与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相关。精品资料第16章,P483第15题答案(dáàn)货币(huòbì)创造乘数: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增加:

精品资料四、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tóuzī)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1.再贴现率政策2.公开市场业务3.法定准备率其它:道义劝告注意:1、控制货币供应量2、也是通过调节总需求达到目的精品资料货币政策的作用(zuòyòng)机制1、利率渠道(主要渠道)M→r→i、C→AD2、信贷(xìndài)渠道M→银行信贷(xìndài)量→i、C→AD3、股票市场传导渠道货币供给→股票价格→投资→总需求货币供给量是怎样影响总需求的?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和消费。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投资和消费。精品资料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shānɡyèyínxínɡ)及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中央银行采取提高再贴现率措施(cuòshī),→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减少,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再贴现率措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可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

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萧条时:在通货膨胀时:1.再贴现率政策特点:主动性差精品资料2.公开市场业务(yèwù)特点:操作灵活/结果容易预测/最常用西方经济(jīngjì)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基础货币增加,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时,对债券的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引起利率降低,利率下降会引起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复苏。在通货膨胀时期:在经济萧条时期: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货币回笼,…

…抑制通货膨胀。

扩大货币供给量紧缩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基础货币H

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精品资料3.法定(fǎdìng)准备率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cìjī)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率,使银行减少可以创造的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压缩总需求。4.三种工具之外的其它工具——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中央银行决定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自行掌握。

现金存款比率取决于社会公众行为。特点:效果猛烈例:美国,rd变动1%,导致M变动20亿美圆。所以不能轻易变动rd.精品资料

2007年中国央行主要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一览表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07-01-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9%提高到9.5%2007-02-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9.5%提高到10%2007-03-17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2.79%;1年贷款(dàikuǎn)利率由6.12%提高到6.39%2007-04-16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0%提高到10.5%2007-05-1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0.5%提高到11%2007-05-15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提高到5%2007-05-18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3.06%;1年贷款(dàikuǎn)利率由6.39%提高到6.57%2007-05-21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将人民币每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2007-06-0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1%提高到11.5%2007-07-21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33%;1年期贷款(dàikuǎn)利率上调至6.84%2007-07-30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1.5%提高到12%2007-08-22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3.60%;1年期贷款(dàikuǎn)利率上调至7.02%2007-09-15上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至3.87%;1年期贷款(dàikuǎn)利率上调至7.294%2007-09-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2%提高到12.5%2007-10-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2.5%提高到13%2007-11-26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3%提高到13.5%2007-12-2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13.5%提高到14.5%精品资料精品资料央行(yānɡxínɡ)再度降准降息

适逢“霜降”节气,中国人民银行再度祭出“双降”利器。昨天央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并降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五次降息,第五次降准,第三次“双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双降”的同时,央行还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过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xíngzhèng)限制后,并不意味着央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利率市场化将进入新的阶段。精品资料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现实(xiànshí)需要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下一步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继续营造松紧适度的货币条件。央行将继续密切监测经济和物价形势变化(biànhuà),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精品资料总结(zǒngjié):货币政策的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1)降低法定准备金率(2)降低再贴现率(3)中央银行(zhōnɡyānɡyínxínɡ)采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业务紧缩性货币政策:(1)提高法定准备金率(2)提高再贴现率(3)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业务经济萧条,经济中失业问题严重经济过热,经济中通货膨胀严重精品资料五、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操作方式和泰勒规则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quēkǒu)为正(负)和通胀缺口(quēkǒu)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名义利率。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依经济状态而进行调整的方法。精品资料

泰勒提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遵循以下规则:如果真实利率、经济增长率(从而就业率)和通胀率的关系(guānxì)遭到破坏,货币当局就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若通胀率高于目标值,中央银行就应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于i*,以抑制通货膨胀;若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中央银行就应降低名义利率,以降低失业率。假定p是通货膨胀率,p*是通货膨胀的目标,i是名义利率,i*是名义目标利率。从中期来看,i与p是联系(liánxì)在一起的,如果真实利率给定,那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在中期是oneforone的对应关系。假定u是失业率,u*是自然失业率。精品资料六、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xiàoguǒ)如何,取决于IS曲线、LM曲线的斜率:(一)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斜率而异(二)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LM斜率而异

实际货币供给增加(M增加,P不变,m增加),

就会降低利率r,刺激投资i,增加国民收入yyrLM0LM1IS△r△y精品资料royLM0LM1IS1IS0y1y2y3IS曲线越平坦,增加货币供给(gōngjǐ)时,国民收入增加多,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反之(fǎnzhī),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差。(一)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斜率而异d大d小—收入变动为y1y3—收入变动为y1y2精品资料royy1y2y3y4LM0LM1IS1IS0(二)货币政策的效果(xiàoguǒ)因LM斜率而异反之,LM曲线越陡峭,增加(zēngjiā)货币供给时,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好。h大h小增加货币供给△m=△m1+△m2●●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增加货币供给时,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差。精品资料古典主义(gǔdiǎnzhǔyì)的极端情况古典主义的极端:如果水平IS曲线和垂直LM相交,这时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LMIS′ISryoIS水平时,IS曲线的斜率为0,说明d→∞若政府支出增加,则有利率r↑①财政政策完全无效:r稍有上升,

i=e-dr私人投资i会大幅度减少→完全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完全无效。y0精品资料古典主义的极端(jíduān)情况LMLM′ISryo△yIS水平,说明d→∞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利率r稍有下降,i=e-dr投资增加很多,→y增加多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完全有效。②货币政策十分有效:原因之一:原因之二:y0精品资料七、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的局限性①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较显著。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流动性陷阱)。②通过增减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通货膨胀时期,居民(jūmín)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会打折扣。③货币政策存在外部时滞。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政策产生效果滞后。④货币政策效果受国际资金流动影响。例如: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r提高,国外资金进入:A.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B.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原先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人民币升值例如100$,过去1年中完成15次交易,通胀后完成25次交易。注:开放经济下的利率r、汇率e、进出口nx将在第19章分析精品资料美元贬值(biǎnzhí)、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21日:1美元兑人民币8.2700元

2007年7月17日:1美元兑人民币7.5651元

2008年1月03日:1美元兑人民币7.2775元

2008年4月21日:1美元兑人民币7.0078元

2008年10月8日;1美元兑人民币6.8169元

2005年7月,

827人民币

2008年10月,

681人民币100美元(měiyuán)美国产品人民币升值中国进口增加中国出口减少其它条件不变精品资料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效果

(扩张性货币政策(huòbìzhènɡcè),利率r下降)一、货币政策效果(xiàoguǒ)的IS—LM分析①货币政策的效果(xiàoguǒ)因IS斜率而异②货币政策的效果(xiàoguǒ)因LM斜率而异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效果(xiàoguǒ)达到最大,财政政策效完全无效。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货币政策4点局限性。总结精品资料royEE′r0LM′LMIS′ISy0y*第四节两种政策(zhèngcè)的混合使用假定初始阶段,收入较低,失业问题大。为了克服萧条,达到(dádào)充分就业,如果既想增加收入,又不使利率变动,可采取什么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下降。

两种政策混合,收入增加,并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投资不被“挤出”。●●●①使一国产出和就业增加;②又要求保持利率不变,不影响企业投资。可采取扩张性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相混合的办法。精品资料r①增加投资,要求利率下降,必须使LM曲线右移。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此时y增加了。②保持y不变,IS曲线必须左移,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此时y减少了。结果(jiēguǒ),产出y不变,总需求的结构变化了。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yIS0IS1LM0LM1基本知识:增加投资要降低(jiàngdī)利率,政策上要选择增加货币供给。减少消费要降低(jiàngdī)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政策上要选择增加税收。如何调整总需求的结构?投资i↑,消费c↓●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充分就业,政府政策要保持总需求不变,均衡产出y不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的组合。●精品资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zǔhé)的分析:第一种:有经济萧条(xiāotiáo),但经济萧条(xiāotiáo)不太严重。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第二种:严重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第三种:有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不太严重。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过度而衰退。第四种:严重的经济萧条(xiāotiáo)。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克服“挤出效应”。双扩张政策双紧缩政策

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有局限性,财政政策是有力的,最直接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精品资料财政政策(cáizhènɡzhènɡcè)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政策混合产出y利率r1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不确定

上升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不确定3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确定下降4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不确定1萧条(xiāotiáo),但不严重3通胀,但不严重2严重通货膨胀4严重经济萧条yryyyrrrIS0LM0IS1LM1精品资料案例:中国(zhōnɡɡuó)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实践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88年9月—1990年9月紧缩紧缩1990年9月—至1991年2月紧缩宽松1992年1月—1993年6月宽松宽松1993年7月—1996年底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1997—2003年底积极的稳健的2004~2007稳健的稳健的2008年稳健的从紧的2009—至今扩张适度宽松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jǐɡè)时期:

精品资料从198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人过热状态,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20%)、投资迅速扩张(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87年增长18.5%)、物价上涨迅速(1988年10月物价比上年同期上升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46.7%)和经济秩序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于1988年9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具体措施有:收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财政支出、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xiànjīn)投放和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等。“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20%左右跌至5%左右,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得到遏制,1990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1%。

第一阶段(1988年9月—1990年9月):

“紧财政紧货币(huòbì)”的双紧政策精品资料第二阶段(1990年9月至1991年2月):

“紧财政松货币(huòbì)”的一紧一松政策在“双紧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又出现了新的失衡。表现为市场销售疲软,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突出,生产大幅下降。针对上述情况,从1991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鼓励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9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zhuǎnxiàng)正常。精品资料第三阶段(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

“松财政松货币(huòbì)”的双松政策。1992年,财政支出4426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670亿元,分别比年初预算增长107%和108%。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净投放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双松政策”的成效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2年GDP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收人增长5.9%。但是“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即通货膨胀加剧(jiājù)、物价指数再次超过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精品资料第四阶段(1993年7月至1996年底):“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控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存贷利率等等。与1988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大动作,但货币紧缩力度较缓。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1996年GDP的增长率为9.7%,通货膨胀率降为6.1%;外汇储备达到1000多亿美元。这次政策配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次,为中国以后(yǐhòu)实施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的经验。精品资料第五阶段(1997~2003年底)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7年到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失衡,经济增长的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有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xiàdiào)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精品资料第六阶段(2004~2007)“双稳健(wěnjiàn)”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长期建设(jiànshè)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这些政策使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精品资料2023/2/4第七阶段(2008年):

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wěnjiàn)的财政政策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暴发,由其引发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guójì)金融危机。2007年中国国内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5%,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全年涨幅达到4.8%。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重点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即“双防”);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变为“从紧”。这是中国10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至此,已实施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行将结束。

精品资料第八阶段(2009年至今):

适度(shìdù)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宏观政策基调确定为“保增长、扩内需”中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zhòngdiǎn)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zhòngdiǎn),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并对应对举措进行配套和完善,逐步形成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应对方案,被称之为“一揽子计划”。精品资料西方宏观经济政策(zhèngcè)及理论是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两大思潮的交替和反复的演进。新古典(gǔdiǎn)综合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微观基础的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1937年希克斯IS-LM模型1956年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20章)1958年菲利普斯曲线(18章)(18章)经济滞胀“单一规则”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精品资料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对解决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