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空间解析_第1页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空间解析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空间解析摘要: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筑影响巨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释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关键词:古根海姆、赖特、时空连续一赖特与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43年,美国冶炼业巨富所罗门R古根海为保存和陈列自己的美术藏品,委托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最终于1959年建造完成并开幕。

2、赖特作为美国建筑大师,对现代建筑影响巨大。但他的建筑思想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主流现代主义设计崇尚“功能”至上的思想不同。赖特的“有机建筑”打破了方盒子框架,利用建筑的空间、材料、结构诠释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生动而富有诗意,但也不乏过份执迷于“信仰”的争议之作。古根海姆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它大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赖特的时间与空间。本文将对这一争议建筑进行分析,主要为建筑空间形式的分析。意图不在于盲目地推崇或贬低,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大师的建筑手法,理解现代建筑。二建筑解析(1)环境与功能建筑坐落于纽约市第五大道拐角处,面对中央公园,周围为吵杂的街区。由于地理位置

3、和基地面积的限制,建筑平面无法水平延伸,令空间纵向延展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要。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通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此外,就空间分配而言,博物馆应具备藏品储备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2)平面布局打破对称,明确有序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这样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主次又相互联系。交通流线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率

4、和质量。因此古根海姆采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阔的设计。(3)外观简洁与变幻相结合弯曲厚实的外墙带动整个白色建筑螺旋上升,楼层间的缝隙为环形窗带,直至六层。建筑为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外观简洁不作修饰。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赖特构想的这个螺旋体,向城市的空间敞开并清晰明确地表达内部结构,并有别于周遭的板型建筑,成为地区焦点。如赖特本人说:“在这里建筑第一次表现为 塑性的。一层流入另一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的楼层重叠,处处可以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其形式虽显独特,但不乏合理性:基地面积小,竖向空间拓展有利于节约空间;周围街区环境嘈杂,内向的建筑形式有利于隔绝噪音;建筑位于街角,圆形

5、建筑有利于缓解硬朗的街景。(4)内部空间时空连续的四维空间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包括上部连接平台)、主展空间(大螺旋体)、辅助空间。入口空间:赖特注重入口空间的设计,这或许是受日本和中国园林的影响。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入口上部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主展空间:空间随坡道盘旋向上升六圈后止于玻璃天窗之下,围合出一高大的共享空间。这样使空间延伸由水平的二

6、维突破为三维,空间关系核心围绕,具有向心性、连贯性。在功能上这种空间形式把展厅、交通、纵向空间统一于一体,流畅有序。人流自然导向,观者在步行中便能浏览展品,整个过程轻松愉悦。辅助空间:辅助空间包括:小螺旋体四层,主要摆放监控设备,加建过程中把其中的三、四层改为展厅;咖啡厅,位于主展馆二层平台;地下层,讲堂及技术用房。时空连续的第四维时间因素,即在于建筑的开窗。环形窗带,置于墙壁顶部,利于隔热隔噪。顶棚玻璃窗与墙壁高窗形成自然采光,再加上白色墙壁的漫反射,使整个展馆内光线明亮柔和。透明的玻璃窗将城市景色引入博物馆内,一年四季博物馆内部光线、色调千变万化,空间也随着时间在改变。三结束语赖特对自己的事业孜孜不倦,对自己独树一帜的建筑主张坚持不懈,最终才在现代建筑史上画上了令人惊叹的一笔。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生涯中的最后一个作品,它注重建筑精神的统一、材料本质的表达、与周围环境的考虑,可被视为对“有机建筑”的全面体现。作为一座公共建筑,虽然功能具有一些不合理性,但是其设计的“从优选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空间连续的设计手法多样,如何才能与预期功能相统一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3)【2】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席云平 王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6)【3】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之梦:弗兰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