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决策分析》PPT课件_第1页
《生产决策分析》PPT课件_第2页
《生产决策分析》PPT课件_第3页
《生产决策分析》PPT课件_第4页
《生产决策分析》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管理经济学,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吴德庆、马月才编著,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版 2、 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著,吴德庆译校,管理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7月 3、李宝山编著,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章 生产决策分析,问题讨论与交流】 高投入能否带来高产出?是否投入越多、产出越大,一、生产与企业 二、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企业家才能。 三、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 = f (X1,X2,Xn) 或 Q

2、 = f (L,K,一、短期和长期 1、短期:生产者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投入,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短期生产:部分生产要素可以调整(可变要素投入,变动投入);部分生产要素不可以调整(不可变要素投入,固定投入)。 2、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第一节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函数 常见的短期生产函数,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劳动的总产量: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2、劳动的平均产量:一定技术条件下,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

3、比,3、劳动的边际产量:一定技术条件下,增加一单位 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四、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1、TPl线和APl线的关系:连接TPl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都可以 表示为该点上的APl值。 C点,Q,L,O,A,B,C,D,TPl,B,L1,L2,L3,L4,A,A,B,C,D,APl,MPl,TPl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都可以表示为 该点上的MPl值。 (1)MPl 0 时, TPl 增大;MPl 0 时, TPl 减小; MPl = 0 时, TPl 最大,2、TPl线和MPl线的关系,2) MPl 最大时,TPl的切线斜率在拐点B达到最大值;

4、(3) TPl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到拐点B后,TPl曲线再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直至最大值,3、APl线和MPl线的关系 MPl线相交于APl线的最高点; MPl APl, APl上升 MPl = APl, APl 最大 MPl APl, APl 下降 (2) MPl的变动快于APl线的变动,1、内容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

5、减的,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若其他投入不变,只是不断增加某一变动投入,则这一变动投入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增,达到一定值后逐步递减,2、原因: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组合比例。 3、图象: MPl曲线先升后降,六、生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从0到APl最大; TP 、APl与 APk ; MPl 第二阶段:产量从APl最大到TPl最大(MPl为0); TP ; MPl 与 APl ; APk 第三阶段:MPl为负值,TPl下降。 APl APk,合理阶段是 ,3,第一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

6、以不断提高产量,所以可称为管“量”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依据有关管理理论确定可变要素最优投入量,所以可称为管“理”阶段。 第三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改变前提条件,如生产技术条件、其它要素投入量等,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不适用了。所以可称为管“条件”阶段,七、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1边际产量收入: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所导致的企业总收入的增加量。 即MRPL等于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企业的边际收入,2边际支出: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所导致的企业总成本的增加量。 ME

7、L为可变投入要素L的边际支出。 3当 MRPL = MEL 时,可变投入要素L的投入量为最优,企业的利润最大,例31:某印染企业进行来料加工,每天的产量与工人人数的关系是:Q = 98L3L2 (Q:米;L:名)。假定企业按成品布每米收取20元加工费;每人每天的工资均为36元,且其他投入要素每米支出2元。求最佳雇用工人数,解:MR = 20 元 MPL = dQ / dL = 98 6L MRPL = 20 (98 6L) 元,MEL = 36 + 2 (98 6L) 元 MRPL = MEL L = 16 名,第二节 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二、等产量曲线

8、 1、概念: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K,L,O,Q1,Q2,Q3,3、特征 (1)连续性: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之间,存在着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2、图形 二维等产量曲线,2)互不相交: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 (3)凸向原点: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4、多种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实际生产过程往往是劳动与资本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固定比例,K , L) A(11 , 1)、 B(8 , 2)、C (5 , 4)

9、、 D(3 , 7) 、E (1 , 10,Q0 = 100单位,三、边际技术替代率 1、概念: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 for K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2、公式: 斜率,3、图形,K,O,L,K1,K2,L1,L2,K,L,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1)内容: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是递减的。 (2)原因:各要素之间有适当比例,替代是有限的。 (3)MRTSLK 递减决定了等产量曲

10、线凸向原点,四、等成本线,假定既定成本为 C ,工资率为 W ,利息率为 r ,则,L,O,K,A,B,1、含义:既定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2、等成本线的变动 斜率、截距,例32:资本每一万美元每年利息1000美元,劳动每人每年工资1500美元,总成本为每年150,000美元。求等成本线的方程,解,K = 150 1.5 L,工资率为 W ,一人一年的工资(美元);利息率为 r ,一万美元一年的利息(美元,万美元,五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既定成本,产量最大化,K,O,L,A,B,Q1,Q2,Q3,L1,K1,E,在 E 点,时,厂

11、商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总产量增加,时,厂商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不断地用资本去替代劳动,总产量增加,MRTSLK反映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比率; 反映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比率; 只有二者相等,才能实现生产者均衡。 最后一元钱的边际产量,2、既定产量,成本最小化,时,厂商会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总产量不变,总成本支出降低,时,厂商会不断地用资本去替代劳动,总产量不变,总成本支出降低,MRTSLK反映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比率; 反映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比率; 只有二者相等,才能实现生产者均衡。 最后一元钱的边际产量,3、多种投入要素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求得

12、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则:多种投入要素结合生产一种产品,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七、最优生产要素组合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假定:完全竞争企业的生产函数为,既定的商品价格为 P,劳动价格为 W ,资本的价格为 r,利润为 ,则,八、价格变动对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变化,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替代比以前相对更贵的生产要素,九、扩展线:在技术水平和投入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等成本线相切形成的生产者均衡点的轨迹,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13、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收益 * 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一、规模收益的类型 1、规模收益递增: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2、规模收益不变: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3、规模收益递减: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第三节 规模报酬,二、规模收益类型的判定 1、一般生产函数:Q = f (x,y,z),将所有投入要素增加k倍,会使产量增加h倍,即 hQ = f (k

14、x,ky,kz) 当h k,表明规模收益递增,2、齐次生产函数 :Q = f (X1 , X2 , X3, ,Xn) 有 kn Q = f (kX1 , kX2 , kX3, , kXn) K 1 若 n 1,规模报酬递增;若 n = 1,规模报酬不变; 若 n 1,规模报酬递减,三、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 1、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1)工人可以专业化; 内部分工更合理 (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3)大设备单位能力的制造和运转费用通常比小设备要低; 几何尺度 (4)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2、规模收益不变的因素。 3、规模收益递减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变异。 企

15、业规模扩张三阶段,四、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Economics of scale Diseconomics of scale 规模经济:企业经济效益因生产规模扩大而提高。 规模不经济:企业经济效益因生产规模过大而下降,1、内在经济: (1)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2)规模扩大,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相对节约; (3)规模扩大,存货和备件的相对节约,大量采购和销售成本的相对节约; (4)技术开发和创新,人力资源; (5)广告与知名品牌; (6)融资等。 2、内在不经济:规模收益递减的因素。 3、外在经济:大规模生产可以与其他企业共用信息、运输等基础设施,共同进行人员技术培训等,4、外在不经

16、济: 规模增大,企业所需资源的状况趋于不利,产品市场的限制显形化。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 外在经济 规模不经济:内在不经济 外在不经济,五、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的比较 1、规模报酬是从实物产量角度;规模经济是从货币角度; 2、规模报酬要求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规模经济泛指规模扩大; 3、规模报酬存在规模报酬递增、递减、不变;规模经济是对应于规模不经济,六、范围经济性 Economics of scope 范围经济性指因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多种经营中设备和资源的共用; 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相对节约; 大量采购和销售成本的相对节约; 广告。 范围经济性的度量,一、 形式,A、为参数,0 1,0 1 C.W.CobbP.H.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二、特性 1、 的经济含义: 为产量劳动弹性,为产量资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