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结构图分析_第1页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结构图分析_第2页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结构图分析_第3页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结构图分析_第4页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结构图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结构图分析一、教学内容“6-1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同时还包含“用数学”和一个实践活动“数学乐园”。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7让学生在

2、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三、教学重点: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四、教学难点:(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五、教材说明和建议刚才,简要分

3、析了这一单元的重难点,下面具体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内容从42页到82页,是全册教材中所占篇幅最长的单元,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课时安排也相对比较多。(建议课时大约20节)第一小节: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共5课时)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的加减法”和“用数学”三部分内容。6和7的认识部分6和7的认识包括数数、认识数字6和7、7以内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写数字6和7、6和7的组成等内容。(1)在教学数数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主题图,不仅要让学生数人、桌子、椅子,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数,比如:数人就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数,一是先数出教室里有

4、6个人打扫卫生,门口又走进一个打水的小朋友,一共是7人;二是先数出6名学生,再加上一位老师,一共是7人。数椅子可以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小朋友搬来的一把椅子,得出一共有7把椅子。使学生体会数到6以后再数一个就是7的自然数增加过程,为后面进一步理解7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作好准备。(2)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加强数序的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是建立在数的顺序的基础上的。教材中安排人物图、点子图、数字、摆小棒、计数器上的珠子、直尺的数,不仅是让学生从图中抽象出6和7两个数,它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学生在数数地过程中体会数到5添上1是6,6添上1是7;6比5大1,7比6大1。由此,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

5、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感悟出这些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如:我们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数一数,这是几颗珠。问:“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5颗时,问学生:“5添上一是几?6添上1是几?”也可以先拨出几颗珠,问:“去掉一颗珠是几颗珠?”学直尺上的数也一样,0、1、2、3、4、5后面依次是几,讲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数游戏: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6和7的数序和大小方面的认识。(3)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区分几个和第几),这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教材给我们呈现一个金鱼图,我觉得提的问题容易让学生混淆,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巩固练习题

6、来完成。先进行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如:我们可以先请第一横排的7名学生站起来参加游戏,先报数。然后做游戏。左边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左边的6位同学举起手。做完后问学生:“两次举手的人一样吗?”都是6,为什么不一样呢?使学生体会第几是表示次序,指的是一个人。几个表示数量指的是6个人。也可以请全班同学参加活动,然后再来做金鱼图,就容易多了。(4)44页集中安排了6和7的组成, 6的组成是让学生给小圆片涂色,让学生在涂色过程中体验6的组成,填出6的组成。而7的组成是让学生动手去分小正方体得出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是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自己得出的。我觉得给圆片涂色比较麻烦,我

7、们不如直接让学生拿6个圆片分一分,分完后汇报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分,组成不会遗漏。比如说:“一个一个移动圆片”,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组成,你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总结记忆的方法:1、可以按顺序来记,如:1和5、2和4、3和3、4和2 ,5和1,2、看到一组想另一组。如:1和5、5和1、2和4、4和2、3和3,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记住三组就行了。然后,我们再进行一些游戏,帮助学生记忆。如:对口令,拍手、学猫叫、猜一猜等等。重点讲了6的组成之后,7的组成就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6、7的加减法部分6、7的加减法由以前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摆小棒和

8、摆圆片的两幅直观图,让两个小朋友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幅情境图,并配合情境图安排了摆一摆的例题,一方面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可以通过摆学具去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知识。教材还注意用同样的学具摆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如第一组都用6朵花摆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为了学生由“一图两式”的学习向“一图四式”的学习做准备。教6、7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像书上那样,两人一组对着坐,摆小棒和圆片,根据摆的过程一人写一个算式。

9、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一幅图写出2个不同的算式?使学生体会看的方向不同,写的算式也就不同。明确一幅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是两个减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摆一摆学具,学习计算6、7的加减法。但是,我们还是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列算式。尤其是带有虚线的看图列式,可以问学生:”虚线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个虚线跟原来认识的虚线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以前表示去掉是用虚线把去掉的部分框起来,今天的虚线是直的,可以表示去掉左边,也可以表示去掉右边。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是从几里面去掉一部分,也就是用总数减掉一部分。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图,书上是让学生动手摆三角形。但是还是容易给学生造成歧义,带虚线是减法,这里

10、没有虚线也用减法,跟前面矛盾,不知道如何处理妥当?用数学部分教材以“金色的秋天”为题,从中发现、提出问题,用所学的6、7的加减法知识加以解决。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 ”和问号“?”。教学时,我们要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让学生正确理解画面的意思,配合学生的观察,我们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向学生讲明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说出题里告诉的条件是什么?提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来列式计算。一开始学生可能说不好,所以再做练习的时候,多让学生说图意,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在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时,我们注意他表达是否清楚、完整、简练,适时加以指导。第二小节:8、

11、9的认识和加减法。(共5课时)包含“8、9的认识”,“8、9的加减法”和“用数学”三部分内容。8、9的认识部分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在数数方面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对于8、9的组成教学起点比6、7有所提高。首先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摆8、9的组成,其次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去推出,其要求比6、7明显要高。教学8、9的程序和方法与6、7基本相同,仍然引导学生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的个数的大小、序数、写数字的顺序去认识。这里不再重复了。8和9的加减法部分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教学安排

12、分三个层次:小组合作引出一图四式 摆学具计算相关的四个算式 脱离直观计算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三点:(1)利用书上的情景图,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学习。如:出示恐龙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根据图画,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写出算式,然后汇报交流所写的算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两道加法得数没变,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两道减法总数没变,其中两个数交换了位置。(2)教学第57页上有关9的加减法时,要让学生认真拼摆学具,通过操作,一方面得出7+2、2+7、9-2、9-7的结果,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摆学具算得数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计算方法。(3)教学第57页有关8的加减法时,重点要突出学生对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想”的活动。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用8的组成较快地算出5+3、3+5、8-3和8-5的得数;另一方面也应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只要他们想的方法可行,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数学部分教材在第58页安排的“用数学”内容与6、7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内容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二是例题和习题选用什么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教材未作任何提示,这里“用数学”的要求要比第47页高。三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