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章7_第1页
必修3第四章7_第2页
必修3第四章7_第3页
必修3第四章7_第4页
必修3第四章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2014学年度?学校9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1下图表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概念依次与a、b、c、d、e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abedc包括包括包括包括A生命活动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激素、性激素B物质出入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C染色体、DNA、蛋白质、基因、核糖核苷酸D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蓝藻、颤藻2对某种雀类的研究发现,在越冬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因此,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结群的大小会影响上述3类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最优种群的大小会变大。A日平均温度增加 B

2、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C增加捕食风险 D食物供应量增加3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4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 白蚁和它肠道内的鞭毛虫 蛔虫和人 青霉菌株分泌青霉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狼和兔5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没有水平结构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6下列

3、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8下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C高山冻原 D东北小兴安岭红松林9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其种群数

4、量呈“J”型增长B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C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D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其它生物因素影响10下图中表示物种和物种属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1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 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 D.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1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右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B.甲阶段开始时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

5、替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13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进化 D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14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率最

6、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1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具分层现象无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阶段16右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17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B为有效

7、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8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C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C。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多个种群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C. 南极冰藻、磷虾和企鹅组成一个群落D. -2C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19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

8、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较多的阳光20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A植食性动物 B肉食性动物 C杂食性动物 D寄生动物21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A.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C.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22在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A.地衣 B.苔藓 C.土壤微生物 D.草木植物23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 (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演替24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某种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

9、低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2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26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到下的顺序是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A B C D 27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竞争更加激烈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合成有机物减少 D更加美观28森林群落中有植物垂直分层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

10、哪一因素有关A.温度 B.湿度 C.阳光的光照强度 D.土壤29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大多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没有分层现象 D.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30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而另一种则全部死亡。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31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以上2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竞争、捕食 B竞争、寄生 C寄生、共生 D共生、竞争32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

11、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3下面是对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挖出所有个体A. B. C. D.34在有限环境与无限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 )A“J”型、“S”型 B“S”型、“J”型 C“S”型、“L”型 D“J“型、“L”型35在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某些藻类爆发式的生长过程中,其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什么增长A“J”型增长 B“S”型增长C“Z”型增长 D直线型增长36某地3年前新办了一个养兔场,由原来不到50只的长毛兔繁殖到现在的上万只。

12、从种群的年龄组成分析,该种群属于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新生型37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A.年龄组成 B.施用农药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38近十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性别比例适当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39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40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41当一个蜂群里出现一只以上未成熟的母蜂时,它们之间会互相咬杀,直到留下最后一只。这种现象对该蜂群的发展

13、是:A有害的 B有利的 C既无利又无害 D无影响42下列哪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最激烈:A狮子和斑马 B羊和狼C小麦与杂草 D蛇和蛙43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种群密度A明显下降 B保持稳定 C迅速增长 D越来越大44下列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参数中,最重要的是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4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 D出生率46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A细菌和真菌 B所有动物 C微生物 D落叶和土壤47有一块

14、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育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8个种群48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2)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的功能。(3)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5、。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字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49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3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A 98 B 121 C 112 D 129(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

16、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选增长型、稳定型或衰退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选增长型、稳定型或衰退型) (选甲或乙)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50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上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选a或b)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选a或b)(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17、。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试卷第7页,总7页本卷由【在线组卷网】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而体液调节中主要是激素调节,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等,所以A正确。物质出入细胞进行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而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如水、气体等和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所以B正确。细胞根据核膜的有无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常见的原核细胞有蓝藻、颤藻等,所以D正确。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上的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

18、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所以C不正确。考点:概念图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概念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的能力。2C【解析】试题分析:这种雀在越冬地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饥饿和被捕食,所以日平均温度增加,风险就会减小,最优种群会变小;根据题干信息:“这种雀把活动时间分配给3种行为:监视捕食者,取食和为争夺食物而进行的种内战斗。”可知,生境中的隐蔽场所增加或食物供应量增加,都会使该雀最优种群变小;而增加捕食风险,该雀的最优种群会变大,这样可以通过种内互助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

19、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3D【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种群的个体数量,能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分析出食物链为CBA;正确。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捕食者数量的增加、C食物来源的减少;正确。CB和A这些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确。D一定自然区域内,A生产者,B和C是消费者,再加分解者,也就是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群数量变化、消费者的作用、群落的组成。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4C【解析】试题分析:白蚁和它肠道内的鞭毛虫属于互利共生,蛔虫和人属于寄生,青霉菌株分泌青霉素抑制其他微生物的

20、生长属于竞争,狼和兔属于捕食;故选C。考点:种间关系。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5C【解析】试题分析:废弃的甘蔗田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甘蔗被杂草代替,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在该群落中动物和植物都是有分层现象的,如土壤中有蚯蚓,田中可能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故选C。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点评:试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考生陌生的问题背景,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C【解析】试题分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例如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故选C。考点:人类活动对群落

21、演替影响.点评:本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7B【解析】试题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3、初生演替是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则经历时间漫长。故选B。考点:群落演替。点评:本题相对简单,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8A【解析】试题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由于降雨量、温度等生态因子的不同,从赤道到北极生态

22、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故选A。考点:物种丰富度。点评: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9D【解析】试题分析: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呈“J”型增长,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也可能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但也会受到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故选D。考点:外来物种入侵。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10A【解析】试题分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曲线变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A。B表示互利共生关系,C表示竞争关系。考点:种间关系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了种间关系的两种生物数量关系的曲线,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1D【

23、解析】试题分析: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只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考点:种间关系点评:本题考查了四种种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2A【解析】试题分析: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甲阶段开始时植物种群数量为零,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生物,所以此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与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竞争,处于竞争失败的并不一定消亡;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故本题答案选A,山区实施退

24、耕还林之后发生的演替过程一般为:草本灌木乔木。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群落演替的方式和一般过程,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13B【解析】试题分析:金合欢蚁取食金合欢树的花蜜等,所以金合欢蚁能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说法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B说法错误;金合欢蚁与金合欢树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说法正确;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D说法正确。考点:种间关系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14D【解析】试题分析: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

25、相对稳定;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B选项错误。到第9年时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乌鸦种群数量在第9年以前呈逻辑斯蒂型增长(“S”型增长),A选项错误。考点:种群数量变化点评:本题利用曲线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情况,属于对理解层次的考查。15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且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植物(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有关,ABC正确。乔木层的疏密

26、程度直接影响到射在地面上的光照强度,进而影响到草本层的水平分布,D错误。考点:群落的结构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6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

27、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点评:本题重在考查种群特征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以及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应用,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7A【解析】试题分析:“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针对于ab段,增长率=(a点种群数量-b点种群数量)/a点种群数量100%,是一个常数,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存在正相关关系,A错;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B对;利用性引诱

28、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考点:种群数量变化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中相关概念,影响种群增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其运用。属于对理解、运用层次的考查,难度适中。18C【解析】试题分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上升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上升,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

29、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种群的集合,故南极冰藻、磷虾和企鹅不能组成一个群落;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考点:种群、群落、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了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9D【解析】试题分析:灌木较为高大,自身获取较多阳光的同时,也遮挡了部分阳光,使得底层的一些草本植物由于不能获取充分的阳光而逐渐死亡,答案D。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群落的演替过程也是生物的进化过程,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20A【解析】试题分析:动物必需依赖于植物提供的营养,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一

30、定是植食性动物,答案A。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动物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即必需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所以动物的在群落中的演替是随着植物的演替而演替的。21B【解析】试题分析: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首先是地衣定居于裸岩,对裸岩进行不断的酸化,导致岩体风化,产生的土壤,为其它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可能。答案B。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本题是有关群落初生演替的考查,准确记忆初生演替的概念以及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A【解析】试题分析:地衣是指能够在裸露岩石表面附着生活的藻类、真菌共生体,其它植物必需依赖富含营养的土壤才能生活,答案A。考点:群

31、落的演替点评: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首先在裸露岩石上定居的生物是地衣,它可以依靠真菌的菌丝从岩石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依靠藻类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23D【解析】试题分析:演替就是指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答案D。考点:群落的演替点评:由于目前环境污染和恶性气候灾害增多,群落演替的知识逐渐成为高频考点。24C【解析】试题分析: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某种生物个体的多少反映的是种群的大小,A错,同样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只需知道有多少种小动物,而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D错。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的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温较高,生物的丰富度越高,但对于热带沙漠地带,生物丰富度很低。B错。生物

32、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考点:物种丰富度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种丰富度,所以对物种丰富度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5C【解析】试题分析:树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由于不同的动物种群,对栖息场所和食物的需求不同,也出现了分层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考点:群落的结构点评:群落垂直结构上不仅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也有分层现象,但造成的原因是有区别的,植物主要是由于对阳光的需求不同,动物主要是对栖息场所和食物需求不同。26A【解析】试题分析:森林群落中,乔木利用上层丰富的阳光,灌木利用中层较弱的光照,森林中的草本植物属于喜阴植物,上层

33、了乔木、灌木为其进行了很好的遮阳,地被物层又称“枯枝落叶层”、“残落物层”。所以在垂直结构上由上到下的顺序是。答案A。考点:群落的垂直结构点评:本题是关于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考查,了解各种生物的生活需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7B【解析】试题分析: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的有序组合,即乔木利用上层丰富的阳光,灌木利用中层较弱的光照,森林中的草本植物属于喜阴植物,上层的乔木、灌木为其进行了很好的遮阳,所以,它们在空间上的这种配置,能够使环境资源得以更合理的充分利用,合成的有机物更多。答案B。考点: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意义点评:不同的生物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不尽相同,

34、它们在空间位置的配备,可以有效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28C【解析】试题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没有光植物就会死亡,所以答案为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植物代谢的速度,但不会决定植物的存亡。土壤会给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离子,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状况。空气湿度会影响到植物的蒸腾速率,进而影响植物对水分和矿质离子的运输速率。考点:群落的结构点评:植物属于光合自养型生物,其正常生长离不开阳光。29A【解析】试题分析:任何一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特点都是“有分层现象”。由于动物会以植物为栖息场所或食物,且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答案A。考点

35、:群落的结构点评: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有分层现象,这一点不会随着群落复杂程度而改变,改变的是分层的明显程度。30C【解析】试题分析:“大小两种草履虫”是两个物种的生物,食性相同,即都是以浮游藻类、食物碎屑为食,所以放养到一起时会由于竞争而导致其中一种灭亡,答案C。单独培养可以正常生长,说明不是互利共生、寄生。考点:种间关系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两种”、“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抓住这两点,本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31A【解析】试题分析:羊和牛都是以牧草为食,所以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狼以羊为食,所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答案A。考点:种间关系点评:捕食和竞争属于高

36、频考点,学习时要注意从概念内涵去理解。32B【解析】试题分析:A句桃花雨是指雨似桃花花瓣一样连续下了三日,鲤鱼上滩是指由于河水暴涨,鲤鱼到浅水区争抢新水以获得充足的氧气和食物,所以本句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B句中体现了豆苗与杂草之间的竞争,符合题意。C和D都是对同一种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描述。答案B。考点:种间关系点评: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寄生、共生、竞争和捕食等,从题中给出的四句诗词不难看出,只有B选项是对种间关系的描述。种间关系属于高频考点,特别是捕食和竞争,所以学习时不仅要注意从概念、曲线分析掌握,还要从事例中去分析以加深理解。33A【解析】试题分析:调查草本植

37、物种群密度的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首先要确定调查哪一种生物-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即确定取样的方法和样方的数量;之后对选定的样方中的特定植物进行计数;最后汇总数据,并计算出种群密度。答案A。取样调查时挖出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将生物杀死,不仅会使调查数据不准,严重的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点评:样方法是最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并且属于高频考点,所以学习时对其调查程序、样方确定方法、数据处理、最终结果获取等要全面掌握。34B【解析】试题分析:在有限环境中,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以及天敌的制约,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K值)会保持相对稳定,即为“S”型增长;在无限环境

38、中,生物可以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从而使种群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即呈现“J”型增长。答案B。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点评:本题考查的是“S”型、“J”型曲线形成的原因,学习时要注意记忆,本知识点属于高频考点。35A【解析】试题分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增长变化的曲线是“J”型和“S”型曲线,题示“爆发式生长”即说明其数量变化是“J”型增长,答案A。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关键词,从关键词入手,会很快解决问题。36B【解析】试题分析:从题示信息-三年长毛兔数量明显增加,不难看出该种群从年龄组成上看属于增长型,答案B。考点:种群的特征点评:本题属于应用水平的试题,即用课本知识去分析

39、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37B【解析】试题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等,施用农药会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但施用农药本身不属于种群特征。答案B 。考点:种群的特征点评:本题为识记水平试题,难度较小,平时学习是要注意记忆,因为有关种群特征的知识属于高频考点。38D【解析】试题分析:近十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大量中西部人口涌入东部沿海城市即迁入率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这些地区人口密度显著增长,答案D。考点:种群的特征点评:本题属于应用类试题,分析时要结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与本地区,否则会错选A或B

40、。39D【解析】试题分析:图示年龄组成类型,A为增长型,B为稳定型,C为增长型,D为衰退型,所以D图示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答案D。考点:种群的特征点评:本题为年龄组成图示类型,属于课本知识的搬家,学习时要注意对课本图示的关注,因为看似简单的“搬家”,往往会有一些变化,如C图中没有显示老年个体的数量。40A【解析】试题分析: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的种群,从年龄组成上看属于增长型,答案A,因为在一段时间内,这些年轻的个体会繁殖出大量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密度明显增加。当年轻的个体与年老的个体数量相当时,种群属于稳定型。如果年轻的个体明显少于年老的个体,则属于衰退型。因为自然环境是在不断变化

41、的,所以绝对稳定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考点:种群的特征点评:本题是有关种群特征之一年龄组成的考查,属于课本“图形”的变形,所以学习时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去理解。41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蜂群通常只有一只母蜂即“蜂王”,当一个蜂群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未成熟的母蜂时,它们之间会为争夺未来的“王位”而互相咬杀,最终剩下的获得“王位”,并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繁衍后代),从而使新一代蜂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所以这种看似惨烈的斗争对某些个体是不利的但对于整个蜂群的生存是有利的,答案B。考点:种内关系点评: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具有众多优良可遗传变异的个体的种群才能在残酷的竞

42、争中生存下来。42C【解析】试题分析: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共同的资源而发生的斗争。狮子、狼属于肉食性动物,它们与草食性动物斑马、羊存在捕食关系。小麦与杂草会为有限的阳光、水分、矿质营养而发生斗争即激烈竞争。蛇和蛙之间也是捕食关系。答案C。考点:种间关系点评:种间关系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学习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43A【解析】试题分析: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导致雌性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交配,即不能产生大量后代,出生率就会明显降低,致使种群密度明显下降,答案A。考点:种群特征点评:本题是有关利用种群特征知识进行农业害虫防治的应用类试题,表面是改变性别比例,实质是

43、直接影响其出生率,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44D【解析】试题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对种群的增长具有决定作用,所以答案D。考点:种群各特征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程度点评:本题是关于种群特征中决定种群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的考查,学习时要注意对各个特征的作用程度进行比较记忆。45D【解析】试题分析:“只生一个”指的就是“生育”或“繁殖”,所以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影响的是出生率,进而影响到种群密度即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组成。因为生育男孩和女孩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不会影响性别比例。答案D。考点:种群特征点评:解答本题抓住“只生一个”这一关键词就可以顺利排除其它选项,而得到正确结果。46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